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的『聚焦与发散』

2010-02-16 22:31周阿根
中学语文 2010年6期
关键词:教学点语文课特色

周阿根

衡量一堂优质语文课的标准是什么?答案有很多。但我认为,能否恰当处理好语文教学的“聚焦”与“发散”问题就是一个重要尺度。所谓“聚焦”,即将一堂课的教学内容凝缩在一二个教学点上,从而使课堂目标明确,内容精简。所谓“发散”,指教学不受点的教学内容的限制,教师的教学思路开阔,教学方法灵活,学生的思维状态活跃。

一、语文教学的“聚焦”

1.找准焦点,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环节。语文课内容丰富,多姿多彩,如字词句段、结构层次、思想内容、语言特点、艺术风格、人物形象等,不一而足,但如果每堂课都力求面面俱到,常会导致讲课宽泛而不精深,粗糙而不细腻。学生也往往“贪多嚼不烂”,理解不透彻。假如我们把一堂课的着眼点聚焦在某篇文章的焦点问题上,教师便可集中精力,研究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思路,科学地组织教学。一堂课吃透一二个问题,课堂教学质量自然会提高。

2.把握文章特色,选准教学点。每篇文章都体现着作家的个人风格,都有其独到之处,都会在某些方面特色鲜明,这便是讲解课文应抓住的教学点。教师讲课要有所取舍,对一些普遍性的语文现象,如层次清晰、首尾照应、语言简练等可不讲或少讲,主要由学生自己体会;对那些代表文章特点,学生又可能产生疑惑的问题,要作为重点精讲。这样,可使学生每学一篇课文,都如品尝一道风味独特的名菜,感觉新鲜,回味无穷。如讲《最后的常春藤叶》只需理清老画家贝尔曼为什么生病住院直到去世就可以了。虽然这只是一条副线,但却表现了老画家平凡甚至有点讨厌的外表下一颗火热的爱心:虽然穷困潦倒,却无私关怀、帮助别人,甚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作者欧·亨利正是借此来歌颂穷苦朋友相濡以沫的珍贵友情和普通人的美好心灵的。而《林黛玉进贾府》一文,可选取王熙凤的形象分析作为一个教学点。王熙凤形象神采飞扬,特色鲜明,刻画手法多样,具有极强的代表性,抓住这个点,就容易把握文章特色。实践证明,围绕教学点展开讲授,做到重点突出,以点带面,不蔓不枝,不散不乱,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

二、语文教学的“发散”

1.教学思路的拓展。语文是包罗万象的学科,语文教材中的许多文章涉及自然、社会、经济、哲学等诸多方面。依据文章内容,教师可在讲透文章内容的同时,巧妙地借题发挥,旁征博引,纵横捭阖,以增加课堂容量,拓宽学生视野。如讲《离骚》,屈原为了心中的理想投水而死,借以警醒世人;而司马迁身受宫刑却忍辱而活,这是为什么?是不是屈原就该赞颂,司马迁就应遭到鄙夷?可就这个话题让同学们展开充分的讨论,使同学们对生死有一个正确的理解,增加课堂容量。如讲《长江三峡》,在领略三峡如画美景的同时,可补充一些同类型的材料,激发同学们热爱祖国河山的爱国主义情怀。讲《师说》可谈尊师重教的道理,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这并非将语文课变成政治课,而是通过老师的点评,赋予文章以新的活力——接近现实,贴近生活,易于理解。教材所选文章,只是文学百花园中的几朵小花,是文学长河中的几滴水珠,因此,教师讲授课文时,思路也应是张扬的、扩散的,要注意彼文与此文的联系和区别。比如讲某篇文章的艺术特色,可和作者其他作品相比较,也可联系相同类型的其他作家的作品来分析。如同样写秋景,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把秋天描绘得生机勃勃,充满活力,而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却笼罩着孤独、伤感的氛围。有比较才有鉴别,才更容易看清文章的特色,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有的语文教材,将类型、内容相近的篇目编排在一起,就是为了方便教师对文章的比较分析。文章个性色彩的形成与作家特殊的个人经历、文化品位,与复杂的社会、时代背景紧密相联。分析任何一篇文章我们都没有理由回避这些问题,而广泛深入地研究作品背景,可帮助教师把握文章艺术特色、理解其思想感情。教师如不深入地多侧面地研究文外的世界,就很难讲深讲透,而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必然会受到影响。

2.教学方式的发散。教学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能否妥善地选择教学方法。语文课经常使用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教学方法 (讲授、谈话、讨论等),另外,语文教学还可灵活运用以直接感知为主、以欣赏活动为主、以实际训练为主、以引导探究为主的各类教学方法。根据教学目标、课堂内容、学生情况等因素,语文教师可采取一种教学方法为主兼容其他教学方法的教学模式。许多优秀语文教师善于创造性地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因而教学效果十分突出。

3.学生思维视野的拓宽。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应是语文教学的一个努力方向。语文教学不能满足于让学生听懂,语文教学应做到让学生喜欢听,让学生学会分析,主动去学,形成较强的语文能力。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呢?首先,教师应有宽广的思维视野,三尺讲坛的话语如春风雨露,如华彩乐章,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熏陶。同时,讲授过程中,要巧设疑问,激发思考,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也可采用讨论法,组织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解析同一语文现象。讲授文章不要每讲必透,可以留下一些疑点,并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要让学生大胆地议,要允许并鼓励学生对文章有不同的理解。语文教学应培养敢于质疑、善于质疑的勤学生,而不是只会背书和听讲的懒学生。讨论时,教师要认真听取学生发言,适当引导,精要点评。另外,写作课教学要注重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作文课上,对同一个命题,倡导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让学生说自己的话,抒自己的情,去除思路狭窄、套话满篇的弊病。讲评作文时,教师可重点评析立意新颖、见解不俗的佳作,努力启发学生,逐步使其形成善于思考、力争创新的写作思维。引导学生互评作文,各抒己见,交流探讨。评文过程中常会闪烁出学生新奇的思想火花,教师要让这样的火花燃烧起来,成为燎原之势。

三、如何处理“聚焦”与“发散”的关系

(1)“聚焦”并不排斥“发散”。教学点相对凝练并非是思路凝滞,就事论事,只谈一点不涉其余。如果将一堂语文课的焦点比作一朵艳丽的红花,这朵红花也需要众多绿叶的陪衬。教师的教学思维要在方寸之地自由驰骋,首先抓住文章特色,定准讲授核心,然后以此为圆心向四周扩散。

(2)“发散”并非散乱无边际。天马行空,肆意张扬,中心不明,层次不清,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发散”。“发散”是带线的风筝,不是雨打的浮萍,要防止一味追求“发散”,离题太远,喧宾夺主,影响教学效果。

(3)“聚焦”是“发散”的基础,“发散”需以“聚焦”为前提,在语文教学中恰当处理二者的辩证关系,还应做更深入的探索。

总之,语文教学既需“聚焦”又应“发散”,这样可使课堂教学更加有的放矢,可使教学思维更为开阔活跃,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教学效率,使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猜你喜欢
教学点语文课特色
特色种植促增收
规范农村教学点办园行为的实践与探索
可怕的语文课
语文课里挣分忙
语文课应该培养什么?
教学点如何由“痛点”变“亮点”
语文课上做游戏
完美的特色党建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做好村小学和教学点经费保障工作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