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与能源和资源的利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2010-04-20 09:47韩恩峰
化学教与学 2010年11期
关键词:初中教学解决策略能源

韩恩峰

(中华中学江苏南京210006)

初中“化学与能源和资源的利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韩恩峰

(中华中学江苏南京210006)

摘要:笔者根据教学实践,深度剖析了初中“化学与能源和资源的利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初中教学;能源;资源;问题;解决策略

“化学与能源和资源的利用”所涉及的内容宽泛,可利用的教学资源相当充足,但目前许多教师在组织教学时或多或少地存在进行知识点的简单罗列、大信息量的扩充、学科知识建构弱化、学科能力培养悬置、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浮于表面等问题。在新课程的理念不断深入人心,广大教师教育思想和教学行为不断优化的形势下,透视当前“化学与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寻求相应解决策略迫在眉睫。

一、当前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组织和实施“化学与能源和资源的利用”的教学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着重于内容的“知识点”化,疏忽了目标的系统分析与设计

目前许多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仅从知识与技能的角度分析相关的教学内容,全部学习内容都属于知道、了解的学业水平要求,似乎只要达到记住、识别就能够完成教学目标,教学实际情况几乎都是通过识记相关“知识点”来完成教学任务。数年的教学实践已经证明,仅从化学学科单一知识体系组织教学,无法形成对这部分学习内容的有序归纳与整理,也很容易疏忽课程标准相关内容教学目标的学习体系,更为严重的是疏忽了相关内容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的贯彻落实,易造成教学内容散乱、无序,最终导致偏离教学目标,盲目地进行机械识记式传授,给学生增添了许多不必要的学习负担。

2.着重于能源和资源的信息扩充,疏忽了化学知识的建构

能源和资源利用的学习材料内容丰富,知识面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容易出现两种倾向。一是借助于一些教学媒体增补了部分联系实际的社会生产生活的相关信息。二是直接照本宣科。这两种处理方法的共同特征是将有关能源、资源的信息内容作为学习知识的一部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经常出现因讲授过多的相关信息,疏忽了化学知识的建构。这样的教学过程,由于未能从三维目标融合的角度妥善处理和设计教学内容,背离了教科书有关能源、资源利用材料中所体现的教学目标的本质意义,混淆了从相关信息中归纳、分析其中蕴含的相关化学知识的逻辑意义,导致教学过程中认知呈现上的紊乱无序。

3.着重于联系实际的形式,疏忽了培养能力的根本

当前,多数教师在进行相关能源、资源利用的教学过程中,能够依据课程标准、教科书设计的相关内容,结合教学实际组织并引导学生开展一些相关的学习活动,如调查研究、辩论会等。但是这一类活动的设计与实施,绝大多数都是以辅助的教学手段及形式,作为教学的补充内容进行安排的,常常是对外“公开课”时备选的一种“表演”形式的修饰材料。由于未能把相关活动纳入全年系统教学目标的构建与发展体系之中进行设计,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更缺乏设计并开发与活动内容相应的评价体系及标准。因此,这一类活动通常会出现注重联系实际的形式上的环节与措施,疏忽了“三维目标”可以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功能。

二、解决策略

针对上述教学中存在的三个主要问题,现提出以下解决策略。

1.关注教学的系统化设计

系统设计有关化学与能源、资源利用的教学,通过学习方法的渐进性和系统性,可以避免产生“知识点”散乱的错觉。

(1)依据课程标准建立系统的教学层次与教学目标体系。从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分析,学习本节内容是通过认识身边一些常见物质(水、氢气、化石燃料、沼气、液化石油气、酒精、汽油等),形成一些最基本的化学概念(燃烧、缓慢氧化、爆炸等),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从物质分类角度分析这部分的知识内容跨度很大,学习时间的连续性弱而阶段性明显。因此,必须从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逐步达成的角度,将各阶段的教学作为一个整体系统,通过形成合理利用资源的观念建立教学层次。增加这部分内容教学中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过程性评价的有效措施及量标,避免教学过程出现紊乱。

(2)以教材中“活动与探究建议”和“调查与研究”为主线,建立系统的教学方式和能力培养体系。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所给出的是关于化学与能源、资源利用教学过程中必须贯彻的“三维目标”融合的教学目标体系,教科书则为学生完成这一部分的学业内容并达到相应教学目标,依据教学目标体系提供了较为完善和详细充实的教学资源及相关资源整合的范例。

2.揭示内容的化学核心

学习能源、资源及其利用的化学概念和物质性质与用途这仅仅是一个方面,而体验与感受运用这部分知识形成相应的方法及基础原理是同样重要的另一方面,这两方面是相互促进、互为补充的教学核心内容。

(1)明确能源和资源内容中化学知识的核心地位、核心内容、核心任务。通常每一种物质都是一种资源,课程标准及其教科书以水资源、能源资源为主干学习化学与能源、资源利用的内容。因此,“燃烧与灭火”、“化石燃料的利用”、“水资源的利用”这三部分就构成了学习的核心内容,而空气、金属和金属材料、有机化合物等是学习资源利用的重要辅助内容。

(2)以能源和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体现化学原理的核心作用。将“燃烧与灭火”、“化石燃料的利用”、“水资源的利用”这三部分内容,作为一个系列内容的学习核心任务来组织教学。

在此之前可以通过水资源、燃烧、能源等内容进行有序的铺垫学习过程,到第八单元时进行系统性概括提升,然后在以后单元的相关学习内容(如海水资源、塑料等)中再进行相应的巩固与完善,最终形成一个相对统一的有关能源、资源利用内容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基础思维分析途径。

3.活动促进学生主体发展

以学习化学和发展学习能力为核心,注重活动性内容的设计的学习过程,有利于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并促进学生学习过程的认知建构和学习能力的发展。

(1)注重设计学习情境的活动性和可参与性。在这个方面,《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人教版)中有关“家庭用水情况调查”就给出了一个典型范例,不仅有利于学生参与,而且有利于学生进行自主评价。

(2)从客观评价学业进程的角度组织教学资源。依据课程标准对有关化学与能源、资源利用的教学设计进行系统化管理。切不可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简单地进行书面“知识点”式的传授,而应当从客观评价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表现及发展的角度,组织相应的教学资源,通过必须的活动过程进行客观的评价,以促进教学目标的整体达成。“化学与能源和资源利用”的教学中,通过相关活动所承载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形成相应的元认知)要求,并不低于碳及其化合物、酸碱盐的教学要求,甚至于有的方面还要略高于相关内容,而成为全年学习的最高要求。例如,资源的合理利用与开发的观念、科学探究中资料采集与整理、数据收集中的自主选择与处理并从中揭示化学原理等。

综上所述,“化学与能源和资源利用”的教学既要充分关注学生化学学科知识的建构,更要关注学生对科学过程方法的感知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变化,才能使这部分内容的教学真正实现其教育、教学价值。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8~29

[2]杨剑春.初中化学教学建议[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57~61

文章编号:1008-0546(2010)11-0012-02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0.11.006

猜你喜欢
初中教学解决策略能源
第六章意外的收获
用完就没有的能源
————不可再生能源
福能源 缓慢直销路
浅谈“导学互动”教学模式对初中数学教学的作用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现象及解决策略
家校合作问题分析及解决策略研究
关于我国水污染治理存在问题与解决策略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