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例说语文课堂提问的引导艺术

2010-02-16 19:46胡玉花江苏淮阴区开明中学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0年6期
关键词:想象思维老师

■ 胡玉花(江苏淮阴区开明中学)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例说语文课堂提问的引导艺术

■ 胡玉花(江苏淮阴区开明中学)

肯尼基·胡德说:“教学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地引导学生作答。”如果说,好的提问活动可以架构一堂语文课的教学,能够融洽师生感情,能够培养学生深入钻研、严密思维的良好习惯,增强兴趣,点燃其创造思维的火花,将教学活动推向高潮,那么,教师推波助澜的引导点拨必然在其中起着中流砥柱般的作用。有人说答案就像隐藏在曲折迂回的暗巷中的一件宝物,那么老师的点拨引导就是每个错综复杂的交叉路口的标识,就是探寻过程中一直引领在前方的火把。所以课堂提问中,教师必须审时度势,多方引导,在学生跃跃欲试或愤悱之时,助其一臂之力。

提供线索,化难为易

《学记》讲:“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也就是说问题设计应先易后难,符合学生实际的文化知识水平和想象能力。心理学家也认为:一个人面对自己力所不能及的目标任务时,往往会产生畏难情绪和惰性思想。

有位年轻老师讲授虞世南的 《蝉》,朗读之后,问学生: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结果一连叫起了几个学生都没能回答上来。这是七年级下册课本上的一首诗,在此之前学生可能并不了解咏物诗的特点,而且对诗歌中蕴含的情感不是读一读就都能体会出来的。看来这位老师高估了学生的知识水平,问题问得太急太难了。答不上来,老师尴尬,学生惶恐,整个教室的气氛一下子沉寂了,问题既出,覆水难收,此时有声胜无声,无可奈何之中,老师自己说出了答案,但课堂气氛直到下课也没能活跃起来。坐在后排听课的我们不禁浮想联翩:教师的替代性回答是不是应该换成:“看来这个问题有点难,那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或者:“要想弄懂这个主旨性的问题,那么我们应该从什么入手……”课堂本身是活的,难以完全预设,一个比较有难度的问题既然被提出,并非无药可救,有经验的老师的做法是要进行引导,提供一定的解答线索,或化解大而不当的问题为难度适宜的小问题加以铺垫,使学生能够达到跳摘苹果的高度。我们可以启发学生:想想看,虞世南是怎样的一位诗人?在什么背景下写作此诗的?作为一首咏物诗,诗中的蝉与诗人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还可以在先让学生理解“垂绣緌”、“清露”、“高”、“秋风”等词语的含义之后再回答全诗的感情,同学们自然会明白:这是一首咏物言志的诗,诗人笔下的蝉是人格化了的蝉。读这样的诗需要知人论世,知人论文。诗歌借蝉抒怀:品格高洁者,不需借助外力,自能声名远播。通过老师一番的热情鼓励和巧妙引导,学生的思维定会一点一点地被开启,逐渐明朗,最后愉快地完成提问。

层层引问,由浅入深

引问就是在学生回答了一个问题之后,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继续提问的一种教学形式。它是用问题引导思维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引问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且引问内容的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也可以促使学生的思维向广阔性和深刻性发展。

记得教学《〈长征〉节选》一课中的情景:在进行了多种形式的赏析(分角色朗读、课本剧表演、写赞美词等)之后,学生们的感情(包括听课老师)被慢慢地激发出来,基本上能够解答“怎样的长征精神”这个问题。接着开始播放关于受伤的周团长跳潭牺牲的视频。整个教室里所有的人都在用心感受着电视剧中的每一个细节,很多人已泪流满面,甚至发出了难以抑制的唏嘘声。但播完视频,我又趁热打铁,设计了这样的几个问题作进一步的引导:①周团长是谁?学生回答:攻打娄山关的英雄。②这样的英雄本该献身在什么地方?学生又说:战场上。③为什么这样死?有没有其他办法?学生无语(有人小声说没有),④留下了什么东西?学生:把生的机会留给别人,舍己为人的精神品质。

启发想象,虚实相生

“想象力是一切创造的源泉”,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一定要善于发挥孩子的想象力,随时为想象搭建平台,让学生有机会引擎启航,在知识的蓝天里遨游。想象不仅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还能唤起学生强烈的阅读期待和积极深入探究的欲望,促使学生对文章的内容及主题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请看《陋室铭》教学中的一个片断:师:“你们现在认为陋室是陋还是不陋?”学生答:“不陋。”师:“请同学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想象那陋室的自然环境。那青苔是怎样应了作者的心意,一点一点地一坡一坡地慢慢地爬上那斑驳的石阶的?那“草色”又是如何受了青苔的感染,聚集在一起,绕过窗帘飘入室内的?”学生:“她们从石缝中钻出来,探出她们可爱的小脑袋……”“她们聚集在一起,在主人的窗下起舞……”“我认为这两句的描写绘色绘声。你看‘青’、‘草色’状其色,‘谈笑’状其声。”师:“再请大家想象一下,倘若室内有王叔文、柳宗元等人,他们在谈些什么,这些人在一起,又会碰撞出哪些思想的火花?”(让学生分别把自己想象成刘禹锡、王叔文、柳宗元等。)学生:“他们个个学识渊博,心忧天下。”“柳宗元在吟诗作画”“王叔文在煮酒纷论当今时代英雄”“韩愈在扼腕长叹”“刘禹锡持一杯香茗,侧耳倾听窗外雨打芭蕉的声音……”“柳宗元沉吟:“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转身对刘禹锡说:“梦得,今日有幸拜读,真让我折服,让我感动奋发!”……师:“这是一幅多么美妙的画面啊!哪里还有什么当差去搜刮民脂民膏的‘劳形’与痛苦!”

有人说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是一个让学生徜徉在语言文字中间,吸收语言和思想的营养,浸润自己心灵,从而受到熏陶感染的过程。本来学生对陋室不陋的理解仅仅凭依文中短短的几句话,但经过教师一番巧妙地引导点拨,文本一下子立体化起来,呈现出鲜活的动态感。

找准基点,拨乱反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同一部作品,由于读者的认知水平、生活经历、思想境界的不同,体验也不一样。“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教师必须尊重学生思维的主体地位,为其思维的多元性发展开辟一方天地。但凡事皆有个度。不可否认,由于时代特点的差异,知识经验的不足,学术素养的欠缺等一系列因素的存在,学生的理解有时难免会发生偏差,或严重脱离背景,或背离文本,信马由缰,漫无目的。在这种情况下,只有通过教师机智引导,才能既不挫伤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又能立足基点,作出合理的疏导。如对“愚公移山的精神意义所在”时,就有不少学生认为愚公不必移山。他或是靠山吃山,发展经济;或可以搬家,甚至有学生认为愚公是破坏环境、破坏生态,等等。对于这些同学的回答和讨论,既要适当肯定,又要结合本文的学习目的,把同学们讨论的共识引到“移山精神”的现实意义上来;而不要过分强调愚公的做法,因为作为寓言故事,本身就免不了有夸张想象的成分。只有这样因势利导,才能既达到了教学的目的要求,又避免了学生无的放矢讨论问题,从而锻炼、提高了学生思维的准确性。

变换角度,正逆互补

俗话说:“提领而顿,百毛皆顺”,课堂提问和对问题的引导都需抓住文章的要“领”。教学《变色龙》一文,教师一般会利用“变”字作为突破口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去理情节、析人物、明主题。如:奥楚蔑洛夫一共变了几次?为什么会反复变化?这表现了他的什么性格特点?变了几次,学生会数的很清楚,用见风使舵这个成语来概括他善变的性格恐怕也不难。但至于他为什么会变化,教师需要通过引导学生根据文中反复追问的“这到底是谁家的狗”一句话来思考,这样才能认清主人公趋炎附势的嘴脸。但这还没有完全理解奥楚蔑洛夫完整的性格,学生的思维会被一次次变化攫住而显得纷乱。这时候教师就要发挥舵手作用,带领学生从眼花缭乱的“变”中走出,站到另一个方向,用变化背后的“不变”,把繁杂的现象归结到一个本质的核,那就是奥楚蔑洛夫的欺下媚上。欺下和媚上这两方面的特点构成了他作为变色龙的完整形象。同样方法,我们很容易发现《我的叔叔于勒》中菲力普夫妇“变”的背后是“不变的金钱至上”,围绕在范进周围的冷脸和笑脸也有着“不变的世态炎凉”……通过变换思维角度的立体化审视,来认清人物由于外界环境变化而产生的不同态度、行为、言语等背后的本质原因,适用于很多情节、结构比较复杂的文章。经过点拨引导,学生思路开阔,触类旁通,就能吃透文章的精髓。

猜你喜欢
想象思维老师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快乐的想象
细观察 多想象 善表达
这些并不是想象,有些人正在为拥抱付费
那时我们如何想象未来
老师,节日快乐!
老师的见面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