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

2010-03-20 19:13
武汉工程大学学报 2010年10期
关键词:责任意识大学语文苏轼

肖 艳

(武汉工程大学邮电与信息工程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大学阶段是青年人生中从幼稚、生涩逐渐走向成熟、稳重的一个重要时期,其责任感的有无或者强弱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社会化进程,直接影响到人才的培养质量能否为社会所认可。一个责任心强的大学生,往往能清醒的明确自身的角色意识,个人的责任,能自觉地处理好各种关系,模范地遵守各种规范,成为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1]。但是,现实却难以令人乐观。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大学生责任感缺乏和淡化,与社会期望不相符合。更有甚者,不少大学生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所应当承担的道德与责任,认识不清,其状况令人忧虑。因此,加强大学生的责任意识教育是一个刻不容缓的话题。然而,要做好大学生的责任意识教育仅仅借力于思政教育工作远远不够,同时还需要教师利用课堂的优势,学科的魅力,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教育。大学语文人文内涵的特质,决定了它在学生人文素质形成中的地位和作用,比任何一种教育形式都更具有优势[2],它对于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有其独特的教育功能。

1 大学语文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

大学语文相对于其他学科在教材内容方面体现出来的丰富性、广博性是培养大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有利条件[3]。古今中外,上下千年,但凡能在文学史上垂名的作家,其人生的道路,对于人生的看法,都是深刻而独到的。优秀的作家,无论是从宏观的角度去把持还是从微观的角度去体悟,他们在自己的生命历程里和历史的长河中,都是饱含深情,以文人应有之责担当了历史所赋予的使命,不折不扣的践行着他们的责任,其为人、为文均可作为大学生责任意识培养的范本:

第一,作家主体自身有较强的责任意识。作家应当有高于社会一般文明程度的素质,一个素质低下的作家,他是很难创作出高尚作品的。作家的一言一行,都体现其个体形象和素质,好的作家是勇于担当责任的,好的作家有责任在作品中自觉提倡真善美而批判假恶丑,并将这种责任意识渗透到作品中,以此来打动和鼓舞读者。正如《平凡的世界》的作者路遥先生所说:“我们的责任不是为自己或少数人写作,而是应该全心全意全力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需要。”正是作家有了如此的精神境界和舍我其谁的责任意识,才会创作出大量优秀作品,以此净化人们的心灵,以此来唤醒人们的社会责任感,推动时代的发展。

第二,言为心声,作家通过作品表达其责任意识。作家以我手写我心,其作品文字或辛辣尖刻、或低回哀婉、或豪迈奔放,都是作者真实思想的写照。他们洞悉那个时代,以手中之笔分析评判并记录着那个时代,以作品中蕴含的责任感来感怀时代、抒发自我。比如,李煜笔下故国之思、亡国之恨的感伤,所表达的不仅仅是作为亡国之君的痛楚,更深层次的还有他没有能力维系其南唐朝廷,没有能力保全其江山,渴望对其家国负责而又难负其责的悲怆。再如,岳飞的“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更是以诚挚执着的文字唱出了他为国杀敌立功的豪情,重整乾坤的壮志,这豪情壮志绝非出于一己之私,而是出于他对于南宋朝廷及其宗主的耿耿忠心。

第三,作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作家通过笔下人物来彰显责任意识,也通过其作品去鞭挞责任意识的缺欠。作家笔下,每一位主人公都是来源于现实中的某类原型,作家将其提炼加工,塑造具有鲜明个性的人物,并通过人物来彰显责任意识。比如,杨沫《青春之歌》当中的女主人公林道静,就是一位对自己的理想和人生,对于志同道合的朋友,对于国家的未来,社会的发展都有着很强责任意识的青年知识女性,她胸怀这种高度的责任意识用自己的青春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生命之歌,令人叹服,值得颂扬。同样还是这部作品,其中的另外一个主人公余永泽却与林道静形成鲜明对比,他对于那个时代的青年知识分子所应具备的责任意识,却是想方设法地去逃避,只为着追逐个人的私利而罔顾其他。作家在小说中对其有诸多贬斥,在读者眼中,这样毫无责任意识的人物必遭唾弃。

大学语文的教学过程,既是品鉴作品和文化的过程,同时也是让学生感受作家责任意识,向他们取法和效仿人生,担当社会责任与道义的过程。作家本身所具备的责任意识,或通过作品传达的责任意识,可以而且应该拿来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当然,大学语文对于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的过程还需教师精心的准备,细心的引导和把握。

2 大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责任意识的途径

一个深谙大学语文奥妙与独特魅力的老师,是能够让学生感知大学语文独特人文内涵的。因此,在讲授作家和作品的同时,教师要把握契机,运用科学的方法和途径,以大学语文的魅力和张力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使之清晰认识自身角色特点,感知个人责任,明确社会道义,并将个人的发展结合社会的要求,赋予自身强烈的使命感,使其个人价值与社会发展达成完美的契合。

首先,以作家独特的文人气质,引导学生明确自我责任。

自古以来,文人追求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就是要在修身养性的基础上不断完善自我,发展自我,以期能够对家国,对天下贡献绵薄之力,这是他们共有的文人特性。同时,文人还有其自身特有的气质,曹操的古直悲壮,李白的洒脱狂放,杜甫的沉郁悲慨,陆游的豪放不羁,这些作家,无论是他们的为人态度还是他们的作品风格,都充分彰显了他们的个性特点。比如,“天子呼来不上船”的李白,其为人蔑视权贵、追求自由,不愿阿谀逢迎,也不屑于与世俗沉浮,其为文揭露现实、抨击权贵,充满了反抗意识和叛逆精神,学生非常喜欢李白如此鲜明的个性。究其原因,目前的大学生基本是80后甚至90后,由于家庭、社会或者学校等方面的原因,他们形成了强烈的自我意识,张扬的为人个性。在品鉴李白及其作品之时,学生有如寻到了知音,觅到了知己,这令他们更加相信人是应该有个性意识的,人的个性意识是应当被人欣赏和颂扬的。然而,作为大学语文教师,在讲授作家之时,不能仅仅局限于简单的作家介绍和作品讲解,还需要适时把握契机,引导学生认识到李白之所以成为李白,不仅在于他有个性,还在于他有明确的“天生我材”的自我责任,其个性意识来源于自我责任,他从对自己人生高度负责的态度,为理想“上下而求索”,为之“衣带渐宽终不悔”,并由此而展现个性意识。学生倾慕李白的个性,叹服李白的文采,以此为基础,既教给学生文学知识,亦引导他们效法前人。让他们明白:个性意识需要得以彰显,其前提是建立在对自我、对人生理想高度负责的基础之上,如此,方能成就个人才华。

其次,以作家完满的担当多重社会角色,启发学生树立社会责任意识。

大学生在他们的生活环境中,往往扮演着多重角色。相对于老师,他们扮演着学生的角色;相对于父母,他们扮演着子女的角色;相对于社会,他们扮演着公民的角色。然而,现实反映,很多大学生的对于自身的角色认知是有偏差的。面对如此情形,教师在大学语文教学时,就需要从文本和作家的背景出发,引导学生在品鉴作品和理解作家的同时去认同并效法前人的行为方式。从作家的多重社会角色身份去剖析和讲解其中的责任意识担当。比如,教师在讲解苏轼之时,可以从苏轼的多重角色身份入手:作为文豪的苏轼,他是豪放乐观且诗词文赋样样精通的;作为儿子的苏轼,他是孝顺和谦恭的;作为丈夫和父亲的苏轼,他是体贴和慈爱的;作为臣子的苏轼,他是尽忠和执着的;作为朋友的苏轼,他又是诙谐与幽默的。苏轼之所以成为苏轼,不仅仅在于他是一代大文豪,同时也因为他在其生命历程中非常清晰和明确的社会角色认识,强烈的社会责任和担当意识。教师若能充分把握这一点,引导学生去认真体悟,使其明确自身的多重角色,担当好角色责任:作为学生,应当勤于钻研,刻苦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作为子女,应当孝顺恭敬地去体贴父母;作为社会的一份子,应当以己之长为社会尽绵薄之力。

再次,以作家作品的历史穿透力,感召学生增强历史责任感。

大学语文以其丰富的文学内涵,传承着中华民族几千年光辉灿烂的文明,承载着优秀的民族精神[4]。著名的作家、经典的作品,都具有强大的历史穿透力,他们(它们)可以跨越历史,影响当代。无论是陆游的“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李清照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还是鲁迅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抑或是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作品的主人公或者作品的作者都具有高度的家国思想,强烈的历史穿透力和责任意识。无论是他们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还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还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铮铮怒号,都喊出了铁骨男儿抑或柔情儿女的那份赤子之心。以如此之精神来感召当代的大学生,引导其明心见性,既懂得完善自我,发展自我,也能肩担道义,正视社会和历史赋予他们的使命。这样的人才,才是符合社会要求的人才。

作为大学语文教师,应立足文本的整体意义和价值取向,把学生的相关情感与经验唤醒[5],在教学过程中灵活讲解作品的内容,重点鲜明的阐释作家和作品背后的深意。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有的放矢,善于引导,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于无形之中,让学生通过大学语文的学习既获得知识的积累,也能不断完善人格,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之中逐渐养成担当意识和强烈的责任感。

参考文献:

[1]石云龙.高校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J].中国地质教育,2009(3):21-24.

[2]万翔辉,曹根凤,陈淑萍.大学语文教育教学中人文内涵的特质[J].中国校外教育(学科教育),2009(8):273.

[3]张小利.浅谈大学语文的德育功能[J].河南教育,2009(9):12-13.

[4]陈晓兰.基于人文精神培养的大学语文教育[J].南昌高专学报,2009(5):84-86.

[5]蔡健.构建大学语文教学的诗意课堂[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11):113.

猜你喜欢
责任意识大学语文苏轼
东台市精准约谈 强化企业责任意识
大学语文创新教学初探
从善如流
苏轼“吞并六菜”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大学语文
苏轼吟诗赴宴
不断强化责任意识 着力提高办理实效
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探析
苏轼发奋识遍天下字
大学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