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与新农村建设的促进关系

2010-04-14 08:01王联香
陕西水利 2010年4期
关键词:汉滨区水保水土保持

王联香

(安康市汉滨区水土保持工作站 陕西 安康 725000)

汉滨区地处汉江中上游地区,北依秦岭,南靠巴山,境内有大小河流210条。长江一级支流汉江横贯其中,过境流程112km,年过境流量202亿m3,自产流量13.6亿m3。区域总土地面积3643km2,其中水土流失面积2153km2,占总土地面积的59.1%,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重要水源地保护区之一。

2006年12月26日,国务院批准的《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及水土保持规划》,汉滨区纳入近期水保治理计划的小流域36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901.8km2,总投资2.59亿元。2008年省、市下达了11条小流域的水保治理工程建设计划,投资计划8749.52万元,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99km2。2009年省、市下达13条小流域水保治理工程建设计划,投资计划9445.64万元,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24.45km2。在汉滨区水土保持工程建设的实施过程中,成就了将治理水土流失与新农村建设紧密相结合的典范,使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发挥了显著的效益。

1 新农村建设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提供了良好环境和发展机遇

(1)新农村建设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各级政府、领导都将新农村建设放在了首位,指定包抓领导、包抓部门,加强了基层组织建设,在群众宣传上倾注了力量。为此各级都应有领导和人员抓好组织领导、宣传教育、群众发动工作,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提供了组织保证。

(2)新农村建设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提供了便利施工和管理培训的有利条件。

新农村建设具有典型示范作用。小康社会建设的典型村在“三通”、经济基础、地理条件及群众文化程度,生产生活水平上均为较好,其对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群众义务投工投劳和工程管理培训提供了有利条件。

(3)新农村建设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提供了捆绑资金的有利条件。

新农村建设给各单位和包建部门都提出了硬性资金帮扶条件,因此,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中生产道路、改厕、改院等项目可从农业、交通、移民等项目中进行投资建设,有利于工程资金的捆绑使用,各自建设,各计其功均能得到配套落实。

(4)新农村建设的优惠政策给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提供了优惠条件。

新农村建设中,土地流转试点首先在新农村建设村试点。政府给土地流转大户提供了银行特批贷款和其他项目可向大户流转倾斜的优惠政策。土地使用权归结公司便于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统一规划,在工程治理中可节省大量的资金,用于水保工程治理。水保生物治理投资可由公司贷款投入,使水保治理能多方投入,发挥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如汉滨区瀛湖镇洞桥村水保工程治理示范点的千亩茶园建设,茶园的建设由公司进行,生产道路和排洪沟渠由水保工程进行,总投资各占一半,群众在茶园管理和工程建设中也可得到一定的报酬,上述举措均使水保治理尽快发挥了显著效益。

(5)新农村建设的典型经验推广加强了水保治理效益的宣传。

新农村建设每季度要检查验收,年终要推广,因此新农村建设的宣传推广进一步提高了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在各级的宣传报道,进一步加强了水保治理的推广。

2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推动了新农村建设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水保综合治理为新农村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农业基础设施。

通过水保综合治理,建成了田间生产道路,排洪、蓄水保灌设施,提高了基本农田人均占有数量,使农民改善了生产条件,为粮食增产增收打下了坚实基础,促进了粮食生产稳步发展。并且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形成“一村一品”的主导产业,群众可达到增产增收,真正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

(2)水保综合治理推动新农村建设生态环境和生活环境的改善。

水保综合治理通过治理水土流失、恢复植被,发展经济建园,提高了河沟防洪抗灾能力,减少地表径流,改善区域气候,改善了生态环境。

(3)水保综合治理促进了新农村建设村容村貌的改变。

水保综合治理中垃圾池能源替代工程的沼气池、节柴灶;舍饲养畜建设有效地促进了农村改厕、改圈、改院和庭院经济建设,使村容村貌得到彻底改变。

3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与新农村建设结合的思路

根据汉滨区不同的地理条件、自然环境优势和主导产业,可采取“经济型”、“旅游观光型”两种不同的模式使水保综合治理和新农村建设相结合。

3.1 “经济型”结合模式

对人多地少,交通方便,居住集中经济发展尚慢的村,采取“经济型”的治理模式,具体措施可以是建修疏溪固堤、拦砂坝、排洪渠、蓄水窖、坡改粮梯、坡耕地退耕造生态林、经济林等,如谢牌沟的姜沟村。该村村级主干道由区交通局和村上投资硬化,水保工程又给修建了生产道路和水保便民桥,使该村建设成了蔬菜园、经果园、地坎经济(黄花菜),生产生活条件大幅改变,经济收入有了增加,村容村貌有了大的变化。与之相近条件的月河、恒河、付家河汉江北岸项目区也都可以考虑按“经济型”模式进行治理建设。

3.2 “旅游观光型”结合模式

2009年5月28日西康高速公路通车,为安康市生态旅游创造了良好条件。在黄洋河流域、汉江及瀛湖项目区,采取了“旅游观光型”的治理模式,以清洁型小流域为指导,以旅游观光为主导产业,建立“邹皮柑橘园”、“李子园”、“桃园”、“茶园”、“垂钓”、“居住”等经济建园,辅之湖边、溪边环境美化绿化和田间道路的清洁保洁,使来客能体验到原生态的山清水秀式的“世外桃源”风光和秀丽景色。该方式紧紧围绕与安康市政府提出的“打造安康绿色旅游城市”经济发展总体思路,也紧扣了水保治理发挥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目标。

4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与新农村建设结合的成效和典范

汉滨区通过水保综合治理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取得显著成效。2007年至2009年三年治理面积初步达到623.45km2,全区年粮食总产达到22540万kg,农民人均收入增加到3364元,农村经济以年均14%的速度增长,先后有90个村成为汉滨区新农村示范村。余姐河三条岭“千亩水保生态示范园”已初具规模,三月“桃花节”景色迷人,迎来了成千上万的游客,受到中、省、市、区领导和当地群众的赞誉,经济效益也硕果累累。瀛湖洞桥村“万亩茶园”也在创建品牌注册商标;黄洋河的“品农家饭、摘生态果、小溪生态游泳”传至四面八方,游客络绎不绝,美丽的安康山城以“山清水秀、村美人富”的景象迎接着全国各地的旅客。

汉滨区把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和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达到了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改变群众生产生活,发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目标,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创造了好的典型。文中总结了汉滨区水保治理和新农村结合的好经验和思路,力图与同行研讨创新的工作机制,使水土保持事业再创新辉煌。陕西水利

猜你喜欢
汉滨区水保水土保持
水土保持探新路 三十九年写春秋
扎根基层不动摇 倾情奉献为水保
野蛮时代终结,动保行业要自律,水保协会年会透露出哪些重大信息?
水保工程的质量监督与管理
《水土保持通报》征稿简则
“党建引领”不是空口号——汉滨区“党支部+X+贫困户”模式的调查
浇水要浇在根子上——汉滨区提升扶贫资金效益
攻坚致胜的根本在于“人”——汉滨区以党建促脱贫的调查
水土保持
破解空壳村,党建如何引领——以汉滨区壮大集体经济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