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戏曲舞美的简与繁

2010-08-15 00:42张建民
戏剧之家 2010年11期
关键词:经济基础中国戏曲舞美

□张建民

浅谈戏曲舞美的简与繁

□张建民

舞台美术,尤其是戏曲舞台美术,由简到繁是由经济基础和社会审美决定的。

有着悠久历史的中国戏曲,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区别于其他戏剧样式的鲜明特点,即综合性、程式性、虚拟性和时空转换的自由性。这些特点有机地融为一体,反映在戏曲创作、表演、音乐和舞美等方面,使中国戏曲具有独特的东方艺术魅力。

其实,在戏曲的创作、表演、音乐和舞美中最早、最直接与观众沟通的就是舞台美术。当大幕一拉开,观众面对舞台,最先看到的就是舞台美术;没有幕布的舞台更是如此。即使不是在剧场或戏棚演出,是在露天广场演出,观众最早看到的也是舞台装置。通过这种直观印象,他们就知道这是戏曲演出。因此说,舞台美术也是最能反映中国戏曲舞台艺术特色的。

我们过去在谈到戏曲舞美时,比较多的是与剧本、表演、音乐等混在一起谈,并从中国历史的政治、文化、宗教、地理和观众审美等方面进行总体认识。我认为中国戏曲舞美的形成与发展是上述诸种因素交互作用促成的;但同时也应看到,舞台美术作为一种物质形态的东西,势必与经济和物质生活有非常重要的因果关系。换言之,即经济基础对中国戏曲具有根本性的影响。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经济基础是决定性的因素,而作为意识形态的艺术则是被决定的因素,它归根结底要受经济基础的制约和决定。这种决定作用表现在艺术上,尤其是戏曲舞美的发展,像一面清晰的镜子,形象客观地反映出二者的必然联系。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历朝历代的封建统治者都非常重视农业生产,相对而言都市建设很不发达。在戏曲形成的宋元时期,戏曲舞台样式和装置都与当时都市里的文化娱乐设施有着紧密联系,此时期,在北宋的汴梁、南宋的临安和后来元朝的大都,都相继出现了大规模的群众游艺场所名为“勾栏”和“瓦子”。这是宋元城市商业经济繁荣与民间艺术兴盛所致。瓦子又叫“瓦舍”,是当时集中演出各种民间伎艺的地方,而其中专门表演杂剧、曲艺、杂技等的场所叫做“勾栏”。勾栏实际上就是当时的剧场。

其为四方形,四面设有一尺多高的栏杆,它四周都是客座,后来把靠后一面拦隔起来,成为三面对观众。台上没有什么装置设备,如需桌椅等道具,则由演员自己带上台。何以如此?除去戏曲自身发展的因素外,更主要的还是由于当时没有专业戏曲演出的剧场,廉价的门票、戏曲艺人微薄的收入和地方政府对民间艺术的不屑一顾,都是戏曲剧场无法独立存在的原因之一。也正是由于戏曲夹杂在所谓“百戏”里面同场演出,和其他歌舞杂技轮换着上场,所以台上是空空的,所有一切的道具、景物等都由演员表演出来,因此才有虚坐,拿人当桌椅等表演。在元杂剧兴盛时期,已普遍运用各种小道具,如灯、文卷、书信、枷锁、扇子、竹马等。这些小道具一方面在当时勾栏里演出很方便,另一方面戏班的经济负担又不大。

到了明清两代,随着城市经济和市民阶层的扩大,很多达官贵人、文人雅士、乡绅豪客加入到戏曲观众的行列之中,他们不惜重金支持那些名优的演出,同时很多有钱人还养家班,甚至亲自参与创作和表演,致使一些戏曲班社在经济上有了保障。与此同时,专业戏曲演出场所的出现,也使戏曲舞美有了明显的进步,从面具到脸谱,还有化妆、服饰等,都已初具规模和体制。此外,由于社会经济、科学技术的发展,戏曲舞台已经普遍运用简易的布景或道具,同时也开始尝试运用写实的灯彩布景。如明末绍兴府刘晖吉的家班演出中的月宫就是立体的,五彩灯光,还运用了黑色大幕和轻柔纱幕。清初李渔的家班演出,更有“精工奇巧蜃楼一座,放烟时,忽然抬出”。特别是到了康熙年间,宫廷演戏竟有三层大台:上层是神仙境界,中层是人间,下层是地狱。由此可见,中国古代戏曲舞台美术的由简到繁,或者是在农村简、在繁华的都市里繁,这其中经济基础的影响是根本性的。

责任编辑 王一亮

猜你喜欢
经济基础中国戏曲舞美
昭往彰来——《中国戏曲志》编纂出版工作纪实
“前海”与当代中国戏曲评论
从心所欲不逾矩——为中国戏曲研究院成立70周年作
蔡春山舞台美术作品选
1.2019世界集邮展览开闭幕式舞美效果图 2.武汉天地世界音乐节效果图
论张曼君导演的现代戏曲舞美观念
在空间中寻找戏曲的现代样式——专访上海京剧院舞美设计师徐鸣
中国戏曲为何形成多种声腔
浅析体育竞赛表演业发展的经济基础与政策
长沙市建成“全面小康之市”的路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