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果茨基高级心理机能理论探析

2010-03-22 12:53
关键词:物件机能言语

原 琦

(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天津 300071)

维果茨基高级心理机能理论探析

原 琦

(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天津 300071)

借助于巴甫洛夫与斯金纳的条件反射学说,维果茨基对于人类高级心理机能本质的论述可以理解为人类思维是以语言符号为中介的两种条件反射的结合。这种以“言语思维”为特点的人类高级心理机能,在人类个体与周边环境的相互作用之中,经历了特点迥异而又互为关联的不同发展阶段。对人类个体高级心理机能发展过程的历史回顾,恰好可以展示作为人类思维之核心部分的概念发展的本质。

高级心理机能;条件反射;自体刺激;言语思维

人类心理活动的本质是什么?它又是如何形成和发展的?这从来都是心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被誉为“心理学界的莫扎特”的前苏联著名马克思主义心理学家维果茨基以语言为媒介,通过考察、分析大量有关儿童语言现象的实验材料,并借鉴、改造巴甫洛夫等人的条件反射学说,深刻地揭示了“语言”在促使人类由动物的低级心理机能向自身独有的高级心理机能发展过程中所起到的关键性作用,进而揭示了人类心理活动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一、人类高级心理机能的本质:言语思维

维果茨基说:“思维本身是由动机所激发的,这些动机包括我们的欲望和需要、兴趣和愿望、情感和情绪。思维背后是情感和意志的倾向。”[1-3]现代心理学认为,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是反射,它也是心理现象的基本产生方式。反射就是有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内外刺激所作的规律性的反应,反射程序简单地说就是:刺激→加工→反应。这种反应就构成了动物与人的全部行为[4]。在这里,刺激就是行为产生的原因或动机,加工就是心理的加工,它构成人与动物的各种心理机能[5]。因此,正如维果茨基所言,思维是由动机激发,再引起行为的。

人类的高级心理机能与动物的低级心理机能都是对刺激的心理加工,这一点是相同的。但两者的区别在于:人类的思维是通过言语而产生的,而动物的低级心理机能的产生只通过知觉这种简单的方式。与言语相比,知觉是对现实的直观反映,是一种被动地接受外界刺激的过程,而言语则是主动地概括地反映现实。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学说注意到了这种差别。巴甫洛夫将条件反射分为第一信号系统条件反射和第二信号系统条件反射。第一信号系统是由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具体刺激物所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如在条件反射实验中的铃声,而第二信号系统则是由词形成的条件反射系统。可以说,通过条件反射学说来说明人类语言的特点,是巴甫洛夫的一大创举。他认为,词是对具体事物的抽象和概括,它虽与具体刺激物密切联系,但是又具有概括性,在一定意义上是第一信号的信号。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学说还仅仅是建立在由被动的具体刺激所建立起来的条件反射实验基础上的,他的学说并不能够说明作为第二信号系统的人类言语的主动性的特点。笔者认为,这一不足应当由另一种条件反射学说,即操作性条件反射学说来加以弥补。

新行为主义心理学创始人之一的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提出了操作性条件反射(也称工具性条件反射)的学说,其学说的实验基础是:开始时,把一只饥饿的白鼠放在实验箱内,在东碰西撞的自由活动中,白鼠偶然会碰到杠杆,每碰一次就会得到一粒食丸。在多次偶然地获得食丸之后,这只白鼠就会越来越多地去碰压那个杠杆,以获得食丸。如此反复强化,最后,混乱行为明显消失,每次把它放到箱内,它立即就去碰压杠杆。这表明动物最终学会了准确地碰压杠杆以获取食物的方法,即建立起了碰压杠杆的行为与食丸之间的暂时神经联系,从而形成条件反射。斯金纳把这种动物通过自己的操作行为而逐渐被强化的条件反射称为操作性条件反射。在这种反射中,动物的行为就是为获得食物而进行的一种操作,而白鼠碰压杠杆的操作行为正是获得食物的工具,因而,又称工具性条件反射。

在第一信号系统中,刺激与强化物(食物)相结合引起反应,刺激在先,食物在后,刺激预示着食物的出现。而在操作性条件反射中,操作行为和强化物(食物)相结合,操作行为在先,食物在后,操作行为也预示着食物的出现。在这里,操作行为可以和第一信号系统中的刺激一样被看成是一种预示食物出现的信号,也即一种刺激。而操作行为作为一种行为,它又是对食物出现的反应,所以操作行为既是刺激又是反应,其行为本身也就具有了主动性。

有了操作性条件反射的概念,我们就可以用它来解释在巴甫洛夫第二信号系统条件反射当中出现的人类行为的主动性特征。斯金纳的工具性条件反射和巴甫洛夫的第二信号系统条件反射都是在使用工具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其所对应的机体的反应都是能控制的、随意的行为。所不同的是操作性条件反射使用的工具是操作行为,后者则是言语。笔者认为,这两种条件反射学说的相关性能够用维果茨基为解释语言的本质而提出的“自体刺激”的概念得到很好的说明。

“自体刺激”的意思就是人类可以通过工具对自己施加刺激,从而形成反应,刺激——反应的公式变成了自体刺激——行为。维果茨基在对高级心理机能的起源进行研究时发现了一些古老的人为刺激的形式,如求签占卦、结绳记事、用手指头计算等。从这些人为刺激的方式中不难看出,“记号”被当作了记忆、人为刺激的工具,人借助这种辅助手段(工具),决定着自己的行为。其中词可以作为一种重要的记号,即人为的信号刺激物。维果茨基指出,社会生活和人们的相互作用使人在社会生活过程中创造和发展了极其复杂的心理联系系统以调节自己的行为,这些心理联系的手段便是记号[6]。

维果茨基曾经举儿童的随意动作的产生为例描述了言语“自体刺激”的形成过程。维果茨基指出,随着儿童的心理发展,被动言语由主动言语所代替,在消极言语的基础上形成了积极的言语[6]101。笔者认为,这正是人类独有的言语“自体刺激”引发的第二信号系统条件反射所造成的结果。例如,儿童在早期阶段,妈妈跟孩子说“叫妈妈”,这样经过多次重复,儿童脑子里就建立起了“妈妈”这个外部声音信号和妈妈这一形象的联系的图示。这种反射属于巴甫洛夫的第一信号系统条件反射。以后,当儿童学会发出“妈妈”这个声音时,妈妈就会出现。所以儿童就会通过发出“妈妈”这个声音而期待妈妈出现。这一过程属于操作性条件反射,因为儿童叫妈妈的操作行为在前,“妈妈”这一强化物出现在后。这样儿童通过说出一个词,就可以期待与这个词相联系的事物的出现,从而强化了他说话。

当儿童把这两个过程联系起来,在自己脑中发出“妈妈”这一声音信号以刺激妈妈这一形象的图式出现,这时,在脑中呈现的妈妈的图式又成为下一步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刺激物,于是儿童发出“妈妈”这一声音,从而引起‘妈妈出现’这一结果。当这两个过程通过儿童将信号内化而被联成一体时,就出现了儿童主动的、随意的行为。以后的儿童的复杂行为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这里,对词语信号的使用,即言语的“内化”是关键所在。

因此,第二信号系统条件反射可以分解为由巴甫洛夫的第一信号系统的条件反射和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两部分组成,而正是言语的“自体刺激”将两种条件反射相互结合了起来。

首先,声音信号与事物或行为相联系,这一联系是由第一信号系统条件反射所建立的,这时在头脑中就会有声音信号与事物或行为相联系的图式,只有外界有声音信号的刺激时,才有行为的出现。其次,当头脑中主动发出声音信号,进行自体刺激,那么就会产生之后的操作性条件反射所需的刺激物,于是操作性条件反射产生。操作性条件反射将行为与结果相联系起来,只要想出现结果,行为就要执行,人类的行为便有了主动性和随意性。

在第二信号系统条件反射中,符号工具的运用起了关键性作用。由于人类是社会化动物,言语对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就必不可少,它成为人们进行交往的手段。与此同时,人们通过言语这一工具改变着自己的心智,一切高级心理机能都是以这种方式通过人与人的交往形成起来的[7]。维果茨基说过:“在儿童发展中,任何一种高级心理机能都是两次登台,第一次是作为集体、社会活动,即心理间的机能登台的,第二次是作为个人的活动,即儿童的内部心理机能登台的。”[8]当人们掌握了词语这一进行自体刺激的符号工具时,词语就具有了意义,每一个词语都代表着客观世界的一部分。只有运用这一工具,客观世界才能连贯地呈现在我们的头脑中,我们才能对它们进行运算(思考)。人类掌握了言语这一强有力的工具,形成言语思维;而动物的行为尽管也表现出一定的工具性条件反射,但它们的工具却不是语言,这就使得其心智仅仅停留在低级心理机能的阶段,只会具有低级的主动性。几乎可以肯定的是,正是语言促成了只有人类掌握了通向文明的钥匙。

二、高级心理机能的成长历程:词语发展史

高级心理机能起源于人类借助符号来完成的“自体刺激”,正是这种工具的运用,使得人类具有了非比寻常的高级心理机能。然而,这种机能的成长却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有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低到高的发展过程。维果茨基在《思维与语言》一书中便着重通过“词语发展史”的研究来揭示人类高级心理机能的成长历程。

“一切基本的智力功能独特地结合起来参加概念的形成,而且在功能上将词语用作随意地指导注意、抽象分离个别特征、将这些特征综合和用符号表示的手段,是整个智力操作的中心环节。”[1]169维果茨基这一句话充分揭示了词语是如何帮助概念形成的。而通过对儿童思维的研究,维果茨基认为,导致概念形成的发展过程有混合、复合和潜在概念三个阶段,真正的概念才得以形成。儿童思维的这些主要阶段在实际发展中是以复杂的相交叉的形式出现的,虽然它的实际发展较这些个别阶段复杂得多,但维果茨基以抽象的形式反映概念形成的历史进程,揭示了概念发展中的所有因素。

1.混合思维阶段

儿童倾向于用统一的知觉将最不同的和没有内在联系的物件联系起来,这种倾向被维果茨基称为儿童的“知觉混合”。“儿童用其过度的主观联结来补偿对客观联系认识的不足,并把感觉(印象)和思想中的联系当成事物本身的联系。这种主观过度的联系是有意义的,它成为今后挑选‘符合现实’和‘经过实践检验’的联系的基础。”[1]126在这一阶段,儿童可以使用词语和成人交往,但这些词语并不是真正的概念,它们只是儿童混合思维的产物,即一些由具体物件组成的集合。儿童用同一个词指称一些互不相关的物件,是由于它们在儿童的知觉和印象中被连成了一体。

2.复合思维阶段

“在这一阶段,儿童相当程度地克服了‘自我中心’,包含在一个词义下的具体物件的集合不再建立在儿童主观联系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物件之间存在的客观联系的基础上。在成人的语言中也保留着复合思维的遗迹,人们言语中的‘家族姓氏’(如:‘彼得罗夫’)就是运用的复合思维。处在这一阶段的儿童就是用‘家族姓氏’进行思维的,词就表示‘家族姓氏’,说出一个词意味着指出一些物件的‘家族’,给物件命名意味着指出它的‘家族姓氏’。”[1]129

“词汇的发展史显示,词义的转化基础是复合思维机制,而不是概念思维,如俄文单词‘сутка’最初表示‘缝’,之后词义的发展依次是:织物的连接部位-织在一起的织物-任何接合和衔拉-小木房的角落-两堵墙的合拢处-黄昏(白天和黑夜的交接)-白天和黑夜(昼夜)。”[1]129在这个俄文单词的演变中,只有事实上的、偶然的、具体的联系,每一个物件都基于不同的标准和整体或和其他物件有联系。

复合思维的最本质特点在于,它是基于单个物件间的具体的事实的联系,而不是像概念思维那样的抽象的和逻辑的联系。“正如我们不会因为一个人和其他姓彼得罗夫的人之间存在任何逻辑关系而把这个人归入彼得罗夫家族一样,这个问题对于我们来说是通过事实解决的。作为复合基础的事实联系是通过直接经验而发现的。”[1]152

复合思维又分为以下五种。

(1)联想复合。被儿童指称为“宝宝”一词的物件依次有:小女孩瓷像-小狗-画像-玩具小马-挂钟-带狗头的毛皮围脖-不带狗头的毛皮围脖-玻璃眼睛-能叫的橡皮人-衬衫领扣-衣服上的珍珠-温度计[1]145-146。“宝宝”一词是所有上述物件的“家族姓氏”,它们由“宝宝”一词联系起来,都是围绕着“小女孩瓷像”这一核心物件的特性,即椭圆形或者表面闪光的类似眼睛的物件而联想出来的。在这一联想复合中,儿童围绕着词义最先对应的一个物件,将其作为核心物件,通过任意联想的联系(联想型的联系不光是相同性,还可以是相似性、对照性、空间的临近)将其他物件纳入具有相同词义的复合体,这些物件都与核心物件相联系,但它们之间却没有任何联系[1]131。

(2)聚集复合。“儿童对于从直观经验中学到的具体印象最经常的概括形式就是在功能上相互补充的物件的聚集,如:杯子、碟子、勺;刀、叉、勺和盘子等餐具;衬衫、帽子、大衣、鞋、裤等衣服——这些都是自然聚集复合的样品,它们也都是儿童在其日常生活中常遇到的。”[1]131在这种复合中,不同的具体物件是以对某一特征的相互补充而联系在一起,聚集于一个词下的。聚集复合与联想复合的不同在于,前者不包含属性完全相同的重复物件,而是各种不同属性在同一特征下的聚集,与后者相比,这里的联系更多是对照性(对比)的,而不是相似[1]152。

(3)连锁复合。“儿童用‘kba’一词最初指正在池塘中游着的小鸭子,之后指任何液体-牛奶-硬币上的鹰-硬币-像硬币一样圆圆的物件。”[1]146词义先是指池塘里的小鸭子,后来儿童又被池塘的属性吸引过去,词义转移到任何液体上,其中包括牛奶,这时儿童又见到一枚刻有鹰(类似小鸭子)的硬币,所以儿童也用“kba”一词指称刻有鹰的硬币,词义随后又转向了所有硬币,以及像硬币一样圆圆的物件。这样,意义从一个环节转向另一个环节,每一个物件进入这种复合只是由于它有和其他成分某种共同的特征,词义沿着复合链的环节移动,各环节间的联系的特点和连接方法完全不同。这种复合的显著特征是:最初的物件不再是核心,每一个环节和最初物件一样平等,并可能成为新的核心。

(4)扩散性复合。在这种复合中,把单个具体物件联系起来的特征是扩散的、不确定的、模糊的。儿童用一个词来指称黄色三角形,后来他不光用这个词指三角形,还会将词义扩展到梯形,因为梯形像是被切下顶角的三角形。接下来梯形又引出正方形-六边形-半圆形-圆形。颜色也一样:词义由黄色-绿色-蓝色-黑色[1]135。由这种思维产生的复合是如此的不确定,以至于实际上是无限的。“当儿童的思维超出其可直观的、具体的世界,超出其实际经验时,会出现成人无法理解的思维跳跃、惊人的联想、概括和转移。”[1]136聚集复合与扩散性复合的区别在于:前者是基于儿童日常生活中单个物件的功能性相似,后者是建立在儿童思维的那些没有经过事实检验的领域,即非直观的和非实际的思维中。

(5)假概念。凭借以上各种复合机能而形成的词语在一定程度上都被维果茨基称作“假概念”,它是向真正概念过渡的桥梁(从具体、直观的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桥梁)。“假概念”从表面上看同成人的“真概念”相似,但本质上不属于概念思维,仍属于复合思维。维果茨基指出,在学龄前儿童的思维中,假概念决定着其他一切复合思维,它有深刻的功能意义:儿童复合所对应的词义不是自发形成的,而是在与成人的交往中由成人的词义预先决定的,复合和概念的“功能相等性”使相互了解成为可能。“如果在儿童的思维中假概念没有占统治地位的话,儿童没有被给定词义所束缚,那么,儿童的复合将会远离成人的概念沿着完全不同的方向发展,儿童和成人通过言语进行交流将不再可能。”[1]141

3.潜在概念阶段

以上概念形成的两大阶段的主要功能是以概括(综合)的方法将物件联合到一个词义之下。但是,真正的概念形成却同时依靠分析过程和综合过程,在概念发展中,概括和抽象二者应该以融合的、合并的形式出现。所以维果茨基提出的概念发展的第三大阶段就是潜在概念阶段,主要依据单一属性分类。复合的主要功能是建立联系,把经验的互不关联的各个要素组织成一个类别,而潜在概念的主要功能在于抽象,抽象的来源有二:一是相似的印象;二是相似的功能意义,后者是潜在概念的重要来源(在聚集复合中,就出现了这种功能性的抽象)。

综上所述,复合思维阶段与潜在概念阶段相结合,即综合与分析相结合,才形成了真正的概念,导致概念形成的过程正是沿着这两条主要线路发展的。

三、概念发展的本质与人类高级心理机能

维果茨基根据其有关儿童概念发展的研究,发现了人类高级心理机能的成长历程。为了进一步揭示这种成长历程的内在机制,维果茨基又提出了“共同性关系”这一概念,它深刻地揭示了这种内在机制,即概念发展的本质。

维果茨基说:“共同性(共同性的差别和关系——植物、花、玫瑰)是概念之间最本质、最自然、最显著的关系,概念的本质在这些相互关系中充分地显露。”[1]252而反映概念的这种“共同性”本质的便是“概念相等律”。“概念相等律(等同定律)指的是任何概念能够用无数的方式借助其他的概念来表示。”[1]255这就是说,直接的、感性的、直观的事物与最大限度概括的、极其抽象的概念这两个极端之间形成一个梯度。这个梯阶的两极可以分别由儿童最初的自主言语(概念的混合思维阶段)和发达的科学概念(如数的概念)来表示。在前者中不存在概念间的共同性关系,概念只能通过自身,而不能通过其他概念来表达;后者数的概念可能用无数的方法来表达,因为数的系列是无限的,这是概念等同性规律的绝佳例子。

维果茨基指出,概括发展中的任何新阶段都是以之前阶段的概括水平为基础的,后阶段是对前阶段已经概括的事物的概括。概念并不是按照复合思维的方法用众多的联想线条连接起来的,也不是按照感知的、形象的结构原则联系的,而是按照共同性关系的原则来联系的。按照维果茨基的观点,任何思维活动——概念的确定,概念的比较和区分,概念间逻辑关系的确立等,是按照一定的线路进行的,都是通过共同性关系的原则将概念相互连接起来,并确定由概念到概念的可能的运动途径。由于每一个概括结构有其相应的特有的共同性关系系统,因此,每一个概括结构也有其独特的、该结构可能的思维的逻辑运演系统,它表明了思维的功能和结构的统一,概念和概念可能的操作的统一[1]263-264。

那么,亚里士多德的演绎逻辑与数学中的演绎系统的区别是不是可以用维果茨基有关概念本质的观点而加以说明呢?亚氏逻辑中的概念是词语,它不具有数学概念中的数的抽象性,它们的概括结构不同,因此二者思维的逻辑运演系统必然遵循不同的规律。数学运算中运用的数的概念是一种同质化的东西,它具有最高的抽象性,是概念等同规律的极端,它可以用无数的方法借助其他的数来表示,这样的抽象物可以用来表示一切同质化的事物。所以,数学是科学方法的典范,也是迄今为止人类思维的最高级形式。

“威特海默(1880—1943)认为,创造性思维取决于把问题从一个首先理解了的结构迁移至完全不同的结构或背景。但是,为了将一个思维的对象从结构a迁移至结构b,人们必须超越特定的结构联系,需要向一个更大的概括层面转化,向一个归纳和驾驭结构a、b的概念转化。”[1]264“只有当概念成为一个系统的组成部分时,它才能隶属于意识并被有意地控制。如果意识意味着概括,那么概括便意味着能使特定的概念包摄特殊的情形的一个上位概念的形成。一个上位的概念意指存在着一系列下位的概念,而且也以概括水平不同的概念层次为先决条件。这样,特定的概念被置于一个概括关系的系统中。”[1]206维果茨基的这些话表明了他对于受概念的概括关系支配的人类思维特征的深刻认识,而这也有助于我们理解人类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

儿童在早期思维阶段能够掌握衬衫、帽子、大衣、鞋、裤等一系列词,但却不能掌握“服装”一词。这一些词语仅仅是一系列的、共同从属的、无上下主次关系的、直接指称一个个别客体的、完全按照其体现物件的模样而区分的概念。在这样的概念体系结构中,儿童的思维中直观思维占了主导地位,所以儿童在这种知觉的逻辑中是不知道矛盾的[1]253-254。只有儿童慢慢地学会了语言,学习了新的概念关系支配下的概念结构,学会了抽象与更高层次的概括,懂得将综合与分析相结合,他的思维才会摆脱这种早期思维的混合性与复合性特征,儿童也才会一步步地迈向更高级的人类思维。

[1]Лев Семёнович Выготский.Мышление и Речь[M].Москва:Лабиринт,1999:332.

[2] 维果茨基.思维与言语[M].李 维,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

[3] 维果茨基.思维与言语[C]//余震球.维果茨基教育论著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4] 维果茨基.教育心理学[M].龚浩然,许高渝,潘绍典,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67.

[5] 麻彦坤.维果茨基与现代西方心理学[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17.

[6]黄秀兰.维果茨基怎样研究高级心理机能的社会起源[C]//龚浩然,黄秀兰.维果茨基科学心理学思想在中国.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104.

[7]王光荣,杨鑫辉.维果茨基与现代心理科学[C]//龚浩然,黄秀兰.维果茨基科学心理学思想在中国.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41.

[8]龚浩然,黄秀兰.维果茨基对心理科学的贡献[C]//龚浩然,黄秀兰.维果茨基科学心理学思想在中国.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9.

Theoretical Analysis of Vygotsky's Theory of Advanced Psychological Function

YUAN Qi
(College of Marxist Education,Nankai University,Tianjin 300071,China)

Regarding Pavlov's and Skinner's theories of conditional reflex,Vygotsky's exposition about the essence of human advanced psychological function can be understood as:Human thought is the combination of the two kinds of conditional reflexes via the media of language-sign.And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individuals and the surrounding environment,human advanced psychological function,characterised by“languange-thought”,experiences different stages of evolution,the historical examination of which can reveal the essence of concept-progress.

advanced psychological function;conditional reflex;self-stimulation;language-thought

B842.5

A

1008-4339(2010)03-0254-05

2009-10-21.

原 琦(1980— ),女,博士,讲师.

原 琦,augusted@139.com.

猜你喜欢
物件机能言语
言语思维在前,言语品质在后
打开话匣子的好物件
老物件
人体机能增强计划
旧元素,新物件
老物件,大乐趣
“三理”机能实验在中医药专科学校教学中的探索
关于冬天
关于言语行为的现象学思考
刑法机能新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