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保持建设与地区经济发展关系探讨

2010-05-09 09:54
山西水利 2010年5期
关键词:水保产业结构水土保持

武 鹏

(山西省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中心,山西 太原 030002)

0 前言

我国是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当前快速提高生活水平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资源消耗和环境恶化基础上的,其中的环境恶化尤以水土流失最为严重。严重的水土流失不仅加剧了山丘区贫穷落后,更加剧了江河湖库淤积和洪涝灾害,还削弱了生态系统的调节功能,加重了旱灾损失和面源污染,严重影响国家粮食安全、防洪安全、生态安全和饮水安全,更严重阻碍了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目前,我国水土流失总面积为356万km2,为国土面积的37%。其中水力侵蚀面积165万km2,风力侵蚀面积191万km2,水蚀风蚀交错面积165万km2。以山西省为例,受特殊地理条件影响,山西省水土流失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69%,是黄河泥沙的主要来源地,每年有3亿~4亿t泥沙流入黄河;沙化土地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15%,全省25%的土地面临风沙危害,是京津地区风沙的三大通道之一。面对严峻的现状,如何通过水土保持建设促进地区经济发展,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难题。

1 地区经济因素与水土保持建设关系分析

1.1 地区产业结构与水土保持关系

任何一个地区的经济,都是以一定的产业结构为基础的,而区域产业结构又受市场需求、资源状况、产业基础、国际分工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不同区域、不同时期的经济会呈现出不同的产业结构特征,不同的产业结构对土地的需求不同,将产生不同的土地利用结构,不同的土地利用结构将对水土保持产生不同的影响。根据2009年中国统计年鉴,将我国不同时间,不同地区的产业结构构成统计于表1和表2。

表1 2000—2008年全国产业结构构成

从表1可以看出,从2000—2008年,我国第一产业所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由15.1%下降到11.3%。据有关资料显示,在这9年时间中,我国水土流失面积减少了约15万km2,这与产业结构的调整有一定关联。第一产业比重的下降意味着种植业对土地使用规模的下降,相应的水土流失情况也将有所缓和。

表2 2008年国内东、中、西、东北地区产业结构构成

从表2可以看出,在2008年,东部地区第一产业所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不足7%,而中、西部第一产业所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分别为14.6%和15.6%,中、西部地区第一产业比重是东部地区的两倍。中、西部较多的第一产业,使土地长期处于高负荷状态,水土流失较为严重,这是导致中、西部水土流失长期不能得到有效治理的原因之一。

1.2 农业产业结构与水土保持关系

农业种植结构对水土保持的影响较为直接和重要。长期以来形成的种植习惯,没有按照各个地区的农业优势安排生产,使土地不能充分发挥其效益,出现农业比重过大、效益不高的情况。在西部地区适应林业、牧业发展的地区却发展种植业,使部分地区陷入“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的泥潭。

这种农业布局的不合理使农业偏离了生产优势,农耕面积很大,收入却较低,不仅影响了当地居民的经济收入,也使大片森林覆盖破坏,水土流失加剧。据有关部门统计,每年流入黄河的泥沙有40%~60%来源于坡耕地,坡耕地侵蚀产沙量为天然荒坡的5倍,草地的50倍,灌木林地的66倍,乔木林地的100倍。

因此,要有效改善水土流失状况,合理开发和保护水土资源,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尤为重要。通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来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大力发展高效农业、退耕还林还草,建立科学的土地利用结构,同时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建立专业化的生产基地,使农业产业的整体效益得到提高。

1.3 地区经济分工与水土保持关系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发展都将按比较优势的原理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在我国,由于各地自然环境、资源状况、经济发展基础以及人才储备的不同,在国家总体经济布局中,各地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区域经济分工的不同,不仅影响着当地经济的发展,还影响着当地土地的使用方式,进而影响当地的水土保持状态。

如果一个地区处于生产链条底端,即处于初级产品生产和原材料加工阶段,那么该地区的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对资源的开采,这种产业结构必然会造成土地的过度开垦和土地资源的浪费,加剧水土流失。如果一个地区处于生产链条的中、高端,其对土地的依赖和破坏将大幅降低,水土流失也将随之减少。我国西部地区正处于区域经济分工的初级产品生产和原材料加工阶段,水土流失状况较之东部地区要严重。

2 水土保持建设产生的经济效益

水土保持建设产生的经济效益分为直接经济效益和间接经济效益。直接经济效益主要指增加粮食、果品、饲草、枝条、木材等作物产量,以及上述各类产品相应增加的经济收入,产投比的增加等;间接经济效益指各类产品就地加工转化增值,种基本农田比种坡耕地节约的土地和劳工,人工种草养畜比天然牧草节约土地、土地资源增值以及减轻自然灾害带来的经济损失等。

2.1 水土保持建设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

水土保持建设产生的直接效益可从粮食及其副产品、林产品(活立木、果品、薪材)、饲料三种主要措施农产品的增量及其价值来反映。

根据统计数据,通过梯田、坝地两项水土保持措施,到2000年底,全国累计增产粮食1782.59亿kg,活立木6.24亿m3,果品453.86亿kg,枝条5148.30亿kg,饲草925.79亿kg,秸秆2676.60亿kg。按各类产品各时期综合价计算,全国累计产生效益3152.38亿元,按2000年价格计算累计实现效益6430.17亿元。

水土保持建设对地区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根据《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计算方法》计算,1950—2005年我国的水土保持建设工程措施效益总值(按各个时期综合价计算)为8593.72亿元,其中经济效益值8332亿元。根据有关专家建议,以2005年不变价格计算,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对我国农业产出的贡献率为农业产出每增加100元,58.8%来自于种植面积的增加,20.5%来自于农民累计投劳,14%来自于机械设备的增加,6.7%来自于包括资金投入在内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活动。长江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活动对农业产出的贡献是9.0%,黄河流域和高原地区分别为6.9%和8.7%。

2.2 水土保持建设产生的防洪减灾效益

我国是水灾频发的国家,如何有效治理水患,兴水利、除水害是从古到今的一个重要课题。古人有“治国先治水,治水之本在于治山”的古训。发生洪水,大多数情况是河道(泄洪设施)行洪能力较低,使洪水漫堤。而河道行洪能力降低,除自身结构外,河道中泥沙的淤积是行洪能力降低的主要原因。根据水利部有关统计资料,2000年全国江河湖库与沟渠共淤积泥沙22.8亿t,导致经济损失262亿元。

水土保持建设在防洪减灾方面产生的效益可从以下三方面来分析:

第一,通过河流上游水土保持的建设,可减少河流携沙量,提高江河行洪能力,大大降低发生洪水的风险。以黄河为例,黄河是一条多沙河流,根据多年实测资料,平均年输沙量为16亿t,黄河的年输沙量约4亿t沉积在下游河床,致使下游河床逐年抬高,目前已高出地面4~10m。泥沙的淤积使下游河道在较小洪峰流量时就可能发生洪水。据资料记载,1996年8月,黄河花园口水文站出现7860m3/s的常规洪水,但相应水位却达94.73m,超历史最高水位。

第二,通过水土保持建设,使湖泊泥沙淤积速度、湖床抬高速度降低,较好地发挥调蓄洪水作用。

第三,通过水土保持建设,使水库调节库容减小速度放缓,使水库在有效使用年限内充分发挥防洪、灌溉、发电、航运等效益。若无积极的水保措施,河流携沙较多,水库库容将受到较大影响。大渡河龚嘴水电站1971—1987年间累计淤积的泥沙近1.8亿m3,水库无法正常发挥其经济社会效益;三门峡水库由于上游来沙较多,已基本失去调洪能力。好的经济基础为水保建设提供了便利条件,而优良的水保建设又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唯有二者相协调,才能促进地区经济与水土保持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3 结语

在介绍水保建设现状的基础上,从地区经济因素与水保建设关系和水保建设产生的经济效益两方面分析了水保建设与地区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通过分析得知,水土保持建设与地区经济发展相辅相成,较

[1] 王越.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经济社会分析[D].南京:河海大学,2006.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GB/T15774-2008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计算方法[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8.

[3] 全国水土保持效益分析报告(1950-2000)[R].北京:水利部,2002.

[4] 全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50年效益分析报告[R].北京:水利部水土保持司.

猜你喜欢
水保产业结构水土保持
水土保持探新路 三十九年写春秋
扎根基层不动摇 倾情奉献为水保
野蛮时代终结,动保行业要自律,水保协会年会透露出哪些重大信息?
水保工程的质量监督与管理
《水土保持通报》征稿简则
水土保持
整车、动力电池产业结构将调整
水土保持
基于产业结构对接的人力资源培养实践与思考——以湖南省为例
水利水保工程设计及施工招标研究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