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213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2010-05-22 03:07马俊凤王海桃青岛市肿瘤医院青岛市266042
中国药房 2010年10期
关键词:剂型喹诺酮注射剂

马俊凤,王海桃(青岛市肿瘤医院,青岛市 266042)

近年来,随着药品不良反应(ADR)事件的相继发生,人们逐渐认识到ADR的严重性。鉴于住院病例上报的ADR数量大、准确率高、记录详细,现将我院2007~2008年收集到的213例住院患者发生的ADR报告进行分析讨论。

1 资料来源与方法

从住院患者中收集到发生ADR的报告213例,利用Excel电子表格和手工筛查的方法,按患者的性别、年龄、药品类别、剂型、ADR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情况进行统计、分析[1]。

2 结果

2.1 患者一般情况

213例ADR报告中,男性85例,女性128例,女性多于男性。年龄分布较广,但以51~70岁患者发生ADR较多。发生ADR患者的性别与年龄分布见表1。

表1 发生ADR患者的性别与年龄分布Tab 1 Distribution of patients’gender and age

2.2 发生ADR的药品种类分布

按照《新编药物学》[2]的药品分类方法对发生ADR的药品进行分类统计,涉及药品品种数共128种。中药共76例,口服制剂占44例;抗微生物药65例,喹诺酮类占39例;抗肿瘤药物共24例。引起ADR的药品种类分布见表2。

2.3 ADR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分布

213例ADR报告中主要以皮肤及其附件、消化系统损害为最多见,表现为皮疹、瘙痒、荨麻疹、恶心、呕吐、厌食、便秘等。多数药品同时累及多个器官或系统,所以总计例数大于213例。ADR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分布见表3。

2.4 ADR与剂型的关系及其需要治疗情况

213例ADR中,注射剂用药最多;注射剂、片剂和胶囊剂引起的ADR需要治疗的较多,共39例需要治疗的ADR,占ADR总数的18.31%。ADR与剂型的关系及其需要治疗情况见表4。

2.5 转归

213例ADR报告在停用可疑药品或同时给与对症治疗后均治愈或好转,无死亡病例。

3 讨论

从收集ADR发生的人群看,不同年龄、性别的个体对药物的吸收、分布、排泄、代谢是不同的。女性病例远多于男性,这应该和男、女对ADR的耐受性不同有关。从年龄段看,40岁以上病例较多,ADR主要集中在中老年人身上,这主要是由于中老年人的组织器官功能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减退,药物代谢速度减慢,肝肾清除药物能力降低,导致药物消除延迟,血药浓度增加,ADR发生率增高[3];其次,我院住院患者中肿瘤患者较多,且多为中老年人,这也是重要的因素之一。

表2 引起ADR的药品种类分布Tab 2 Category ofADR-inducing drugs

表3 ADR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分布Tab 3 Organs and systems involved in ADR and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表4 ADR与剂型的关系及其需要治疗情况Tab 4 Relation of ADR with dosage form and requirement of treatment

中药制剂致ADR占多数,这是由于:(1)在我国不同产地、名称相同的中药材,所含成分和含量都会有较大差异,中药制剂的成分复杂,其中的化学成分繁多;(2)中药在体内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的过程又不太明确,因此用药过程的毒性很难预测;(3)中药注射剂生产工艺要求尚未标准化,在制剂过程中加入的附加剂,如增溶剂、抑菌剂、稳定剂等,进入人体后也可能与机体产生反应,产生有害的物质,诱导ADR的发生[4]。

抗微生物药的ADR次之,以喹诺酮类药居多,主要原因是:(1)加替沙星在我院临床上应用广泛,使用率较高;(2)由于加替沙星主要采用合成法制作工艺,容易带有大分子的抗原或半抗原的药物;(3)由于稳定性的问题,可能使用了特殊的溶剂,这些溶剂可能容易引起ADR[5]。

临床应加强中药制剂和抗微生物药的监测,重视中药和喹诺酮类药物的ADR。

从收集ADR的临床表现看,主要累及皮肤及其附件和消化系统损害,临床表现主要为皮疹、瘙痒、恶心、呕吐等。这一方面是与患者使用注射剂比较多,发生皮肤过敏几率大有关,此类ADR也可能是全身性严重反应的外在表现,因此临床上可能会重点观察。另一方面由于收集到的病例有一部分肿瘤患者,他们使用的抗肿瘤药对消化系统的影响较大。

从用药剂型看,注射剂用药最多,这与报告来源全是住院患者有关;另外静脉给药时药物将致敏原直接输入血液到身体各部分,而口服给药则有可能在胃肠吸收时,将致敏原排除在外。注射剂和胶囊剂引起ADR需要治疗的较多,这可能是由于这2种剂型在体内容易吸收,相同药品引起的ADR较重,因此需要治疗的病例多。

[1]周 勇,田月洁,黄传海,等.1388例严重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药物警戒,2008,5(4):225.

[2]陈新谦,金有豫,汤 光主编.新编药物学[M].第1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09.

[3]程 斌,杨国浓.89例肿瘤患者药物不良反应分析[J].中国现代应用药学,2007,24(6):516.

[4]吴国琳,张 力,余国友.中药注射剂发生不良反应常见原因分析及防范对策[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28(2):1137.

[5]冯丽萍,党丽娟.2006年广东省喹诺酮类药品不良反应分析[J].广东药学院学报,2007,23(5):556.

猜你喜欢
剂型喹诺酮注射剂
国家药监局关于修订辅酶Q10注射剂说明书的公告(2022年第11号)
关注氟喹诺酮类药品的严重不良反应
不同中药剂型,药效有区别?
农药剂型选择及注意事项
注射用丹参多酚酸与12种常用注射剂的配伍稳定性
寒痹方对佐剂型关节炎大鼠的治疗作用
中药注射剂树脂检查方法的改进
彝药传统剂型——食补剂概况
氟喹诺酮类药物临床常见不良反应观察
药学干预对喹诺酮类药物临床应用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