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油”该怎么“加”?
——文化特色词语汉英翻译策略研究

2010-04-04 09:15曹永俐
池州学院学报 2010年2期
关键词:音译跨文化译者

曹永俐

(南京工程学院 外语系,江苏 南京211167)

这个“油”该怎么“加”?
——文化特色词语汉英翻译策略研究

曹永俐

(南京工程学院 外语系,江苏 南京211167)

如何将"加油"这一极其普通,却又极具中国特色的文化词语翻译成恰当的英文,向世界更好地传递中国的声音,一直是令译者感到困惑的问题。本文在对比分析了"加油"的几种常见译法,并在结合相关文化翻译理论的基础之上,提出了中国特色文化词语简洁而可行的翻译策略选择顺序:直译——意译——音译。

加油;文化翻译观;音译;功能目的理论

在北京2008奥运会期间,鸟巢、水立方、工人体育馆等奥运场馆里,每天成千上万来自世界各地、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观众,喊得最多的一个词就是:加油!这也是赛场内外人们传递心声的最简洁而又最有力的方式。其实,奥运赛场不是世界第一次听到中国人的“加油”声。早在奥运火炬全球传递中,中国的“加油”声已经随着火炬传遍了各大洲,出现在世界各国的媒体前。同年五月举世震惊的汶川大地震后,中国第一个全国哀悼日时,天安门广场上数万群众一起高呼“中国加油”和“汶川加油”的场面,则让世界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坚强和互助。然而,在向世界报道这两件2008中国重大新闻事件时,对于“加油”这一出现频率极高、且极具中国文化特色的词语,该如何翻译成恰当的英文?令各国媒体记者大伤脑筋。

1文化翻译观下的文化词语翻译

1.1 翻译的跨文化交际本质

从翻译的过程来看:翻译是按社会认知需要、在具有不同规则的符号系统之间传递信息的语言文化活动[1]。翻译不仅是双语交际,它更是一种跨文化交流;翻译的目的是突破语言障碍,实现并促进文化交流;翻译的实质是跨文化信息传递,是译者用译语重现原作的文化活动,翻译的主旨和目的是促进思想和文化交流。这是因为:不同国家或地区、不同民族或社团之间希望互相理解、互相学习的愿望,产生了互译精神产品的要求[2]。

1.2 翻译的目的决定方式

1.3 文化特色词语的翻译

文化是一个民族知识、经验信仰、价值、态度、等级、宗教以及时空观念的总合。作为文化的载体,语言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文化词语折射出的是一定的文化背景或深刻文化意蕴。文化也是多样性的代名词,因而不同的文化中很难找到意义完全对等的词语。翻译目的论认为,翻译是人类行为研究的范畴,“人类交际受情境的制约,而情境又根植于文化习惯”[4]。由此看出,翻译必然受着原语文化和译入语文化的制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翻译与其说是语言交流,不如说是文化交流。因此,文化词语翻译的目的就是:完成跨文化信息的传递,实现思想和文化的交流。

当今世界,由于历史客观原因,造成各国经济和政治发展的差异,同时也形成了事实上的文化关系的不平衡。西方强势文化在经济、政治等方面的优势不可避免地会导致文化霸权的存在。翻译总是意味着一种文化与另一种文化之间不平等或不平衡的权力关系[5]。译者对翻译策略的选择也明显受到文化权力差异的影响。英语语言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出于强势文化的优越感,在翻译东方相对弱势文化文本时,一般不会接受东方弱势文化中有别于自己文化价值的成分,多半会采取归化策略。

另一方面,随着综合国力的持续增强,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中国也理应成为文化的输出大国。为了使中国特色文化不被西方强势文化所归化,进而使中国文化真正地走向世界,译者越来越多地敢于选择异化特别是音译翻译策略,从而原汁原味地介绍我国的优秀文化。因为沟通的最终目的还是要达到相互的了解和差异的尊重,使得源语文化得到目标语读者的理解。综合主客观两方面的因素,译者也更加有信心采取灵活的翻译策略将中国的优秀文化原汁原味地介绍给西方,进而让西方人了解真正的中国,达到世界文化交流、融合的最终目的。

2“加油”一词的翻译策略探讨

2.1 “加油”的几种常见译法比较

例1:RefuelingChina!

在“鸟巢”国家体育馆内外,一些人的T恤衫胸口上用中英文印着“加油,中国!RefuelingChina!”英语直白地翻译就是“再加点燃料吧,中国!”。这是对“加油”一词的简单直译,令英语文化背景读者们感觉莫名其妙,因为完全没有传达出原词的丰富文化内涵。

例2:Add oil!

“疯狂英语”创始人李阳表示,“加油”最贴切的翻译方法是直译为“Add oil”。他认为这句英语喊起来和汉语一样有力、押韵。而且听起来和汉语的“加油”发音还非常像。从音律上来看,显然高明的多,但仔细分析:“add”在英语里是指“增加,添加”的意思,而“oil”则既可以是普通的“食用油”、“石油”、也有可能是“燃油”,把这两个词合在一起,很容易使读者或听众排斥了其文化内涵而产生误解。此外,在这个油价飞涨的时代,“add oil”也不是一件让人多开心的事。由于英语目的语中缺乏对等词,采取的这两种直译法,显然是无法有效地传递真实文化信息。即便是采取加注的方法,还是很难消除理解上的误差。毕竟,让西方文化背景的读者把添加油料和呐喊奋进的场景联系在一起,确实有点困难。

例3:Go,go,go!/Come on!

1.5 评估方法 观察比较患者在临床药师干预前,干预后3个月,6个月贫血的临床疗效,并记录干预期间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对患者的达标率进行计算比较。此外,研究组患者采用问卷调查方式评价患者对维持性血液透析贫血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患者临床药师监护前和临床药师监护6个月后以相同试题进行测试并给予评分,为避免人为因素对结果的干扰,临床药师亲自监督患者完成答题。每份试卷10题,每题1分,满分10分,其中<6分为不合格,>6分为合格。

在中国的一名美国媒体工作者说,对于“加油”的翻译问题,他们确实遇到了麻烦,一般把这个词意译成“go,go,go”或者“come on”。用在体育竞技和兴奋喜悦的场合,Go,go,go或者Come on!还是比较适合的,但是用在诸如地震、抢险等重大灾难场合就显得不妥。此外,这些译法听起来略显单调,且都没有“Jiayou”表达的那么丰富和干脆。

例4:Jiayou!Go!在北京2008奥运会期间,三家国际主流媒体都毫无例外地采取:保留“加油”的汉语拼音,同时后面加注的译法。

(1)加油,巴西!Jiayou,Brazil!并紧跟一个解释:Let's goBrazil(美联社2008,8月22日)

(2)中国加油!Zhongguo,Jiayou!或“Go China!”(纽约时报2008,8月24日)

(3)加油!——Jiayou!Go!Go!(泰晤士报网2008,8月18日)

例5:Jiayou!

我国唯一的一家官方英文日报《中国日报》(China Daily),早在奥运前就一直采用汉语拼音jiayou加注的译法。它采取的是拼音和意译相结合的方式。例如,说“牙买加,加油”时,既用“Jamaica, jiayou”,也说“Go,Jamaica”。奥运后,随着Jiayou一词的深入人心,读者很快发现它后面的“Go”也取消了。例4到例5,明显是一个音译加注消失的过程。加注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为了完整地传达原文语义和风格的一种补偿方法,是为了尽可能达到翻译等值而采用的辅助性手段。特别一些新词最初照字面或读音译出,不易为读者理解,另注其义。但是加注只是一种权宜之计。随着时间的推移,读者认知能力的提高,注解终将消失。在以上三种译法中,都可以采取加注的办法,进行补充。但是从实际操作的角度来看,“加油”作为一个特殊的口号词语,再加上注解,表达起来不够简洁,也不便于传播。另外,随着读者文化层次的不断提高,信息时代信息传播的发达,现代读者对于新鲜事物的学习和感知接受能力也在不断提高。翻译后面的加注解释,终归会消失,而且现在看来,这一过程是越来越快。正如我们今天所熟知的CPI、OPEC等词汇一样,刚开始出现的时候,后面有加注说明:物价指数、石油输出国组织等。还有一点,英语能逐渐形成今日的国际语言地位,主要就在于它的包容性。对外来词汇和文化的广泛吸收,即丰富了英语文化的内涵,也有利于国际文化的交流。

2.2 “加油”的丰富中国文化内涵

在翻译文化特色词语的时候,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不可忽视的。对于任何一种民族文化现象,既是该民族特有的,又是人类所共有的。各民族的文化可以相互移植、融合,从而形成全球主义文化观[6]。

“加油”一词无疑是具有浓厚中国文化特色的文化词语。这一表达本是出自中国劳动人民在榨油时所喊的劳动号子。在传统的榨油工艺中,一般要几个人同时抓住绳子、锤把或抱住锤身,用悬吊的石锤或木锤向前猛力撞击木楔,同时发力地喊着号子,如“一、二、三,加油”之类的。“加”既是指加木楔,也是指同时出油的增加;“加油”是“增加出油”的意思,而不是其它解释中的“添加用油”。运动场上的“加油”,在从油坊里走出以前,原原本本就是助威的号子。简洁、热烈而又响亮的呼喊声里,延续着中国劳动人民的竖毅、纯朴、欢快与协同。这个普通而又不可思议的中国词语不仅用在奋进、大喜的场合:表达出鼓励、激励和喜庆,弘扬出顽强拼搏,积极进取的精神;还可以出现在大悲、振作的场合:表现出愈挫愈强,永不放弃的精神。

2.3 音律美也影响着文化特色词语音译的传播

考虑到“加油”一词常常作为口号用语出现,它的音律是否朗朗上口,易于传呼也是翻译时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方面。日语的“加油”读作:「顽张れ」(がんばれ)读音:/gan ba lei/。葡萄牙语是Ole!意大利语FORZA!(英文:Come on或Go)。韩语的“加油”???!则直接搬用英语,读音:/huai ting/(Fighting)。显然作为口号词语的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音节明快,朗朗上口。“加油”一词的音译有两个音节/jia/和/you/,英语读者都可以很容易地记住和读出。也就是说“加油”一词的音译先天就具备了易于被接受的条件。就像世界杯主题歌中的口号“Ole,Ole”一样,传遍全球。

北京奥运会的吉祥物“福娃”的英文名翻译就是另外一个典型的例子。福娃原本翻译为Friendlies,后正式更改为汉语拼音“Fuwa”。从“Friendly”字面来解释,是指“友好的人”或者“运动队之间的比赛”(也就是友谊赛),倒是没什么问题。但是在发音上“,Friendlies”和“Friendless(没有朋友的)发音相同,很容易造成误解。另外,在单词拼写上,也容易让人误认为:“Friendlies=Friend(朋友) +lies(说谎)”。因此,最后还是选用了“福娃”的音译“Fuwa”,简洁明快,既有音律之美,又引人遐想。

译者对于文化特色词语翻译的目的是明确的,就是要实现成功的文化交流,并以此目标进行翻译策略选择。出于直接、便利的考虑,期望在译入语文化中寻求快速的对等词语,直译便成为译者的首选。作为具有文化特色的词语,一般很难寻找到对等词语。接下来选择的意译策略,虽然更能为译入语读者所理解,但源语文化特色的保留程度值得关注,能否满足目的语读者对原语真实文化内涵的认知需求,也是一个问题。音译,即用一种文字符号(如拉丁字母)来表示另一种文字系统的文字符号(如汉语)的过程或结果。当原语或译入语之间差异很大,存在语义空白的情况下,翻译不可能直接从形式或语义入手,此时,音译是主要的翻译手段。也就是说,在对待特殊文化词语的翻译时,直译和意译都不能胜任的时候,音译无疑是最佳的文化保鲜方法。

3结束语

时下,从跨文化的角度来研究翻译渐成潮流。翻译的本质被看作是一种文化交流,而在任何形式的文化交流中,文化之间的参与都应该是平等的,尽管由于政治经济方面的不平等而造成事实文化上的不平等。随着中国经济和文化的快速崛起,国际地位的不断上升。中国在全球事务中拥有了越来越多的话语权。响亮的,富有节奏感的“Jiayou”无疑也更有了力量。数万观众在现场激情满怀地大喊“加油”的恢宏场面,也成了这个中国词语最好的语言形象。随着世界范围内各民族交往的日益广泛和频繁,各种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态度必然相互影响,逐渐转变[7]。伴随着信息传播的日益便捷,各国读者接受能力的不断提高,文化差异造成的障碍相应在逐渐缩小,这一切都在为译者跨文化交际目的的成功实现提供了契机。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向全世界高呼:中国,加油!Jiayou,China!

[1]方梦之.译学辞典[K].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9.

[2]许崇信.文化交流与翻译[C]//郭建中.文化与翻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80.

[3]Mark Shuttleworth&Moira Cowie.DictionaryofTranslation Studies[K]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156.

[4]郭建中.文化与翻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3:39.

[5]Alvarez,Roman&M.Carmen-AfricaVida.l Translation,Power, Subversion[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5-7.

[6]杜争鸣.论意译,直译,不译的社会语言学与跨文化交际涵义[C]//郭建中.文化与翻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224.

[7]思果.译道探微[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24.

[责任编辑:余义兵]

H315

A

1674-1102(2010)02-0096-03

2009-08-05

曹永俐(1973-),男,安徽天长人,南京工程学院外语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与实践、大学英语教学。

猜你喜欢
音译跨文化译者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清末民初音译元素名规范方案用字探析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夏译汉籍中的音译误字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新疆地名的音译转写及英译规范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
元话语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研究
英汉音译规律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