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啸对海上安全的影响以及海事部门应采取措施

2010-03-06 05:13武毅峰,孙巍
世界海运 2010年5期
关键词:海啸海浪海事

海啸对海上安全的影响以及海事部门应采取措施

Influence of tsunami on marine security and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of maritime departments

针对中国部分海域可能会遭受海啸影响以及中国在海上安全领域还没有建立相应应急管理体系的情况,分析海啸对海上安全特别是船舶安全可能造成的影响,提出加强应急管理制度建设、重视海啸预警、提前做好防范工作、加强船舶安全监管、对助航设施采取防护措施等。

Marine may suffer from tsunami in some chinese area, and emergency management system of marine security is not built in China yet. In view of this situating the article analyzed the infuence tsunami on marine and put forward that we should strengthen the building of emergency management system, emphasize tsunami warning, pay attention to the inspection of ships security, protect navigation aid and so on.

2010年2月27日智利中部近岸发生8.8级地震,对智利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同时也在智利沿岸引发了海啸,并导致约350人伤亡。位于夏威夷的太平洋海啸预警中心于27日14时46分向智利、秘鲁和厄瓜多尔发布了第一份海啸警报信息,随后又将预警范围扩大至整个中美洲以及太平洋国家和地区,智利、秘鲁、法属波利尼西亚、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等国也发布了官方的海啸警报,提醒有关地区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避免海啸灾害造成的损失。由此不禁令人想起发生在2004年的印度洋大海啸。12月26日发生在印尼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的地震引发了大海啸,海啸波及印尼、斯里兰卡、泰国、印度、马来西亚、孟加拉国、缅甸、马尔代夫等东南亚和南亚国家,造成 29.2 万人死亡。此次海啸对该地区的航运业造成重大损失,在泰国的泰米尔纳德邦,海啸击沉了两艘货船,并摧毁了两个码头;印度南部和斯里兰卡的港口也遭到重创,其中斯里兰卡首都科伦坡的码头被迫停止运行。

破坏性海啸的产生需要具备三个条件:浅源地震(20~50 km);震级要在6.5级以上;震源所在海区有一定的深度,一般在1000 m以上。我国渤海平均深度18 m,黄海平均深度44 m,并有日本琉球群岛作为屏障,因此渤海、黄海产生灾难性海啸的可能性不大。但东海平均深度340 m,南海平均深度1200多米,东海和南海特别是台湾岛附近海域是产生灾难性地震海啸的危险地段,这两个海区海水相对较深,海底摩擦力较小,发生在菲律宾海、琉球海沟的地震海啸可能传播过来,其沿岸遭受大洋海啸危害的可能性很大。

目前,我国在海上安全监管领域已经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应急管理机制,制定了相应的应急预案,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制度和方法,但针对海啸、地震等灾害对海上安全的威胁,我国的应急管理工作还是一块空白。作为海上安全的主管机关,海事部门应加强相关工作的研究,尽快建立起有效的安全管理制度和应急体系。

武毅峰

大连海事局,工程师,硕士。

孙 巍

大连海事局,工程师,硕士。

一、海啸的产生和特点

海啸(Tsunami)是一种灾难性的海浪。海底地震、海底火山爆发、海岸和海底山体滑坡、小行星和彗星溅落大洋以及海底核爆炸等引起剧烈的海洋运动,这种海洋运动产生具有超大波长和周期的震荡波,震荡波在海面上以不断扩大的圆圈传播到很远的距离,当震荡波涌向海湾内和海港时就形成破坏性极强的海啸。

海啸不同于一般的海浪,地震引起的波动是从海面到海底整个水层的起伏,在大洋中震源附近水面最初的升高幅度只有1~2 m,但海啸的波动在深水大洋传播时波长可达几十米甚至几百米,传播速度可达1000 km/h,周期在2~200 min,最常见的是2~40 min。海啸对在大洋航行的船舶不会造成危害,但是当海啸波进入大陆架后,因深度急剧变浅,能量集中,波高骤然增大,可能形成10~20 m的波高,排山倒海般冲击向陆地,对岸边的设施和船舶造成重大的危害。

二、 海啸对海上安全的影响

海啸在近岸时产生的巨浪会对船舶的航行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当船舶近岸航行时,海啸的巨浪会使航行船舶发生剧烈的摇摆,并可能导致船上货物发生移动,使船舶重心发生偏移。巨浪不断拍击船体,导致船舶倾斜严重,最终会造成船舶的恢复力矩小于倾覆力矩而导致船舶倾覆。同时,海啸引起的几十米的巨浪会对船舶强度产生严重的剪切力和弯矩的影响,使船体出现剪切变形和弯曲变形,导致船体构件产生永久变形或损坏,从而危及船舶设备与结构的安全。另外,海啸还会引起船舶剧烈抖动,直接造成主机等机器发生故障,从而加剧船舶所面临的危险。

海啸对港内锚泊或码头靠泊船舶的影响更大。海啸是一种具有强大破坏力、灾难性的海浪,当海啸传到岸边时,波浪的传递速度变慢,前后海浪发生撞击,形成巨大海浪墙,汹涌地冲向海岸。当船舶在港内锚泊或在码头靠泊时,海啸波浪及潮水对船舶造成极大的危害,使锚泊船舶发生走锚,靠泊船舶缆绳崩断,从而发生碰撞、搁浅,甚至倾覆等。

同时,海啸对于助航设施也会造成毁灭性破坏,大量的灯标会被巨大的海浪卷走或发生移位,为灾后通航秩序的迅速恢复造成极大困难。另外,建在岸边海拔较低位置的通信和雷达等电子设施也可能会被海啸破坏,造成船岸之间无法进行通信联系,并使VTS等监控功能丧失。

三、海事部门的安全措施

由于海啸可能对海上交通和船舶安全产生严重威胁,海事部门应加强海啸的预警工作,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以减少海啸造成的破坏,保证人命和船舶安全,并争取在海啸发生后尽快恢复正常的通航秩序,协助做好港口的重建工作。

(1)加强应急管理的制度建设。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将防抗海啸工作纳入日常应急管理工作中,制定专门的应急预案,建立健全相关的工作制度和规定,加强应急演练工作,对应急管理人员进行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同时,加强同港口、海洋、渔业部门的联系,建立协同机制,实现信息和资源共享,多部门共同做好防抗海啸工作。

(2)重视海啸预警,提前做好防范工作。目前日本、夏威夷、阿拉斯加和南美洲等环太平洋地区已经建立了海啸预警系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65年成立了国际海啸预警中心,进行国际间的海啸观测和信息交流。国际海啸预警中心将参与国家的地震监测网络的各种地震信息全部汇总,然后通过计算机进行分析,判断形成海啸的可能性、规模和破坏性,并将分析结果迅速向有关成员国传达。另外,该系统分布在海洋上的水文监测站还会及时更新海啸的信息。我国在1983年加入国际海啸预警中心,国家海洋局负责我国的海啸预警工作。海事部门应加强同海洋部门的沟通联系,尽早获得有关海啸的预警信息。同时,利用无线电和海事卫星对预警信息进行播发,让船舶及时获悉海啸警报,尽快采取安全措施。

(3)加强船舶的安全监管。对于沿岸航行的船舶应提醒其尽快驶向远海,并告知其海啸可能来临的方向,使其将船首朝向海啸传来方向,避免采取垂直于海啸传来方向的航向。

对于锚泊的船舶,如果有足够的预警时间,应做好抵抗海啸的准备,并起锚驶向深海区。如果预警时间较短,无法及时驶向深海,可采取滞航的方法,同时放下双锚、松长锚链,保持船舶稳性,减轻船舶的摇摆,避免船舶打横,缓和海浪的撞击。如果港口附近有岛屿,海事部门还可安排船舶在岛屿附近躲避海啸,利用岛屿屏蔽风浪的作用,减少海啸引起的大浪对船舶安全的危害。

对于在码头靠泊的船舶,应和锚泊船一样尽快驶离港口。但如果预警时间太短,则应要求船舶召集所有船员回船,并采用应急行动避免海啸对船舶的危害。当海啸来临时,海啸波浪会将在码头靠泊的船舶抬起,导致其上下左右移动,撞击岸边造成损失。所以船舶要及时调整前后缆绳,并抛锚加以配合,抑制波浪对船舶的冲击,保证船舶安全。

另外,海事部门还应对船舶进行安全监管,协助其做好以下几项工作:检查甲板开口、水密门窗、通风筒、锚链盖等,保证水密;检查排水管系、抽水机、分路阀、黄峰巢、排水孔等,保证排水畅通;绑扎可移动物件,对散装货物进行平舱,减少自由液面,加固重、大件货物;加强全船巡视检查,保证通信畅通,使应急设备处于良好状态;空船进行适当的压载,以提高船舶抗风浪的能力和改善船舶的性能。

(4)助航设施采取防护措施。对于灯标、灯浮等漂浮设施应尽可能进行回收,防止其被海啸波浪卷走,减少损失,并为海啸后尽快恢复通航创造条件。对于岸上的导航和通信设施,应根据情况进行加固,提高其抵御海啸的能力。

(5)做好应急准备工作。从接到海啸预警开始,海事部门就应着手进行应急救援的准备工作,及时收集有关信息,密切关注海啸的发展情况。加强通信应急值守,对海啸引起的险情及时采取行动,充分利用空中救援力量不受海浪影响的优势,对遇险人员进行第一时间的救助。

版面负责:盛文文

email@shipping-world.net

| 航运安全 |

猜你喜欢
海啸海浪海事
信息精要与海事扫描
丫丫和小海浪
海浪
信息精要与海事扫描
信息精要与海事扫描
信息精要与海事扫描
樊应举
连续的海啸
Feasibility study on optical vortex generation at Shanghai deep ultraviolet free-electron las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