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8例氟喹诺酮类药致不良反应分析

2010-05-22 03:07黄晓虹张晓娟廖广仁广东省医学科学院广东省人民医院药学部广州市510080
中国药房 2010年10期
关键词:类药沙星喹诺酮

黄晓虹,张晓娟,廖广仁(广东省医学科学院/广东省人民医院药学部,广州市 510080)

氟喹诺酮类药属化学合成抗菌药,通过作用于细菌脱氧核糖核酸(DNA)而起杀菌作用。近20年来该类药物发展迅速,众多品种相继面世,在感染性疾病的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该类药具有抗菌谱广、体内分布广泛、半衰期长、使用方便等特点,在国内临床应用非常广泛。与此同时,临床报道的有关其药品不良反应(ADR)也不断增多,有些甚至造成严重后果。本文对国内近年来公开发表的有关该类药物的ADR进行回顾性分析,以了解其致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旨在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1 资料来源与方法[1~11]

通过检索1994年1月~2009年6月中国医院数字图书馆(CHKD)期刊全文数据库收载的中文医药卫生期刊,经剔除重复报告和综述后,共收集到有效文献231篇,共308例有关氟喹诺酮类药致ADR。通过查阅文献全文,自行建立Excel数据库,对患者性别、年龄、药品名称、给药途径、ADR发生时间、ADR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及ADR转归等进行统计、汇总、分析。

2 结果

2.1 性别与年龄分布

308例ADR中,男性152例,女性156例,分别占ADR总例数的49.35%、50.65%,男女比例为0.97∶1;年龄最小为未出生的胎儿,最大为95岁,平均年龄49.6岁。发生ADR患者的性别与年龄分布见表1。

表1 发生ADR患者的性别与年龄分布Tab 1 Distribution of sex and age in patients withADR

2.2 引发ADR的药品及给药途径

文献中引发ADR的氟喹诺酮类药品种共12个,其中左氧氟沙星致ADR例数最多,为61例,占19.81%;其次为环丙沙星,例数为44例,占14.29%。静脉滴注的有236例,占76.62%,所占比例最高;口服的有69例,占22.40%;外用(滴眼、外涂、雾化吸入)3例,占0.97%。引发ADR的药品及给药途径分布见表2。

2.3 ADR发生时间分布

在用药初期、用药过程中、用药后均有可能出现ADR,ADR发生时间最快为2 min,最迟为连续用药至32 d后才发生。ADR发生时间分布见表3。

表2 引发ADR的药品种类及给药途径分布Tab 2 Varieties of drugs and route of administration that inducedADR

表3 ADR发生时间分布Tab 3 Time distribution ofADR occurrence

2.4 ADR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

氟喹诺酮类药致ADR累及多个器官或系统,临床表现也不同,主要表现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神经系统损害、消化系统损害、过敏性休克等。由于部分ADR累及多个器官或系统,故总的ADR例数(345例)多于实际报告例数(308例)。ADR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见表4。

2.5 严重ADR涉及的品种及转归情况

ADR级别分为一般和严重。其中一般的有273例(占88.64%),严重的有35例(占11.36%),其中包括10例死亡(占3.25%)。严重ADR涉及药品及转归情况见表5。

3 讨论

由表1可知,在308例ADR患者中,男女比例无明显差异,表明氟喹诺酮类药致ADR与性别无关。从年龄分布来看,未成年组(≤17岁)所占比例最少。未成年患者是否能使用氟喹诺酮类药是个值得争议的话题,文献中有5例是18岁以下患者用药后引发ADR,有1例是孕妇怀孕5周时服用氧氟沙星5 d,8个月时B超发现胎儿四肢短小[1]。由于氟喹诺酮类对幼龄动物有关节软骨损伤,药品说明书均注明18岁以下儿童、孕妇和哺乳期妇女禁用。但近年来国内外越来越多的资料证实,许多小儿接受喹诺酮类药治疗后,并未出现软骨关节损害。临床医师必须明确只有在满足以下2个条件的情况下才能对患儿采用氟喹诺酮疗法:其一(最常见)是在没有其他疗法可供选择的严重感染下;其二是如果不用氟喹诺酮疗法有可能危及患儿的生命[2]。在这种利大于弊的情况下选用氟喹诺酮类药,建议医师与患者监护人签署《知情同意书》,以免造成医疗纠纷。

表4 ADR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Tab 4 Organs and systems involved in ADR and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表5 严重ADR涉及的药品及转归情况Tab 5 Drugs involved in severeADR and outcomes

由表2可见,静脉滴注给药致ADR的比例(占76.62%)明显高于其他给药方式,这与国内相关报道[3]一致,建议临床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合适的给药方式,当患者病情一旦改善,及时由静脉给药改为口服,以预防、减少ADR的发生。

本组资料共统计到致ADR的药品有12种,其中左氧氟沙星发生ADR的比例较高(占19.81%)。近年来此药ADR报道不断增多。2009年5月《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第22期公布了左氧氟沙星严重的ADR,提醒临床应警惕该药的ADR。

ADR累及多个器官或系统,其中神经系统损害所占比例较高(占30.43%),主要表现在精神异常(兴奋、幻听、烦躁等)和诱发癫痫等方面。这是由于此类药物有一定的脂溶性,可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组织,阻滞抑制性递质氨基丁酸与受体结合,使神经中枢系统兴奋性增高[4],对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及癫痫患者应慎用。其次是皮肤过敏反应(占20.58%),主要是皮疹和光敏性药疹,光毒性反应是氟喹诺酮类的特有ADR,曾发生过光毒性反应的患者应慎用或晚上服用,服药期间尽量避免太阳照射[5]。文献中有2例表皮坏死松解症,属于严重的皮肤反应,其中1例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导致患者死亡,1例大疱性表皮坏死松解症经治疗后好转。过敏性休克属于严重的过敏反应,涉及多个系统,造成全身性的损害,故用药初期一旦发生胸闷、恶心、寒战、血压下降、呼吸困难等过敏症状,应立即停药,马上进行抢救。对有喹诺酮类过敏史的患者应禁用。消化系统的损害主要是胃肠道反应,表现为腹痛、恶心、呕吐等,因此静脉滴注速度宜慢,滴注100 mL时间应≥1 h,用药前最好进食。氟喹诺酮类药还会导致血糖异常,特别是加替沙星,高血糖症的发生率高于低血糖,且与患者有无糖尿病史无关。2006年百时美施贵宝公司主动召回该药[6,11],但至今国内厂家仍大量生产和销售,临床上要提高警惕,对糖尿患者和胰岛素功能不全的患者应慎用加替沙星。

综上所述,临床上必须高度重视氟喹诺酮类药ADR的监测,严格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和药品说明书合理用药,以减少ADR的发生。

[1]金兆敏.孕早期应用氧氟沙星致胎儿四肢偏短引产1例[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9(9):2266.

[2]刘明亮.氟喹诺酮在儿科应用的现状[J].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2005,26(4):155.

[3]黄定营.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353例分析[J].广西医学,2008,30(9):1382.

[4]杨学平,惠钧光.氟喹诺酮类药物所致精神异常[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26):6546.

[5]黄文杰,马玉斌.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不良反应与用药原则[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8):2006.

[6]孙忠实.第5个氟喹诺酮类药品——加替沙星撤市的思考[J].中国药物警戒,2006,3(4):221.

[7]金朝辉,樊新星,钟光德,等.左氧氟沙星不合理应用的危害与建议[J].中国药房,2007,18(17):1281.

[9]陈 枫,李玉英.口服司帕沙星致大疱性表皮坏死松解症1例[J].西部医学,2008,20(2):452.

[10]江 亮,钟 强,卢潇潇.氟罗沙星静脉滴注过程中患者突然死亡[J].药物不良反应杂志,2008,10(4):892.

[11]李 峰,李 杨,庄毅超,等.加替沙星引起血糖紊乱的可能机制[J].药学进展,2009,33(1):14.

猜你喜欢
类药沙星喹诺酮
盐酸安妥沙星片中右旋安妥沙星的测定*
关注氟喹诺酮类药品的严重不良反应
生物质炭及草炭吸附模拟废水中恩诺沙星特性的研究
10类药慎重给孩子用
加替沙星滴眼液治疗急性细菌性结膜炎的临床效果分析
氟喹诺酮类药物临床常见不良反应观察
药学干预对喹诺酮类药物临床应用的影响
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及其临床应用评价
南京地区35家医院2009-2011年常用喹诺酮类药利用分析
探讨加替沙星不良反应的特点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