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泽州县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的建议

2010-04-13 01:32048002泽州县农业局赵英兰
山西农业科学 2010年8期
关键词:泽州县全县节水

048002泽州县农业局 赵英兰

1 泽州县基本情况

泽州县位于山西省东南部,太行山南端。地处东经112°32′~113°13′,北纬 35°11′~35°43′。全县国土面积2 023 km2,北高南低,四周环山,倾向中央,最高海拔为1 346 m,最低海拔为320 m,境内相对高差为1 026 m。全县地形从外到内形成山地、丘陵、平原3种环状地貌,其中,山地占全县总面积的65.66%,丘陵占28.57%,平原占5.77%。全县辖14镇3乡,640个行政村,141 514户,52万人口,其中农业人口47.3万。全县总耕地面积4.8万hm2,其中旱地面积4万hm2,占耕地面积的83%。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谷子、大豆、油料、蔬菜等,耕作制度为一年两作或两年三作。全县粮食总产量在1.8亿kg左右。

2 泽州县水资源现状及利用情况

泽州县属暖温带半湿润易干旱大陆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热同季,春季干旱,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凉爽并有连绵阴雨,冬季寒冷干燥。年平均气温11.5℃,平均日照时数2 395 h,无霜期205 d左右。全县平均降水量为628.4 mm,但降水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7—9月(占全年降水量的58%以上)。受地形影响,雨量由南向北逐级递减,区内多季风,灾害性天气发生频繁,常有干旱、霜冻、冰雹、暴雨、大风等。

全县境内河流分为黄河及海河两大水系。其中,海河水系所占比例很小,主要为东大河。黄河水系主要为沁河和丹河两大流域,沁河的主要支流有长河、犁川河、龙湾河、范河;丹河的主要支流有东丹河、白水河、巴公河、背荫河。全县地下水分为三姑泉域和延河泉域,出露地表以泉的形式出现。三姑泉域出露的泉有三姑泉、郭壁泉、白洋泉、小会泉、下掌泉;延河泉域出露的泉有延河泉、赵良泉、黑水泉。河流的主要特点:河流众多,但以季节性河流为主,故形成雨季排洪,旱季断水。长流河有沁河、长河,小会泉以下丹河为长流水。降水量的区域分布总趋势是由西向东南递增,山区多于平川、丘陵;南部和东南部山区降水大于北中部地区。全县水资源总量49 844万m3,其中,河川径流量25 534万m3,地下水总量24 310万m3,重复量19 453万m3,实际水资源总量30 391万m3。全县水资源天然可利用量31 974万m3,其中,地表水可利用量14 689万m3,地下水可利用量17 285万m3,重复利用量13 194万m3,实际水资源可利用量18 780万m3。

全县每年总取水量5 121.19万m3,按用途分:城镇生活1 008万m3,工业2 081.42万m3,农业(包括农村居民用水和农业灌溉用水)2 031.77万m3;按水源分:地表水为1 270.47万m3,地下水为3 850.72万m3。

3 农业用水存在的主要问题

泽州县水资源情况看似相对富足,但分布不均且较难开发,农业用水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1)水资源分布与工农业生产的布局不协调,南部山区的水资源相对丰富,但工农业区集中在水资源相对比较贫乏的中北部和丹河上游。(2)全县降雨年际变化大,年内分布不均,丰水年和干旱年往往连续发生,这就要求提高蓄水工程的设计标准,导致蓄水工程造价高,成本大。(3)地下水资源的60%是埋藏于地面400 m以下的深水层,打井费用高,提水成本大。(4)流量在0.1 m3/s以上的泉水大多分布在东南山区,远离城市和工农业密集区,开发利用困难。(5)资金投入不足,国家和地方财政补助有限,虽然农民收入提高了,但要拿出较多资金发展水利,还存在一定困难。(6)农田水利工程明显存在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使得工程未能充分发挥作用。

4 泽州县节水农业的发展情况

泽州县在治旱兴农的实践中,针对地下水资源缺乏和十年九旱的气候特点,农、林、牧相结合,工程措施与农艺措施相配套,不断总结出适宜该县的旱作节水技术模式。

一是大力推广秸秆、地膜覆盖技术,蓄集自然降水,发展小麦、玉米种植,提高自然降水利用率,推广面积达0.7万hm2左右;二是平川丘陵实行机械化秸秆直接还田技术,旋耕覆盖、深松覆盖,改善土壤结构,提高蓄水能力,推广面积达0.5万hm2左右;三是机械化整修梯田,配套修边垒堰、平田整地、增施农肥、深耕纳水、镇压提墒等抗旱耕作技术,减少土壤水分蒸发,提高土壤水分利用率,推广面积2.7万hm2以上;四是大力发展防渗渠、低压管灌等输水节水技术。近年来,泽州县在农业节水方面狠抓高标准节水园区建设,按粮田喷灌、果园滴灌、大棚微灌的形式,规模推进,集中建设,有力地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十五”期间,共建成卧龙山、巴公黑山、长河、泽州县节水示范园区等6处节水园区,新增节水面积0.11万hm2,高标准节水达标面积0.98万hm2,占水浇地的81%。工业节水方面,积极推广节水新工艺、新技术,在县营以上企业中,安装了远程控制智能水表,复用水率由49%提高到75%以上,万元产值取水量由393 m3减少至70 m3,用水量大幅下降。到2010年,新增灌溉面积0.05万hm2,改善水浇地0.33万hm2,新增节水达标面积0.05万hm2,改造节水达标面积0.28万hm2,节水达标面积达1.11万hm2,实浇面积达1.11万hm2。

5 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的对策建议

围绕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民收入、加大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坚持工程、农艺、农机措施相结合,常规技术与高新实用技术相结合,采取节水灌溉、保护性耕作及“W”型膜盖集雨补灌高效种植等综合农业技术措施,并实施集中连片建设,形成反季节蔬菜及果品特色产业种植带,改善农业基础设施,从而全面提升全县农业生产水平。

5.1 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

5.1.1 一年一作小麦技术要点 小麦成熟后用联合收割机收获,留茬高度20~30 cm,并用秸秆粉碎机粉碎秸秆,小麦公顷产量低于2 250 kg的地块秸秆可不粉碎。

根据小麦产量因地制宜采取不同的方式,对于小麦产量低于2 250 kg、秸秆量较少的地块可采用深松免耕方式,即小麦收获后用深松机进行深松,用12行、8行或6行免耕播种机播种;小麦产量高于2 250 kg/hm2的地块,则采用深松少耕方式,即小麦收获后立即进行深松,待下茬小麦播前3周左右,用旋耕机进行旋耕,深度不得超过6 cm,再用12行、8行或6行免耕播种机播种。深松隔2年进行1次。人工除草或喷洒除草剂,及时防治病虫害。

5.1.2 小麦、豆类一年两作技术要点 小麦成熟后用联合收割机收获,留茬高度20~30 cm,并用秸秆粉碎机粉碎秸秆后,直接用免耕播种机免耕复播大豆,或直接用旋耕播种机一次完成旋耕粉碎和播种作业。人工中耕除草1~2次或喷除草剂。大豆采用人工收获,将秸秆与大豆一起运出农田。用铁牛-55配深松机进行深松作业,用铁牛-55配免耕施肥播种机播种小麦。

实施保护性耕作的麦田,早春地温偏低,严重时会影响小麦正常返青,故对秸秆量较大的田块,应选择少耕方式,不宜采用免耕、深松方式。实施保护性耕作的麦田易发生草害,应及时除草。长期进行保护性耕作,易造成土壤养分上下分布不均,故应每隔3~5年深耕1次。

5.2 因地推广“W”型膜盖集雨补灌高效种植技术

选择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土质疏松,肥力中等以上,保水保肥能力较强的地块,根据集水区域情况,在路旁或地边打30~50 m3的旱井,把雨季不能入渗的降水贮存于井内,供旱时补充灌溉。

在前茬作物收获后,立即灭茬整地,结合秋耕,深施底肥,耕后耙耱,冬季碾压。土地解冻后及时进行早春顶凌保墒,并适当镇压。结合整地用自制铁耙,耙宽100 cm,耙齿4个,中间齿间距40 cm,两边齿间距20 cm,耙齿长12~15 cm,开出“W”型沟垄,再用幅宽80 cm地膜覆盖作物的行间,采用秸秆覆盖,也可留出空档。根据种植作物不同,分别采取打孔直接播种或育苗移栽方式种植,种在“W”型沟垄的2个垄沟内,株穴距因作物而定。“W”型地膜集雨覆盖播种可比一般露地种植适当提前,一般在4月上旬播种。

5.3 示范推广水肥一体化微喷技术

该技术把节肥与节水结合起来,通过可控管道系统供水,使水肥相融后的灌溉水形成雾状,均匀、定时、定量浸润作物根系发育区域,使主要根系区土壤始终保持疏松和适宜含水状态。同时,根据不同作物的需肥特点、土壤环境状况、作物不同生长期需肥情况调控施肥。其技术要点如下:

利用现有的深井、水池等灌溉设施,配置活塞注肥泵、配肥容器等微喷设施设备,结合常规监测对作物整个生育周期进行土壤墒情、地温、气温、养分监测及生产管理记载,确定灌溉时期、灌溉定额、施肥量,实施定量和定时灌溉、施肥、施药及生产管理。

水肥一体化微喷技术由于直接针对植物根部灌水施肥,水肥流失少,利用率高。渠灌年公顷需水1200~1500m3,喷灌每公顷需水600~750 m3,而利用水肥一体化微喷技术每公顷仅需水150~225 m3,大大提高了水肥利用率。除此之外,该技术一是降低了地表湿度,从而减轻了病虫害发生,抑制了杂草生长,减少了农药使用;二是可保持土壤原有结构,保证土壤不板结,透气性好;三是根据作物需肥特点、土壤环境状况、作物不同生长期的需肥情况调控施肥,减少了土壤与作物生长中后期硝酸盐的积累,在保证产量提高的基础上,使农产品质量明显提高,优质品提高20%以上;四是明显减少了灌水和施肥数量,并且省药、省工、节能;五是操作简便,维护方便,可操作性强。

5.4 抗旱制剂应用技术

抗旱制剂有2种,一种是固体抗旱制剂,以基肥为主,将制剂、肥料混合后,均匀撒在地表,用旋耕机翻入地下,深度10~20 cm,每公顷用制剂30~45 kg。另一种为液体抗旱制剂,以拌种或喷施为主,将制剂配600~800倍水溶解搅匀,在作物生长需水关键期喷1~2次,每次每公顷制剂用量为225~450 g。使用抗旱制剂可提高土壤持水量40%左右,大大减少地表(或植物)水分蒸发(蒸腾),具有显著的保墒作用,可节省用水30%以上,缓解因气候干旱造成的损失,提高产量10%以上。

通过实施以上农业节水措施,将对全县农业生产的发展产生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1)节约资源。年可节水720万m3,节电670万kW·h,节约用工60万个。(2)增加产值。发展节水农业年可增产粮食和经济作物1 200万kg,年增加效益1 650万元计算。(3)生态效益。年可拦蓄泥沙37万t,植被覆盖率由21.1%提高到26.3%,有效地控制了水土流失,全县原有水土流失面积有719.3 km2,现有水土流失面积609.3 km2,预计到2020年将减少到409.3 km2,增加了地表明水的入渗量,改善了小气候,实现了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4)社会效益。旱作节水技术的推广应用,为全县旱作农业生产发展发挥了重要示范作用,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不断得到加强,为全县农业结构调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粮食增产、农民增收提供了有力的水利支撑和保障。

猜你喜欢
泽州县全县节水
坚持节水
节水公益广告
泽州县举办草地贪夜蛾、粘虫等重大病虫害防控技术培训会
节水公益广告
节水公益广告
巴公大葱 点土成金——泽州县双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
四十年巨变数字看发展
山西晋城泽州县:“一元公交”开到农民家门口
金沙县召开2014年全县关工委工作推进会
妙笔生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