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燃灵感火花 闪现智慧光芒——《爸爸的花儿落了》教学反思

2010-02-16 22:31何满芬
中学语文 2010年6期
关键词:英子蒲公英爸爸

何满芬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课堂教学不完全按照教师的教学预设走,学生总能发挥其学习的主体作用,所以课堂上总会有些意想不到的生成。教师如果能敏锐地把握这些生成,往往会带来课堂教学的精彩。我在上《爸爸的花儿落了》时就有意外的课堂生成。

《爸爸的花儿落了》是林海音小说《城南旧事》中的最后一部分,记录了作者成长的足迹,感人至深。文章长,涉及内容多,进行本文的教学设计时,我以品味语言淡雅、体验父爱情深、感悟成长真谛作为文章的重难点。我用诗化的语言把同学们带入文本,整堂课下来,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从学生精彩的发言中,我知道前面的引导、品味和探究是到位的、成功的,一切水到渠成。我也为教学的圆满而暗自高兴。

教学就在愉快的合作讨论与交流表达中进行着。“学贵有疑”,在最后的教学环节中,我问学生是否还有疑虑,从大家的神情中可以看出对文章已有一定的理解把握。可当我的余光扫过教室的右角落时,发现一位平时少语的男生欲言又止。我立即叫了他,他不好意思地站起来,望了望大家,露出腼腆的神色。我随即鼓励道:没关系,“疑义相与析”嘛,有什么问题尽管提出来让大家讨论一下。他清了清嗓子说道:“英子到东交民巷寄钱出来以后,看到花圃中种满的蒲公英,她高兴地想:闯过来了,快回家去,告诉爸爸,并且要他明天在花池里也种满蒲公英。这当中的‘蒲公英’有什么特殊含义吗?”此刻我分明看到这位学生眼睛里因为这一问题而散发的光彩。接着他的同桌也发问了:“为什么英子那一刻会想到要让爸爸也种上‘蒲公英’?”我不禁一愣:对啊,蒲公英,看似轻描淡写的一笔,是否别有含义?离下课时间还不到十分钟了,怎么办呢?还是让大家讨论?如果大家讨论再展开,会不会浪费时间?但凭我多年的教学经验,心中又告诫自己:这个“火花”来之不易,不能轻易放过、否决它。放过它,可能会丧失一次绝佳的教学机遇;否决它,更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既然已经出现了,不如乘机引导,说不定会有意外的收获。

于是,我让全体同学带着问题再仔细研读课文内容,适时点拨、引导学生,接近尾声的课堂却出现了罕见的高潮。下面是学生的讨论呈现(我有适当归纳):

生1:在英子成功寄出钱之前,心里是那样的惴惴不安,她不知道自己能否完成任务,这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并非一件易事!而她按照爸爸的吩咐,果真顺利地完成任务!成功的喜悦必将给她带来好心情。而这时的英子看到了蒲公英,感觉当然特别美,因为这是她成功后的第一道风景,犹如她的吉祥物,那是她经历成功的标志!就很自然地想到要让爱花的爸爸也种上一些。

这个学生说得头头是道,教室里立即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我也深情地说道:“这份美好的回忆当然要珍藏了,看来,这个蒲公英含义丰富啊。”

生2:“花”在文中起着贯穿全文的作用,“蒲公英”便是这一根线索的组成部分。

一石激起千层浪,大家顿时来了灵感,纷纷站起来发表自己的见解:

生3:爸爸是个爱花的人,每天下班回来的第一件事就是浇花,邻居的话也道出了爸爸喜欢花,所以养了一堆女儿。从爸爸对花的悉心照料,我们似乎就看到了他对女儿的呵护备至。由此观之,女儿在爸爸的关怀下已开始乖巧、懂事了。

生4:蒲公英的出现标志着英子已经能为家里出力了。

生5:那朵戴在英子胸前的夹竹桃花伴随英子上台领毕业证书,也伴随她告别童年、伴随她勇于面对生活——她已不再是小孩子。爸爸的夹竹桃花落了,正是她成长的标志。

我顺势小结道:“由此看来,虽然这只是轻轻一笔,却含义丰富。本文原题叫‘爸爸的花儿落了,我已不再是小孩’,显然成长是本文的主题,花是为主题服务的,英子的成长足迹就是通过花来体现的。我们不难发现,在英子由一个不懂事的小女孩变成为一个遇事镇定的小大人的整个过程中,过渡是那样的自然,因为每一次关键的成长都有‘花’作为标志。全文就是借用‘花’来清晰地引出一段段回忆的,这,正是英子成长的足迹。”

独到的见解,精彩的表达,真挚的情感……大家都沉浸在其中,连下课的铃声都被淹没了。平心而论,这真是太出乎我的意料了,曾被我认为是一群“木讷”的学生今天居然激情横溢、灵光闪现,我被学生震惊了。

这是为什么呢?课下我思绪翻涌。记得陶行知说过,“教师要培养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这节课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由讨论,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而形成的一堂超出原先设计的课堂。课堂上学生们一个个精彩的发言出乎我的意料,让我惊喜不已,我看到了学生潜能的如花绽放,看到了学生思维的激情点燃。

我豁然明白:以往课堂上,往往对学生放心不下,仍是我讲得多,很多地方没有放开让学生自己主动去学习,学生的思维也没完全打开。学生学习的方式也很单一,尽管也有自主探究方式的运用,但学生仍以回答问题为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基本上没落到实处,学生也就成了“接受器”,学生的“死笨笨”不就是这种“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所造成的吗?

那么,如何才能让课堂焕发出学生的青春活力,如何才能闪现学生的智慧光芒?我想,首先应该关注疑问之处。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去发现学习中的疑问,不放过一切可疑之处,敢于质疑。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教师在教学中要尝试要求学生“三不迷信”(不迷信古人、不迷信名家、不迷信老师)和对学生“三欢迎”(欢迎上课随时质疑、欢迎发表与教材不同的意见、欢迎提出与老师不同的观点),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通过对疑问的讨论研究,最终获得提高,“有疑者却要无疑,此则方是长进”。由此,我想到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首先在备课时应该充分熟悉教材,挖掘教材,对文本资料应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不照搬教参,不迷信权威,对所谓的“定论”也不要人云亦云。如果我们停留在前人的观点上裹足不前,不敢怀疑,不敢超越,学习还有什么意义?

其次,在课堂上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珍惜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师要更多地关注“你是怎么理解的”、“说说你的理由”、“谈谈你的看法”等等,在这样的情境中,教师就自然地提高了学生质疑能力的发展,激发了学生敢于表达不同见解的勇气,从而使学生的生活体验、独特感受在文本阅读中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可见,成功的一堂语文课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激发学生的质疑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只有这样,才能点燃学生的灵感火花,使其闪现出智慧的光芒。

猜你喜欢
英子蒲公英爸爸
蒲公英
蒲公英
独臂作家之死
我和爸爸
钻石妙贼
爸爸
爸爸冷不冷
巧计得绵羊
可怜的爸爸
可以吃的蒲公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