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教学之责任

2010-02-16 22:31步书敏
中学语文 2010年6期
关键词:廉颇蔺相如文言

步书敏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有言:“无论学什么学科,都该预先清楚为什么要学习它。认识清楚了,一切努力才有目标、有方向,不至于盲目地胡搅一阵。”正如叶老所言,谈论文言文教学应该注重什么,首先就要弄明白我们为什么学习文言文。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高中语文课程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来看,语文教学的目的或者说学习语文的目的,不外乎两个:一是培养语言运用的能力,一是提高人文素养,培养健康的人格。在达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文言文负载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何谓“文言文”?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历代模仿它的作品。其主要特点,一是言文分离,二是历久不变,三是行文简练,四是古奥难懂。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文言文曾经发挥过重要的作用。作为历朝历代通用的书面语形式,文言记载了中华古国几千年灿烂的文明。它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教育价值和艺术价值。

基于我们学习文言文的目的和文言文的特点,我们的文言文教学需要注重的不外乎两点:

其一,因声求气,吟咏诗韵,搞好诵读教学,掌握相关的文言知识和文化现象。

我们常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古代私塾的教学方法特简单,就三个字——念、背、打。念,是读书,读给自己听;背,是读书(不看着书读),读给老师听;打,是打手板,背不过课文的打手板,打完了还要念,念完了还要背,背不过还要打。虽然方法简单,但是私塾在培养人们学习古文方面的贡献那是有目共睹的。翻开《唐才子传》,王勃“六岁善辞章”,骆宾王“七岁能赋诗”,李白药“七岁能文”,刘慎虚“八岁属文上书”;再翻开近现代中国文学史,康有为“七岁赋诗”,梁启超“六岁毕业《五经》,八岁学为文,九岁能日缀千言”。可见,“读熟背出”乃学好古文的关键。

这其实就是因声求气的作用。古代的学者就十分强调“因声求气”。所谓“因声求气”,我们可以从清朝桐城派重要人物刘大櫆《论文偶记》中的一段文字获得解读。他这样写道:“(读书)烂熟后,我之神气即古人之神气,古人之音节都在我喉吻间,合我喉吻者,便是与古人神气音节相似处,久之自然铿锵发金石声。”从这段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出,反复的吟诵可以使我们进入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作品的精髓,进而使自己的心灵飞翔于文学作品那充满灵性的世界,达到文我同一的境界。

姚鼐在其《惜抱轩尺牍·与陈硕士》中说:“大抵学古文者,必要放声疾读,又缓读,只久之自悟;若但能默看,即终身作外行也。”“疾读以求其体势,缓读以求其神味。”梅曾亮在《柏枧山房文集·与孙芝房书》中亦指出:“夫观文者,用目之一官而已,诵之而入于耳,益一官矣。且出于口,成于声而畅于气。夫气者,吾身之至精,以吾身之至精御古人之至精,是故浑合而无有间也。”这是说,诵之妙在于耳目共用、心口相一。诵而出声,“声”即文辞之音韵美,“成于声而畅于气”,“气”即文章之气势足,即作家表情达意时所形成的抑扬顿挫徐疾。而“气”只有在诵读中求得。口不绝吟、因声求气是我国学古文的优秀传统,它造就了众多的文人学士,在当今的新课改过程中,应该让它发扬广大。

朱熹说:“学者观书,务须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读一字,不可少读一字,不可多读一字,不可倒读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读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诵读在前,老师点拨在后,掌握那些基本的文言虚词、实词、文言句式等有关的文言知识和语言现象还不是很容易吗?

其二,充分挖掘文言文中所包含的人文因素,用优秀的文化传统和人文精神武装学生的头脑,鼓励他们求真、爱美、向善,锻造完美的人格。

正如我国著名的语文教育专家刘国正所说的一样:“文言文还是进行思想教育,特别是爱国主义教育和历史主义教育的好教材。”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的文言文多是思想内容纯正的作品,或歌咏山川,或记述经历,或阐发哲理,或抒怀言志,它们表达了古人对于真善美理想的执著追求。浸润其中,涵泳体味,会使人无形中受到熏陶、感染。

——读《〈论语〉十则》,学生懂得了“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并把这作为鼓励自己求学好问的铭言。

——背诵《〈孟子〉二章》,学生们会神情肃穆:“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一股超越古今的浩然正气此时正在他们年轻的心灵中升腾激荡。

——学习《廉颇蔺相如列传》,学生们一定会被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所感动。蔺相如为赵国屡建奇功,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引起了廉颇的嫉恨。蔺相如在深得赵王信任的情况下,对廉颇的侮辱言辞,不做正面回答,却取回避对策:或“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或“望见廉颇”,“引车避匿”,再三退让。因为他知道“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表现了他“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可贵品质。由于蔺相如在外交上的重大成功,使他跃居廉颇之右,廉颇以有攻城野战的大功自居,开始嫉妒相如;但当他认识到与相如的团结对国家兴亡的重要性时,就丢掉大将军的架子,“肉袒负荆”,悔过请罪,这表现了他坦率的性格和勇于改过、效忠国家的精神。

——品读《张衡传》、《苏武传》,学生们受到的是崇高的人格感染。张衡“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从容淡静”,不慕世俗的虚荣,“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大将军“累召不应”,品行端正,忧国忧民,作《二京赋》讽谏王侯,整治法度收拿奸党。苏武“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这些都闪烁着人性和人格的光芒。

——在《游褒禅山记》中,王安石谆谆教导后生学者“求学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在《训俭示康》里,司马光告戒后人“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现在读来,依然是字字千钧。

可以说,文言文拥有无法估量的教育潜能,因为其中熔铸着一个古老民族的精魂。只要我们用历史的眼光、辩证的方法合理地去发掘利用,它就一定会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从短期效应看,有助于提高学生对一人一事的思想认识;从长期效应看,有助于加强其道德修养,树立民族自信心,增强社会责任感,从而塑造完美人格。

猜你喜欢
廉颇蔺相如文言
摭谈闻一多的文言诗
将相和
文言断句判断法
文言实词50例
文言实词推断法
不计个人恩怨
—— 蔺相如
负荆请罪
大粮积雪 谁解老将廉颇心
负荆请罪
廉颇并非真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