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作者介绍”恰当亮相

2010-02-16 19:46郭青松浙江嘉兴第四高级中学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0年6期
关键词:卡夫卡亨利北平

■ 郭青松(浙江嘉兴第四高级中学)

让“作者介绍”恰当亮相

■ 郭青松(浙江嘉兴第四高级中学)

教一篇新课文,尤其是一篇重要作家写的文章,常常免不了要介绍文章作者,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要关注“重要的文学常识”。本文试以郑桂华老师的几个课例作分析,谈谈课堂上我们该以何种恰当方式进行作者介绍。

一、归纳,把握重要信息

……

师:好,我们请一个同学来说说你对卡夫卡的了解,谁先来说?

生:卡夫卡,他是一个用德语写作的奥地利(板书:奥地利)人。他生前是默默地孤独地奋斗,(板书:生前无名)他的作品是在他死了以后才流传开的。他的小说大多揭示了一种荒诞的充满非理性色彩的形象,个人式的、忧郁的、孤独的,也用了很多夸张啊、虚拟啊,虚幻的那种手法,(板书:荒诞、夸张)写出了他对资本主义的那种不满。(板书:孤独、不满)他的文章都充满了异化的现象,表达难以排遣的孤独和危机感,(板书:异化)无法克服的恐惧,还有荒诞的形象。他的著作有《变形记》、《城堡》,还有《审判》、《乡村医生》,长篇小说 《美国》、《地洞》、《在流放地》、《万里长城建造时》等,揭示了现代国家机器的残酷和腐朽。 (板书:《城堡》、《审判》)

师:请坐!她讲了很多。请个同学归纳她所讲的内容,有点难度哦。

生:她讲了这样几个方面:介绍了卡夫卡的作品。

师:好,作品。(板书:作品)

生:还介绍了作者的写作手法。

师:写作手法。

生:还有就是说了作者生平的一些事情、他的经历。

师:好,(板书:经历)还有吗?

生:还有他的作品的特点。

师:好。(板书:特点)他归纳得非常好,还有吗?

……

学生介绍了卡夫卡很多的信息,从“实录”来看,他似乎是在读某本书上的资料。需要注意的是,在学生读的过程中,教师在黑板上板书:奥地利、生前无名、荒诞夸张、孤独不满、异化、《城堡》、《审判》。学生在读,教师同时板书,写的正是与作者有关的重要信息。然后,她又让其他同学对前一同学所讲的内容进行了归纳并同时板书:作品、写作手法、经历、特点等。正如接下来老师直接对学生所说的:“迅速对一段话进行归纳是语文学习中常用的手段,也是非常重要的能力。归纳的要点是把握重要信息,你看,我们已经掌握了作者的一些重要信息了。不清楚的同学可以做点笔记,如果你们也查了相关材料,还可以相互参照,形成你对卡夫卡的完整印象。后人对卡夫卡的评价是非常高的,有人认为他是西方现代文学的鼻祖,对这样一个作家,你们要熟悉。”教师板书,提炼信息要点,再让学生对材料进行归纳,这样两个过程,就是让学生的认识由肤浅走向深入,让他们的记忆由表面走向深刻的过程。看似简单平常的“作者介绍”这样一处理,不仅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记而难以忘记,而且培养了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

二、诱导,鼓励思考延续

……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重点讨论了小说的人物。我们一起去发现小说的主人公,我们又学习了发现主人公有哪些办法。我们发现了哪些办法?笔记做好了吗?

生:嗯。

师:做好了啊。就那么几点,而最关键的是作者要告诉我们的东西,他要传递给读者的想法,也就是小说的主旨。这非常重要,这可能就是我们读一篇小说要真正读懂的地方。回去之后大家可以读更多的小说,比如欧·亨利其他的小说,有人称其为美国生活的幽默百科全书,可以读的有很多。比如他的《双料骗子》,比如我们熟悉的那篇《麦琪的礼物》。还有《警察与赞美诗》,都可以读一读。欧·亨利是三大短篇小说之王之一,是世界级的啊,好,那么今天的课就到这儿。回去再思考一下小说的语言。再读一读,体会体会啊!好,下课!

整个教学过程以及教师最后的话语都明确告诉我们,本节课教师选择的主要教学内容是讨论小说的人物形象。且不说针对这篇课文选择这样的教学内容是否有科学的依据,但既然这样选择了,那么我们的教学活动都要围绕这一内容来开展。从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来看,欧·亨利当然是重要的作家,教师在课堂上很有必要介绍一下。但是在上课之初,以及上课的过程中,她都没有提及,只是在结尾,教师自己向学生做了一个简单的介绍。如果我们也来归纳整理一下她的介绍,就能发现几个关键词:幽默的百科全书、短篇小说之王、世界级。前一个词讲的是作家的语言特色,后两个讲的是他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介绍完后,教师又要求学生回去思考一下小说的语言,很明显,教师的目的是要学生关注作者的语言特色。教师为什么这样处理“作者介绍”呢?也许她后来和陈文高老师的对话能告诉我们原因:

陈:如果说还有个建议的话,——这篇小说是欧·亨利的小说,欧·亨利的小说最大的特点是他的结尾——

郑:是的。

陈:“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如果把欧亨利小说的这个特点强化一下,还有欧·亨利小说里幽默的语言,也强化一下,让学生读完这个小说留下一个非常深刻的印象——哦,欧·亨利小说有这么鲜明的特点啊。如果这样的话呢,也许更完美一点。当然这个要求太高了。

郑:其实欧·亨利的语言我是喜欢的,备课时也圈画了很多,但是我在备课的时候想,上小说语言,好像心里不是很踏实,就撇开了,但又觉得全撇开也不对,所以最后在布置作业的时候提了一下。

……

郑:这个交流是很中肯的。所以我觉得语文课,我想那节课,如果当时听到同学说上了人物上了情节,我立刻调头,就只上语言,也许是一个非常好的尝试。

从以上对话可以看出,教师也认为欧·亨利小说的结尾、语言等都是很重要的,是需要学习的。但由于这节课本身的定位不在此,而且,45分钟之内如果对这些特点都进行所谓的“强化”,实际上只能是都全部“弱化”。所以从教学内容的角度来看,教师的处理是恰当的。正如她所说,完全撇开也不对,所以在布置作业时提了一下,只不过可能提少了一点。但她这样一提,实际上是对学生的一种引导,鼓励他们在课后进一步从另一个角度关注小说,关注作者。优秀的作品总是需要反复品味的,无法在45分钟内完成的事情,引导学生到课外去关注,是很有必要的!

三、渗透,升华学生认识

“作者介绍”到底放在什么时候进行?一节课的开始,还是一节课的结尾?郑老师的“《想北平》教学实录”给了我们另一种回答。

……

师:可以适当地圈一圈……老舍先生在想念北平的时候,想到了北平的哪些景、哪些物?好,那个男孩子笔放得很早,你来说说看。

教师让学生关注作者通过哪些景物在表达想念北平的,这实际上与作者散文的一个特色密切相关:善于通过具体的景物描写来表达感情。作者自己在另一篇文章中也提到:“……至于我们所熟悉的地方,特别是自幼生长在那里的地方,就不止于给我们一些印象了,而是它的一切都深印在我们的生活里,我们对于它能像对于自己分析的那么详细,连那里空气中所含的一点特别味道都能一闭眼就想象地闻到。”(老舍《景物的描写》)

……

师:这些大家画了没有?只有当你进入非常具体的层面,比如具体的景和物的层面,你的感触才会明晰起来。我们看到花、菜、水果,这是一个概括的东西,我们读文本,我们感受老舍的北平生活,都要进入非常具体的层面来。比如,单单说 “水果”,与说“带着霜的柿子”什么什么的,那感觉就不一样,我们眼前一下子就出现实际的一种东西,非常具体、可感。那么北平的菜,他讲了哪些呢?

这里教师又提到老舍散文的一个特色:描写细致入微。

……

生:老舍先生写的北平是趋向于生活的吧,他写的都是生活中他每天经历,可能就是他生活的地方,他每天都会遇到这些。而我们的北平则是笼统的,加上几处有代表性的东西,就像参观多看到的一样。

(师板书:生活化、参观一样)

在这里,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在黑板上又总结出作家散文的一个特色:生活化。

……

师:……他的视角是什么视角?是一个贫寒的人,是一个深爱着北平的贫寒的北平人,他是这样去看北平的。所以他看到了什么?是嫩蜻蜓、小蝌蚪。他看到的是溅着泥点的韭菜,是带着白霜的柿子之类的水果。我突然想起,如果是梁实秋——梁实秋也在北平生活过很多年,他是在北平长大的,如果梁实秋写北平,他会不会写什么“草花儿”、什么“溅着泥的韭菜”?会不会啊?梁实秋的作品读过吗?

生:没有。

师:读一点嘛,同志们。梁实秋出身于上层社会的家庭,生活的很优越,他会这样写吗?不会的,大家可以去看一下。还有林语堂,还有很多人都写北平,还有我们以后会学的《故都的秋》,是一个江南人郁达夫写的,他写的北平又不一样了。老舍的这篇文章就是以这样一个视角,以一个贫寒的人、一个北平的平民的身份来看北平的。……

在这里,教师谈到了老舍的出身,特别是把他和其他作家进行了对比,对比的目的很明显,就是要让学生认识到老舍文章写作的独特风格。

……

师:……我们不要仅仅去理解老舍先生的北平,还要从他的文章里,感受老舍先生对生活的态度。他是一个贫寒的普通的北平人,他关注了,他投入了,那些嫩蜻蜓、小蝌蚪都变得很亲切很有人情味……

在这里教师特意提到作者文章里的 “人情味”,这也是老舍散文的一大特色。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虽然教师一直没有提到老舍的生平、代表作品等信息,但是她把作者的“散文特色”这一最重要的信息在上课的过程中渗透进去了,而“作者的写作风格、语言特色”等也往往是包含在“作者介绍”中的。教师没有一上来就直接介绍作者,或者最后来个“写作特色分析”,而是把这些信息渗透在整个上课的过程中,这样一来,学生对作家的认识就在分析课文的过程中一步一步变得深入。这样的“作者介绍”方式,是一种更高的境界!

猜你喜欢
卡夫卡亨利北平
《卡夫卡传》
北平的秋
十路大军进北平
十路大军进北平
卡夫卡就是布拉格,布拉格就是卡夫卡
关于卡夫卡和《变形记》你不知道的故事
和这个世界格格不入,是时候看看卡夫卡了
找找看
想北平
大公鸡亨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