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田径运动员重大比赛 “发挥率”与竞技状态调控研究

2010-04-21 05:18鲁国斌彭开琼长江大学体育学院湖北荆州434023
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 2010年4期
关键词:超常发挥竞技状态全运会

鲁国斌,彭开琼 (长江大学体育学院,湖北荆州434023)

竞技田径运动是比速度、比高度、比远度的典型体能类项目,在大型国际比赛中,竞争异常激烈,田赛项目往往差之毫厘就会与金牌失之交臂,径赛项目更是以百分之一秒甚至是千分之一的差距决定奖牌或者名次的归宿。正因为如此,在重大国际国内比赛中,竞技田径运动员的赛前竞技状态调控倍受各国教练员和运动员的重视。现代田径运动比赛频繁,可运动员的竞技状态是有周期性的,不可能始终保持在一个高点上,特别是重大比赛时,让运动员在大赛前达到最佳竞技状态,是教练员和运动员共同苦心追求与期望的,需要教练员和运动员双边合作,共同调控。中国田径运动员过去素有 “内战内行”、“外战外行”一说,随着王军霞、刘翔等在世界大赛上不断创造佳绩,关于中国运动员 “内战”与 “外战”的讨论渐渐平息。下面,笔者试图通过对第12届柏林田径世锦赛和第11届全运会田径比赛中国优秀运动员成绩 “发挥率”分析,评价、探讨我国田径运动员在国内外大赛中的竞技水平的差异性和赛前竞技状态的科学调控问题,为广大教练员和运动员提供有益参考。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参加第12届柏林田径世锦赛和第11届全运会国家队中部分优秀中国田径运动员,其中男运动员12人,女运动员19人。

1.2 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比较分析等方法。通过新浪体育网、搜狐体育网、体育资讯网、田径杂志,查阅了中国运动员参加第12届柏林田径世界锦标赛和第11届全运会田径比赛部分优秀运动员的个人最好成绩、当前最好成绩和2次大赛的比赛成绩等有关资料,运用数理统计方法计算出运动员的比赛 “发挥率”[1]:

以表1[2]为田径项目重大比赛发挥水平评价标准,从 “发挥率”对我国优秀田径男女运动员在国际和国内中的竞技表现进行评价分析。

2 运动员竞技状态分析

2.1 第12届柏林田径世锦赛

2009年我国参加第12届柏林田径世锦赛的运动员有32名 (男子 12人,女子 20人),“缩小规模,低调出征”是赛前的指导思想,在没有思想压力的情况下,我国运动员获得了比预期好的成绩,1金1银2铜的 “三色奖牌”列奖牌榜第13位,团体总分51分排名第10位,受到了国内体育界和新闻媒体的普遍赞誉。对于比赛成绩发挥的评价,不同的人群有不同的视角,一般人只是宏观上、结果上、直观上的印象。作为研究者,更需要从微观上、数据上全面科学评价我国运动员的比赛发挥和竞技状态。成绩 “发挥率”是检验大赛中运动员绝对成绩发挥的水平[2]。“发挥率”的值越大,说明运动员发挥越好。

表1 田径项目重大比赛发挥水平的评价标准

笔者统计了中国运动员参加第12届柏林田径世锦赛和第11届全运会田径比赛部分优秀运动员的个人最好成绩、世锦赛成绩、全运会成绩[3~5],并计算了世锦赛和全运会发挥率,如表2和表3。

表2 我国优秀男子运动员比赛成绩与“发挥率”一览表

表3 我国优秀女子运动员比赛成绩与“发挥率”一览表

表2显示,在第12柏林田径届世锦赛上,我国12名男运动员参赛的9项径赛、3项田赛 (1项退赛除外)的总体平均 “发挥率”为98.02%。其中径赛项目 “发挥率”为98.03%,田赛项目 “发挥率”为98.01%,两者的 “发挥率”相差无几。按表1的评价标准,世锦赛上男运动员有2人超常发挥,占18.2%;3人正常发挥,占27.3%;6人发挥失常,占54.5%。该年度世界排名第3的王浩在20km竞走项目上的超常出色发挥,夺取了这个项目的银牌;虽然徐发光也超常地发挥了自己的水平,但毕竟世界排名24位,只获得了第11名。由此可见,要想在世界大赛上摘金夺银,既要靠出色的发挥,更要靠雄厚的实力,两者缺一不可。

表3显示,我国女子运动员在该届世锦赛上的整体发挥比男运动员要差,参赛项目总体平均 “发挥率”仅为96.87%,其中径赛项目为97.03%,田赛项目为96.72%,田赛项目的发挥比径赛项目要差。超常发挥的1人,占5.6%;正常发挥的4人,占22.2%;发挥失常的13人,占72.2%。20岁的巩立娇本人最好成绩是19.82m,依靠自己的超常发挥,以19.89m的成绩取得女子铅球的铜牌;21岁的马拉松运动员白雪的最佳成绩为2h23min27s,本届世锦赛上以2h25min15s问鼎桂冠,小将的表现给国人带来了惊喜。影响马拉松跑比赛成绩的因素太多,运动员比赛成绩的起伏也很大。表面看来,白雪的夺冠似乎有些意外,实际上她已经具备夺冠实力,只是正常发挥了自己的竞技水平。当然,比赛的结果更要看对手的发挥。赛前被人们寄予厚望的北京奥运会女子马拉松铜牌选手周春秀最好成绩是1h19min51s,因为随着年龄增大,竞技状态下滑,未能发挥正常水平,只获得第4名的成绩,朱晓琳获得第5名,凸显出我国女子马拉松的整体实力和优势。纵观世锦赛我国全体运动员的成绩,虽然喜忧参半,但我国运动员在重大比赛中竞技水平的总体表现差强人意,女子失常 “发挥率”的比例高达72.2%,男子的失常 “发挥率”比例为54.5%。这样的比例实在是太高了。因此,不能以点代面,只看到个别优秀运动员的出色发挥,遮掩教学、训练和比赛中的整体真实状况。世界大赛前的运动员竞技状态调整,仍然是摆在教练员和运动员面前的一道难题。

2.2 第12届全运会田径比赛

我国竞技体育历来高度重视全运会,不少省市的重视程度甚至超过国际重大比赛。全运会上田径比赛素有破记录、创造佳绩的惯性传统。从表2的发挥率看,该届全运会田径比赛男运动员的整体平均“发挥率”为99.17%,其中径赛的平均 “发挥率”是99.11%,田赛的平均 “发挥率”是99.32%,与柏林田径世锦赛正好相反,田赛项目的发挥略高于径赛。超常发挥的5人,占45.5%;正常发挥的1人,占9.1%;失常发挥的5人,占45.5%。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优秀的三级跳远选手李延熙以惊人的一跳,技惊四座,创造了17.59m优异成绩,打破了沉睡多年的全国记录和亚洲记录,这一成绩也进入了世界顶级水平的行列。竞走是我国的优势项目,柏林世锦赛后,时隔一个多月,王浩、李建波、徐发光在20km竞走和50km竞走项目上再次超水平发挥,创造了比世锦赛要好的多的成绩。

全运会田径比赛女子运动员的竞技水平总体平均 “发挥率”为95.99%,其中径赛项目 “发挥率”为93.71%,田赛项目 “发挥率”为98.02%,可见径赛成绩发挥率要明显低于田赛。通过表1的等级标准评定,超常发挥的为3人,正常发挥的3人,各占16.7%;失常发挥的12人,占66.7%。超常发挥的均为传统优势的铅球、铁饼的田赛项目。巩立娇奋力一掷,再创佳绩,成绩突破20m大关,李梅菊、宋爱民也分别以19.38m和65.44m创造了铅球和铁饼个人最好成绩。该届全运会上女子径赛项目没有续写辉煌,相反表现平平,运动员基本上都没有发挥出自己的最佳水平。

2.3 我国田径运动员重大比赛竞技状态比较分析

通过第12届柏林田径世锦赛与第11届全运会我国优秀田径运动员竞技状态 “发挥率”的细化分析,不难发现,我国田径运动员 “内战内行”、“外战外行”的现实依然存在。第12届世锦赛上我国男女运动员超常发挥的3人,占10.3%;正常发挥的7人,占24.1%;发挥失常的19人,占65.5%。而11届全运会上超常发挥的达到了8人,占27.6%;正常发挥的4人,占13.8%;发挥失常的17人,占58.6%,这与国际上优秀田径运动员的发挥比例存在很大的差异。一般说来,运动员整体参赛的发挥情况应该呈现出 “中间大,两头小”的规律,即正常发挥的运动员比例高,超水平发挥和失常发挥的运动员比例较低。而我国运动员却表现出怪异现象:世锦赛上呈 “阶梯型”,超常发挥的少,正常发挥的稍多,失常发挥的最多。全运会上的 “发挥率”又呈现出 “V”字型,即中间低,两头高。超水平发挥和失常发挥的项目居多,正常发挥甚至比超常发挥的项目还要少,验证了中国的 “不成功,便成仁”这样一句老话。可见,我国运动员创造最佳战绩依然是在国内主战场。

其实,第12届柏林田径世锦赛和第11届全运会的时间相距仅仅一个多月,严重影响了耐力性项目更多的女运动员成绩发挥,这也是不可否认的事实。比如女子马拉松、竞走运动员世锦赛与全运会成绩相比,成绩下降不少。一个多月之内完成2项重大赛事,对运动员体能考验和竞技状态调控的困难并存,正是因为运动员面临这样的双重压力,才使得全运会上的 “发挥率”只有93.71%,这也是女子竞技水平发挥比男子差的重要原因。女子发挥率低的另一因素是4名30岁以上的运动员竞技能力下降,没有了巅峰时期的竞技水平。笔者比较讨论分析问题是建立在运动员的 “最好成绩”和 “发挥率”2个基点上的,对于老运动员而言,在过去多年的征战中曾经创造了个人最好成绩,不可能苛求她们始终不断提高成绩,每次比赛百分之百的发挥,这也是竞技体育不可能实现的。但在重大比赛中,老运动员必须将自己的竞技状态调控在较高的水平上,达到正常发挥的比值内。对于年轻运动员,可以不断去创造自己的成绩,突破自己的过去。比较分析表明,我国运动员国内比赛的总体发挥明显好于世界大赛。也就是说,在国内比赛中,不仅各项目 “发挥率”的数量高,而且比赛成绩质量明显好于国际比赛。王浩、李建波等在全运会竞走比赛的成绩比世锦赛好;优秀的链球运动员张文秀全运会成绩也高出世锦赛1.68m;巩立娇首次突破20m大关;李延熙在三级跳远比赛中,世锦赛的资格赛成绩是17.27m,排名第2,决赛中的成绩是17.23m,最终名次第6,全运会上惊人一跳,高达17.59m,假设他在田径世锦赛上有这样超水平发挥,就有可能破天荒的获得三级跳远金牌,17.59m的成绩完全可以创造改写历史。可只能是假设,2010年的室内世界田径锦标赛上,李延熙只跳出了16.54m,连决赛也未进入,巩立娇的铅球也只有18.64m,排名第9,中国运动员这种大起大落的竞技表现和世界重大比赛难有作为的问题实在令人费解。运动员国内比赛能够创造好成绩是好事,但更希望 “国内练兵”,世界扬威。

3 我国田径运动员重大比赛竞技状态的调控问题

1)加强运动员赛前最佳竞技状态调控的实践性 最佳竞技状态是指运动员为参加比赛而通过运动训练所形成的最适宜的准备状态,其目的是参加比赛,在比赛中发挥出本人的最高水平。最佳竞技状态的形成是长期艰苦训练及科学有效地安排训练的成果。影响最佳竞技状态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训练安排、运动员状态和客观环境,对这些因素的认识和控制,将有利于促进最佳竞技状态的形成[6]。最佳竞技状态只是一种准备状态,就准备状态而言是最佳的、最适宜的,但参赛结果是否能发挥出最高水平还要看比赛的对手情况、比赛的场地、天气等条件,即使表现出高水平的竞技能力,能否获得好的参赛成绩,还要依赖于裁判员对参赛结果的评定行为。“没有疲劳就没有训练”,“没有恢复就没有提高”,这是人们从训练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恢复与提高的因果关系,谁能把握的好,谁就成功。长期以来,我国在竞技状态调控方面的理论研究很多,但身处运动训练与比赛实践 “前线”的教练员、运动员缺乏研究和创新,凭经验,老套路,墨守陈规,故步自封的现象较为严重。只有不断加强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运用与创新,进行实践性的运用检验,才能提高运动员在重大比赛中发挥竞技水平。

2)提高运动员自身比赛能力 田径运动员的比赛能力是指运动员在田径比赛中表现最高专项成绩或战胜对手的能力,由运动员的训练水平、竞技状态和比赛中的自我控制能力、应变适应能力、机能动员能力、良好的心理状态与技战术的正确选择和运用能力等因素构成[7]。竞技能力是竞技状态形成、发展的基础,没有竞技能力作保障,不可能有良好竞技状态的形成,也就不可能取得好的比赛成绩,而竞技状态的好坏则影响着竞技能力的发挥效果。要想比赛胜利,没有超人的竞技能力不行,而具备很高竞技能力的运动员不一定能取得比赛的最后胜利。田径比赛名次取决于最后赛次的结果,世界大赛有预、次、复、决赛 (或及格赛、决赛)。所以,要训练运动员灵活机智、及时应变、审时度势地运用自己的战术计划。

3)重大比赛的心理调控 据心理专家对重大比赛失败的运动员调查发现,20%属于技术能力,80%属于心理失常[8]。在竞争激烈的运动赛场上冠军只有1个,获得冠军的人,有时不一定是实力最强的,但一定是发挥最好的。高水平竞技运动发展到今天,运动员之间技术、体能的差距已日渐缩小,得失往往取决于心理能力的高低。因此,应对我国田径运动员赛前进行实战性选拔、比赛等心理模拟训练,不断推陈出新,锐意改革以确保技术、战术和身体潜力的充分发挥,达到最佳竞技状态,。

4)异地参赛竞技状态的调控 异地参赛主要受异地环境的影响,异地参赛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异地参赛环境对运动成绩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对运动员的竞技状态施加作用而实现的。运动员出国参赛竞技状态影响较大的劣性环境因素不尽相同,对我国高水平运动员出国参赛竞技状态影响较大的劣性环境因素是语言、时差、旅途、饮食、赛期饮食、赛期语言等。我国田径运动员每年参赛机会少,异地参赛的机会就更少,运动员在文化素质等方面偏低,教练员和运动员应该双边合作、共同努力,调控异地参赛的竞技状态。此外,还应加大运动员异地参赛的调适理论模式的具体研究,采取合理的训练方法和赛前调控手段,充分运用心理学等相关领域的知识,缓解运动员在大赛中的心理压力,增强他们参加大赛的适应性和信心,增加运动员参加重大比赛的历练机会,把握运动员周期训练特点,使运动员在比赛中能发挥最佳的竞技水平。

4 结 论

1)田径比赛的 “发挥率”是评价竞技水平发挥程度的重要标尺,我国优秀田径运动员参加国际和国内重大比赛的发挥率存在着差异性,数据表明运动员国内大型比赛比世界大赛整体水平发挥突出,表现出 “内战内行”、“外战外行”的特征。

2)我国优秀田径运动员存在连续作战,体力难以完全恢复的不利因素影响下,在国内大赛上更能自我突破,超水平发挥运动成绩,超常 “发挥率”明显高于世界大赛,而失常发挥率低于世界大赛。

3)同世界优秀田径运动员比赛 “发挥率”相比,我国运动员无论在世界和国内重大比赛中的正常“发挥率”过低,呈现出 “怪异”的不正常比例状态。

4)加强对我国田径运动员赛前最佳竞技状态调控的实践性研究,提高运动员自身竞技能力,有效实施运动员的赛前心理训练和异地参赛能力的训练是提高我国运动员重大比赛中发挥竞赛水平的有效途径。

[1]蒋国勤,张崇光.2007年世界田径锦标赛我国运动员比赛能力透视[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8,24(7):51~53.

[2]李益群.体能类项群重大比赛运动成绩发挥水平评价标准的建立 [J].体育科学,1991,(1):24~26.

[3]2009柏林田径世锦赛中国队完全战绩[EB/O L].http://www.sports.cn/2009-08-06.

[4]2009年第12届世界田径锦标赛 [EB/OL].http://www.sportinfo.net.cn.2009-08-23.

[5]2009年第11届全国运动会田径比赛成绩 [J].田径,2009,(12):62~63.

[6]王宏,田麦久.高水平竞技选手参赛结果影响因素的可控性解析与施控对策 [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1):112~125.

[7]王保成.田径运动员的赛前训练与比赛能力 [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1994,11(1):51~56.

[8]何江海,赵媛媛.提高中国游泳运动员奥运会成功率的研究分析 [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7,27(3):84~86.

猜你喜欢
超常发挥竞技状态全运会
2021年浙江省杭州市中考作文解析指导与佳作点评
竞技状态“峰谷”模型探索研究①
竞技状态理论的中国语义
第12、13届全运会田径项目成绩对比及建议
全运会近千名医护人员提供医疗卫生服务
第十三届全运会志愿者风采
完美闭幕
运动员最佳竞技状态的培养与保持
基于复杂理论的个人项目最佳竞技状态形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