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困境与对策

2010-02-18 02:54郑挺谊张光明
职教论坛 2010年8期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培训

□李 华 郑挺谊 张光明

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困境与对策

□李 华 郑挺谊 张光明

剖析了当前凸现的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难问题,重点分析企业对IT人才需求的结构性变化,比较了IT培训机构与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差异,探讨了改进、改善和完善高职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对策。

计算机专业;就业现状;人才需求;培养模式

随着我国计算机专业网络教育的迅猛发展,以及IT人才市场需求的结构性变化,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的就业难问题日益突出。为了改进我院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我课题组成员通过各种渠道,以贵州省内的IT企业和非IT企业为主,进行了省内外高职计算机专业就业状况市场调研、分析。

一、高职计算机专业就业现状

1999年全国高校第一次大规模扩招至今,随着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不断增多,就业竞争日渐激烈,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正式出版的2009年就业蓝皮书 《2009年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报告》显示,各学科之中,计算机专业已经成为就业率最低的专业之一。

(一)市场现状

1.毕业生增多市场需求萎缩。经过近10年的努力,几乎所有的高校都开设了计算机专业,学生人数急剧增加,在这种不利的背景下,高职计算机专业毕业生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近年来,由于受各方面的影响,众多的企业面临着改革转制、减员增效、分流下岗。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同样面临着机构改革、定岗定编、人员精简等实际问题;同时,由于金融危机造成IT产业泡沫的破灭,一些相关的公司、企业也纷纷裁员,并不断调整自身以适应行业发展和产业变革。

2.IT行业就业门槛逐步提高。随着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增多,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不断提高,大型IT公司招聘员工普遍要求具备本科以上学历,这些公司主要从事各行各业软件系统的开发,企业方面认为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不强,编程能力较弱,不能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例如,让计算机专业的大学本科毕业生进行程序编写,而写程序这项工作实际是可以由技术蓝领去做的。

3.学生就业供求信息不对称。劳动密集型专业,用人单位可以一次性招聘几十人,而高职高专计算机类毕业生的应聘用人单位多为民营企业或私营企业,他们的需求量比较少,一般只需要1~4人,需求零散,较少参加招聘会,学生较难获得招聘信息。

(二)学生现状

1.职业素养有待提高。一些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只重视专业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忽略了职业素养的提高,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团队精神和配合意识,沟通协调能力不够,责任感不强,缺乏应有的诚信,随意毁约现象普遍存在,造成了个别用人单位对高职院校毕业生持排斥态度。

2.实践技能相对欠缺。很多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只满足于书本知识,以及学校课程实践设置的不足,造成学生不注重实践技能的训练与提高,体现不出实际动手能力的优势。有的学生在校期间未能明确学习目的,学习态度不端正,存有混文凭的思想,导致毕业时既没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又没有过硬的实践技能。在就业过程中,自然就缺乏竞争实力,或是初次就业后很快被用人单位淘汰。

二、企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需求分析

目前海量的计算机应届毕业生就业形式严峻,尤其是学历层次相对较低的高职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就面临更大的困境。

(一)IT行业

纵观人才市场,有的招聘网站,IT职位常年招聘,却招不到合适的人才。诸如,智联、中华英才网等招聘网站,网络工程师等IT相关职位就常年处于招聘热门职位前列;一些IT公司在诸如电子地图制作、游戏需要的大量底层图像素材制作方面,也需要具备一定操作技能高职高专毕业生。另外,由于IT行业的发展日新月异,每天都有公司倒闭,每天也都有公司成立,因此,中小型IT企业相对数量较多,这些企业大多愿意招聘高职高专人才。这些企业对学生的要求,基本上都是具有一定开发经验、在学校比较拔尖、进入企业马上就能或稍加指导就能独立工作的毕业生。

(二)非IT行业

众多中小型非IT企业用人单位出于对生产经营成本的考虑,不可能每年因为某个小的系统或技术升级而引进新的人才。因此,要求所引进的人才一专多能,即在拥有某一项技术专长的同时,还掌握其他多项技能。据调查,一般企业、公司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应掌握办公自动化、网络相关技术、常用软硬件安装与故障排除的通用技术;网站管理人员最好也能做一些数据库开发及办公自动化应用工作以及简单的数据库管理、平面设计等工作,计算机应用与维护人员除了掌握计算机维修技术之外,还应具备局域网组建、小型网站建立与维护等能力,生产线用人大多侧重于具备硬件应用或电子类、自动控制类操作技能的工人。

三、IT培训机构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分析

在当前各高校计算机专业就业率低下的情况下,却有各类IT培训机构层出不穷,正在企业需求与高校教育间不断被拉伸的真空地带,迅速填充起来,向市场陆续输送着大量的计算机人才。许多原本求职困难的高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经过IT培训机构培训后,大都能满足企业要求,提高就业机会。通过对当前高职院校与IT培训机构人才模式的比较分析,发现其主要区别如下:

(一)教学内容方面

高职院校教学内容相对陈旧,更新慢,而IT培训机构重视更新更贴近新技术。如很多高校的教材还是2005年之前的版本,有些公共课甚至还讲Windows95甚至DOS。如北大青鸟,每年都会进行企业调研,将获得的最新信息编入教材,保证每18个月进行一次动态更新,这样的高频率更新可以融入主流的技术和产品,帮助学员掌握最新的技术。

(二)师资队伍结构

多数高校教师授课完全是纸上谈兵,没有一点操作经验,一些计算机教授虽然科研能力优秀,但往往是绣花枕头式的理论派,根本没有实际的项目经验。而培训机构的教师,一般都拥有3~6年的项目开发经验,多数担任过研发一线的项目经理。

(三)教学组织方式

高校教育,强调以人为本,推崇个体学习、个体能力。而在企业的实际工作中,团队合作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培训机构通常以2~3人为一个项目组进行培训。一来模拟实际项目开发的真实环境,二来通过学员间的协作互助,可以解决一些我们老师难以触及的问题。这对技能及协作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

(四)实践训练环节

由于IT公司的项目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开发时间不能固定,而不少高校计算机专业教学计划实习时间固定,通常学生按教学计划安排进入企业实习时,企业正好没有适合学生的项目。且很多学校实习流于形式,一般1~2个月就草草结束。然而,一般实际项目开发,从前期的构想提出、协作沟通到后期的研发、测试,全流程往往有三个月甚至更久,学生通常在实习期一个项目都没有做完,达不到应有的实习效果。更为现实的情况是,多数学生以在校实习的身份进入企业,并不能接触到项目设计这些核心区域,只能做一些与IT无关的零活,与实践无益。而很多培训机构,有的全程模拟企业环境进行培训,有的与固定IT企业合作进行培训,培训时间一般为6~8个月。

(五)校企合作方面

校企脱节,缺乏有效的合作是影响当前众多高校计算机专业教育问题的重要因素,而目前很多培训机构都与企业签署长期协议,帮助培养定向人才,学生毕业后合格即直接招收。这样一来,既取代了流于形式的企业实习,同时解决了教育与需求接口的问题。

四、以就业为导向,改进、改善和完善高职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对策

通过以上分析发现,其实高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还是有很多就业机会,只不过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高了,不仅要求毕业生具有一定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而且还要具备一定的职业能力,包括核心技能、行业通用技能和职业专门技能,最好能一专多能,有实际操作项目的经验,就可以直接上岗,无需岗前培训。那么,要满足这些就业要求,除了学生自身努力外,还有待于高职院校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改进、改善和完善。

(一)重构课程体系

课程设置要直接与就业目标挂钩,把从业所需要的知识、技能、素质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在课程设置上,按照“学网、组网、管网、建网”的学习过程设置课程。以职业岗位能力为导向,对教学内容进行科学、合理地分解、重组、删减和补充。例如,可以将计算机专业方向定位于局域网构建和网站建设两个方向,专业核心技能概括为“组网、管网、网络程序开发”,分别确定其课程主线。

(二)改进教学方法

在实践教学中,改变过去传统的教师讲、学生练的方式,积极推行任务驱动、项目教学,将实际案例或真实的项目引入课堂,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共同讨论,整个实施过程以小组合作形式开展,由于案例和项目都是来源于企业现实中的,针对性强,学生的学习目标明确,能使学生获得亲自参与知识学习探索的积极情感,逐步形成喜爱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

(三)强化实践教学

按职业岗位和创新特点要求,建立集实践教学技能训练和创新活动于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

1.提高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的整合度,根据课程特点设计项目实践环节。可以单列实践课程,也可以结合理论课程作单元实训、综合实训或课程设计,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交替进行,使实训教学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除了基本的课堂实践环节外,还需要精心设置大量能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的课后练习和课后实训项目,有助于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

2.根据计算机网络人才的实践能力结构要求,科学整合实践课程。根据当前企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分析,我们所培养的高职学生应具备的实践能力包括基本技术维护能力、系统维护能力、技术分析与选择能力。例如,综合布线、交换及路由之类的网络设备的配置、WWW及DNS等各类服务器的配置与维护等基本技术维护能力的培养,可通过相应课程的实验教学及课程设计进行;通过设计构建小型局域网等一些综合设计,培养学生在对系统涉及到的所有软件及硬件技术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能够根据问题的特征进行分析,确定问题所在;引导学生参加市场调研,让学生了解主流的技术和产品,分析产品的主要技术参数,培养学生具有选择产品的基本能力。

(四)加强就业指导

1.培养学生成才择业的竞争意识。开展各种增强竞争意识的教育活动,如开办模拟招聘面试会,举行当前就业形势分析讲座,让学生认知自己与社会需求的差距,提高竞争意识。

2.加强专业思想教育。有的学生由于不了解所学专业知识结构、市场对专业人才的要求,在学习过程中没有踏实掌握必须的专业知识,因而有必要使学生对本专业知识有深层次的了解,明白本专业优劣势,扬长避短,稳扎专业基础,为以后就业作准备。

3.举办就业心理讲座。现在许多学生由于缺乏择业经验,不能正确估量自己,有的定位过高,有的缺乏自信。因此,在学生走向社会之前,有必要作好思想准备,以便尽快完成从学校到社会角色的转换。

(五)校企深度合作

1.开拓调研渠道,了解企业需求,调整课程设置,接轨就业市场。学校与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建立双向互动又双赢的通道,通过深入企业开展专业调研,根据市场需求和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调整教学内容与企业需求紧密接轨,对专业结构和项目设置进行动态调整,重点培养学生的岗位能力。

2.外聘技术人员,外派专业教师,完善师资结构。可以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弥补学校“双师型”教师不足的特点。高校教师以学科理论为主的教师必须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例如,在指导学生再到企业实习时,共同在一线工程技术人员指导下,现场学习网络技术及施工特点和规范,实现从原先单纯的“教书匠”转变为“双师型”教师。同时,可聘请企业网络工程和网络开发第一线的工程技术人员,定期到校进行课程教学和开设讲座,让学生了解到网络技术新发展、新工艺,通过讲课和讲座,提高学生对专业实践能力的重视程度。

3.深度合作,校企对接,订单培养,解决就业出口。企业直接和高校签订用人协议,可根据企业的特殊要求,培养订单式专业人才。学生在学校学习了有关网络技术的理论知识后,利用学校和企业的双重教育环境,再通过半年到一年的实践进行定型培养,使学生即学即用。毕业后合格即直接招收。这样一来,既取代了流于形式的企业实习,同时解决了教育与需求接口的问题。

总之,要解决IT应用型岗位招不到合适的人与高职计算机专业人才就业难这一难题,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的协同努力。我们从学校的角度出发,提出了提高就业率应做的努力,以期抛砖引玉,共同促进高职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更好、更健康地发展。

[1]佚名.2009年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报告[OL].http://news. xhby.net/system/2009/06/10/010522282.shtml.

[2]高林,鲍洁.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J].计算机教育, 2004(01).

[3]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纵横职场高等职业教育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责任编辑 颜小兵

本文系贵州省职教学会科研规划项目(编号:200916)。

李华(1971-),女,贵州贵阳人,贵州师范大学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高校青年骨干教师国内访问学者,研究方向为高职计算机专业教育研究;郑挺谊(1969-),男,浙江温州人,教育硕士,温州泰顺七中副校长;张长明(1956-),女,贵阳人,贵阳师范大学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

G715

B

1001-7518(2010)08-0089-03

猜你喜欢
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培训
新工科背景下计算机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探究
中职计算机专业产教融合混合式教学研究与实践
“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促进计算机专业教学理念创新与实践研究
伤心的毕业生
培训通知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正式启航
从五方面做好引导培训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计算机专业理实一体化实践教学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