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公文选》若干处译文商榷

2010-04-04 09:15丁士虎
池州学院学报 2010年2期
关键词:原译译文

丁士虎

(池州学院 中文系,安徽 池州247000)

《中国古代公文选》若干处译文商榷

丁士虎

(池州学院 中文系,安徽 池州247000)

《中国古代公文选》(方春容先生编著,安徽大学出版社2 0 0 4年版)是一部很有特色的教材,该书因选文精当,注释简要,译文流畅,很受师生欢迎。笔者在讲授该书时,发现其中有些句子,如“岂称为民父母之意哉”,“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西塞江源,望祀岷山”,“舍耒场圃,奉笔兔园”,“班声动而北风起,剑气冲而南斗平”,“民稍安,食稍足,兵稍精”,“官有俸禄,何故继富”等的译文值得商榷。

方编《中国古代公文选》;译文;商榷

(1)岂称为民父母之意哉?—(《除肉刑制》)

〔原译〕这难道是称之为百姓父母的人的意愿吗?

丁按:“称”是多音词。在此处应该读chèn,意为相称,符合,满足。其意义等同于词语“称愿”“称心如意”中的“称”。不应该读chēng,不是表示号称之义。“岂”为语气副词,多用在句子开头,可以表示推测、希望、疑问、反问等多种语气。此处是表示诘问语气。译文似可改为:“这难道就满足了称为老百姓父母的官员们的心愿了吗?”

(2)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 —(《论积贮疏》)

〔原译〕倘若一个男子不种田,就会有很多人受饥挨饿;倘若一个女子不织布,就会有很多人受寒挨冻。

丁按:此处的“或”是无定代词,表示“有的人”,不表示“很多人”。古代农业和纺织业生产力都很低,一夫不种田,一女不织布,后果未必如译文所说的--让很多人受饥挨冻--那么严重。此外,译文未将原文句子中的虚词“之”的意味表达出来。译文似可译为:“倘若一个男子不种田,就会有人因这个缘故而受饥挨饿;倘若一个女子不织布,就会有人因这个缘故受寒挨冻。”

(3)故俗语曰:“画地为狱,议不入。刻木为吏,期不对。”—(《尚德缓刑书》)

〔原译〕所以俗话说:“在地上画圈作为牢笼,建议不要人进去。用木头雕刻成狱吏,希望这样做不对。”

丁按:大概该句俗语在西汉已很流行。司马迁《报任安书》中有“故士有画地为牢,势不可入;削木为吏,议不可对。定计于鲜也”之语。《古文观止·言文对照》本将该语译为“所以士有看见画地为牢而绝不进入,面对削木为吏而绝不置答:这都是由于早有定见,态度坚决鲜明”。我认为末句“定计于鲜也”的译文可商,前面句子今译则很准确。“定计于鲜也”是说看到一点小苗头,就已经拿定主意了。士人看重人格尊严,对那种看似游戏、不会带来实际损害的举动都很敏感,不愿意有损自尊与“刑罚”沾边(古代为养大夫志节,特意规定“刑不上大夫”)。所以此处的“鲜”为“稀少,很小”义而非“鲜明”之义。窃以为《尚德缓刑书》中的俗语应如此标点:故俗语曰:“画地为狱,议,不入;刻木为吏,期,不对。”“议”可以表示“谋虑、商议”“议论,评议,意见”“非议”“选择”等多种意义,还可以特指主管刑狱的官吏对犯过失的人的评议、议处、定罪,如《报任安书》中有“拳拳之忠,终不能自列。因为污上,卒从吏议”,《汉书·酷吏列传》“温舒击东越还,议有不中意,坐以法免。”二个例句中“议”均是特指。“期”可以指“邀约,会合”即约定时间会面,如《诗·鄘风·桑中》“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史记·留侯世家》有“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去。”因此,该句可以译为“在地面上画个圈当作监牢,‘议处’你时,千万别进去;把一段木头雕刻成狱吏的样子,约定好时间让你跟‘他’会面对质,千万别跟‘他’对质。”这句俗语是对普通大众的提醒,从侧面暗示出当时的酷吏横行,普通百姓则对牢狱和吏员的极端恐惧、反感,不愿与牢狱和狱吏沾上一丝一毫的边这种现实。它的含义与司马迁书信中的类似文句略有出入。《报任安书》中的句子不是对世人的提醒,而是赞美士人特别顾惜自己的人格尊严,不愿同刑狱沾上一点儿边的这种高贵举动。

(4)西塞江源,望祀岷山。 —(《为郑冲劝晋王笺》)

〔原译〕征讨巴蜀,直指岷山。

丁按:原文比较含蓄,译文较为直露。未能将文中的文化因素显示出来。“西塞”“望祀”都是祭祀活动,但含义稍别。“塞”一作“赛”,常与“祷”连用,“塞祷”义即“酬神,答谢神灵”,如《汉书·郊祀志》“冬,塞祷祠”颜之推注:“塞,谓报其所祈也。”“望祀”义为“遥望而祝祭”,它是主动施祭,向神致敬,不是对神的酬谢。如《史记·秦始皇本纪·三十七年》“十一月,行至云梦,望祀虞舜於九嶷山”,同书《孝文本纪·十四年春》“…昔先王远施不求其报,望祀不祈其福,右贤左戚,先民后己,至明之极也”。译文似可译为:“(为了酬报神灵的护佑),您在长江的源头举行祭祀江神的塞祷仪式,(为了向岷山山神致敬),您又遥对着岷山而祭。”

(5)(古先哲王)故躬籍千亩,以励百姓,用能衣食滋茂,礼教兴行。—(《陈世务表》)

〔原译〕(古代的先哲圣王)因此,亲自耕种在籍田地千亩,作为表率,来鼓励百姓,以求达到丰衣足食,礼教盛行。

丁按:原文中的“籍千亩”,在古代有个特定称谓,叫“藉田”也写作“籍田”。《汉书·文帝纪》载文帝诏书“夫农,天下之本也,其开藉田,朕亲率耕,以给宗庙粢盛。”卫昭注:“藉,借也。借民力以治之,以奉宗庙,且以劝率天下,使务农也。”《史记·孝文本纪》在此处则写作“籍田”,古时帝王于春耕前亲自耕田千亩,以祈社稷之神赐福,以后收获的粮食则用于奉祀宗庙。但耕这一千亩田时,帝王亲耕只是起头作个样子而已,田间的耕作实际是借民力完成的。此种习俗源远流长,上古时,天子、诸侯亲自(并征用民力)耕种之田都叫“籍田”,但田亩数目有多寡不同。后来,历代稍有作为的帝王多有此类亲耕“籍田”之举,方苞因康熙帝亲耕而作《圣主躬耕耤田颂》。《诗经·周颂·载芟》传:“籍田,甸师氏所掌,王载耒耜所耕之田,天子千亩,诸侯百亩。籍之言借也,借民力治之,故谓之籍田。”可见“籍千亩”义非“在籍田地千亩”译文似可译为:“所以亲自出力并借民众之力耕种千亩之田,以此来勉励老百姓,以求衣食丰足,礼教盛行。”

(6)朓实庸流,行能无算。属天地休明,山川受纳,褒采一介,抽扬小善。故舍耒场圃,奉笔兔园,东乱三江,西浮七泽。契阔戎旃,从容宴语 —(《拜中军记室辞随王笺》)

〔原译〕谢朓实是俗流平庸,并没有什么杰出才能。相属的齐武帝美善英明,竟陵王关爱垂青,赏识看重一介书生,推举褒扬小小擅长,因此同赴芳林园圃,奉命挥笔写诗作赋。向东横渡越地诸江,朝西泛渡三楚诸湖。相逢别离追随左右,笔会饮宴谈吐从容。

丁按:此处译文多处可商。“属”被译为“相属的”,意义不明晰。应译为“遭遇”“遇到”。《南齐书·谢朓传》文末赞语中有“逢昏属乱,先蹈祸机”之句,句中“逢”“属”互见,显然意义相同。

“山川受纳”中的“山川”,不仅仅指喻竟陵王,更应该把随王萧子隆包括在内。《南齐书·谢朓传》云:“朓少好学,有美名,文章清丽。解褐豫章王太尉行参军,度随王东中郎府,转王俭卫军东閤祭酒,太子舍人,随王镇西功曹,转文学。子隆在荆州,好辞赋,数集僚友,朓以文才,尤被赏爱,流连晤对,不舍日夕…”《梁书·武帝纪》云:“竟陵王子良开西邸,招文学,高祖与沈约、谢朓、王融、萧琛、范云、任昉、陆倕等并游焉,号曰‘八友’”从摘文中可知,谢氏与随王交游更为密切。

“舍耒场圃,奉笔兔园”二句中的“场圃”是“田园,乡村”的代称。“耒”指称的是农具。“舍耒”意思是“放下农具”,“奉笔”义为“捧持着笔”。这两句说的是自己受到宗室诸王的器重,身份从一介农夫变成文学侍从(这只是谢氏的一种自谦说法,他出身于南朝非常煊赫的谢氏家族,未必真的干过农活)。

“契阔戎旃,从容宴语”二句后面有“长居日曳,后乘载脂,荣立府庭,恩加颜色”等句。大致是谢氏概叙自己与随王交游时的若干宴游场景和生活片段。这种生活无疑是丰富多彩的,作者也是很受荣宠的。“契阔戎旃”在课文中被注释为“和你在军旅生活中的相合离别,旃,兼词‘于之’”该句则被译为“相逢别离追随左右”。窃以为,译文逻辑上有误。“离别”之后怎么能同时又“追随左右”呢?“旃”字用法较多,有时的确可作兼词,紧接在动词之后,充当语气词兼指示代词。义为“之焉”,如“勉旃”“慎旃”“歼旃”等。但在此处绝对不可能充当兼词,因为“戎”为名词。“契阔”一词,可以表示“勤苦,辛苦”“要约”“约束”“离合,聚散(偏指离散)”等义。“旃”可以表示“帐”“旗”。“戎旃”既有可能表示“军旗”,又有可能表示“军帐”,但无论如何取舍,它们都是指喻军旅生活的。“契阔戎旃,从容宴语”二句的内容相映成趣,这里既有军旅生活的艰辛紧张,又有饮宴交谈的从容适意。

综上所论,译文似可改为:“谢朓实在是一个平庸普通的人,所作所为和能力没有什么值得一提的。(幸运的是)遭遇到齐武帝英明,还有竟陵王、随王的关爱垂青,他们赏识看重一介书生,推举褒扬小小长处,因此我能够放下在田间劳作的农具,在王侯们豪华的府邸中持笔写诗作赋。向东横渡越地诸江,朝西泛渡三楚诸湖。(经历过)辛苦的军旅生活,也享受了从容饮宴交谈的快乐。”

(7)密隐先帝之私,阴图后房之嬖。—(《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

〔原译〕秘密隐瞒先帝的想法,阴谋算计后宫的位置。

丁按:从史料上我们没有看到武则天秘密隐瞒先帝的哪些想法。武氏在太宗后庭位居五品,充任才人。即使太宗有什么隐密想法,她不一定能有机会闻知。即使得知,她也不可能隐瞒得住。《古文观止·言文对照》本对本文今译,可以与史藉相证,译的较为妥帖。兹引如下:“她削发为尼,掩盖曾充太宗才人的旧迹;蓄发还俗,暗里图谋高宗的嬖幸。”(8)班声动而北风起,剑气冲而南斗平—(《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

〔原译〕战马嘶鸣而北方乱;士气旺盛而东南安。

丁按:二句是形容义军士气旺盛,斗志高昂。原文没有谶纬色彩。译文与原文相较,意义明显羡余。《古文观止·言文对照》本译文比较妥当:“班马嘶鸣,好像北风怒号;剑气冲天,似乎与南斗星相平。”(9)德宗皇帝初即位年,亦征天下直言极谏之士,亲自临试,问以天旱。穆质对曰:“两汉故事,三公当免,卜式著义,弘羊可烹。”—(《论制科人状》)

〔原译〕德宗皇帝开始登基的时候,也曾征召天下能直言进谏的人,亲自主持考试,用天旱的对策来发问。穆质回答说:“在两汉的时候,天降旱灾三公当引咎免官,卜式应受非议,弘羊简直可以烹煮。”

丁按:卜式事迹载于《史记·平准书》和《汉书·公孙弘卜式兒宽传》,他本是一个“以田畜为事”的农民,曾上书汉武帝,表示愿意将家财一半捐献给边关,以助国家消灭匈奴。武帝于是把他树为正面典型,任命他为官,赐其田爵、黄金等。他为官很有政绩,后来拜为御史大夫,因对弊政敢提意见而使武帝不悦。《史记·平准书》载:“元封元年,卜式贬秩为太子太傅。而桑弘羊为治粟都尉,领大农,尽代(孔)仅管天下盐铁。”桑弘羊提出“盐铁专卖”“平准”“入粟拜官”“罪人赎罪”等政策收效显著,但为卜式所不喜。同书又载:“是岁小旱,上令官求雨。卜式言曰:‘县官当食租衣税而已,今弘羊令吏坐市列肆,贩物求利。亨弘羊,天乃雨。’”从史籍引文看,译文似可译为:穆质回答说:“按两汉时代的惯例,天降旱灾,三公当引咎免官,卜式(曾因天旱一事)提出处罪之议,认为桑弘羊(任命官吏作生意而与商民争利,罪过很大)可以烹死。”

(10)黠虏假息,事皆由此。—(《乞参用儒将》)

〔原译〕所以契丹、党项等敌人才作出表面上的和平掩盖背地里对我国的侵略,事情的关键就在这里。

丁按:这里“假”字不是“虚假”之义,而是“暂时”之义;“息”也不是“平息,和平”之义,而是“呼吸,喘息,生存”之义。作者认为,凭借中国强大的实力,本可以消灭敌人,扫除边患,但由于中国将领无能,无谋无勇,或玩寇遗患,或轻敌致败,使敌人苟延残喘。“假”有多个义项,如“不真”“宽大”“坚固”“租借”“给予”“凭借”等,再从“租借”引申变化,具有了“暂时”之义,因为“租借”都有一定的时限,是暂时的。词语“假守”“假葬”“假榻”中的“假”字,都具有“暂时”之义。在古代诗文中,“假息”的用法主要有二:a,苟延残喘。如《后汉书·方术传·谢夷吾》“窃以占候,知长当死。近三十日,远不过六十日。游魂假息,非刑所加,故不收之。”唐·牛肃《纪闻·吴保安》“吾为囚俘,假息偷生”杜甫《喜闻官军以临贼境二十韵》“鼎鱼犹假息,穴蚁欲何逃”b,暂时休息。如晋·王嘉《拾遗记·秦始皇》“尝息大树之下,假息而寐”《宋书·蔡廓传》“百姓喁喁,无复假息之望”。从语境上看,“黠虏假息”一句,用的是它的a义。因此,译文似可译为:“狡黠的敌人能够偷生于一时,事情的关键就在这里。”

(11)民稍安,食稍足,兵稍精。—(《为北伐谕中原檄》)

〔原译〕民心略微安定,粮食略微充足,军队略微强大。

丁按:此处译文没能体现出檄文应有的气势,即与文体风格有违。檄文本是一种特殊的文种,它是我国古代的军事文告,有讨敌、威敌、晓谕的作用。《文心雕龙》对这种文种的特点作了精当的阐述,即“奋其武怒,总其罪人;征其恶稔之时,显其贯盈之数;摇奸宄之胆,订信慎之心”“虽本国信,实参兵诈。谲诡以驰旨,炜晔以腾说”“植义扬辞,务在刚健”“事昭而理辨,气盛而辞断”。意思是说檄文要表现出强烈的怒气,笼住敌人内部的反对派,证明敌人已恶贯满盈,使奸邪的人丧胆,使小心谨慎的盟友放心。虽然以国家的信用为依据,檄文内容可以糅杂兵家的权谋。宣扬自己力量、数落对方罪恶时,都可以张大其词。语言既要富于文彩,又要干脆有力,文章要求事实昭明,理由充足,有气势。古代诗文中,“稍”词的义项甚多。作时间副词时,较多用于表示“逐渐,渐渐”之义。如“项羽乃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之权。”(《史记·项羽本纪》)“子尾多受邑而稍致诸君”(《左·昭公十年》);也可以表示“已经,业已”之义,这种用法相对少一些,如“竹木稍摧翳,园场亦荒芜”(韦应物《休沐东还胄贵里》),“稍无车马音,复作宾客请”(陈师道《次韵答晁无斁》)。而作程度副词时,多充当重度副词,多表示“颇,甚,很”之义,如“紫台稍远,关山无极”(《恨赋》),“稍寒人却健,太饱事多慵”(裴说《冬日作》),“风流稍是有声价”(《董西厢》),“君才冠天禄,我的门楣稍贤淑。看相辉清润,莹然冰玉”(巾箱本《琵琶记·十八》)等句中“稍”义均为“很”;表示程度很轻,充当轻度副词表示“略微,稍微”之义的情形也有,但不常见,如“陛下素骄之,弗稍禁,以至此”(《汉书·袁盎传》),“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送东阳马生序》)中的“稍”即表示“略微”。很有意思的是,无论把檄文中的“稍”当成时间副词还是把它看作程度副词,把它分别译为“渐渐”“已经”“很”“略微”再放入整个译句中,文句都通顺,而且从情理上看好像也不错。为了更好的决定取舍,我们需要仔细考察“民稍安”三句上下文语境。

三句上文有这些句子:“予本淮右布衣,因天下乱,为众所推,率师渡江,居金陵形胜之地,得长江天堑之险,今十有三年。西抵巴蜀,东连沧海,南控闽越,湖湘、汉沔、两淮、徐邳,皆入版图。奄及南方,尽为我有。”下文则是“控弦执矢,目视我中原之民久无所主,深用疚心!”上文是叙述吴国幅员广大,形势险要,实力不俗。下文表示目睹中原人民的悲惨处境深感愧疚。此段文字为下一节吴国出师北伐,驱逐群虏张目。“民稍安”三句则说明吴军北伐,拯救生民,已无后顾之忧。因此该段中的“稍”词译为“略微”则显得气势萎弱,不合文种要求;从文章风格上看,相较于其它檄文名篇(其文不嫌矜夸失实)的风格特点,本文显得质朴诚恳,其中没有矜张使气、虚张声势的句子。因此,译为含有矜夸意味的“很”也不妥且不合史实(按:朱氏以布衣而崛起,立国仅十余年,国底并不富厚。且四面征战,削平群雄,粮食消耗巨大,吴国的百姓不得安闲、转输辛苦均可想见);“逐渐”一词表示的是一种尚未完成的动态过程,不能很好地表明吴军吊民伐罪时,完全没有后顾之忧;因此,相较而言,该词译为“已经”最为妥帖,它与该文的风格和上下文的语境非常吻合。译文似可改为:“老百姓已经安定下来,粮食已经充足,军队已经强大。”

(12)官有俸禄,何故继富? —(《禁馈送告示》)

〔原译〕官员有政府的俸禄,为什么要增益自己的财富?

丁按:此处“继富”一语见于《论语·雍也》“君子周急不继富”,意思是“君子应该救济有急难的人而不应该接济富人,使他们富上加富。”海瑞在告示中指责粮里长等各色乡民,他们打着奉承官府、进奉官员土产礼物的旗号,实际上借机谋私利,进奉动机不纯。如果真的出于善心,就应该接济自己周围的乡邻,以救其急,而不应该进奉官员。官员们本身有俸禄不缺财物,干嘛还要给他们好处?“官有俸禄,何故继富”责问的对象不是官员而是乡民,这是毫无疑问的。译文似可改为:“官员已经有自己的一份俸禄(不缺财物),你们为何还要接济这些富足的人呢?”

[1]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K].北京:中华书局,2001.

[2]张双棣,等.古代汉语知识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3]阮元.经籍纂诂[M].成都:成都古籍出版社,1982.

[4]阙勋吾,等.古文观止.对照言文[M].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

[5]吴泽炎,等.词源[K].修订版.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6]韩泉欣.文心雕龙直解[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7.

[责任编辑:谢家顺]

Abstract:Selection ofChina Ancient Official Documents(compiled byFangChunrong,published by Anhui University Press in 2004)is a characteristic textbook.It is popular with teachers and students for its fine selection,concise annotation and fluent translation.But some ofits translation need further improvement.

KeyWords:Selection ofChina Ancient Official Documentscompiled byFangChunrong;Translation;Deliberation

ADeliberation on Some Translation of“Selection ofChina Ancient Official Documents”

DingShihu
(Chinese Department,Chizhou College,Chizhou,Anhui 247000)

I206

A

1674-1102(2010)02-0054-04

2009-09-27

丁士虎(1963-),男,安徽怀宁人,池州学院中文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训诂学等。

猜你喜欢
原译译文
Stem cell-based 3D brain organoids for mimicking,investigating,and challenging Alzheimer’s diseases
译文摘要
弟子规
I Like Thinking
《二十年后》参考译文评析
——以《现代大学英语·精读1》教师用书为例
“是固丹命卒之时”译文探讨
论翻译症的主要表现形式
年度人物
多大的百分比
如何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