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以就业为导向的电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2010-02-18 02:54冯小玲王连英
职教论坛 2010年8期
关键词:电类高技能职业

□冯小玲 王连英

浅谈以就业为导向的电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冯小玲 王连英

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核心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通过为生产、服务一线培养所需高技能人才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介绍了内地地方高职院校电类专业,“以就业为导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想和作为。

高职教育;就业;工学结合;高技能人才

一、高职电类专业就业岗位变化的趋势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千百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1]是高职院校办学的根本。就业率的高低、就业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高职院校的生命线。面对全球性的经济危机,随着新技术的更新不断促使低技术岗位不断被高技术岗位取代;随着企业重组和产品更新换代,在原有职业岗位转型、消失的同时,也催生了大批的新岗位、新职业,职业岗位体系已成为一个技术水平不断提升的动态系统;随着社会利益导向和价值取向的改变,职业变更频繁已很平常。[6]这些生产、服务一线的企业,除急需高层的研发精英人才外,还急需大量能适应新技术、新工艺发展,具有一定电类产品开发、设计能力的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高技能人才。一般来说,本科毕业生对中小企业,特别是对民营的中小企业不感兴趣,而中职毕业生和农民工又不能胜任,这正是“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1]使命的高职院校电类专业毕业生的广阔天地。

二、存在的问题

1.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要及时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主动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1]。但一些高职院校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对于“培养什么人、用什么培养、怎么培养”[4],定位不准、方向不明;对于培养的学生是哪种类型的人才、有什么核心竞争能力和就业综合能力、能担任什么工作、能适应什么就业岗位等问题认识不清、措施不力,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就业竞争能力较差、就业率较低、就业质量不高。

2.“校企合作”[5]较为困难。由于缺乏相应的政策支持,处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以赢利为目的社会企业,在没有自身利益的前提下很难真正地支持、持续地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由于地理环境的原因,处于内地经济欠发达的地方院校,很难找到代表行业先进生产力、专业对口的合作企业,如何实施“校企合作”,较为困难。

3.对于广谱类专业,如何确定 “典型工作岗位”,较为困难。由于电类行业更新换代发展较快、产业技术要求较高,电类专业岗位众多、就业面宽广,如何确定“典型工作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典型工作过程、典型学习情境”[3],较为困难。换言之,如何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如何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如何提高学生的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较为困难。

4.地方院校“顶岗实习”流于形式,实效不大。出于企业知识产权和自我保护的需要,企业往往不愿意让实习学生了解企业的核心技术和核心机密;出于企业产品质量保证的需要,企业往往不让实习学生进行技能水平要求较高关键岗位的顶岗操作。没有行业背景地方院校的“顶岗实习”往往是流于形式,多是生产流水线上的简单重复劳动,和“农民工”相差无几。

三、创建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确定专业培养目标

江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电子系所属的电类专业是一个广谱的专业称谓,泛指电子信息、通信工程、机电一体化等专业。经过对往届毕业生就业情况及相关企业的多次调研、分析和讨论,确定电类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1],良好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能担任“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1]电子产品和工程的成本控制、工艺、质量管理、安装、调试、维修、设计、生产、检测、调试,管理及相关的销售服务等较广工作范围的广谱的“高技能人才”。

(二)构建专业基础知识(能力)和专业知识(能力)两个模块的“教育模式”[2]

根据电类专业的行业特色,经过社会人才需求、学生就业、专家预测等多方面的市场调研分析,选定了电子产品、安防工程、机电控制产品(工程)的开发、设计、生产、安装、调试、检测、维护、管理及相关的销售服务工作和移动通信基站建设的电气设计、安装、调试、检测、维护、管理、相关的销售服务及终端设备的检测与维修工作等四个和地方(区域)经济结合较为紧密的职业岗位群来确定工作任务领域,并据此进行人才培养模式论证和构建课程体系,将教学过程分为专业基础知识(能力)培养和专业知识(能力)培养两个模块交替进行。

现代的电子产品虽然复杂,但再复杂的电子产品也是由基本单元电路构成的;现代电类的产业技术虽然高速发展,但其基础知识却相对稳定。为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对于《电路基础》、《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计算机文化基础》等培养专业基础知识(能力)培养的课程,在适应现代电类产业发展需求的基础上,充分注意专业基础知识(能力)培养的系统性和连贯性,注重学生科学思想方法和严谨分析能力的养成。

对于《电子测量》、《单片机原理与应用》、《电视机原理与维修》、《电子线路设计》等专业知识 (能力)培养的课程,特别强调“基于典型工作过程、工艺流程、项目任务真实学习情境”中“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并且对于一些重要的过程举一反三地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以图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构建基于“工学结合”理念的“教学模式”[2]

1.创建融“教、学、做”为一体[1]的教学模式。配合由我们编写的《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等专业教材,我们编写、制作了配套的教学指导书,思考题、习题解答,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的多媒体课件,以及考试系统等立体化教材的网络教学资源。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采用了理论设计、计算机仿真、实物制作、课堂板书讲解、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相结合的授课方式,实行了教学手段的立体化,采用了传统教学手段与多媒体教学手段两者配合运用的方法,以电子产品单元电路(子系统)的基本理论分析、设计、制作为教学的诉求。针对电子产品设计、制作过程中需要讲解的一些涉及事实、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知识、技能要点等,我们采取以课堂板书为主,多媒体演示为辅的授课方式,强化师生的互动,让学生一步一步跟上认知的提高;而对于一些涉及经验、策略的专业知识 (能力)知识、技能要点等,我们采用了“任务驱动”的计算机仿真、实物制作、多媒体教学和现场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充分利用真实情境的第一体验、感觉、印象进行立体化的教学,并将理论教学的内容穿插在实物制作的真实学习情境中完成,构建了理论性教学与实践性教学紧密结合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4]。

2.以竞赛促教学。配合学校每年度“技能活动周”的安排,我们把以电类专业相关课程为主要内容的学生“电子设计制作大赛”列入了教学体系中,以竞赛形式进行实训安排,组织全体学生依竞赛的程序和形式参加。在学校竞赛的基础上,经过选拔,产生优秀的选手参加随后每年一次的江西省“大学生电子设计制作竞赛”、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电类专业相关项目)和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

3.积极参与社会的技术服务项目,在服务中求发展。鉴于时下家用电器与电类专业相关课程衔接较为紧密的特点,我们在学生中组织建立了“学生电子科技活动中心”,采用高年级“老生”带低年级“新生”外加老师指导的方式,利用双休日,每两周一次,直接到南昌市社区进行电子电器义务维修服务。利用社会技术服务这个载体,通过丰富多彩的维修活动,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真实的工作情境中使得理论教学内容与实践应用结合得更加紧密。由于义务维修活动深受社区群众的好评,该项活动成了江西电视台“公共频道第五社区”定时报道的栏目。“学生电子科技活动中心”在2005年被中共江西省委教育工委、江西省教育厅、共青团江西省委评为“江西省大学生示范社团”。

(四)“工学交替”,构建分“三阶段”进行的企业“顶岗实习”

1.积极参与企业技术服务项目,努力为社会经济服务。为适应行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要,提高“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层次和就业的质量,在学生在校学习的最后阶段,我们以企业的真实开发和服务项目为课题进行“毕业设计”。例如,近几年已开发和正在进行中的服务项目有:南昌盈华科技有限公司的小区安防工程设计;南昌大学教授电气制造厂的智能控制充电器的设计;江西鑫达机械电子有限公司的“万利达”电子产品售后维修服务等数十个项目。通过在企业产品研发、服务一线对新技术发展,先进工艺设计、制造技术、控制技术实际应用的直接体验,学校不但实际参与了地方经济的发展服务、实现了“校企合作”,而且使师生专业技能水平大为提高、对电路的设计、分析、成本控制、工艺、装配、质量管理、调试和维修等教学诉求,有了深一步的了解,使学生直接感受到了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明白了高质量就业的努力方向,起到了指导和引领的作用。

2.工学交替,“三阶段”顶岗实习,校企合作共建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机制。根据职业岗位群的特色,结合课程体系的教学设计,我们有选择地与技术含量较高的“东元集团”南昌东元电机有限公司、宁波乐星电器有限公司、广州国光电器有限公司、TCL(南昌)有限公司、深圳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等一些社会知名企业签订了实施校企合作、联合办学的协议。采取工学交替、半工半读;“学校企业、教师学生、学生学生三方合作”的形式,学生白天在公司顶岗实习,或晚上、或安排一定的工休时间,由企业一线的技术能手、专家或随同轮岗下企业的任课教师讲解、辅导。安排学生分低年级的“认识实习”、学习中期的“生产实习”和高年级的“毕业实习(毕业设计)”三个阶段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其中,以参观、旁听为主进行的低年级的“认识实习”,目的在于使学生对于将来就业的行业、岗位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中年级的“生产实习”,目的在于通过在生产线上的顶岗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企业文化和实际操作技能;高年级的“毕业实习”,目的在于通过与企业合作进行的“毕业设计”,在“高”字上作文章,即以高标准培养高技能人才、以高起点的切入产生高质量的飞跃、以高水平的实习实现高质量的就业。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高[2006]16号.

[2]聂伟,杜侦.“工学交替”概念研究综述[J].职业技术教育,2009(10):10.

[3]姜大源.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工作过程导向—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Z].2008.

[4]马树超,范唯.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再认识[J].中国高等教育,2008(14).

[5]陈解放.“产学研结合”与“工学结合”解读[J].中国高教研究,2006(12).

[6]黄崇本,陶剑文.高职课程改革新趋势分析与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07(4)

责任编辑 夏焕堂

本文系江西省教育厅2008年教改课题“基于能力培养的《模拟电子技术》立体化教材建设的研究与实践”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JXJG-08-30-3,主持人:王连英)。

冯小玲(1973-),女,江苏句容人,江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电子技术及职业技术教育;王连英(1949-),男,河北唐山人,江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教授、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电子技术应用。

G715

A

1001-7518(2010)08-0043-03

猜你喜欢
电类高技能职业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高技能人才“四元三阶六同”培养模式的实践研究
实施“五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 打造高技能人才队伍
职业写作
应用型本科电类专业基础课程群建设
浅谈电类维修专业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途径
我爱的职业
创建校内电类生产实习基地的探索与实践
电类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