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英咀华,品析语言

2010-02-16 19:46陈亚春浙江宁波奉化市实验中学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0年6期
关键词:品析土里体味

■ 陈亚春(浙江宁波奉化市实验中学)

含英咀华,品析语言

■ 陈亚春(浙江宁波奉化市实验中学)

语言品析,是指导学生理解、品味、运用语言的阅读教学过程,是在特定的语境中进行的文本研读活动,是提高学生欣赏能力的语文味浓郁的学习活动。《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学生必须具有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能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而对初一学生来说,品析语言是个难点。对此,语文教师就须教会学生品析语言的方法。

语言品析活动的组织,一般有两个基本要求。一是品析的活动主体是学生;二是教师应该有先行的示范和活动后的小结。

笔者在执教人教版七年级(上)《秋天》一文时,运用了“取消分析法”来品析语言,学生学得意犹未尽,咀嚼得唇齿生香。

所谓“取消分析法”,是将句子中的某些词语删去,比较分析删去词语后的句子和原句的表达效果,再品析这些被删去词语的妙笔生花之处。

师:今天我们来聆听诗人何其芳在 《秋天》中的深情絮语。先看看老师聆听的方法。请看大屏幕:

震落了披着的露珠,

伐木声飘出幽谷。

放下镰刀,

用背篓来装瓜果。

秋天在农家里。

与原诗相比,一二句删去了“清晨”“满”“丁丁地”这些词语,这有没有影响原诗的表达效果?

生:这三个词语可以更形象地表达出幽谷的宁静和清幽。“满披着”的一个“满”字让人联想到山谷清晨寂寥无人,连太阳也不曾露出过笑脸。“丁丁地”,以动写静,更衬托出山谷的清静和悠远。

师生共同品味被取消的“饱食过稻香”“竹篱间”“肥硕”“栖息”这些词语的精妙。

师:请同学们用老师的“取消分析法”来品读诗歌的第二小节,谁能读出诗人的内心深情?

生思考。

生1:我们不妨把诗句取消为这样:

向江面的冷雾撒下网,

收起影子。

芦蓬上载着白霜,

摇着小桨,

秋天在渔船上。

生2:“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这个短语能引起人无尽的联想啊!你看,披着白霜的河岸,摇曳的乌桕树倒映在清澈的河面上,秋风伴着乌桕叶飘落在嬉戏的鱼儿身上,正巧被撒网的渔夫打起。多么富有诗意的意境啊!如果少了它,那还是诗吗?

生3:“轻轻摇着”是渔人的收获少吗?“轻轻”与“归泊”相互照应,不正写出渔人辛勤劳作后悠闲自在的喜悦之情吗?

学生踊跃发言,热情高涨。

师:诗歌语言的生动、形象以及诗歌优美的意境都被我们体味出来了。

初一学生阅读面窄,生活经历不丰富,让他们体会形式散漫的散文之意趣,也是一大挑战。笔者在执教《春》(朱自清)这篇经典之作时,指导学生用“同义替换法”品读、咀嚼语句,学生也有渐入佳境之感。

教师用“同义替换法”示范品读。

(1)调换词语。如“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改为“小草一下子从土里长出来”。然后体味“偷偷地”和“钻”的表现力。

(2)改变语序。如“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改为“嫩嫩的,绿绿的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比较二者的表达效果。

(3)增删词语。如把“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儿事去”用“舒活筋骨,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儿事去”来替换,语感有什么不同?

(4)改用平实说法。如“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改成“春风是十分和煦的”,比较语言的生动性。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如你不让我,我不让你的花儿盛放,课堂充溢着无尽的生机与活力。现摘录学生的一些精彩品读。

(1)“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闹”字如改为“叫”,就写不出蜜蜂在春天的勤快和喜悦。

(2)“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如果用“各种花开得五颜六色”来替换,那不仅文章单调,春天也了无生机了。

(3)“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如果删去“杂样儿”这个口语,就读不出作者对遍地野花的情不自禁地喜爱之情。一个“散”,尽写出野花的生机盎然。

(4)“密密地斜织着”,读到“斜”字,人仿佛走进了江南和风细雨的雨景中,朱雀桥边的那株青草正迎着细雨舒展着身子,泛青的叶片微微颤动着。

(5)“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这是一幅隽永的水墨画啊!如果把“静默”改了,能读出乡下人在春天悠闲自在的生活吗?

语文课堂上教师有意识地教学生赏析、品读语言,不正是让学生深入地阅读,读出自己的感受吗?这正符合《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学生阅读赏析能力的提高,就如迎面扑来的春风春雨,何愁吹不开语言的表达之花!

猜你喜欢
品析土里体味
你身上的体味怎么来的
如何培养学生的诗意品析能力
康体养生,体味别样的健康生活
春芽
行摄『太行八陉』体味岁月沧桑
『摇头虫』
品析一元二次不等式
十万个为什么
体味细节
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