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库采进书目》考订

2010-03-22 21:57张学谦
图书馆研究与工作 2010年2期
关键词:影印四库吴氏

张学谦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 南京 210046)

〔作者信息〕张学谦,男,古典文献专业 06级本科生。

清乾隆年间纂修《四库全书》时,各地采进图书的目录,多有抄本流传,并随同图书一起呈送朝廷,经后人辑录,成为后世了解当时各地公私进献图书数量、品种的重要依据。

民国十年(1921),商务印书馆据涵秋阁抄本《进呈书目》排印,收入《涵芬楼秘籍》第十集,书名改称《各省进呈书目》(以下简称《进呈书目》),是为《四库》采进书目的第一次整理。1960年,商务印书馆又出版了吴慰祖先生的校订本,改名《四库采进书目》(以下简称《采进书目》),较《秘籍》本有了很大改善,成为学术界的重要研究资料。

但限于当时条件,吴先生主要以北图藏抄本对校,以《四库全书总目》(以下简称《四库总目》)、《四库全书简明目录》(以下简称 《简明目录》)参校。由于材料缺乏,原书的一些讹误仍未得到纠正,同时,对《四库总目》的过分信赖,致使在校订过程中产生了新的错误。而且,书中并未完全遵循所定凡例(如部分新补字并未以方括号标记、改动之处不作说明等),给读者的使用造成了一些不便。笔者利用现有的一些材料对浙江省的部分进呈书目进行了一番考订,以期纠正《采进书目》的一些错讹。

以下依《采进书目》原书顺序,对讹误之处进行逐条考订。

《浙江省第一次书目》(计共五十六种)

按:《进呈书目》及《采进书目》所载实计五十七种,最后一种《抄存永乐大典内考工记》非此次进呈之书,不应载于此次书目。

毛诗说二(原作三)卷,国朝诸锦著,二本(P76右)

按 :《四库馆进呈书籍底簿 》〔1〕(以下简称 《底簿》)作三卷。《浙江采集遗书总录》〔2〕(以下简称《遗书总录 》)甲集作 “《毛诗说 》二卷 《通论 》一卷”。《四库全书存目丛书》(以下简称《存目丛书》)影印山东大学图书馆藏清乾隆二十一年刻本,正文二卷,前有卷首《通论》九则一卷,则《进呈书目》原作三卷不误。《四库总目》作“《毛诗说》二卷,浙江巡抚采进本”,然提要云:“首为《通论》九篇,上卷 《周南》至《曹风》所说凡五十八篇,下卷《豳风》至《商颂》所说凡二十七篇。”吴氏未详究提要,仅据《四库总目》著录改为二卷,不妥。

戴记(原作礼)绪言四卷,国朝陆奎勲著,一本(P77左)

按:《底簿》、《遗书总录》乙集作《戴礼绪言》。《存目丛书》影印上海图书馆藏清康熙五十三至五十四年刻《陆堂经学丛书》本,卷端即题作《戴礼绪言》,则原作礼不误。《山东巡抚第二次呈进书目》、《江西巡抚六次续采书目》、《都察院副都御史黄交出书目》亦皆作《戴礼绪言》。惟《四库总目》误作《戴记绪言》,吴氏又沿其误。

王学质疑一卷,附录一卷,国朝张承烈著,一本(P77左)

按:张承烈 ,《进呈书目 》、《底簿 》、《遗书总录》己集皆同,《江苏采辑遗书目录》、《四库总目》作张烈。《存目丛书》影印浙江图书馆藏清钞本,前有康熙二十年自序,署名张烈,知《采进书目》、《进呈书目》、《底簿》、《遗书总录》皆误。张烈字武承,顺天大兴人,康熙九年进士,官至左春坊左赞善,《总目》尚著录其《读易日钞》、《孜堂文集》二书,《读易日钞》提要有其小传。当据改。

抄存永乐大典内考工记,六本(P77右)

按:《底簿》同。然是书并非此次进呈,乾隆三十八年四月二十八日《浙江巡抚三宝奏呈续获天一阁等家遗书目录并〈永乐大典·考工记〉六本折》:“现据宁波府禀:据鄞县贡生卢址呈缴遗书二十余种,除发局核对有无重复另行查办外,并据缴出抄存《永乐大典》内 《考工记》一部,记六本,称系祖上遗留,今闻访购,情愿呈缴等语。”〔3〕知此书实乃第五次进呈之本。

《浙江续购书》(计共六十三种)

按:《底簿》第一次书目和第二次书目之间并无“续购书”。据江庆柏老师研究,《采进书目》所记进书顺序并不准确,据《纂修四库全书档案》,“续购书”实际是浙江省第十三次进书。〔4〕

《浙江省第二次书目》(计共五十一种又旧抄本九本)

按:九本,当据《底簿》及下文作九种。

又旧抄本九种

按:《遗书总录》丙集“古文四声韵”提要云:“录内有常熟毛子晋家珍藏最佳本凡九种。此编即横浦 《孟子传 》、《小学五书 》、《两汉诏令 》、《元丰九域志》、《皇佑新乐图记》、《学古编》、《法书考》、《金壶记》也。或从宋本精摹,或出名手端写,皆纸精墨妙,光致悦目,校订无纤毫讹。子晋私印重迭,有一章曰‘稀世之珍’,又一章刻赵松雪《戒子孙铭》一首,盖不啻爱如拱璧云。后为商邱宋氏荦所得。今荦孙瑞金令会稽,因取以献。”与此处所列书名相同,故知此九种书均为汲古阁写本,乃宋瑞金所献家藏本。〔5〕

皇佑新乐图说三卷,宋阮逸等撰,一本(P79左)

按:《底簿》同,《遗书总录》丙集、《四库总目》作《皇佑新乐图记》。《四库全书》所收为两淮马裕家藏本,正作 《皇佑新乐图记》,《采进书目》疑误。《江西巡抚海成第三次呈送书目》、《江苏采辑遗书目录》亦皆作“图记”。

《浙江省第三次书目》(计共一百八种)

今水经一卷,国朝黄宗羲著,五本(P79右)

按:《底簿》作一本。据《遗书总录》知为写本,《四库总目》著录为浙江巡抚采进本,即此写本。《存目丛书》影印北京图书馆藏清乾隆四十二年孔继涵家钞本,此本仅四十余页。《续修四库全书》影印清乾隆至道光间长塘鲍氏刻《知不足斋丛书》本,此本刻于乾隆四十一年,末有玄孙黄璋跋,称所据底本系黄宗羲续钞堂故物,亦仅五十余页。是书篇幅寥寥,装为五本,似于情理不合,故当从《底簿》作一本。

秋塍文钞十二卷诗集四卷,国朝鲁曾煜著,五本(P79右)

按:《底簿》、《遗书总录》癸集作 “秋塍文钞十二卷诗钞四卷”。《四库总目》作“秋塍文钞十二卷三州诗钞四卷”,为浙江巡抚采进本,即此本。《存目丛书》影印南京图书馆藏清乾隆刻本《秋塍文钞》十二卷、《秋塍三州诗钞》四卷,正作“诗钞”。故当从《底簿》、《遗书总录》。

易学四同[八卷,别录四卷],明季本著,二本(P79右)

按:《进呈书目》、《底簿》皆作“易学四同别卷录二卷,明季本著,二本”,“卷”字盖衍。《四库总目》著录“《易学四同》八卷,《别录》四卷,浙江巡抚采进本”,吴氏因据《总目》改《进呈书目》。然《浙江省第十一次呈送书目》载“《易学四同》八卷,六本”、“《易学四同别录》四卷,四本”,《总目 》所据当为此次进书,则吴氏所改不当。《别录》包括《图文余辨》内外二篇、《蓍法别传》内外二篇,则二卷本与四卷本同,此第三次进呈书盖二卷本之《易学四同别录》。

周易玩辞困学记八卷,明张次仲著,十二本(P79右)

按:八卷,《进呈书目 》、《底簿 》、《遗书总录 》甲集作八册。《四库总目》著录为十五卷,乃山东巡抚采进本。《明史·艺文志》著录为十二卷。《经义考》卷六三著录为十二卷,并注:“原本无卷数,今析之。”此本或即不分卷,吴氏径改八册为八卷,不当。

王荆公诗笺注五十卷,宋李璧著,六本(P80左)

按:《进呈书目 》、《底簿 》作李壁。 《宋史 》本传、《郡斋读书志·附志》、《直斋书录解题》卷二〇同。《四库总目》:“考《宋史》及诸刊本,壁或从玉作璧。然壁为李焘第三子,其兄曰垕、曰塾,其弟曰埴,名皆从土,则作璧误也。”国家图书馆藏元大德五年王常刻本,为现存最早之本,《中国版刻图录》图版三〇九、三一〇书影正作“李壁”,当以此本为是。

苕溪渔隐业话前集六十卷后集四十卷,宋胡仔著,八本(P80左)

按:“业”当作 “丛 ”,形近而讹 。盖 《进呈书目》排印时所致之误,吴氏校订时仍未改正。

九灵山房集十三卷,元戴良著,十本(P80左)

按:《底簿》、《遗书总录》作三十卷。《四库全书》收是书,三十卷,据《四库总目》,乃两江总督采进本。《遗书总录》提要云:“今本为近时其裔孙所刻,吴城为之序。”即清乾隆三十七年戴氏传经书屋刻本,为十四世从孙戴殿江所刻,南京图书馆有藏,三十卷。

朱文懿公集十二卷,明朱赓著,八本(P80左)

按:是书为禁毁书,《四库总目》著录,入存目。孙殿起《清代禁书知见录》:“《朱文懿公文集》十二卷,明山阴朱赓撰,天启间刊。卷五问自昔创业之主策问并策对、又问国有大务策题并策对,卷十杨知庵墓志铭,语多偏谬,应请抽毁。”当据吴书体例补注“[禁毁书]”。

今是堂集十一卷,明孙奭龄著[禁毁书],四本(P80右)

按:《进呈书目》、《底簿 》、《遗书总录 》癸集皆作陶奭龄。《千顷堂书目》卷二六亦同。《清代禁书知见录》:“《今是堂集》十一卷,明会稽陶奭龄撰,崇祯乙亥刊。陈目(笔者按:指陈乃乾编《索引式的禁书总录》)陶作孙,误。”《四库禁毁书丛刊》影印明崇祯间刻本《赐曲园今是堂集》十一卷,著者即题“陶奭龄”,可证。吴氏或据陈目误改。

王季仲文集十三卷,明王思任著[禁毁书],八本(P80右)

按:《遗书总录》癸集作 “王季重文集”。 《清代禁书知见录》:“王季重先生文集十三卷,明山阴王思任撰,崇祯间刊。”王思任字季重,号遂东,明绍兴山阴人。万历二十三年进士。鲁王监国时,任礼部右侍郎,迁尚书。清兵入绍兴,绝食死。故当作“王季重”。又据《中国古籍善本书目》,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上海图书馆等处藏明末刻本《王季重先生文集》十三种十三卷,即作“王季重”,亦可证。

曝书亭书十四种(《采进书目》无)

周易经传集解三十六卷,宋林栗著,八本(《采进书目》无)

按:《采进书目》本无。乾隆三十八年闰三月二十六日《浙江巡抚三宝奏查访范氏天一阁等藏书情形折》:“曝书亭久经坍废,书亦散佚无存,但为时较近,尚易踪迹。其族孙现任嵊县训导朱休度,曾觅送过三十二种,内选取一十二种,已在前二次进呈书之内。现又饬令嘉兴府知府张绍元加意访求,不拘多寡,陆续购送……至现在书局续收遗书一百八种内,即有曝书亭者十四种,小山堂者六种,另缮书目,分别声明,恭呈御览。”〔6〕知《浙江省第一次书目》、《第二次书目》中即有曝书亭书十二种,具体书名暂不可考。《四库采进书目》之《浙江省第三次书目》中标明“小(原误作卜)山堂书六种”,符合奏折中“分别声明”之说,则曝书亭书亦应标明。考《底簿》,正标明“曝书亭书十四种”,下列《周易经传集解》、《五代史补》……《倦圃莳植记》等十四种书。《采进书目》既未标明,又阙第一种书《周易经传集解》,当据《底簿》补。

倦圃莳植记三卷,国朝陈曹溶著,一本(P80右)

按:《底簿》同,《遗书总录》庚集则云:“写本,国朝侍郎秀水曹溶撰。”《存目丛书》、《续修四库全书》皆影印上海图书馆藏清钞本三卷《总论》二卷,题“绣水曹溶洁躬著”,前有自序,署“康熙甲子立夏后二日倦圃老人书”。曹溶号倦圃。《采进书目》于此处衍一“陈”字,《底簿》亦误。

卜山堂书六种

按:《底簿》作“小山堂”。据上条所引浙江巡抚三宝奏折,亦知当作“小山堂”。盖排印本《进呈书目》因形近而误,吴氏不察而沿其误。小山堂为杭州赵氏“二林”兄弟藏书楼名,兄赵昱号谷林,弟赵信号意林。

《浙江省第四次孙仰曾家呈送书目》(计共二百三十一种)

古今逸史十六卷,明吴管辑,十六本(P81左)

按:十六卷,《底簿 》作 “十六册 ”。 《遗书总录》庚集:“《古今逸史》十六册,刊本。右明新安吴管辑,自《方言》以下至《集异记》凡四十二种。”南京图书馆藏明刻本《古今逸史》,四十二种一百六十三卷,《采进书目》作十六卷显然不当。据《底簿》,知“十六”乃册数。 《进呈书目 》误,吴氏又沿之。

珊瑚网古今法书题跋二十四卷,明汪珂玉著,十本(P81左)

珊瑚网古今名画题跋二十四卷附录一卷,明汪珂玉著,八本(P81左)

按:《四库总目》合二书为《珊瑚网》,浙江孙仰曾家藏本,即此本,撰人作“汪砢玉”。《简明目录》云:“明汪砢玉撰。案 《明诗综》作汪珂玉,盖字之误。”《四库全书》收是书,亦题“汪砢玉”。《存目丛书》影印北图藏清钞本汪氏《古今鹾畧》,自叙即署“汪砢玉”。当从。《进呈书目》、《底簿》、《遗书总录》庚集皆误。

农桑通诀六卷,元王桢著,二本(P81左)

农器图谱二十卷,元王桢著,十一本(P81左)

谷谱十一卷末缺一卷,元王桢著,共三本(P81左)

[案以上三书合称农书]

按 :《进呈书目》、《底簿 》作 “王祯 ”,《遗书总录》庚集作“王桢”。《四库全书》所收为《永乐大典》辑本二十二卷,题“元王祯撰”。又南京图书馆藏明嘉靖九年山东布政使司刻本《农书》三十六卷,亦题作“王祯”。当从。

杨文忠公三录[七卷],明杨廷和著,六本(P81右)

按:《进呈书目》、《底簿》均未注明卷数。 《四库总目》注明为浙江孙仰曾家藏本,即此本,著录为七卷,并云:“是编名为三录,实则《题奏前录》一卷 、《题奏后录》一卷、《视草余录 》一卷、《辞谢录》四卷,凡四种。”然《遗书总录》癸集上所载此书提要,与文渊阁本书前提要并作“《视草余录》二卷”,总卷数作“八卷”。核之《四库全书》所收之书,正为八卷,卷一为《题奏前录》,卷二为《题奏后录 》,卷三、四为 《视草余录 》,卷五至八为 《辞谢录》。知吴氏误信《总目》。

布衣存稿九卷,明黄宏纲著,二本(P81右)

按:《底簿》、《遗书总录》作陈真晟。真晟字晦德(一作晦夫),改字剩夫,号漳南布衣,《明史》有传。《布衣存稿》乃真晟所撰。其下所列《洛村遗稿》二卷为明黄宏纲著,此处盖涉下而误。

西行草,明曾伟芳著,一本(P81右)

按:此处未著卷数。《四库总目》注明为浙江孙仰曾家藏本,著录为一卷。可据补。

程穆倩集二卷,国朝程邃著[禁毁书],二本(P82左)

按:“二卷”,《进呈书目》、《底簿》作“二册”,未著卷数。吴氏则径改“二册”为“二卷”。翁方纲纂《程穆倩集》提要稿:“谨按:《程穆倩集》,国朝程邃著。邃字穆倩,徽州人。工于镌篆。此其所为诗也,《萧然吟》二卷、《霏草》一卷、《问沤草》一卷、《秋舫倡和诗》一卷,前附《良友赠言》一卷,凡六卷。或存其目。”〔7〕知是书当为六卷,吴氏径改误。《遗书总录》仅著录《萧然吟》二册,《四库禁毁书丛刊》影印清顺治间刻本。又《军机处奏准全毁书目》第二次列有《程穆倩诗》,称:“前有钱谦益题词,称誉甚至,诗中亦多愤悖之语,应请销毁。”

黄叶庵诗草二卷,明释空舫,二本(P82左)

按:《底簿》、《遗书总录》癸集下作“释智舷”。南京图书馆藏明崇祯十年刻本、《四库禁毁书丛刊》影印明钞本,皆题“释智舷”,当从。《清代禁毁书目补遗》:“《黄叶庵诗》二本。查《黄叶庵诗》,明释智舷撰,词多鄙陋,又有指斥之处,应请销毁。”当据吴书体例补注“[禁毁书]”。

止止堂集五卷,明戚继光著,四本(P82左)

按:《底簿》作“五本”。南京图书馆藏明万历刻本,存二卷(横槊稿中、下)二册,盖即一卷一册。《存目丛书》影印清光绪十四年山东书局刻本,首录《四库馆抽毁书目》:“《止止堂集》五本。查《止止堂集》系明戚继光撰集,内杨王启运一条、宋瀛国公一条皆有偏谬,应请抽毁。”又有王懿荣叙:“懿荣乃从翰林院署借得此集明刻五本,即乾隆间四库馆收录之底本也。中有杨王启运一条、宋瀛国公一条,当时奏准抽毁。”可知当时进呈书为五本。并应注明“[抽毁书]”。

丽琦轩集二十卷,明查应光著[禁毁书],五本(P82左)

按:“琦”当作 “崎”。又 《底簿 》、《遗书总录 》癸集下作“四卷”。翁方纲纂《丽崎轩诗》提要稿云:“谨按:《丽崎轩诗》四卷,明查应光著……此其所为诗也。末卷附以诗余,后又附《悬藻亭诗》并诗余一卷,应光侄维宏字彦符著。”〔8〕《四库禁毁书丛刊》影印明崇祯十二年欧阳铉刻本《丽崎轩诗》四卷《诗余》一卷。《采进书目》作“二十卷”显误。

心逸道人吟稿二卷,明彭年著,一本(P82左)

按:著者《底簿 》、《遗书总录 》癸集上作“吴宗汉”。翁方纲纂提要稿云:“谨按:《心逸道人吟稿》上、下二卷,明吴宗汉著。宗汉字守忠,号东汇,又号心逸道人 ,海盐人 。”〔9〕国家图书馆藏清道光十年马泰荣钞本,亦题“吴宗汉”。《采进书目》此条下列《隆池山樵集》二卷,著者为彭年,此处盖涉下而误。

西轩效堂集十二卷,明丁养浩著,五本(P83左)

按:《底簿》、《遗书总录》癸集上 “堂”作“唐 ”。《四库总目》作“西轩效唐集录”,标明浙江孙仰曾家藏本,并云:“其名效唐者,盖取法唐人之意。”南京图书馆藏明嘉靖八年刻本,作《西轩效唐集录》。书名当据《总目》及原书著录。

懒真草堂集[十卷]文三十卷,明顾起元著[禁毁书],十六本(P83右)

按:《底簿》作“懒真草堂集诗二十卷文三十卷”,《遗书总录》癸集下作“懒真草堂诗集二十卷文集三十卷”。《明人文集丛刊》影印明万历四十六年顾氏自序刻本《懒真草堂集》,分诗二十卷、文三十卷。当据原书著录。

万一楼集五十六卷续集六卷外集十卷,明骆明礼著[禁毁书],二十本(P83右)

按:《底簿》、《遗书总录》癸集下作“骆问礼”。沈津辑《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残稿有此书提要〔10〕,浙江孙仰曾家藏本,亦作“问礼”。上海图书馆藏明万历三十九年骆先行、骆中行刻本,即题“骆问礼”。当从。

元盖副草二十卷,明吴稼澄著,八本(P83右)

按:《底簿》、《遗书总录》癸集下、《四库总目》“澄”作“竳”。《存目丛书》影印民国五年影印明万历三十四年家刻本,卷端题“玄盖副草”、“吴兴吴稼竳翁晋著”。《采进书目》作“澄”误。又避讳改 “玄”为“元 ”,《采进书目 》沿录 。

璞冈集二卷,明马汝彰著,二本(P84左)

按:《底簿》作十卷,《遗书总录》闰集作二册,未著录卷数。《四库总目》作三卷,浙江孙仰曾家藏本,提要云:“凡文一卷、诗一卷、诗余一卷。”当从《总目》著录。

半洲稿二卷,明张经著,二本(P84左)

按:著者 《底簿 》、《遗书总录》癸集上作“蔡经”。《四库总目》作“张经”,浙江孙仰曾家藏本,提要云:“卷首题曰蔡经,盖其未复姓时所刊也。”知此刻本原题作“蔡经”,从原书著录为恰。又《遗书总录》作 “四册”,未著录卷数,并云:“集分北寓 、南行二种。”《四库总目 》作 “四卷 ”,提要云:“是集第一卷为《北寓稿》……次为《南行稿》……次为《西征稿》……次为《东巡稿》。”《存目丛书》影印北京图书馆藏明嘉靖十六年司马泰刻本,四卷二册,与《总目》提要相符,《遗书总录》误。应作“四卷”。

据以上考订,可知《采进书目》的不足主要有:

一、书名之误。有《四库总目》著录为非而误从者,如改 “戴礼绪言”为 “戴记绪言 ”。有 《四库总目》著录为是而未从者,如《总目》著录有“皇佑新乐图记”,《采进书目》则依然误作 “图说”。其它如“王季仲文集”当作“王季重文集”,则是由于数据所限,未能改正。

二、卷数之误。较多的情况是吴氏将《进呈书目》原本的“×册”径改作“×卷”,导致与实际卷数不符,如改《程穆倩集》“二册”为“二卷”,实则此集乃六卷。亦有误信《四库总目》者,如《杨文忠公三录》吴氏据 《总目 》补作 “七卷”,实则为 “八卷”。

三、著者之误。如《王学质疑》“张承烈”当作“张烈”,《今是堂集》“孙奭龄”当作“陶奭龄”。

四、册 (本)数之误。如《今水经》“五本”当作“一本 ”,《止止堂集》“四本 ”当作 “五本”。

五、来源之误。如《第一次书目》中的“抄存永乐大典内考工记”实乃第五次呈送之书,与天一阁等家遗书一同进呈。又如所谓“续购书”,乃第十三次进书。

六、有遗漏。如《周易经传集解》一书,《采进书目》本无,当据《底簿》补入。部分书籍仍未注明卷数,当利用其它数据补足,如《西行草》,可据《四库总目》补作“一卷”。部分禁毁书亦未注明,如《朱文懿公集》、《黄叶庵诗草》等。

由此可见,《采进书目》尚需进行一番更加细致的校订,以供“四库学”的研究者们使用。

〔1〕 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傅斯年图书馆藏,十册,钤“东方文化事业总委员会所藏图书印”。《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四库馆进呈书籍底簿》不分卷,清乾隆间四库馆原钞本,不著撰人名氏。”《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善本书目》著录亦同。

〔2〕 〔10〕张升.四库全书提要稿辑存.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391。

〔3〕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纂修四库全书档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105-106。

〔4〕 江庆柏.乾隆朝浙江省向四库馆呈送图书的数目.历史档案,2009(3):118-121

〔5〕 江庆柏.《四库全书》私人呈送本中的宋瑞金家藏本.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9(10):49-51

〔6〕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纂修四库全书档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88-91

〔7〕 〔8〕〔9〕[清 ]翁方纲纂,吴格整理.翁方纲纂四库提要稿.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5:1049;955;989

猜你喜欢
影印四库吴氏
“四库学研究”栏目主持人语
轮椅上的好医生,发明“吴氏膏药”
《皇帝的四库——乾隆朝晚期的学者和国家》简介
湖湘吴氏响塘纸影戏艺术语言探析
四库学研究专辑
红批影印
红批影印
吴氏温阳助减汤治疗甲减的临床研究
合刊抄本 共传四库——记张元济与张宗祥
吴氏“安胃饮”治疗“产后胃炎”396例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