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伦理学精品课建设探索

2010-02-13 18:34陆于宏李大钦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10年4期
关键词:精品课捐献者医德

陆于宏,李大钦,韦 勤

(天津医科大学医学人文科学系,天津 300370)

医学伦理学精品课建设探索

陆于宏,李大钦,韦 勤

(天津医科大学医学人文科学系,天津 300370)

在对我校医学伦理学精品课建设初创情况的介绍以及突出亮点的描述的基础上,进行我校医学伦理学精品课建设的阶段性总结,并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提出进一步深化精品课建设的新思路。

科学发展观;医学伦理学;精品课建设;医德教育

1 我校医学伦理学精品课程初创概述

1.1 教学大纲的调整和教材建设

教学大纲不但统领着教学,而且统领着教材编写。1980年以来,我们结合医学活动实践和教学实践,不断更新教学大纲。目前,我们的教学内容不仅包括医学伦理学传统、范畴、理论、原则以及医学生良好医德的养成,还包括医学前沿问题的伦理分析和医学研究道德培养等。

在教材建设上,我们始终坚持科学、严谨、现实的原则。在1980年我校伦理学教研室自编讲义的基础上,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于1990年正式出版了由我校教师主编的教材《现代临床医学伦理学》。在此基础上,这门课程教学进一步深化,1995年,我校主编并出版《医学伦理学论纲》。2003年,为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医学技术的进步,我校伦理学教研室再次组织全国部分医学院校专家、学者,对《医学伦理学论纲》一书进行了大幅度的修订,2005年6月,于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出版了《医学伦理学》一书,此书突出体现5个特点:①注重学生职业道德素质和人文素质的培养;②吸纳了多年来医学伦理学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的成果;③借鉴了国内外医学伦理学教材的优长;④密切结合了医学发展和当代医疗卫生活动的实际;⑤与《国家医师资格考试指南》“医学伦理学部分”的内容相对应。该书被评定为全国高校“十一五”规划教材,并得到国内外专家的肯定。

1.2 标准化讲义的创建

标准化讲义的制定是我校医学伦理学课程的一个突出的创新点,开始于1998年。标准化讲义介于教材与讲稿之间,是强化教研室教学研究活动的产物。尽管标准化讲义是课堂教学的基本标准,但它内容具体,凝结着教师们多年的经验,从而实现对学生的完整、统一和规范的教学。而且,标准化讲义是动态的,教师们教学改革的新成果、新的理论观点、新的案例经过教研室集体认定后,不断充实进标准化讲义中。这不仅为教师的交流提供平台,而且有助于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同时也为教材的修订奠定了基础。

1.3 教学方法的探索和尝试

1994年,我校伦理学教研室经过深入的思考与实践,明确提出在教学中贯彻理论联系实践的“五项基本原则”,即医学伦理学与医学的道德传统相结合、与当代医学发展的特点相结合、与现实生活中优秀医务工作的先进事迹相结合、与社会热点问题相结合、与学生思想实际相结合的原则。[1]在这“五项基本原则”的指导下,我们尝试了相应的教学方法,包括案例教学、实践教学等,并在实际操作中采用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和课堂讨论相结合,实效显著。此外,考核方法也不断更新,2005年,我们开始采用开卷考试的方式,放弃了传统的死记硬背题型,代之以教学基地观后感、案例分析、论述等题型,正所谓知其意而忘其言,进一步加大了对学生应用知识能力考核的力度,提高教学实效。

2 我校医学伦理学精品课程建设的突出亮点

2.1 按医德养成规律开展教学基地载体建设

我校医学伦理学课程在理论联系实际的五项原则的指导下,提出了医德养成规律,即医德教育紧密结合医学实际和学医环境、医德教育以正面教育为主、医德教育以自我教育为主、从事医德教育者先受教育四项内容。[2]我校在医德养成规律指导下,创建了医学伦理学教学基地系统。

2.1.1 生命意义展室的创建。

人体解剖学是医学院校的重要基础课。人体解剖课教学需要尸体,因此,从20世纪80年代,我校开始接受遗体捐献。但是,遗体捐献的意义不仅在于此,捐献遗体反映了捐献者崇高的道德境界。

在接受遗体捐献的过程中,捐献者的精神深深打动了我们,捐献者们写下的一篇篇感人至深的遗嘱使我们潸然泪下,使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首先获得了精神洗礼。特别是我校的创始人,著名内分泌学家朱宪彝教授在逝世前也留下遗嘱,内容主要是“四奉献”:献出他全部存款、全部藏书、一处私人住宅,并献出自己的遗体,用于解剖教学。20多年来,已有200多人捐献了遗体,其中有工人、农民、军人和知识分子,他们为社会奉献了一生,最后又献出自己的遗体。他们的遗嘱都无一例外地感人肺腑,催人泪下,饱含着逝者对生命真谛最透彻的理解,对医学事业最无私的支持和奉献。而这正是进行医学职业道德教育的极其难得的材料,应把捐献者崇高的道德境界纳入医学伦理学教学,用捐献者崇高的道德境界诠释生命的意义,促进社会道德进步。

我们将这些真实感人的遗嘱收集起来,把它变成了无声的教材,创立了生命意义展室。这个展室自2001年4月正式投入实践教学以后,很快就突破了狭义的医学伦理学的范畴,成为向社会映射精神文明的窗口,实现了更广泛的教育意义。

2.1.2 天津市遗体捐献者纪念园的创建。

天津市遗体捐献者纪念园是医学伦理学教学的另一个重要载体,建于2004年,坐落于天津蓟县元宝山庄。纪念园中央是一座高4米、宽10米的大理石纪念碑,纪念碑的中央是“奉献”二字的大型浮雕,两边包括我校创始人朱宪彝教授的塑像浮雕和所有遗体捐献者的姓名浮雕。这一教学基地的创立主要实现三个目的:一是继生命意义展室后对学生医学伦理学实践教育的进一步拓展和深化;二是通过竖立纪念碑体现我们对所有无偿捐献自己遗体的英雄们的崇敬和补偿;三是通过这个纪念园为遗体捐献者的家属提供祭奠亲人的场所,实现对捐献者家属的安慰与感激。

2.2 以学校人文素质教育为依托,加强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医学伦理学教学的重要手段和有效途径。追求知和行的统一是医学伦理学教学的基本理念。内化于心谓之德,外化于行谓之道。让学生“知”、理解理论是指导学生“行”的前提,组织学生“行”、实践道德理论才是“知”的目的。我们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以学校人文素质教育为依托,结合学校其他相关部门的工作,借助各方力量,实现资源整合,启发、引导学生参加以志愿者服务为内容的实践活动。在服务中感知、理解医学道德,践行医学道德,实现自我教育,是我校医学伦理学教育的有效途径。

3 我校医学伦理学精品课建设的深入与可持续发展

3.1 加强理论学习,扎实课程建设的理论根基

在医学伦理学精品课建设过程中,我们的多数成果都是在具有前瞻性的原则和规律的引导下取得的操作层面的研究和创新,可见,重视实际操作对于推进医学伦理学精品课建设十分必要。但是,如果没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不具备明确的建设理念,任何一种实践性操作模式都是“无根”的。医学伦理学必须确立起自己的本体论、学术范式和原则,才能达到逻辑上的自洽,确立起自身真实的根基。[3]因此,要获得医学伦理学精品课建设的新突破,首要的问题就是加强理论学习、深入理论研究,从而扎实课程建设的理论根基。

3.2 深化传统研究,丰沃课程建设的历史土壤

医学职业道德是医学伦理学课程的主体内容,传统医德是医学职业道德最为根本的理论基础,是研究当代医德建设的理论依据和不可或缺的理论资源。所以在医学伦理学课程当中,传统医德是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而言,传统医德的教学发挥着知识性、启发性的基础作用。[4]正所谓温故而知新,只有深化传统医德研究,完善传统医德教学,才能丰沃医学伦理学课程建设的历史土壤,为医学伦理学的发展找寻起点,提供经验。

完善传统医德的教学,必须以传统医德的思想为教学重点。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把传统医德的思想放在当代医疗实践的背景之下去分析和理解,即从历史层面、逻辑层面和现代层面三个层面深入研究并设计教学,既符合课程内容的特点,又服务于医德建设的目的,深化了学生对医德的理解和对医学职业道德重要性的认识。

3.3 拓展授课对象,培育课程建设的新生长点

3.3.1对外国留学生开设医学伦理学课程。

近年来,医学教育国际化的趋势越来越受到重视。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本科医学教育质量保障指南关于知识、技能和态度的目标里提到医学伦理学的内容。国际医学教育组织(II ME)提出的“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涉及7个最基本能力领域,其中第一个就是“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5]可见,医学伦理学在医学生的成才教育中已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我校医学伦理学课作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在国内率先开展了对外国留学生医学伦理学教学,并与国际接轨,以国际标准为依据,结合我校留学生整体情况,构建和完善外国留学生医学伦理学教学体系,加强对外国留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促进其全面、健康地发展,实现医学无国界的科学价值和道德本质,并进一步加强医学伦理学跨文化理论研究、历史和宗教研究和实践探索,进一步提高英语教学水平,深化医学伦理学精品课建设。

3.3.2 对研究生开设生命伦理学课程。

高层次的医学人才仍然需要医学伦理学教育,这不仅是教育规律,也是现实要求。为此,我校医学伦理学课程进一步向研究生延伸,开设了生命伦理学课程。针对研究生的学习要求,有的放矢地设定教学内容。我们开设的生命伦理学课总共18学时,分成9次讲座,每次讲座一个专题,而且分别由不同教师讲授,这样既有利于教师对生命伦理学具体问题的深入探讨,把自己最清晰、最擅长的精华部分讲授给学生,使学生深入而全面地学习生命伦理学知识,而且有利于教师之间交流与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从而实现教、学、研的多赢效果。

3.4 教学方法的再探讨,收获课程建设的新硕果

在教学方法的探索中,尽管我们曾作出大胆设想和努力尝试,并获得初步成效,但是对于教学方法应用仍然有继续拓展的空间。例如在医学伦理学教学中,案例教学的内涵和外延是不断深化和拓展的。因为社会生活实践的发展不断为医学伦理学课堂教学提供鲜活例证,教师在讲授医学伦理学课程时自然应当把许多新的事物应用于课堂教学,论证医学伦理学的理论和原则。而且医学伦理学教学不仅要用现实生活中的事例论证已有的理论、原则,还要回答现实生活中提出的新问题,要通过对现实生活中带有普遍性的问题的分析、概括,发展已有的理论,提出新的原则,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此外,借鉴国内外其他院校的经验,学习相应的方法,例如模拟标准化病人,加强医患沟通的教育,利用PBL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等,都是可以借鉴和尝试的好方法。

[1] 张金钟,刘洪阁.关于医学伦理学教学方法、效果的探讨[J].中国医学伦理学,1999,12(5):27-28.

[2] 张金钟.按医德养成规律开展教学基地建设[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3,16(3):51-52.

[3] 张广森.医学伦理学何以可能[J].中国医学伦理学, 2007,20(1):61-63.

[4] 潘新丽.儒家伦理与传统医德[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8,(6):25.

[5] 陈刚.医学教育全球最低基本要求[J].国外医学(医学教育分册),2002,23(2):1-5.

〔修回日期2010-06-17〕

〔编辑 李恩昌〕

Exploration of the Quality Course Construction ofM edical Ethics

LU Yu-hong,L I Da-qin,W EI Q in
(Departm ent of M edical Hum anities,Tianjin M edical University,Tianjin300370,China)

The article is mainly to make a summary about the construction of medical ethics quality course according to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originalworks and the evident points ofmedical ethics course in our university, and puts for ward the new ideas about the construction of quality course under the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Medical Ethics;Construction of Quality Course;Education of Medical Ethics

R-052

A

1001-8565(2010)04-0094-03

陆于宏(1976-),女,天津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医学哲学、医学伦理学。

2010-04-16〕

猜你喜欢
精品课捐献者医德
论民间舞课堂教学的继承与发展——以“东北秧歌典型人物精品课”为例
单采血小板捐献者献血不良反应及防范措施分析
基于岗位核心能力的《传动系统诊断与维修》精品课建设
健康中国视域下医学生医德教育目标优化研究*
网络教育大学语文精品课程建设现状及其对策研究*
哥伦比亚默认公民都为器官捐献者
新媒体视域下医学类高职生医德教育
加强护理人员医德医风建设的途径与策略
基于知识管理的精品课知识共享的研究
单采血小板捐献者保留措施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