文化管理模式在医学生医德教育中的应用

2010-02-13 18:34宋佐东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10年4期
关键词:医德医学生文化

宋佐东

(青岛大学医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山东 青岛 266021)

1 文化管理模式的提出

文化管理是 20世纪 80年代兴起的管理思想、管理学说和管理模式,[1]是继经验管理、科学管理之后,管理科学发展的新阶段和重要创新成果。如何在医学生管理中导入文化管理模式,发挥文化管理的效能,推进医学生医德教育创新,是一个崭新的课题。

所谓文化管理模式,就是从文化的高度来实施管理,对管理对象的控制、计划、领导、协调、组织等方面都渗入文化的因素,以文化贯通管理的全过程。[2]它并不是一种具体的管理方式,更接近于一种管理理念。在医学生管理中贯穿文化管理理念,结合医学生培养目标和学习生活特点,培育和营造出一种文化氛围,形成积极向上的共同价值观,有助于医学生医德品质的形成,从而提高医德教育的实效性,提升学生工作的层次与水平。

2 文化管理模式应用于医学生管理是医学生医德教育方式的创新

2.1 文化管理模式适应了“90后”医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

“90后”是一个值得研究的群体,不仅因为他们正处于身心发展急剧变化的青年中期,处于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更因为他们是在我国社会急剧变革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思维活跃、个性张扬、兴趣广泛、求知欲强、富于理想、对前途充满希望、敢于大胆发表个人独到见解,要求独立、被尊重和信任,价值取向多元,但集体观念相对淡漠、协作精神不强。随着校园中“90后”医学生的增多,学生管理工作面临许多需要重新审视和再认识的新问题。

管理不是束缚学生的工具,而应是明确教育的价值与信念、建立共同的愿景和目标、拓展学生能力的动力,并积极地使其发挥聪明和才智,[3]促其成长成才。文化管理的理念,是把管理重点转移到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上来,尊重学生、欣赏学生、因材施教、个性发展,变看、管、盯为引导、培养和放手,为学生营造一种自由、开放的氛围,让学生在氛围中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这既是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变革的诉求,也是医德教育创新的呼唤。

2.2 文化管理模式适应了网络时代发展的要求

网络时代,青年学生自身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行为模式、个性心理等也受到了十分广泛和深刻的影响,[4]传统医德教育方式的主导地位和医学生管理模式也受到了巨大冲击。

文化管理模式的熏陶,可以培养医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能力,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网络道德习惯,遵循网络的应用规则。无论在现实社会还是虚拟社会中都坚持“慎独”,坚守符合社会规范的道德信念,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和校纪校规,变被动接受管理为主动参与管理,由被动、不情愿地约束自己的行为变为主动、开心地约束自己的行为。

2.3 文化管理模式是缓解医学生“三业”压力的需要

医学专业学制长、课程多、教材厚、学时紧,大量医学内容需要记忆和实验操作,课堂任务重,业余时间少,学业压力大;医学生就业门槛高,就业途径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医学人才的成才周期相对长于其他专业,立业压力大。当下社会紧张的医患关系、医学承担的巨大责任,也会给医学生带来无形的压力。在校医学生的身心健康状况也不容乐观。以我校为例,新生入学后的心理测试结果中,医学类专业学生中有不良心理倾向的比例都较高。

文化管理的柔性特点在缓解压力方面优势明显。文化管理强调以学生为本,从关爱者、服务者、指导者的角度出发,倾听他们的心声,了解他们的思想动向,为他们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指导他们制定个人学习方案、生涯规划,从而舒缓他们的学业、就业、立业压力,为他们求学创造良好的条件。

2.4 文化管理模式是医学生人文精神培育的需要

医学的服务对象是人,一名好的医生不仅要具备丰富的医学知识和高超的临床技能,同时也要具备人文素质和医德修养。医学生是未来从事医疗活动的主要力量,他们不仅承担着救死扶伤的重任,也肩负着将医学行为引向正确发展轨道的职责。他们的人文素质是一种重要的医疗资源,它看似无形,实则价值无限。[5]

文化管理模式强调以文化管理人,用文化而不是简单粗暴的管理方式实现对医学生的管理。学生在这种氛围中,主体精神得以弘扬,个性得以充分显示,这正是教育现代化所追求的主题价值。文化管理过程中长期形成的共同价值观,实际上就是一种精神状态,一种人格特征,一种做人处事的道理,可在无形中影响学生思维方式,陶冶学生性情,培育学生人文精神,使其从容应对繁重的医学学习生活,并在日后的医疗工作中有所作为。

3 文化管理模式在医学生医德教育中的具体运用

3.1 坚持以学生为本,是文化管理的核心和出发点

人是管理的起点,也是管理的归宿,[6]坚持以学生为本,是医学生文化管理的核心和出发点。坚持以学生为本,就是要重视感情和价值在管理中的运用,其主要立足点不是控制、约束,而是对学生人性的唤醒和尊重。因此,要在实践中把人性化管理、人文化关怀、人情味服务结合起来,既注重纪律要求,又注重道德教育;既注重行为规范,又注重教育效果;既全面指导,又重点关爱。如对于心理压力大的学生,考虑到他们可能会过于敏感,就不能刻意摆出谈心的架势,而是有意识的“创造”谈话场景,充分利用心理学知识,排解压力,对症下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3.2 培育和塑造医学生的共同价值观是文化管理的关键

文化管理的关键是致力于培育和塑造医学生的共同价值观,将管理重点由行为层转至观念层。共同价值观的形成,可在潜移默化中熏陶学生的意志、情感、思想和价值观念,将学生引向既定的教育目标和管理目标。

共同价值观是管理者所倡导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准则和奋斗目标,其内容可根据管理的具体要求设定。学校的核心价值理念——“大医精诚”、“医者父母心”等都可涵盖。在尊重差异性、包容多样性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形成思想共识,使之成为凝聚人心的强大精神力量和引导学生成长成才的无形准绳,使不同家庭背景、不同生活习惯、不同成长经历的学生都能产生对集体的强烈归属感、自豪感,从内心深处认可和服从集体的规章制度和医德规范,达到医德教育目的。

培育和塑造医学生的共同价值观非一日之功,要靠长期的积累、浸润和组织内所有成员的共同努力。一方面管理者所倡导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准则和奋斗目标,要通过校报、网站、广播站、公示栏等各种形式向学生进行广泛宣传,使之成为学生的主流意识和精神支柱;另一方面对考试作弊、缺乏诚信、荣辱观扭曲、责任缺失等不良现象,要严肃处理,并组织学生讨论和辩论,在学生中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和价值导向。

3.3 科学、健全的制度是文化管理模式实施的保障

文化管理要有良好的制度做保障,制度既可防止管理上的随意性,也为被管理者的行为划定尺度。制度管理是文化管理的基础和前提。

文化管理模式中,制度的制定要民主,制度的内容要合理、科学,制度的执行要严格,并充分体现人文关怀。要从机制的角度设计制度,重在激发内在动力,通过制度教育人、培养人,慢慢把制度演变为一种习俗和文化。文化形成制度,制度强化文化。

3.4 校园特色文化活动是文化管理的载体

文化管理是通过感情、价值观的渗透,对被管理者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校园文化因具有潜在性、渗透性和持久性的特征而成为文化管理的有效载体。一定的校园文化可为学生评价自我品质、行为和人格提供内在尺度,个体可依此调整心理和行为以获得他人和群体的肯定。

校园特色文化活动可从以下方面入手:一是建设校园人文景点,如医学生誓词、历代医学家塑像等,营造具有浓厚医学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二是开展各种与医德教育有关的活动,如举办人文和医学专业知识讲座,邀请专家教授传授行医之道,畅谈医德感悟,帮助学生树立发展方向;三是加强医德医风教育,营造浓郁的文化气氛,如进行医德知识竞赛、演讲比赛、辩论赛等;四是开展医学生学子修身活动,提高医学生的基础文明修养和人文素质;五是引导学生走出校园开展社会公益活动,寓爱心于点滴小事,蕴温暖在热血赤诚。

[1] 郭永发.基于文化管理理论的学生管理工作思考[J].青海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2009,27(3):97-100.

[2] 宋智勇.文化管理模式导入学生工作的初步探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1):76-77.

[3] 于志勇,魏淑芬,李新艳.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走向文化管理模式的趋势探究[J].前沿,2007,(8):65-68.

[4] 宋佐东.医学生医德教育过程中的自我教育探讨[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9,22(4):51-53.

[5] 何渊,周琴生,张晓,等.浅谈医学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培养[J].医学与哲学 (人文社会医学版),2007,28(5):47-49.

[6] 王柏林.论基于文化管理的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创新[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08,(3):77-79.

猜你喜欢
医德医学生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医学生颈痛情况及相关因素分析
健康中国视域下医学生医德教育目标优化研究*
谁远谁近?
新媒体视域下医学类高职生医德教育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
加强护理人员医德医风建设的途径与策略
人文教育要给医学生另一种智慧
浅谈医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