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原型条件分句和隐喻式条件分句*

2010-04-08 15:32刘红英聂亚宁
关键词:时态原型隐喻

刘红英,聂亚宁

(1.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长沙 410081;2.湖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长沙 410082)

论原型条件分句和隐喻式条件分句*

刘红英1,聂亚宁2

(1.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长沙 410081;2.湖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长沙 410082)

从认知的角度来看,条件分句可以分为原型条件分句和隐喻式条件分句。在原型条件分句中,语法符号表达其原来的语法意义,二者是形式和意义的统一体;在隐喻式条件分句中,语法符号脱离了其原来的语法意义,而语法隐喻使语法符号通过隐喻模式与其语法意义得到了统一。

原型条件分句;隐喻式条件分句;语法隐喻;语法意义

英语条件分句不论句法结构还是语义结构体系都很复杂,因此它是英语学习与教学中较难处理的语言现象。从认知的角度来看,条件分句可以分为原型条件分句和隐喻式条件分句。在原型条件分句中,语法符号表达其基本的语法意义,二者是形式和意义的统一体。在隐喻式条件分句中,语法符号脱离了其原来的语法意义,正是语法隐喻使语法符号通过隐喻模式与其语法意义得到了统一。

一 理论综述

(一)隐喻的理论概述

人类语言整体上是一个隐喻性的符号系统。莱考夫和约翰逊认为,我们用来思考和行动的日常概念系统,在本质上是隐喻性的。我们之所以在语言表述中使用隐喻手法,是因为人类的概念系统是隐喻性的。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是一种认知现象。隐喻发生的机制由两部分构成:结构相对清晰的始源域和结构相对模糊的目标域。隐喻就是把始源域的图式结构投射到目标域上。

(二)语法隐喻的理论概述

语法隐喻是发生在语法层面的隐喻化过程,指语法符号从源域到目标域的映射过程中被赋予了新的语法所指的隐喻化过程。

特别值得说明的是,本文所要讨论的语法隐喻与韩礼德的语法隐喻的概念内涵迥然不同,韩礼德的语法隐喻处理的是不同的“能指”(signifier),同样的“所指”(signified)。本文所涉及的语法隐喻处理的是相同的“能指”(signifier)和不同的“所指”(signified),我们的语法隐喻的概念内涵与经典的词汇隐喻的概念内涵是一脉相承的。

(三)隐喻理论的总结

隐喻本质上是一种认知现象,是人们重要的认知方式,是新的语言意义产生的根源,是利用一种概念表述另一种概念。隐喻是从一个概念域或称认知域向另一个概念域或认知域的映射,即从源域(source domain)向目标域(target domain)的映射(mapping)。

认知语言学家兰盖克(Langacker)指出,在语言结构中,只存在三种基本的单位:语义单位,语音单位和象征单位。人们所掌握的语义概念即语义单位,当语义单位和语音单位象征地结合在一起时就构成了象征单位。[1]兰盖克还指出,“Lexicon and grammar form a continuum of symbolic elements.”(词汇和语法形成一个象征符号的统一体。)[1]

既然语言在本质上是隐喻性的,而词汇和语法形成一个象征符号的统一体,那么隐喻不仅存在于语言的词汇层面,而且存在于其语法层面,语法符号跟词汇符号一样是有意义的。传统的隐喻概念指发生在词汇层面的隐喻化过程,而语法隐喻则指发生于语法层面的隐喻化过程。如果说词汇层面的隐喻是指在一个概念域向另一个概念域映射的过程中,词汇形式(能指)获得了新的词汇意义(所指),那么,语法隐喻则指语法符号(能指)从一个认知域(源域)向另一个认知域(目标域)的映射过程中获得了新的语法意义(所指)。因此,本文所探讨的语法隐喻是指某一语法范畴的语法符号从一个认知域(源域)向另一个认知域(目标域)的映射过程中获得新的语法意义的过程。

二 原型条件分句

如果一个条件分句中某一语法范畴的语法符号表示其原来的语法意义,分句中呈现出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的一致性,那么我们称这样的条件分句为原型条件分句。我们从语义上把条件分句分为三类:开放条件分句、封闭条件分句和假设条件分句。[2]我们观察到,英语中有大量条件分句,其语法符号表达原来的语法意义,二者是形式和意义的统一体。

(一)原型开放条件分句

所谓开放条件是指一个可能实现也可能不实现的条件,但在说话人看来是有可能实现的条件。夸克说,开放条件是中性的。[3]

Langacker认为,概念层次中存在一些基本的认知域,如时间域等。[5]我们觉得,在人类的早期的认知阶段,现在时态的语法标记式也许只表示与现在时间的基本联系。请看下列例句:

(1)If oil is mixed with water,it floats.

(2)If lightning flashes,thunder follow s.

(3)If you heat ice,it turns to water.

(4)If there is a shortage of any product, p rices of that product go up.

(5)If it rains a lot,the roads get muddy.

(6)If I wash the dishes,Sally dries them.

(7)If John comes,Mary leaves.

(8)If he acts like that,he is a fool.

(9)If this is love,I don’t want it.

以上条件句的分句中的动词都用一般现在时态,且主句和分句中的动词“时”的运用呈现出一致性。从语义上来看,它们表示现在的习惯性动作或状态或反复发生的动作或状态,或者表示自然规律,表示其动作或状态发生于一个包含现在时点在内的无限长的现在时间里。各分句中语法形式-,-es/s表示其核心语法意义“现联性”,即语法形式-,-es/s所表示的动作或状态与现在时点(实际言语中的说话时刻)总是有着时间方面的联系。因此例(1)至例(9)可以看作原型开放条件分句。

(二)原型封闭条件分句

原型封闭条件分句指条件分句中情态语法范畴的语法标记式will+-(will为情态助动词,-表示零词缀)表达其原来的语法意义,即“内在可能性”的条件分句。

封闭条件而非开放条件就是说,if分句中描述的情况的将来实现被表现为理所当然,而不仅仅是一种可由说话人设定的可能,暗含着说话人知道——至少是假设——分句的情况将会实现。

Curme认为:“The use of will in the second and third persons as a pure future developed out of its modal meaning of wish,desire.”(will与第二、三人称连用表纯粹将来的用法源自它表意愿的情态意义。[6]Jespersen指出:“We must distinguish two verbs will:the full verb and the auxiliary.The former(which is purely literary)is fully inflected (he wills,willed,inf.(to)will,willing…The verb will primarily denotes will,volition.”(我们必须区分will作为实义动词和助动词的两种用法,作为实义动词的will是有屈折变化的…动词will主要表意愿)。[7]赵艳芳认为,“英语中的将来来自两种,一种表示移动的going to,另一种是表示意愿的will”。[8]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从历时语言学的角度而言,will原本是一个实义动词,主要表示“意愿”,相当于动词want,desire。随着语言的发展和变化,will表意愿的语义渐渐减弱,它经历了一个虚化的过程,变成了情态助动词。也就是说,will由实义动词变成情态助动词经历了一个较长的由实指到虚指的语法化过程。由此看来,will的基本语义是表意愿。我们有理由相信,will+-Ø原来的语法意义是表示与人(或拟人之物)的意愿有关的可能性。由于“意愿”是指人一心想要做的事情,它与人的内在愿望有关,因此我们把这种与人的意愿相关联的可能性称为“内在可能性”。请看下面一组句子:

(10)If you will give up drinking,your health will imp rove.

(11)If you won’t help us,all our plans will be ruined.

(12)If you will keep your watch half an hour slow,it is hardly surprising that you are late for your appointments.

(13)If your car won’t start,call me any time and I’ll help.

以上条件分句中“will+-Ø”表示意愿,在例(13)中,意愿的意思通过隐喻被引申到无生命的物体上。我们试探性地把它们称作原型封闭条件分句。在原型封闭条件分句中,“will+-Ø”表示其原来的语法意义,即表示与人的意愿相关联的“内在可能性”。

(三)原型假设条件分句

原型假设条件句指条件分句中过去时态语法范畴的语法标记式-ed表示逆时针方向的时间距离的条件分句。

Joos,Palmer指出,英语动词过去时态的实质是“距离性”(remoteness)。[9]由此看来,过去时态的语法标记式-ed的语法意义是“距离性”,表示动作的发生时刻与说话时刻存在着一段逆时针方向的时间距离。时间域是人类最早的概念域之一,因此,在人类早期的认知阶段,语法符号“-ed”表示逆时针方向的时间距离。这种表示时间方面的距离的条件句俯拾即是:

(14)If a flood happened in the past,there was usually great loss of life and property.

(15)It was certainly my brother you saw,if he had a large dog with him.

(16)If anyone interrupted him,he got angry.

(17)If it rained,I went by car.

(18)If Nancy said,“Jump!”Bob jumped.

(19)If there was a happy man in the world that night,it was John Tunney.

(20)If he was here,he was in the garden.

(21)If this part of his character pleased Mr. All worthy,it delighted Miss Bridget.

(22) The package weighed ten pound if it weighed an ounce.

例(14)至例(22)的条件分句中,动词过去时态表示逆时针方向的时间距离,“过去时”表示过去时间,从语义上来看,它们表过去情状或表示过去的习惯性动作或状态或反复发生的动作或状态。语法标记式-ed表达其基本语法意义,即表示逆时针方向的时间距离。我们把例(14)至例(22)这样的条件句称作原型假设条件分句。

三 隐喻式条件分句

如果一个条件分句中某一语法范畴的语法符号不表示其原来的语法意义,分句中呈现出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的矛盾性,而隐喻化解决了这种貌似矛盾的冲突性,使语法符号通过隐喻模式与其语法意义得到了统一,那么,我们不妨称这样的条件分句为隐喻式条件分句。在隐喻式条件分句中,语法符号脱离了其原来的语法意义,因而至今没有合理的解释。我们认为,正是语法隐喻使语法符号通过隐喻模式与其语法意义得到了统一。

(一)隐喻式开放条件分句

(23)If I press this button,w hat will happen?

(24)If you park your car there,the police will take it away.

(25)If you put the baby down,she’ll scream.

(26)If he arrives tomorrow,we will wait here.

以上条件分句中的动词都用了一般现在时态,从语义上来看,每个条件分句的谓语均叙述将来情状。试问,如果现在时态语法范畴的语法标记式表达将来的情状,难道语法符号没有脱离其原来的语法意义?这种非一致性似乎是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之间的一种矛盾。

Close[10],Quirk et al.[3],章振邦[11],张道真[12]等指出,将来时性的开放条件分句中,用一般现在时表将来时间,比如例(23)至例(26)中press, park,put,arrives表将来,指按时间表将要发生的动作或事态。但是对于英语动词这种时间上的错位,他们并未解释为什么。人们还是不知为什么一般现在时能够表示将来时间概念。开放条件与现在时态的语法意义有何千丝万缕的联系?

随着人类认知的发展,人们需要表达更为复杂、抽象的、想象中的概念。人们常以一个概念去认知、理解和构建另一概念。当语法符号原有的语法意义不足以表达新的概念和范畴时,是语法隐喻使其语法意义得到了拓展,使语言不断适应人类认知发展的需求。在开放条件分句中,语法隐喻使现在时态的语法标记式-,-es/s从时间域映射到想象域的过程中获得了“想象现联性”的语法意义,而这种“想象现联性”语法意义与条件开放性命题意义是一种相得益彰的统一关系,因为,开放条件的中立性给说话人在说话时刻设想条件的实现提供了充分的自由,让说话人在其认知域里把将来情况主观设定为事实,即说话人在想象中假定将来的某一动作或状态会发生。这样,现在时态的语法标记式--es/s的语法意义由“现联性”拓展为“想象现联性”,即语法符号-,-es/s被赋予了新的语法所指,获得了新的语法意义。这就是为什么在表将来的条件分句中可以用一般现在时表示将来时间概念。语法符号-,-es/s从源域到目标域的映射过程中被赋予了新的语法所指的隐喻化过程使貌似矛盾的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之间的非一致性显得入情入理,合乎人的认知规律。于是,我们称例(23)至例(26)这样的条件分句为隐喻式开放条件分句。

(二)隐喻式封闭条件分句

我们发现,if分句中will表内在可能性(即表意愿)的用法并不多见,有大量的条件分句中“will+ -Ø”的语义受各种外在语境因素制约,if分句中“will+-”并不表意愿。请看下列例句:

(27)If he will go to China next year,then we must publish his book now.

(28)If it will not be too much trouble,please give this letter to the captain when you see him next month.

(29)I’ll come down to your office one o’clock,if it will suit you.

(30)If it’ll make you feel any better,I’ll take it back.

(31)If you will be alone on Christmas Day, let us know now.

(32)If it will make any difference,I’ll gladly lend you some money.

(33)If it will be any help,I’ll come along.

(34)Have you heard?John will attend the meeting!

— Good heavens!If John will attend the meeting,we must warn Mary as soon as possible.

情态动词will主要表达情态概念,这是will的基本语义所决定的。在以上条件分句中,“will+-Ø”并不表情态概念,即不表意愿,而是表示将来时间概念,指将来很有可能发生的动作或状态。那么“will+-”的语法意义发生了什么变化呢?原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不断认知和创造着新的事物,事物范畴不断扩大。当人的思维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原有的语法符号已无法满足于对新鲜事物的认知与表达,这时人们并不是不断地创造新的语言符号,而是将新认识的概念与已认知的旧概念紧密相联,找到其关联点,从而用已有的语言符号来表达新的概念,于是产生了两个概念域之间的投射。“will +-从源域“内在推理域”映射到目标域“外在预测域”的过程中,获得了“外在可能性”的语法意义,而“外在可能性”的语法意义与封闭条件的命题意义完全一致,因为,“外在可能性”是受各种语境因素制约的可能性,即语境或明或暗地标示了条件可能实现的倾向,换言之,条件实现的可能性大于不可能性,“will+-”正是说话人作为反映这一可能实现的倾向的相应语法形式,说话人知道条件将会实现,这与封闭条件的命题意义完全吻合。这样,例(27)至例(34)中情态语法范畴的语法标记式“will+-”的语法意义由“内在可能性”拓展为“外在可能性”,即语法符号will+-从源域到目标域的映射过程中被赋予了新的语法所指,获得了新的语法意义。这就是为什么不表意愿的will也经常出现在将来时性的条件分句中。我们称例(27)至例(34)这样的条件分句为隐喻式封闭条件分句。

(三)隐喻式假设条件分句

隐喻式假设条件分句指过去时态的语法标记式-ed不表示逆时针方向的时间距离,语法符号-ed通过隐喻模式获得了新的语法意义的条件分句。

(35)What would you do if it snowed tomorrow?

(36)If she tried harder next time,she would pass the examination.

(37)If I dyed my hair blue,everyone would laugh at me.

(38)If it rained tomorrow,the match would be cancelled.

例(35)至例(38)均为将来时性的假设条件句。为什么在将来时性的假设条件分句中,动词用过去时形式?英语动词过去时是一个表示过去时间的语法范畴,为什么过去时态的语法标记式-ed不表示其基本语法意义?语法标记式-ed为什么不表示动作或状态发生在过去而是发生在将来?为什么动词过去形式可以表假设?为什么-ed形式可以作为表示说话人主观设想的动词形式?过去时态的语法意义是什么?假设条件与过去时态有何不解之缘?语法标记式-ed的语法意义发生了什么变化?

易仲良教授[4]指出:“英语动词过去时态的实质是距离性,就是说,动词的过去时态总是表示其动作或状态与说话时刻存在某种距离性关系:或逆时针方向的时间距离,或与真实性的距离,或心理方面的距离。”于是,语法标记式-ed的语法意义从表示时间方面的距离拓展为表时间、真实性以及心理三方面的距离。为何语法标记式-ed可以表示一个与真实的行为之间存在一个距离的行为呢?其认识论依据何在?我们认为,认知过程是一个渐变过程,随着人类认知的发展,说话人为了达到表达某种情感或传递某种信息的需要,可能会对语言符号的原型意义进行拓展,由具体意义拓展为抽象意义,这也符合语言符号多义性的发展要求。隐喻化使语言符号的意义不断地得到扩展,从而使语言适应不断发展的人类认知需求。语法标记式-ed的语法意义的拓展得益于隐喻化。-ed原来的语法意义为表时间方面的距离,当“距离性”的语法意义从源域(时间域)被投射到目标域(客观真实域),产生了两个认知域之间的投射,于是-ed获得了“真实性距离”的语法意义,-ed的这种新的语法意义是在隐喻性投射中被创造出来的,这是人类隐喻认知模式在语法结构中的运作和体现,这种创造性的隐喻思维对语义范畴的发展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也让我们从认知角度对条件分句中的不同语法形式的由来作出了合理性的解释。

四 结 语

从认知的角度来看,条件分句可以分为原型条件分句和隐喻式条件分句。在原型条件分句中,语法标记式-,-es/s,will+-,-ed表达它们原来的语法意义,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是统一的;在隐喻式条件分句中,语法标记式-,-es/s,will +-,-ed从源域向目标域的映射过程中获得了新的语法意义,语法隐喻使语法形式通过隐喻模式与其语法意义得到了统一,语法形式的原型意义得到了拓展,这种认知隐喻模式推动语言不断向前发展。

[1] Langacker,Ronald W.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 (Vol.I)[M].Californi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87.12 -16.

[2] 刘红英.将来时性的条件分句的隐喻化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9,(10):14-17.

[3] Quirk R.et al.A Comprehensive Grammar of the English Language[M].London:Longman,1985.1091.

[4] 易仲良.英语动词语义语法学[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5] 文旭.国外认知语言学研究综观[J].外国语,1999,(1):34-40.

[6] Curme GO.Syntax[M].Boston,D.C:Heath And Company,1931:363.

[7] Jespersen,Otto.Essentials of English Grammar[M].London:George Allen&Unwin Ltd.1933:271.

[8] 赵艳芳.认识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

[9] Palmer F R.The English Verb[M].London:Longman, 1989:45.

[10]Close,R.A.A Reference Grammar for Students of English [M].London:Longman,1975.256.

[11]张道真.实用英语语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

[12]章振邦.新编英语语法[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

On Prototypical Conditional Clauses and Metaphorized Conditional Clauses

LIU Hong-ying1,N IE Ya-ning2

(1.College of Foreign Studies,Hunan Normal University,Changsha 410081,China; 2.College of Fo reign Studies,Hunan University,Changsha 410082,China)

This paper discusses conditional clauses from a cognitive perspective.Viewing from a cognitive perspective,we can divide conditional clauses into prototypical conditional clauses and metaphorized conditional clauses.In prototypical conditional clauses,the grammatical marker of a certain category carries its original grammatical meaning.Both form sand meaningsare of a unitary relationship.In metaphorized conditional clauses,grammatical metaphorization help s to bring about the unity of otherwise divergent and conflicting form s and meanings.

prototypical conditional clauses;metaphorized conditional clauses;grammatical metaphorization;grammatical meaning

H313

A

1008—1763(2010)03—0112—05

2009-09-21

刘红英(1966—),女,湖南桃源人,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认知语言学,英语语义语法学.

猜你喜欢
时态原型隐喻
超高清的完成时态即将到来 探讨8K超高清系统构建难点
包裹的一切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活的隐喻》
过去完成时态的判定依据
《哈姆雷特》的《圣经》叙事原型考证
论《西藏隐秘岁月》的原型复现
原型理论分析“门”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
德里达论隐喻与摹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