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注射配合逍遥散治疗带状疱疹神经痛 76例

2010-04-13 04:54孙秀萍井辉明宁夏自治区中卫市中宁县中医院针推科中卫755100
陕西中医 2010年9期
关键词:发疹夹脊神经痛

孙秀萍 井辉明 宁夏自治区中卫市中宁县中医院针推科(中卫 755100)

带状疱疹神经痛包括带状疱疹和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1]。神经痛为带状疱疹特征之一,疼痛常沿受累神经支配区域放射,缠绵难愈,西药疗效欠佳。我们采用穴位注射配合中药治疗,取得满意疗效。

临床资料 本组 76例均为门诊病人,依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确诊[2],其中男 40例 ,女 36例 ;年龄 24~ 67岁;病程 2d~ 2年;神经痛于发疹前出现的 5例,随疹出现的 28例,皮损消退后出现的 43例;疱疹发于腰部的 21例,发于胁肋间的 42例,发于头面部的 13例。诊断依据:发疹前有发热、倦怠等前驱症状;成群水疱沿神经干路分布,排列成带状,水疱之间皮肤正常,一般为单侧性,不超过身体中线;神经痛可于发疹前或伴随发疹出现,以及皮损消退后遗留较长时间的神经痛。

治疗方法 穴位注射疗法:取穴:根据西医神经解剖定位,确定支配痛区的神经节段,取患侧相应的夹脊穴及阿是穴。如:发于前额、面颊及耳部者:取颈 2~颈4夹脊穴。发于胸胁部取胸 4胸~ 8夹脊穴。发于腰部者:取胸 8胸~ 12夹脊穴。发于上肢者:取颈 5~ 胸 2夹脊穴。发于下肢者取腰 1~腰 5夹脊穴。操作:取维生素 B120.25mg、地塞米松 2.5mg、复方当归注射液1mL、2%利多卡因 0.5mL混合注射于皮疹部位相应节段之夹脊穴、阿是穴,1d1次,10次为 1疗程。夹脊穴采用向脊柱斜刺的方向,阿是穴采用向疱疹中部平刺的方向。

中药疗法:以《太平惠民合剂局方》逍遥散加味。柴胡 15g,当归、白芍、白术、茯苓、薄荷各 10g,炙甘草6g,生姜 5片。余热未清加丹皮、山栀各 10g;气滞血瘀加赤芍 10g,香附 12g,丹参 30g,痛甚,夜难入眠者加珍珠母、生牡蛎各 30g均先煎,磁石 30g,通经活络止痛可加地龙、延胡索各 10g。 1d1剂,水煎分两次服,7剂为 1疗程,疗程间隔 3d。服中药期间停用其他药物。

治疗结果 76例患者中有 52例疼痛完全消失,其中治疗 6次疼痛消失的为 36例,治疗 10次疼痛消失的为 16例;22例患者有效,2例患者无效。总有效率为98.7%。

典型病例 马某,男,72岁。 于 2007年 11月 20日就诊,自述 10d前右胁肋部皮肤灼热、疼痛,继则出现成簇疱疹,在皮肤科诊断为带状疱疹,经治疗后,疱疹已结痂,但仍觉胁肋部疼痛难忍。查右胁肋部有散在结痂疱疹,主要分布在 5~ 6肋间隙。治疗取维生素 B12 0.25mg、地塞米松 2.5mg、复方当归注射液 1mL、2%利多卡因 0.5mL混合注射于胸 4~胸 8夹脊穴及阿是穴,1d1次。中药取柴胡 15g,当归、白芍、白术、茯苓、薄荷、丹皮、山栀、赤芍、地龙各 10g,香附 12g,珍珠母、生牡蛎各 30g均先煎,丹参 30g,炙甘草 6g,生姜 5片,1d1剂,水煎分 2次服,按上法治疗 3d后局部疼痛明显减轻,夜寐能安,治疗 7次,疼痛完全缓解,随访 3个月未复发。

讨 论 带状疱疹系指由病毒引起的一种非传染性皮肤病。临床上多以单侧发病,在红斑上出现密集成簇水泡,伴较重的神经痛为特点的皮肤病。年老体弱者,免疫功能低下,疼痛更为剧烈,且部分中老年患者皮肤上水疱消退后仍可遗留顽固的神经痛。本病因多缠腰而发,中医称之为“缠腰火丹”“串腰龙”,“蛇串疮”。病初多因情志内伤,肝气郁结,以致肝胆火盛,或因脾湿郁久,湿热内蕴,外感毒邪而发病。疱疹治愈后,年老体弱者,常因血虚肝旺,湿热毒盛,气血凝滞,以致疼痛剧烈,日久才能消失。穴位注射又名水针,是将药水注入穴位以防治疾病的一种疗法,它是把针刺与药理、药水等对穴位的渗透刺激作用结合在一起发挥综合效能,故对某些疾病能提高疗效。穴位注射取相应夹脊穴及阿是穴可疏通局部气血,化瘀通络止痛。药物维生素 B12在体内参与核蛋白的合成,甲基的转移,保持-SH基的活性,以及神经髓鞘脂蛋白的合成及保持其功能完整性[3],对带状疱疹神经损害有效。复方当归注射液由当归、川芎、红花三味中草药精制而成。其功效为行气活血,化瘀止痛。可以扩张周围血管,改善微循环,增加血流量,清除组织间隙的水肿,加速组织代谢,松解周围组织的粘连,消除神经根无菌性炎症,从而消除疼痛[4]。 2%利多卡因穴位注射可扩张局部血管,改善局部血液循环,阻滞神经的恶性传导,缓解神经痛。地塞米松抗炎,抗风湿,抗过敏,能迅速减轻神经损伤部位的水肿,减轻神经的损伤,促进损伤神经的修复。以上药物穴位注射同时具有药效高效性[5]。中药取柴胡疏肝解郁;当归、白芍养血柔肝;白术、茯苓健脾去湿使运化有权,气血有源;炙甘草益气补中,缓肝之急;薄荷助柴胡散肝郁;生姜温中和胃;再加香附、赤芍、丹参、地龙、延胡索理气活血通络;珍珠母、牡蛎、磁石平肝潜阳、镇静安神。综上所述,穴位注射配合中药达到疏肝理气、活血重镇止痛之功,对带状疱疹神经痛有良好效果。患者忌食辛辣及鱼、虾、肉、蛋及牛羊肉等腥发之品;保持皮肤干燥,避免搔抓,感染化脓。带状疱疹如果是大面积的泛发,要排除内脏肿瘤,避免误诊失治。

[1] 赵 俊,张立生.疼痛治疗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4:388-390.

[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02.

[3] 南京医学院、南京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临床药物手册(第二版)[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10):327.

[4] 楼征亮,武耀光.复方当归注射液药理作用和临床研究进展 [J].亚太传统医药 ,2006,(4):73-75.

[5] 诸毅晖 ,陈玉华.论穴位注射的穴药效应 [J].中国针灸,2005,25(1):46.

猜你喜欢
发疹夹脊神经痛
夹脊穴考辨
基于适应证与解剖相关研究颈夹脊穴定位研究
金银花中的金银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验案
颈夹脊穴为主治疗突发性耳聋验案1则
磷脂酶Cε1在1型糖尿病大鼠病理性神经痛中的作用初探
治疗眶上神经痛首选针刺
咽峡炎链球菌检测在儿童发疹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藏药如意珍宝丸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43例观察
“颈夹脊”源流考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