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健全人格塑造的核心内涵及基本途径

2010-02-17 13:12王旭丽
中州学刊 2010年6期
关键词:健全人格幸福感创造性

王旭丽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党建与政治研究所,河南郑州 450002)

未成年人健全人格塑造的核心内涵及基本途径

王旭丽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党建与政治研究所,河南郑州 450002)

健全人格塑造,其核心问题是人应该成为怎样的人,它是人之为人最本质的东西的培养。德性、创造性、幸福感高度涵盖了人之为人最本质的东西,是具有社会意义和积极作用的人格内涵,可以成为未成年人健全人格塑造的核心内容和标准,这些内涵反映了人性的本质以及生活和时代的要求。

未成年人;健全人格塑造;核心内涵;基本途径

青少年特别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发展与理想人格塑造是政府和学术界多年来始终关注的重大问题。健全人格塑造,应从娃娃抓起;把社会道德要求转化为个体价值观和生活方式,通过塑造人的理想人格这一目标来达成道德教育,已成社会的共识。但对于未成年人健全人格塑造的内涵和标准,人们的认识还比较笼统和模糊,主要表现在人格发展上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模式,具体特征描述的多,缺乏明确、稳定的目标内核。因此本文拟对未成年人健全人格塑造的核心内涵、本质特征及基本途径做一初步探求。

一、未成年人健全人格塑造重要而迫切

英国学者塞缪尔·斯迈尔斯曾说过,品格是个人和民族的力量源泉。一个民族的希望和力量就在于它的青少年儿童身上集中了多少优点。现代社会及其未来发展愈益强调人的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等综合素质。人格是素质之基,是创造之源,是个体成长和发展的关键,有无健全人格是直接影响个体创造性发展、幸福感以及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人的未成年阶段是个体人格形成的关键期,特别是当今社会以人为本的价值倡导以及对人的创造性能力的倚重,更加凸显了未成年人健全人格塑造的深远意义。

总体上我国未成年人的人格发展比较健全,基本人格素质是好的,但当前我国未成年人的人格教育和人格发展状况还远远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主要存在以下突出问题:其一,创造力和品格缺陷。这是国内外很多专家早就意识到并指出的我国中小学教育存在的两大显著缺陷。著名心理学家沈德立指出,我国儿童的心理发展普遍存在着两大缺陷:一是创造力低于计算能力,二是对长辈及他人的施爱行为反应迟钝、冷淡,共情能力差。①最近有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年级越高创造力却越低②。创造力低反映了想象力和自我表现、自信心和合作意识、意志力与进取精神等创造性人格特质的缺失。由于各种原因,一些学生存在着生活自理能力差,责任感、自立能力和抗挫折能力弱等较为突出的问题。其二,心理健康问题凸显。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2020年以前全球儿童精神障碍会增长 50%,成为最主要的五个致病、致死和致残原因。2005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公布的一份调查报告称,在我国约 3.4亿的 18岁以下青少年中,大约有3000万人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突出表现为人际关系、情绪稳定性和学习适应方面的问题。其中,中小学生心理障碍患病率为 26.1%—32%,大学生心理行为障碍率占 16%—25.4%,并且有上升趋势。③一些孩子在人格形成过程中,出现了人格特征和结构的不完善,存在一些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近年来,关于孩子厌学、网瘾、自杀甚至犯罪的报道屡屡出现,正是对其人格缺陷的一个印证。其三,儿童“快乐指数”随年级升高递减。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相当多的儿童因考试或学业压力而心情不好 (76.2%)、郁闷 (55.4%)和烦躁 (54.2%),部分儿童因此睡不着 (38.2%)、不想学习 (25.1%)、自卑 (24.5%),还有少数儿童甚至对生活绝望 (9.1%)。④2009年,上海市对 18所中小学 10355人 (小学生 6257人,占 60.4%;初中生 4098人,占 39.6%)的“快乐指数”调查显示,学生的快乐感受整体上反映为随着年级的升高,“快乐指数”越来越低。⑤

未成年人人格缺失问题的存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环境中的许多消极因素及教育中的一些弊端。应试教育阻碍创造力培养,孩子的兴趣和健康、个性和特长、想象力和创造力得不到良好的发展,甚至被扼杀。长期以来,中小学基础教育虽然强调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但由于应试压力,在实际上人格教育不被重视,严重缺乏对培养创造能力和健全个性的重视,轻视人的情绪、思维和情操的全面发展,忽视创造性思维训练以及独立自主、自信自强、自由自觉等个性心理品质的培养,忽视儿童的幸福感这种个体生命完整的生活质量的内在精神需求,忽视了儿童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的培养。这种教育理念上的误区虽然已引起教育界的普遍关注,但至今并没有采取切实的矫正措施来从根本上解决未成年人在人格缺失等方面的问题。我国大批创新人才的培养,创新型国家的建设,首先需要从孩子做起,从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特质。造就一代新人身心和谐、全面发展的完整而健康的现代人格,是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的需要,是教育的理想和目的、实质和精髓。一代新人的健全人格塑造,重要而迫切。

二、未成年人健全人格塑造的核心内涵与本质特征

1.人格及其特质

一般来说,人格是一个人比较稳定的心理和行为特征的总和。人格通常又称个性,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我国心理学家朱智贤曾经指出,人的个性心理系统包括三个既有区别又互相联系的亚结构。其一是个性倾向结构,由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等心理成分构成;其二是个性特征结构,由能力、气质、性格等心理成分构成;其三是自我意识结构,由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等心理成分构成。这说明人格是个复杂的系统。人格由很多特质要素构成,特质是指人的行为中一贯性的具有倾向性的东西。特质流派是人格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社会心理学家孙本文持人格特质论。他认为,在整个人格体系中,主要的人格特质有六个方面:智能的特质——智慧与才能,意志的特质——失去性及其恒久性,感情的特质——气质,应付社会环境的特质——自我表现,感受社会影响的特质——社会性,品格的特质——德性。可见,人格不是一个单一的概念,而是一类概念的综合体,人格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维度,包含着知、情、意、行多方面的特征,是“对人的总的、本质的描述”⑥。

2.健全人格及其基本特性

健全人格是各种良好人格特征在个体身上的集中体现,蕴涵着做一个健康完整的人和优秀美好的人的基本要素。其基本特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理想性。所谓理想,就是健全、完美。俄罗斯思想家别尔嘉耶夫说:“人的理想首先是个性的理想,社会的理想则是来自于个性的理想”。⑦每一个社会的文化理想无不包含着社会理想与人格理想两个基本层面。理想人格是社会文化核心价值的体现。每一社会都有对个体人格特别是青少年的要求和期待,期待着人的卓越发展,其所应该成为的人,这种“应该”与“期待”,是社会文化关于人的一种理想,特别是社会变革时期、启蒙时期,对于“新人”、“新民”的期待格外强烈。1900年,梁启超以对吾土吾民之命运的炽烈关注情怀写下了激昂文字《少年中国说》,他寄望的少年是具有希望、进取、日新、破格、好行乐、盛气、豪壮、造世界、常思将来、常觉一切事无不可为的气质的人。新时期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论述及中央有关文件反复强调青少年的思想政治、品德、理想信念、法纪、人生观价值观、心理、审美、创新、“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等方面的教育,无不属于人格教育的范畴,为塑造理想人格服务。

(2)整体性。所谓整体,就是全面、丰富。人是具有生命完整性的人,人的标准必然是一个综合性标准。别尔嘉耶夫指出:“人的理想不可能是职业的理想,它只能是完整的人的理想。”⑧健全人格以人格的完整发展为价值取向,内在地要求人作为一个人的完整而丰富的发展。恩格斯在评价欧洲“文艺复兴”的社会文化意义时说:文艺复兴“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时代”⑨。思维、情感、性格、才艺、学识,这是特别能代表人格且具有决定作用的几个重要方面。儿童的成长,其独特性的人格是应当以完整性来体现的。学校教育只有着眼于、着力于人的完整性培养,才能造就完善而完美的理想人格。

(3)时代性。理想人格有时代性、阶级性,它是一定社会、一定阶级的理想人格。理想人格没有绝对、恒定的标准,随着时代的要求而不断扩展内涵,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崇高人格内涵,时代赋予人格内涵以丰富的内容。健全人格应具备、呈现鲜明的时代特质。理想人格的时代概念是包含传统美德在内的,因此,它必然体现出我国优秀文化传统中理想人格的道德、理想、情操、信念、同情、友谊、责任、勇毅等意识行为与现代人格的独立、自由、民主、平等、诚信、创新、自律等意识行为的统一。健全人格作为理想人格的一种特定表达,一经预期,就成为境界和目标、倡导和引导,作为个体的现实人格始终处于需要不断完善的成长过程之中。健全人格,在其理想性上总是指向自由和全面发展的,符合时代要求的。未成年人健全人格培育,其目标必然是整体性的,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完善个性发展。

3.未成年人健全人格塑造的核心内涵及其标准

未成年人健全人格的塑造标准不是单一的,而是生理、心理与伦理、性格与能力、价值观与行为方式诸多方面的标准。健全人格塑造,其核心问题是人应该成为怎样的人,它是人之为人最本质的东西的培养。德性、创造性、幸福感高度涵盖了人之为人最本质的东西,可以成为未成年人健全人格塑造的核心内容和标准,这些内涵反映了人性的本质以及生活和时代的要求,体现了人格的社会性、时代性、生命性的基本维度。

(1)德性。德性是人之为人的基本属性和重要品质,是做人的尊严所不可缺少的内在素质,是个人的自由、幸福和尊严的保障。人的道德性是人的社会性的本质要求。德性植根于人心,源自人性中的善良、正直、公平的心性,是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习惯等多种因素构成的人的一种综合心理品质,德性表征着人性的发展状况。人的德性品质是个体素质结构的核心,对于人的整个精神面貌起统摄作用,泛化为美德表现。人格与德性密不可分,人格的力量体现于德性之中。亚里士多德曾说,德性之所以成为人格的力量乃是因为它是高尚美好的东西。德性是人性的光辉,是内心的文明,是善良的情怀,是正确的认知,是优良的性情。立世成才德为先、德为本。孩子的德性养成、道德情操培养是其健全人格塑造的重要内涵。

(2)创造性。创造性主要是一种性格和能力方面的品性与特质。弗洛姆认为,创造性是一种性格取向,“创造性的行动表示内在活动的状态,这并不一定要生产出某种艺术和学术作品或某种有用的东西来。创造性是一种性格取向,每个感情健康的人都能够具有这种性格取向。一个具有创造性的人可以赋予他所接触到的一切以生命。他赋予自己的能力以生命,也赋予别的人和物以生命”⑩。美国当代著名哲学家理查德·J·伯恩斯坦认为,创造性是应对新情况的资源,“没有创造性的想象力和聪明才智,个体就缺乏应对新情况的资源。……‘创造性’不是那种仅限于某种特殊场合的东西,也不是限于特殊的审美领域的东西。它能够——甚至应当——体现在所有人类经验和日常实践之中”?λϖ。他强调,对创造性活动所要求的习惯、技能和脾性需要悉心培养。弗洛姆和理查德·J·伯恩斯都认为,创造性不是少数人才有的禀赋,而是蕴藏于每一个人身上的潜能。每个人可以具有创造性,都能更富于创造性。创造性包含了性格和能力方面的诸多特性和成分,如勇气、自信、理想、兴趣、独立、合作、表现、表达、想象力等,体现了人的智慧品质和生命活力。而这种创造性人格特征,无论是一个社会的民主的实践发展,还是社会的文化创造甚至人的日常生产、生活领域都是普遍需要的,是教育最应该培育的。这就需要基础教育为之有意识的努力,在儿童时期就致力于学生的创造特性和能力的培养,注重培养积极的有创造力的个性。

(3)幸福感。幸福是人性的内在需求,是一种高级的积极情感。幸福感是心理健康的重要体现和指标。幸福感是影响道德品质以及个性心理品质发展的重要情感和心理因素。情绪、情感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许多积极的情感,如愉快、赞同等都是德性成长的重要心理基础。儿童的幸福感可以造就对自我和社会的乐观感,激发自主性、信心和力量,对形成健康的个性和心理十分重要。儿童幸福感的本质是自由、快乐,是符合他们本性的生活方式、成长方式。儿童的幸福不仅在于身心健康的成长,人格、兴趣爱好受尊重,特长天赋得以发掘,生活、发展受到真切关怀,而且在于他们的生活状态比较从容,成长过程比较快乐。儿童的幸福较之成人更具有给予、享有的性质,年龄越小这一特性越突出。儿童享有怎样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和成长状态,主要取决于成人和教育。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的理想就在于使所有的儿童都成为幸福的人。蔡元培认为教育应让每个儿童自然、快乐和完美地享受儿童的生活,获得充分的发展。现实中存在着忽视学生幸福的倾向。教育的急功近利、过多的强制与束缚,使孩子在人生初年都感觉不到幸福。注重儿童的幸福感,这是个体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健康发展的需要。

德性、创造性、幸福感,简约而本质地体现了一个健全人格的核心内涵和核心衡量标准,是健全人格塑造的主体维度和价值目标,是教育的理想、目的和价值。道德的不断完善和创造性这两点是现代社会对人的素质最核心的要求,而儿童的幸福感具有本源意义和内在价值。三者之中,德性为基石,创造力为核心,幸福感为目的。健全人格可以理解为上述三点所要求的人格上的基本特性,包括一系列具有社会意义和积极作用的个性特征和品质。个体的成长是个体社会化过程中的德性成长、创造性发展、幸福感这三者综合发展、相辅相成的一体化过程。

4.未成年人健全人格塑造的本质特征

未成年人健全人格塑造就是要培养有利于儿童德性、创造性以及幸福感成长与发展的积极人格特质,这些特质体现了社会的要求和个体自身发展和完善的需要,应有利于人的生存、发展、创造及幸福感受,其本质性特征或要素主要有:

(1)健康身心。人是身心一体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息息相关,健康体质是健全人格的基础。前苏联卓越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其许多著作中都首先论述了儿童健康的重要意义,强调体力充沛对儿童蓬勃的精神生活的决定作用,他指出:“对健康的关注,这是教育工作者首要的工作。孩子们的精神生活、世界观、智力发展、知识的巩固和对自己力量的信心,都要看他们是否乐观愉快、朝气蓬勃。”?λω他说自己一半的操心花在孩子的健康上面。他强调,增进儿童的健康和科学的体育过程是保证儿童得到和谐发展的物质性基础。这是他基于几十年的教育经验得出的深切感受。但我们现在恰恰忽略了这种最基本的基础。

(2)积极向上的理想。远大理想是理想人格不可缺少的特质要素,是人格刚健有为的关键,造就人格的自由本质。人有理想是个体生命和生活的一种需要,理想是个人的精神基础,是个性的核心,是生活的总路线。理想集中呈现了个体的价值观和性格。人所形成的理想系于其价值感,人之形成怎样的理想与个性、道德、智慧、情感态度等相关。少年儿童应当逐步形成适合于个人的个性、兴趣和能力的某种理想。

(3)快乐个性。快乐是未成年人的个性在幸福感、情绪方面的本质表现和特征。马克思说过,精神的最主要的表现形式是欢乐、光明。情绪是形成人的个性最活跃的因素。孩子的快乐个性,是他们成功和幸福的源泉。苏霍姆林斯基说:“从童年到少年的生活道路应当是充满快乐和生气蓬勃的——这是整个教育工作中最重要的原则之一。快乐是儿童对自己的力量产生乐观和信心的源泉,是他们同周围世界建立丰富多样的实际关系的前提,没有这些丰富多样的关系,便不可能有精神的发展,尤其不可能有先天素质、能力和天赋的充分发展。”?λξ他特别强调要重视低年级学生的情感状态。成人世界应呵护孩子童年的自由快乐心境,使他们鲜活地保持儿童特有的那种自由而活泼、自信而乐观、明朗而蓬勃向上的快乐情调,使他们在漫长的人生中不容易悲观和懈怠。

(4)整体能力。能力是作为主体的人的素质的外在形式。个体的知识、智慧、能力状况是重要的人格特质。能力是独立自信的合理来源,是自尊与他尊的基础,是个人价值和作用得以体现的前提条件。能力是人格的根基,是人格影响力最直接、最集中的反映。必须从儿童时期就注重全面地发展他们的能力,诸如说文晰理的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分辨繁多信息的能力、人际交往与合作能力、应变能力、审美能力、良好的情绪调控能力及情感能力等广阔的能力。

(5)自尊、自信、自主、自强的个性心理品质。这是健康积极、具有社会重要性的个性心理品质。自我概念是人格发展的核心要素。自尊、自信体现了健康积极的自我意识,自主、自强显示了刚健有为的风骨,它们是健全人格的精神核心和主要标志,是德性、创造性、幸福感的个性心理基础。独立自主才可能创造,自主性差的人,能动性、创造性随之变差。凡事有主见,就不会盲目迎从。人一旦有了主体性和自主性,便可造就积极、乐观、自由、自觉的心境,自然显现出个人的气象和魅力、意志和潜力,能够形成自己的态度和兴趣、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6)社会赞许的基础性品质。未成年人人格培养,是人之为人最基本的做人准则和品格的培养,诸如诚信、节约、正直、勇气、平等、友善、爱国心、民族自豪感等社会所赞许的品性。要从爱、同情、善良、勇敢、体谅、利他、责任感等基础性品质的培养起始,使他们养成基本的人性品质,逐步确立善恶观念、正义感、是非感、荣辱感和责任意识等人类最基本与最普遍的道德意识和道德情感以及知行统一的良好习惯,体现出作为公民的积极价值。2004年 3月 22日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把未成年人在思想道德建设方面需要具备的观念、精神、能力和意识具体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民主法制观念;进取精神和科学精神;动手能力、自主能力、自我保护能力;劳动意识、创造意识、效率意识、环境意识。这些要求的内容与“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既是我们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标尺,也是未成年人健全人格的重要体现和健康成长的重要基石。

健全人格是身心、个性、品格、智慧、能力的和谐发展,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的完美融合。教育的本质和核心就是培养儿童成为一个身心健康而充满活力的人,一个有个性、有志向、有智慧的完整的人,一个具有充分而健康的自我意识和进行自我创造活动才能的人,一个习惯良好具有高度文明素养的可爱的人,一个心灵充实、情感丰富而能够感受美与幸福的人,一个具有独立思辨、富于创造潜质和民主性格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

三、未成年人健全人格塑造的基本途径

健全人格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而是一种需要长期形成的东西,它需要在一个良好的大环境中逐渐培养。未成年人健全人格塑造,需要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人格教育合力网络,以传统文化为依托和根基,以学校教育为最佳阵地,从新的时代的高度,确立教育的新理念、新模式,教育思想、教育体制、教育方式都要为创造力培养这一目标服务,重新组织与改造我们的教学和学习,着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品质和人格特质,使创造性人格得以普遍生成。要以人为本,人格为重,充分认识和理解今天乃至未来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和理想人格塑造更广泛和更深刻的内涵和功能,从思想观念和政策措施上重视和实施完整的人格教育和人格培养,以大的气魄、视野和智慧,深入进行减负工作,不遗余力地推进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和谐发展,使未成年人的成长步履从容一些,更具真质,并享有一种内在的幸福感。未成年人健全人格塑造的基本途径可归结为以下十个方面。

1.体育运动——健康的重要因素和生命活力的源泉

体育可以健美身体,培养性格,锻炼意志,调节心情。锻炼一代新人的健康体魄,就是直接参与我们的国民精神和现代人格的改造和建设。体育健身应成为学校的重要课程,成为学生的生命习惯。

2.体验——最具活力的人格动力因素

包含着经历、情感和认知要素的体验活动是智力发展和心理发展的源泉,是意识和个性的决定因素,是品德和情感发展的必要基础和有效方式,是性格和能力的熔炉。要创设条件强化和丰富少年的自然、劳动、情感、审美体验,建立长效机制保障体验教育的实施,丰富学生的社会实践内容。

3.沟通——健全人格形成的关键链条

人对人的爱与理解是道德教育的基础,而沟通是亲密关系的基础,是了解孩子的唯一途径,是发现和解决诸多问题的最好方式。与孩子的思想交流以及情感和心理层面的沟通,其实是每日每时的。家长要尊重孩子,学会倾听和平等对话,关心孩子的全面发展,丰富同孩子交流的内容和方式,加强间接沟通。

4.经典阅读——塑造健全人格无可替代的创造性力量和内在源泉

经典阅读参与人的精神人格塑造,是创造力和活力的起点和基础,给予人丰富的心灵感受和审美想象、智力敏感和人性敏感、心灵成长和生命幸福。要积极改善学生的阅读状况,提高他们的阅读品质。

5.评价——直接影响儿童健全人格形成的本质环节

评价通过影响人的自我意识而起作用,主要通过影响人的自尊感和自信心进而对其心理品质、个性倾向及创造力表现等整体人格状况产生影响。成人评价的内在精神倾向给予孩子的性格特质以无可估量的影响,要注重日常激励性评价,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以及社会核心价值观念的传递与引导。

6.审美——促进人格健全发展最具融合性的境界

具有感性特性和情感享受特质的美育是未成年人健全人格塑造的最佳通途,是教育的经典尺度。德性品格、创造性、幸福感在审美活动和创造过程中、在审美教育中得到了统一和融合、显现和促进。

7.表现自己——健全人格自我塑造的集中体现

理想人格在很大程度上是自我塑造的,表现为一种自我建构活动。能动地表现自己,是一个人的情感与意志、能力与性格、活力与勇气的积极展现和全面展示,是人的发展与幸福的实质。要从小注重学生表现意识和表达能力的培养,创造多元环境,为儿童架起五彩缤纷的表现舞台。

8.人际交往——健全人格形成的一条不可或缺的途径

生命影响生命,人格影响人格。一个孩子的情感需要、道德学习、禀赋发展、自我意识和主体性发展等在本质上都是通过现实生活中的交往实践来完成的。孩子的交往需要家长的认同、支持和引导。学校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创造社会交往机会。丰富多彩的活动是一扇直接开启和促进儿童交往的窗口,并内在地具有世界观功能。

9.良好习惯养成——健全人格的具体构建

知与行的统一是健全人格的特性和基本要求。人格通过习惯表现和形成。习惯形成了个体一定的生活模式,体现一种生活方式和生活风格,建构着一个人的人格。良好习惯的养成,需要从幼年开始,从细节入手,在生活中追随教育。

10.净化优化社会文化环境——未成年人健全人格塑造的外在必由之路

社会文化环境是人的意识活动的直接领域和自我意识成长的土壤,是人培植自我内在的理想、信念、情操的精神园地。要重视日常精神文化事业,优化未成年人生存的整体精神环境,加强监管,净化网络空间,为未成年人健全人格塑造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

人格塑造活动之最基本的一点,需要时间、精力和心情去保证,大都需要我们的教育进行从观念到制度的全面变革,向着更人本、更科学、更具有实质内涵的方向发展,使学生的体力、智力、人格、情趣和社会性等诸方面都得到和谐而全面的提升和发展。

总之,健全人格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是一个本质的概念,是一个开放的概念。这个词意美丽的概念使我们想起古今中外人类历史上及文学作品中那些如群星般灿烂的人物,他们所展示的渊渟岳峙、独立苍茫的高贵人格形象,使这一概念沉淀和凝聚了极为深沉、丰富和光辉的涵义,提供了理想人格塑造的资源和典范。健全人格是一片广阔朴茂的原野,个体一旦形成良好的人格趋向,将展现充分、完整而有力的适应性和创造性。健全人格是一种理想和目标,是一个观念不断转变、理念不断提升、效果不断呈现的建设过程和人生过程。健全人格是人的发展和人的幸福的真正基础。童年时期是培养儿童健康活泼、勇敢自信、好奇探究、文明乐群、责任感、表达能力等诸多品性的佳期。我们要抓住孩子的人格形成佳期,注重其健全的个性发展、全面发展,为他们将来的成长生活奠定所需要的品格和能力基础,用心为孩子一生的发展和幸福奠基。

注释

①陈建强:《我国儿童心理发展存在两大缺陷》,《光明日报》2005年1月 24日。②苏军:《应试教育阻碍创造力培养》,《文汇报》2010年9月 30日。③于力:《3000万青少年有异常心理问题应引起高度关注》,《文汇报》2006年 3月 13日。④王庆环:《警惕“童年恐慌”现象》,《光明日报》2009年 1月 7日。⑤苏军:《年级越高“快乐指数”越低》,《文汇报》2008年 5月 16日。⑥陈仲庚、张丙新:《人格心理学》,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 50页。⑦⑧[俄 ]别尔嘉耶夫:《论人的使命》,张百春译,学林出版社,2000年,第 316、315页。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 445页。⑩弗洛姆:《占有还是生存》,关山译,三联书店,1989年,第97页。理查德·J·伯恩斯坦:《创造性的民主》,《上海社会科学报》2002年 8月8日。[苏]瓦·阿·苏霍姆林斯基:《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唐其慈等译,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126页。[苏]瓦·亚·苏霍姆林斯基:《学生的精神世界》,吴春荫、林程译,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年 ,第 30页。

责任编辑:海 玉

C913.5

A

1003—0751(2010)06—0125—05

2010—09—30

王旭丽,女,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党建与政治研究所副研究员。

猜你喜欢
健全人格幸福感创造性
7件小事,让你下班后更有幸福感
创造性结合启示的判断与公知常识的认定说理
《文心雕龙》中的作家创造性考辨
奉献、互助和封禁已转变我们的“幸福感”
劳动教育促进学生健全人格发展之探微
七件事提高中年幸福感
教给孩子尊重 培养健全人格
儿童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