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体系构建的原则

2010-03-20 19:13田辉玉
武汉工程大学学报 2010年10期
关键词:基本原理理论课原理

罗 琼,田辉玉

(1. 武汉工程大学邮电与信息工程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2. 武汉工程大学法商学院,湖北 武汉 430205)

0 引 言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中着重强调指出:开展科学发展观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任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以下简称《原理》)课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系中的主干课程之一,在科学发展观教育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的基础性地位决定了它必须为科学发展观教育提供理论指导。当然,在《原理》课的教学过程中,无论是教学目标的设定,还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与重构,都必须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精神,“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大学生,始终保持教育教学的正确方向;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坚持开拓创新,不断改进教育教学的内容、形式和方法[1]ⅰ。”笔者认为,要实现上述目标,构建科学的教学体系是关键。

1 《原理》课教学体系构建中存在的问题

所谓教材体系,是指课程的教材及教材各章节内容所建构和体现的理论体系,它解决的是学什么的问题,是教学的基础。所谓教学体系,是指由教学主体(主要是指教师和教学管理组织)设计的,使各种教学要素合理组合,从而实现教学目标的有机系统,解决的是怎么教和怎么学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怎么教和怎么学的问题更重要。应该说,《原理》课的教材体系是迄今为止最科学的教材体系,因为它基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神。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也是比较明显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丰富的教学内容与有限的教学课时之间的矛盾

《原理》课是综合了原“98方案”中《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的内容,并在吸收科学社会主义相关内容的基础上形成的一门崭新课程。按照新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方案,《原理》课是3个学分,大致48~54个学时,而各校执行情况一般为36~46学时,这样的学时数与丰富的教学内容之间形成了明显的矛盾。因此,教师教学要善于在给定的时间内,有重点、有选择、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处理讲课内容的简繁,达到授课的目的和要求,但以什么为重点,如何进行取舍,这成为《原理》教学体系构建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也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2]。

1.2 教材的整体性与教师知识结构不相适应的矛盾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中提出:要“着重讲授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正确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由此可见,整体性是《原理》课教学的基本要求。然而,目前教师的知识结构与新教材的教学要求不甚适应。在过去比较长时期内,我们没有独立的马克思主义学科,而是分别在哲学、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学科内设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这种的学科设置,虽使得对马克思主义的分学科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加强,但马克思主义整体研究则受到削弱。马克思主义学科整体性上建设的不足导致培养出的人才的知识结构往往只能适应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或科学社会主义某个组成部分教学的需要[1]ⅸ。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将过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4]和《科学社会主义》[5]这3门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课程体系简单的相加或者拼凑,这是不符合“05新方案”教材编写的教学体系的。

1.3 教材内容的抽象性与学生接受能力有限性之间的矛盾

《原理》课是新课程体系中学理性、理论性最强的课程,具有很强的科学性、权威性和严肃性,其基本原理都是由抽象的概念、严密的逻辑推理构成[6]。在教学过程中,如果照搬教材,照本宣科只能使教育教学变得僵化而毫无生活的气息,从而失去对学生的吸引力、感召力。同时这些抽象生涩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于接受,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以说,缺乏对理论性正确理解、把握的通俗性教学和缺乏通俗性的纯理论性教学都是失败的教学。那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较好的处理这些矛盾,成为是否能提高教学实效性的关键一环。

总之,笔者认为,在构建教学体系的过程中,正是由于诸如此类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原理》课的教学实效性。因此,对《原理》课教学过程中基本原则的探索便成为高校思政理论课老师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2 《原理》课教学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构建科学的教学体系是一项创造性的工作,是教学实施的关键环节。如何实现由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或者说,构建教学体系应坚持什么样的基本原则呢?笔者认为,最根本的是要坚持和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精神。在此基础上,要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2.1 整体性原则

所谓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是指马克思主义所具有的严谨性、完整性和统一性,是一切完整、准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领会其科学立场、观点、方法和态度的体现。同时,这亦是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全面的系统的发展观。如果不能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完整性,也就无法真正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和精神实质。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新方案实施过程中,《原理》课要想真正契合新课程体系设置的要求,应该在教学实践中力求实现部分与整体的统一。

2.1.1 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内涵上科学把握其整体性 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关于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文件精神:“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从“整体上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科学体系的学科”,“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研究它在世界上的传播与发展,特别是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与实践,同时把马克思主义研究成果运用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它下设的五个二级学科都体现了从整体上研究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我们加强马克思主义研究,就应该进行整体性研究[7]。

2.1.2 从《原理》课教学内容上科学把握其整体性 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关于世界的本质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特别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体系,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实现全人类解放的思想武器。整体性是马克思主义的固有特征。在教学内容安排上,不要过于关注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更不要把马克思主义看成是三个部分内容的简单相加,而是要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神,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容上的统一性。

马克思主义是包含四个最根本最核心内容的完整严密的理论体系。第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第二,鲜明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第三,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第四,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8]。以上四个方面,包括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是从总体上把握的马克思主义。

2.1.3 从《原理》课教学特点上把握其整体性 马克思主义是开放的发展的学说,在教学过程中要紧紧把握其创新性、实践性的教学特点。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后人对它的发展,即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最新理论形态,理所当然是当前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核心内容。因此,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要从总体上坚持、继承其基本立场、基本方法和基本观点。只有把整体性、逻辑性的教学方法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才能体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从而实现“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目标。

2.2 导向性原则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的必修课,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体现了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要求。”《原理》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基础理论课程,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之一。因此,坚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导向性原则,对青年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他们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使命,更是《原理》课教学的重要原则。

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因此,在构建教学体系时,把科学发展观作为贯穿始终的基本精神和核心内容,是导向性原则的生动体现。

2.3 实践性原则

中共中央16号文件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要联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联系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把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结合起来。”这就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必须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课堂学习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不仅是认识产生和发展的基础,而且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人们认识世界,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改造世界,只有把书本上的理论具体地应用于实践之中,并使之得到深入的理解和升华,才能形成正确的认识和信念。《原理》课传统的教学方法注重的是课堂讲授,这种以“教师、书本、课堂”为中心单一的教学形式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当然,实践教学环节作为理论教学的重要补充,与课堂理论教学在内容上是统一的,是理论教学的深化和拓展。根据课程内容的需要,实践教学形式可以多样化,采取课内和课外相结合的形式,使其形成统一的有机整体。总之,只有注重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性原则,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实施,才能提高《原理》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9]。

2.4 突出重点和难点的原则

《原理》课的教学,教师吃透教材是关键,抓好重难点是核心。《原理》课教材紧紧围绕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这一主题,以阐述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重点,以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为主线[10],全面阐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培养学生树立为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人类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而奋斗的远大理想和坚定信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立足于把基础理论讲好,从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灵魂和核心出发,突出重点和难点。同时,对教学中的热点、难点和理论前沿问题,教师也要有适当的介绍和解答。事实上,也就是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紧紧抓住科学发展这条主线,把握科学发展观这个核心教学内容[11]。

3 结 语

只要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原理》课的学科建设,把握好《原理》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原则,构建科学的教学体系,从而不断提高其教学实效性,《原理》课定能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优秀课程。

参考文献:

[1]逄锦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师参考书(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姚小玲.“思想政治理论”课由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探索[J].北京教育高教,2009(11):46-47.

[3]欧阳康.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4]徐禾.政治经济学概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5]高放.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

[6]易敬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当代教育论坛,2009(3):85-86.

[7]张耀灿.略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科学发展[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8(1):8-10.

[8]《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材编写课题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09年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9]黄嫱.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实践教学环节探析[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6):102-103.

[10]李国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课程特质与内在诉求[J].思想理论教育,2008(3):60-64.

[11]王志林,余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课程教材体系的构建[J].武汉工程大学学报,2010(4):37-41.

猜你喜欢
基本原理理论课原理
了解咳嗽祛痰原理,有效维护健康
发展经济学基本原理
人脸识别技术的基本原理与应用
平均场正倒向随机控制系统的最大值原理
化学反应原理全解读
通信原理教学改革探索
UPS电源的基本原理与维护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