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教学中人文意识的建构

2010-06-09 09:41徐国政
新课程研究·作文教学 2010年2期
关键词:普通高中语文课程建构

徐国政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界定了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人文意识在语文教学中被激活、释放,正逐渐体现出无穷的活力。但是,人文意识在写作教学领域的激发、建构,落后于阅读领域。教师在写作领域,如何贯穿人文意识,体现以人为本,使学生在接受写作教育过程中接受人文教育,在获得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得到全面发展,从而提高学生作为每一个个体的“人”的全面发展,即如何建构写作教学的人文意识,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建构写作教学中的人文意识,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去功利化,建构培养个性特色的写作教学目标

基于人文性的课程性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高中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的目标。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写作教学除了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使学生掌握语言运用能力这一显性的目标外,还具备人文性的要求,即通过写作教学使学生具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写作教学的终极目标也应该是育人,即“通过写作教学使学生陶治情操、净化心灵、滋养德性,启迪智慧,培育美感。”[1]

但是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写作教学被严重功利化。作文一味地跟随高考,高考出材料,教学中材料随意抛;高考出话题,教学中话题满天飞;高考出命题,命题就成了独角戏,刻板单一的训练,消解了语文的人文性和审美趣味,导致学生作文无话可说,内容不够形式来凑,文风浮华,千篇一律,缺乏个性特色。

写作教学应以建构人文意识作为终极目标: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的个性。学生产生的写作兴趣,才可能实现有个性的写作。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既可以建立阅读与写作的联系,以阅读的兴趣激发写作的兴趣,也可以回归生活,让学生感悟生活获取写作素材,获取写作的乐趣;还必须不断拓展学生自由表达的空间,让学生在成功的体验中感受到写作的乐趣。

二、去程式化,建构培养创新思维的写作教学过程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写作要“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地的表达,根据个性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写作过程是一个具有个性特色的由感性到理性的思维过程。既然这样,我们在进行写作教学时,也就应该建构一种充满个性的、培养创造思维的写作过程,而不是为学生规定一种固定的作文模式或套路。

作文教学的程式化通常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对学生作文要求的模式化,作文审题限制太多,题材的顾忌过多,致力于总结写法的条条框框。如开头句式排比显文采,中间事例排比显气势,结尾扣题显主旨等;二是教师教学过程的程式化,作文指导课总是从审题到立意,从选材到表达,项目一样不落,“形成了从写作现象的理论解释到各类文体写作技法的总结概括的固定模式”。[2]

要突破程式化,在写作教学中建构创新思维意识,应培养学生的独立地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创新思维习惯。教师不能一厢情愿地拟定所谓的“最佳立意”,进而以此来束缚学生的思维,而应该培养学生多角度、广范围、突破常规地认识事物的习惯,让他们的思维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上发散,在立意、剪裁、形式上追求创新,才能开拓文路,体现思维个性,避免雷和同公式化,只有这样才能独辟蹊径、形式多样地反映生活,才能在写作中真正建构人文意识。

三、去随意性,建构符合认知规律的写作教学内容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准》指出要“进一步提高记叙、说明、描写、议论、抒情等基本表达能力,并努力学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书面表达要观点明确,内容充实,感情真实健康;思路清晰连贯,能围绕中心选取材料,合理安排结构”。新课程的写作教学要为学生构建表达、内容、情感、结构等方面的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写作体系。使学生循序渐进地提高写作水平,流畅自如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也是一种人文关怀。

由于教材中有关作文的编写内容较为简略,加之一些学校又缺少集体教研的约束,所以在选题、辅导、评讲中很容易出现随意性、盲目性和趋附性。有的作文教学没有研究学生的认知规律及写作能力生成的规律,没有一个长远的规划,忽视了学生的心理、认知和情感,作文教学随意性很大。

克服随意性,建构符合认知规律的写作教学内容体系,必须加强作文的基础性,从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等基本的表达能力训练开始,从片段到整篇,让学生一步一个脚印地练好作文基本功。教学中都应遵从写作能力生成的规律:阅读、感悟积累素材——启发思考,提升思维品质——根据文体进行剪裁、构思——训练语言,增加表达能力——鼓励创新,进行个性化写作。总之,在进行写作教学时要有科学的安排计划,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形成各具特色的写作教学体系。

四、去简单化,建构多元的、发展的作文评价体系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写作评价的要求也充分体现出了人文意识,指出“对于写作的评价,应关注学生的写作态度和写作水平”。要求作文教学的评价不能简单地只衡量学生的写作水平,还要关注学生的写作态度,必须建构多元的、发展的作文评价体系。“新的评价观念要求进行语文教育评价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以促进学生的建康发展。这是对评价领域技术主义倾向的有力遏制,符合重视人文关怀的现代教育潮流。”[3]

作文评价仅仅是手段,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作文能力的发展,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因此,针对目前的作文评价现状,教学中应当建构一种新的适合创新作文成长的评价体系。

首先,变单一的评价主体为多元评价主体,鼓励学生参与到作文的评改之中,指导学生开展自我评改和相互评改,使评改成为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民主活动。其次,变简单化的评价方式为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注重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根据不同学生个性和发展水平进行不同的评价。最后,变平面的评价为立体的评价。变仅从知识和技能的单一评价内容为从“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评价。通过积极有效地评价,让学生不断地认识自我,发展自我,从而不断积淀、发展、升华,循序渐进地发展自己的写作素养,并藉此形成健全完整的人格。

参考文献:

[1][2]霍素君,苑书文.写作教学中人文理念的缺失与建构[C].全国中语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选.北京:开明出版社,2008.

[3]秦训刚.语文课程评价理念的历史选择[J].中学语文(教师版),2003,(10).

[4]秦训刚.新课程语文教学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5]刘晓婷.新课程背景下高中作文发展性评价研究[C].全国中语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选.北京:开明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建构
多元建构,让研究深度发生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新文科背景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改革研究
普通高中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高中:普通与特色同步发展
以端午节为例谈传统节日作为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施
教育部要求各地防止建设大规模普通高中
建构游戏玩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