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维初教授参与完成的一科研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10-04-21 05:18
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 2010年4期
关键词:钻井液钻井油气

2010年1月1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隆重举行国家科技奖励大会,在这场国家科技领域最高级别的盛会中,长江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教授余维初作为第二完成人参与的科研项目 《化学固壁与保护油气储层的钻井液技术及工业化应用》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据介绍,钻井过程中井壁失稳和油气层保护是长期以来石油勘探开发过程中国内外待解决的重大技术难题。余维初教授所在的项目组从1998年开始该项目的攻关,2006年终获重大突破。其项目研究成功标志着我国稳定井壁钻井液技术实现了从物理封堵方法向物理化学封堵方法的重大转变,储层保护技术实现了从有选择性的物理暂堵方法向非选择性的物理化学封堵方法的重大转变;解决了以往钻长裸眼多套压力层系时易发生的井壁坍塌、漏失、卡钻和储层损害等共存制约勘探开发速度、严重损害油气储层的主要技术瓶颈;实现了稳定井壁与保护油气储层技术一体化,全方位体现了我国在稳定井壁、防漏堵漏、储层保护技术及评价方法等方面取得的重大变革和技术进步。

该项目成果鉴定委员会认为:成果总体达到同类技术的国际先进水平,其中水基钻井液成膜理论、化学固壁技术及 “双膜”协同保护储层技术有重要创新,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目前,该成果已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7项,正实审国家发明专利2项,出版著作7部,在 《SPE Drilling&Completion》、 《Journal of Petroleum Science and Engineering》、《石油学报》 等刊物上发表论文367篇,其中EI收录41篇,同时为石油企业培养博士研究生36人,硕士研究生82人。形成国家石油天然气行业标准1项,企业标准7项。

2006年至今,该成果已在新疆、辽河、吉林、大港等油田得到广泛推广应用。据不完全统计,推广应用6621口井,产生直接经济效益达59.8亿元人民币,在复杂地层钻井效果更加显著,全面提升了我国钻井液和储层保护技术在国内外市场的核心竞争力,对于确保安全和优质高效钻井、提高油气井单井产量与降低 “吨油”成本、保护油气资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研发的高端仪器及精细化工产品形成了产业集群,社会效益巨大。

据悉,余维初教授一直从事油气层保护评价方法与实验手段的研究工作,特别是在油气层损害室内评价方法以及保护油气层技术现场应用方面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取得了多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创新性成果,在我国油气层保护室内评价方法技术领域具有广泛的影响。

猜你喜欢
钻井液钻井油气
自升式钻井平台Aker操作系统应用探讨
平凉,油气双破2万吨
“峰中”提前 油气转舵
《非常规油气》第二届青年编委征集通知
原矿土钻井液室内评价与应用
树枝状聚合物在钻井液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扫描“蓝鲸”——观察海上钻井平台
一种钻井液用高效抗磨润滑剂
油气体制改革迷局
裂缝性致密储层钻井完井液漏失损害带模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