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公寓》台词的语码转换的动因分析

2010-03-20 19:13娇,王
武汉工程大学学报 2010年10期
关键词:语码语言学动机

陈 娇,王 勇

(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0 引 言

生活在一个有多种语言的世界里,我们可以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进行言语交际,在交往时进行语码转换便成了非常普遍的语言接触现象。

语码转换概念的产生归功于Haugen(1956)[1]。在对其进行研究的三十多年里,语码转换得到了多个领域的重视。在语言学领域,国内外学者从社会语言学、句法学、会话分析和心理语言学等视角进行了研究,揭示了语码转换的不同方面。文章拟从语码转换使用的社会动因角度来分析最近流行的、因贴近年轻人生活而深受喜爱的情景喜剧《爱情公寓》中的经典台词,这将为我们进一步深入探讨语码转换的社会功能提供很好的材料,也使我们能更好地欣赏和体会到语言在影视作品中所起的特殊效果和作用。

1 语码转换理论

语码是指人们用于交际的任何符号系统,可以是一种语言,也可以是一种方言、语体或语类[2]。语码转换是双语(或者从更广意义上来说,是多语)情况下产生的必然结果[3]。它指的是发话者在同一话段或语篇中同时使用两种或更多语言的现象[4]。语码转换不仅指语言之间的转换,也包括从一种方言转变到另一种方言,或从一种比较随便的语体转换到比较正式的语体[5]。

语码转换研究从二十世纪早期开始出现,但研究者们多把它看成是一种语言缺陷。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社会语言学的不断发展,语码转换也成了该学科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当代语码转换研究第一位有影响力的倡导者、美国社会语言学家Fishman(1965)用语域理论否定了语言能力缺陷说,加深了人们对双语和语码转换现象的理解[6]。人类语言学家Blom & Gumperz(2000)从结构角度区分了句内语码转换和句际语码转换,从功能角度区分了“情境型语码转换”和“隐喻型语码转换”[7]。这以后,语言学家们开始从社会语言学、语用学、句法学、会话分析、心理语言学等多种视角对语码转换现象进行研究。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包括:在社会语言学领域,美国社会语言学家Myers-Scotton(1993,2000)提出了著名的“标记模式”理论[8];在句法研究领域,Poplack提出了两条她认为具有普遍意义的语法制约原则(1980):自由语素制约和对等制约;在会话分析领域,Auer区分了语码转换的三种最重要的会话模式(2001):与语篇相关的交替式语码转换,与语篇相关的插入式语码转换以及与语言爱好者相关的交替式语码转换;在心理语言学领域,语码转换研究的重要贡献者Giles等人提出了“言语顺应论”[6]。在国内,早期的学者祝畹瑾等从社会语言学角度对当时国外研究成果进行了初步介绍。阳志清(1992)、申智奇、李月娥(2001)、于国栋(2000)等是较早关注书面语码转换的学者;黄国文(1995,2003)、吕戴蓉(2003)等试图从功能语言学角度解释语码转换,并取得了一些引人瞩目的成果[1]。

语码转换动机是语码转换研究核心问题之一,它包含着语言、社会、文化、心理等因素。语码转换主要有语言学和社会心理动机,其它如教学等方面动机也受到不少学者的关注。语言学动机包括语言精确、便捷、简化动机,具体可细分为填补词汇空缺、避免含糊、准确引用、经济原则等语言动机;心理动机包括情景型语码转换和喻意型语码转换、无标记语码选择、有标记语码选择和试探性语码选择、靠拢和偏离、委婉语、限制受话人、幽默、时尚、软化语气、强调和对比、文化缓冲、内部团结和身份显示等。

2 《爱情公寓》台词中的语码转换

《爱情公寓》讲述了住在一幢普通青年公寓里的7个不同背景、不同身份、不同梦想的青年男女每天所发生的平常而又乐趣十足的故事。该剧以其搞笑、离奇的故事以及经典的台词吸引了大量观众。人物的连珠妙语是本剧的一大特色,人物语言中频繁出现的语码转换则是其亮点。语码转换现象有时突出了作品幽默和时尚的特点,有时体现出剧中人物身份地位、心理以及个性特征等,它也诠释了为什么此剧能够吸引众多年轻、追求时尚的观众观看的原因。而对影视作品语言的语码转换研究也能使我们对语码转换的社会功能做进一步探讨。

剧中语码转换现象频繁出现有其原因。该剧主要人物有从国外留学归来的展博、大学教师胡一菲、广播电台主持人曾小贤、日本漫画家关谷神奇、银行家千金林宛瑜等。这些人都受过高等教育,接受过外语学习,属于熟练的操双语者。关谷神奇是个中文说得不错的日本人,他的中日两种语言的语码转换尤其突出。因此,剧中除了英汉语码转换、普通话与方言转换外,还有日汉语码转换现象。此剧的受众主要是追求时尚的年轻人,这些年轻人多数接受过外语的学习,因此也能接受甚至是欣赏这种语码转换。下面主要从语言学动机和社会心理动机对剧中语码转换现象进行分析。

2.1 使用语码转换比较便利交际

由于思维和文化等差异,英汉语言表达之间有时具有不可译性。当说话人无法用汉语准确表达英语中的词语、短语或句子时,或者为了避免翻译失误带来理解错误,或者认为翻译过程比较繁琐时,说话人可以采用语码转换的策略,直接使用原英语表达,就比较简单省事了。例如:

例(1)宛瑜:里面是什么呀?

展博:里面都是我最有价值的收藏品,我花了十年时间才收藏的,个个都是典藏版,价值连城哦!

宛瑜:价值连城?是DIOR,GUCCI还是LV的包包?

展博:更棒,我保证你一定会喜欢!

例(2)子乔:喝点什么?Vodka还是Whisky?

例(3)关谷:你们不知道,美嘉她一到人多的地方就要发疯,中国人管这个叫人来疯。上次看到加菲猫的Cosplay,6个保安都拉不住她。所以这次,我一定要阻止她。

此3例中,DIOR,GUUCI和LV都是国外时尚品牌名称,和Vodka、Whisky一样,都属于品牌的专有名词,Cosplay也是国外模仿秀的名称。说话人使用语码转换,直接引用英语词汇,这样既省去了翻译的麻烦,又能保留原文的风格,也容易被追求时尚的年轻人所理解和接受。

2.2 语码转换能够改变交际双方情感距离

在语码转换中,会出现两种情况:语言靠拢或称趋同(convergence)和语言偏离或称求异(divergence)。Giles用“言语顺应理论(Speech Accommodation Theory,简称SAT)”(也叫做“交际顺应论”)(Communication Accommodation Theory,简称CAT)来解释这两种现象[9]。趋同是指交际者选择适应对方交际行为的语言或非语言变体,以获得对方的赞同或认可,增进相互间的理解。言语趋同反映了说话人对社会融合或被他人认同的需要,其理论基础正是社会心理学家Byme(1971)提出的“近似相吸”理论[8]。下面就是出于靠拢的目的而进行的语码转换的例子:

例(4)关谷:我是从日本横滨来的,我是画漫画的,你呢?

小雪:我是平面设计师。

关谷:真的吗,那我们算是同行了!

小雪:我正好还会说一点日语呢!

关谷:太巧了,真是有缘千里来相会,一江春水向东流!

小雪:そうですね(是啊,是啊)!

例(5)曾小贤:Ok。朱迪已经被我放长假了,今天就是你上班的第一天。

宛瑜:Yes,Sir。请给我布置任务吧!

例(6)关谷:一菲,你一天之内不可能学会正宗的日本料理。如果是明天晚上约会,除非我帮你做。

一菲:谢谢,我就等你这句话了。

关谷:なに!(什么!)

一菲:材料我都准备好了,就在隔壁。

关谷:Oh!

一菲:おねがいします!(拜托了!)

例(4)是关谷初次见到被子乔带到爱情公寓的小雪时的对话。小雪和关谷初次见面时因工作行业相似,又对彼此颇有好感,为了缩短与关谷的心理距离,小雪提到自己会说一点日语,并且使用汉日语码转换,来博得关谷的进一步的好感,由此两人的感情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同样,例(5)中,曾小贤给原助手朱迪放了长假,聘了正急于找工作的宛瑜做其新助理,基于高兴和感激,宛瑜使用敬称“Yes,Sir”来回应曾小贤,此语码转换拉拢了两人的距离,使曾小贤听后心里无比舒畅。例(6)中,一菲使用语码转换用日语拜托关谷给自己做料理也是出于同样的靠拢目的,也达到了应有的效果。

语码转换不仅具有拉拢的动机,同样也可以疏远交流者的心理距离。这就是语码转换的偏离动机。语言偏离是指使自己的语言或语体变得与谈话对象的语言或语体不同,表示自己具有权势或自己不愿向对方的权势靠拢,让对方尊重自己[10]。例如:

例(7)Lisa榕:我觉得我们的节目还是需要一个成熟稳重一点的主持人,这样可以给年轻人正确的导向。

曾小贤:太对了,不知不觉我都已经这么老了,时光飞逝,岁月不饶人呐!

Lisa榕:Ok.你对我们这档新节目的背景了解有多少?

Lisa榕负责招聘一名电台主持人,曾小贤欲应征,例(7)是两人的对话。Lisa榕并不欣赏曾小贤的工作能力,但曾小贤却非常渴望得到这个职位。Lisa榕提到需要成熟稳重的主持人时,曾小贤尽力顺其意思称自己够成熟,但Lisa榕丝毫不给面子,直接转用英语“Ok”打住曾小贤的话,转向别的话题。从这里的语码转换明显可以看出Lisa榕的态度冷淡,不想让曾小贤与自己套上近乎,从而疏远两人的距离。由此可见,语码转换可作为一种交际策略,在特定关系下选择使用语码转换,可以有意偏离交际习惯,进而改变施话人与受话人的社会关系。

2.3 语码转换可起到幽默的效果

有意识地使用语码转换可以获得某种特殊的效果,比如调侃、诙谐或讽刺等。幽默的语言能活跃气氛,可以迎合受众追求轻松、愉快的心理。例如:

例(8)闪姐:我就说吧,这两人有潜力,看看什么叫专业眼光。Round Three!Fight!

例(9)展博:对了,你可以让宛瑜去做你的编辑,人又聪明又能干。

宛瑜:坐着上班,离家近,不用抛头露面,还有,上司是个笨蛋。Yes,bingo!

例(10)张先生:我知道追求你的人很多,所以,我想约明年情人节,你就给我一次机会吧。My heart sweet!

宛瑜:是Sweet heart!

例(11)美嘉:流星在天空划过,留下一个单词:Party!

子乔:Party?你太有想象力了,我是去见我亲戚,又不是happy,一点都不funny,哪有什么party?

例(8)是皮包公司老板闪电侠在观看子乔和美嘉吵架一幕时的话语。她借用了英语中用于比赛(如拳击比赛)中的术语来形容二人的争吵的回合,人物语言配上人物形象造成的视觉效果,令观众看后忍俊不禁。例(9)中宛瑜使用宾果游戏中的英语“bingo”来说明自己的选择正确,这种语码转换既达到了幽默的效果,又在某种程度上对曾小贤进行了讽刺。例(10)、(11)中的语码转换也同样起了幽默、调动观众情绪的特殊效果。

2.4 语码转换能够体现追求时尚的心理

现代年轻人语言风格活泼、动感、时尚,体现当代生活节奏和年轻人朝气蓬勃的特点。而年轻人语言中的一些流行的语码转换更是体现出年轻人追求和引领时尚的心理动机。例如:

例(12)一菲:还愣着干什么呀,送到楼下草坪上去啊,go,go,go,go,go大家抓紧时间,十分钟之后到总部开会,Over!

回应:Yes,Madam!

例(13)宛瑜:是吗,你送我这么贵重的礼物我怎么能够收呢。我能打开吗?

展博:嗯,当然。Surprise!

例(14)Ada:机器人漫画已经过时了。

关谷:为什么?

Ada:现在什么都流行真人版的,变形金刚、机械战警,你真Out!

这里的“go”,“over”,“yes,madam”,“surprise”等插入汉语表达中,显示出了年轻人的追求简洁明了的语言特征,又表现了他们极具动感和朝气的性格特征。“Out”一词属时下流行的网络语言,表示“你落伍了”、“跟不上潮流了”,在网络和生活中被年轻人广泛使用,这里使用语码转换,用“out”一词替代“你落伍了”或“你跟不上潮流了”,语言既简洁明快,又体现了年轻人的时尚的特点,也迎合了年轻观众的口味。

2.5 恰当使用语码转换可以缓和语气或氛围

例(15)张先生:你好,我等你很久了!

宛瑜:我不是告诉过你吗,我不喜欢英语不好的男孩子。

张先生:我英语过了托福……

宛瑜:不用了,不用了,我忘了告诉你,我不喜欢单眼皮小眼睛的男生。

张先生:啊!

宛瑜:I’m sorry!永别啦!

张先生在电梯里第二次向宛瑜表白,遭到宛瑜的拒绝,面对表白者的尴尬和失望,宛瑜使用语码转换,马上用“I’m sorry”来缓和这种尴尬的气氛。其实拒绝了张先生的表白宛瑜内心丝毫没有感到歉疚,但“I am sorry”在这里却起到了另一种作用,那就是调节氛围的作用。

2.6 语码转换可以用来强调或解释说明所要表达的内容

在汉语语篇中,其他语言语码的使用能起到强调的作用。当一个意思用汉语表达之后,说话人可能觉得还没能使想要表达的意思足够突出,然后会使用另一种语码重复它。有时候,为了表达和强调自己的情感,说话人也会用另一种语言进行重复。例如:

例(16)子乔:这样吧,明天带你去见我的经纪人,说不定她在百忙之中帮你打两个电话。

关谷:真的吗?太好了,谢谢!ありがとう(谢谢)!

这里,由于子乔同意带关谷到所谓的经纪人那里去,让其帮忙把关谷的漫画拍成电视剧,关谷非常感谢,用中文表达了谢意之后,关谷还觉得没有完全表达出自己的感激之情,于是用自己的母语“ありがとう”(谢谢)进行重复。在表达情感方面,语码转换的强调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

3 结 语

随着各种文化之间交流的日益频繁,语码转换现象越来越普遍。在影视娱乐这一领域,语码转换也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其使用顺应了时代潮流,推动了语言的接触和融合,加快着文化的交流和趋同。作为都市情景喜剧,《爱情公寓》把握住了其幽默和时尚的特点,这两个特点在本剧人物语言的语码转换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通过对剧中语码转换现象的分析可以看出语言具有无穷的魅力,而语码转换一定程度上突出了语言的这种魅力,并出于一定的目的达到其特殊的交际效果。另外,语码转换通过传媒的影响(如电视)丰富了现代人的生活语言,影响了不同年龄的人,继而直接影响了整个社会的语言[11]。研究影视作品领域的这种语言现象也有助于研究者们更好地对语言做进一步的分析。

参考文献:

[1]王璐,张德禄.语码转换的前景化——小说中语码转换的文体效应探索[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9(11):8-11.

[2]Wardhaugh R. An introduction to sociolinguistics [M].Oxford: Blackwell Publishers Ltd,1998.

[3]Hudson R A. Sociolinguistics[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6.

[4]黄国文.语篇分析的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274.

[5]徐大明.当代社会语言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170.

[6]李经纬,陈立平.多维视角中的语码转换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9):337-344.

[7]Blom J P,Gumperz J J. Social meaning in linguistic structure:Code-switching in Norway[C].London: Routledge,2000:111-136.

[8]陈立平.常州话—普通话语码转换研究[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9(9):5-10.

[9]张艳君.语码转换的社会功能和情感功能[J].学术交流,2005(5):141.

[10]祝畹瑾.社会语言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

[11]郭熙.中国社会语言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192-193.

猜你喜欢
语码语言学动机
Zimbabwean students chase their dreams by learning Chinese
二语动机自我系统对动机调控策略及动机行为的影响研究
动机比能力重要
体认社会语言学刍议
《复制性研究在应用语言学中的实践》评介
语码转换探究——以情景喜剧《爱情公寓》为例
认知语言学与对外汉语教学
动机不纯
报章语码转换与城市休闲文化——以杭州为例
大学生口语语码转换句法形态研究——以维汉语码转换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