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子及川贝母合煎薄层指纹图谱研究

2010-07-05 11:05赵海峰张蓉娟王崔春利陕西中医学院咸阳712046
陕西中医 2010年9期
关键词:川贝母乌头正丁醇

赵海峰 梁 晓 赵 锦 张蓉娟 王崔春利 陕西中医学院(咸阳 712046)

中药十八反是一个争议最多的课题。其中认为乌头反贝母。两药合用一直视为配伍禁忌。直至现行的药典也这样记载[1]。但是乌头、贝母合用产生相互作用的机制并不清楚。翁小刚,边宝林等人通过实验证实合煎液中乌头次碱含量增加[2、3]。肖成荣等人发现半蒌贝蔹芨配伍乌头对大鼠肝细胞色素 P450酶含量有一定的影响[4]。赵海峰等人实验证实附子和浙贝母合煎其化学成分发生变化,或是某些成分溶出度增加[5]。那么其他贝母是否发生如此现象,我们通过应用薄层色谱法比较乌头、川贝母合煎与单煎化学成分的变化,为十八反相互作用的机制提供实验依据

1 实验仪器与试药

硅胶 G为青岛海洋化工集团干燥厂产品;试剂均为分析纯。紫外分析仪为上海京科实业公司生产。制附子、川贝母购于西安饮片厂。

2 供试品溶液制备

2.1 水煎液的制备 2.1.1 川贝母单煎液:称取川贝母 10g,浸泡 30min,煎煮 30min,倒出煎煮液,残渣加水再煎 20min,合并两次煎煮液,煎煮液标记为A。

2.1.2 合煎液:称取附子、川贝母各 10g,附子加入开水先煎 30min,再加入浸泡 30 min的川贝母,合煎 30min,倒出合煎液,残渣加水煎 20min,合并煎煮液,煎煮液标记为 B。

2.1.3 制附子单煎液:称取制附子 10g,加入开水煎煮 60min,倒出煎煮液,残渣加水再煎 20min,合并两次煎煮液,煎煮液标记为 C。

2.2 样品制备 将上述制备好的水煎液 A、B、C分别依次用石油醚(30~60℃)、乙醚、正丁醇萃取各2次,每次 30mL,石油醚 (30~60℃),乙醚萃取液作为其他实验用,合并正丁醇萃取液,水浴蒸干,各用甲醇 2mL使溶解,得样品正丁醇样品:A3、B3、C3。

3 薄层分析方法

3.2 正丁醇萃取液的薄层分析 照薄层色谱法(《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附录Ⅵ B)试验,吸取上述A3、B3、C3供试品溶液各 10 μL,分别点于同一羧甲基纤维素纳为粘合剂的硅胶 G薄层板上,以正丁醇-乙酸乙酯 -水 (4∶ 1∶ 5,上层 )为展开剂 ,展开 ,展距大于18cm,取出,晾干,喷 10%硫酸乙醇在 105℃烘 3min,在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图谱如下:

1、2为 A3川贝母单煎;3、4为 B3合煎液;5、6为 C3附子单煎液

4 结果讨论

经过 5个不同批次的药材多次重复实验,薄层色谱显示合煎液色谱明显较单煎液不同,有新的斑点出现。在重新展的薄层板上观察上述 10%硫酸乙醇显色的 2个日光斑点,喷稀碘化铋钾日光下显红色斑点,重复性良好。

对于中药“十八反”配伍研究主要集中在其配伍后使附子的有效成分乌头碱、次乌头碱的煎出含量变化上[2,3]及对机体细胞的影响上面[4],此次薄层分析附子和川贝母合煎其化学成分是否会发生变化,色谱图给出明确肯定的回答。

通过以上实验发现,直接紫外灯 365nm下观察第3批次川贝母薄层色谱中在展开圆点附近斑点较多,合煎液相应位置没有斑点出现;直接紫外灯 365nm下观察,合煎液中明显有新的斑点出现,同时发现第 3批合煎液斑点和前两批药材斑点差别较大。喷 10%硫酸乙醇,105℃加热数分钟后置紫外灯 365nm下观察,效果明显。但是日光下的斑点一直没有出现。变化主要发生在两个方面:①川贝母单煎液中的明显斑点在合煎液中找不到相应斑点;②合煎液中明显出现了单煎液中没有的斑点。提示可能成分发生变化。提示合煎过程中成分发生了变化,三批药材可能因产地不同,化学成分有差异。

这一实验结果给十八反的研究提示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向:十八反毒性成分是否为新生化合物引起或有些毒性成分溶出度增加引起,有待进一步研究。

[1]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5:132.

[2] 翁小刚,聂淑琴,黄璐琦.HPLC测“半蒌贝蔹芨攻乌”中乌头与其他诸药合煎前后次乌头碱的含量变化 [J].中国药学杂志,2004,39(1):57-59.

[3] 边宝林.附子单煎以及与浙贝母合煎后乌头碱、次乌头碱、新乌头碱等有毒成分的含量变化研究[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06,12(4):9-10.

[4] 肖成荣.半蒌贝蔹芨配伍乌头对大鼠肝细胞色素P450酶含量的影响 [J].天津中医药 ,2004,21(4):311.

[5] 赵海峰.附子浙贝母合煎薄层指纹图谱的研究[J].陕西中医,2009,30(4):480-481.

猜你喜欢
川贝母乌头正丁醇
正丁醇和松节油混合物对组织脱水不良的补救应用
中药止咳有川贝母
川贝母的量效关系及其临床应用探讨
含乌头碱中成药理论中毒风险的数学分析
大风子正丁醇部位化学成分的研究
一株川贝母内生真菌的分离鉴定及其产贝母类生物碱分析
三叶青藤正丁醇部位化学成分的研究
德钦乌头块根化学成分的研究
中华抱茎蓼正丁醇部位化学成分的研究
电子舌技术鉴别川贝母粉及其掺伪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