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教材资源,丰富作文训练——课堂上如何激发学生“不吐不快”的写作欲望

2010-02-16 19:46金军华江苏无锡市梅里中学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0年6期
关键词:孔乙己想象课文

金军华(江苏无锡市梅里中学)

挖掘教材资源,丰富作文训练
——课堂上如何激发学生“不吐不快”的写作欲望

金军华(江苏无锡市梅里中学)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首先必须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让他们觉得有话可说。叶圣陶曾经说过:“写作的根源是发表的欲望,正同说话一样,胸中有所积蓄,不吐不快。”这种“胸中有所积蓄,不吐不快”,实质上就是写作兴趣。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资源,创设种种情境,激发学生胸中“积蓄”,适时地进行多方面多形式的作文训练,让学生“一吐为快”,这对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是很有帮助的。

一、再现生活情境,充实表达内容

丰富的社会生活是写作取之不尽的源泉,但是写作教学受着时空的限制,无法每节课都把学生带出校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语文教材所提供的优势因素,尽量创造一定的情境,再现生活画面,丰富表达内容,让课文的“他情他境”,变成“我情我境”。例如作家老舍的《济南的冬天》,作者用充满柔情的语言,描绘出了一幅幅恬淡、美丽的山水画,表现了他对济南冬天的一往情深,学生完全沉浸在其中,口诵心思,勾起了对家乡的美好回忆。于是以《家乡的 》为题进行作文训练,学生的思维正处在兴奋点,跃跃欲试。这样的作文训练内容生动、材料丰富、情感真挚,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引入同题文章,拓展学生思维

学生的生活经历比较简单,观察体验能力也受限制,这也是造成学生作文无话可说的一个重要原因。“同题”文章一直是文学园地的一个有趣现象,即同样的题目,不同的作家来写,则内容不同,风格也不同。如《春》朱自清写过,唐弢写过,丰子恺写过,等等。在教学中,不妨引进有些课文的同题文章,这样既能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积累作文素材,又能让学生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去鉴赏,把握不同作品的写作风格,做到举一反三。然后再让学生以此为题写一篇作文,学生通过博览思路大开,潜移默化中就会提高作文兴趣。例如讲胡适先生的散文《我的母亲》就可以引入老舍先生的同题散文。同是回忆母亲的散文,一篇不直接去写母亲如何如何,而是通过一大群家庭人物、家庭发生的琐事来衬托反映母亲的为人是何等的仁慈、宽厚而大度;另一篇则高度概括了勤劳、俭朴、善良、敦厚、慈祥而又坚强的母亲的一生,母亲高尚品格对“我”的教育、影响,世态的炎凉、岁月的沧桑在行文中不时显现,慈母之爱、“我”对母亲的拳拳之心在字句间流淌。这样两篇作品放在一起,会引起学生们的沉思,接着进行同题作文训练,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当然,要把同题文章引进课堂,要求教师首先必须博览群书,有很广的知识面。

三、评析课文特色,提高鉴赏水平

语文教材所编选的课文,大多是名篇佳作,以文学性和思想性的高度统一见长。有些课文,学生读了以后,往往异口同声说“好”。然而问他们为什么好,好在哪里,学生往往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应先巧妙设疑,及时点拨,引导学生自己去理解分析,然后再结合课文及课堂分析,抓住课文的主要特点,拟小作文题,让学生动笔评价,将粗浅认识加以深化、整理,并上升到理性高度。如《孔乙己“手”的用途》、《谈〈我的叔叔于勒〉中的悬念设置》、《〈智取生辰纲〉中的伏笔》、《谈〈散步〉的语文美》,等等。这样的作文训练,只要求学生评价某一点,而不面面俱到,学生往往一挥而就,调动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阅读鉴赏能力,加深了对作品的理解、认识,可谓一举多得。

四、抓住表达契机,记录课堂随感

有些课文,学生读了往往能引起很多感受,很多联想,这些感受和联想往往是灵感和智慧的火花。教师应不失时机引导学生,捕捉住这稍纵即逝的心灵闪光,让他们及时地将这些感受“吐”出来。如学完了《珍珠鸟》,学生体会到了信赖在人与鸟的交往中所创造的美好境界,受到感染,便可以写一写《〈珍珠鸟〉给我的启示》;读完了苏轼的《明月几时有》,学生被苏轼那种遇事超脱达观、心胸开阔乐观的精神所感动,便可以让他们写一写《我眼里的苏轼》、《苏轼,我想对你说》,等等。这种作文训练的生命力重在及时抓住表达契机,让学生以课文中的某一点为中心引发感受,联系古今中外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尽情发挥,既提高了作文水平,又对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有了较客观公正的认识。

五、展开丰富想象,改写课文内容

有些课文,特别是叙事类的作品,结尾往往意犹未尽,耐人寻味,这种情况可以让学生根据内容进行读写。例如教学《孔乙己》,可以让学生续写《孔乙己离开咸亨酒店以后》。有的课文由于表现主题、塑造形象的需要,把文章的某些情节故意不写或写得简单,留待读者想象。教学时可引导学生依据上下文,展开深入而丰富的想象,在想象中理解课文,发展创新思维。《孔乙己》文中丁举人把孔乙己打断了腿这一情节写得简略,而这一情节对认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有着重要作用,据此可以让学生依据课文内容,将这段话增添必要的创造性想象情节。有些课文,作者是用第三人称写的,可以让学生改写成第一人称。比如学完《孤独之旅》,让学生以杜小康为第一人称改写课文,去真实地感受杜小康在万顷芦苇荡中的孤独以及成长中的快乐。有时可以不循课文的思路,逆学生的习惯,从课文内容的相反方面,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想象。如教学《我的叔叔于勒》,让学生设想:假如于勒在船上认出了菲利普夫妇,会出现怎样一个场景?这样的作文训练,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训练了学生的想象力。

总之,在我们的教学中,教师如能时时留心,充分挖掘教材资源,及时进行作文训练,就能激发起学生内心的表达需要,或引发回忆,或加以整理,或展开想象,或提出观点,既有话想说,又有话可说,解决了学生作文“无米之炊”的难题,使学生逐步摆脱“谈作文,皱眉头;写作文,咬笔头”的状态。

猜你喜欢
孔乙己想象课文
《孔乙己》“读写结合”教学设计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快乐的想象
背课文的小偷
细观察 多想象 善表达
这些并不是想象,有些人正在为拥抱付费
孔乙己(下)
孔乙己
那时我们如何想象未来
背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