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炳与《二泉映月》

2010-08-15 00:42□焦
戏剧之家 2010年11期
关键词:阿炳二泉映月曲调

□焦 勇

阿炳与《二泉映月》

□焦 勇

阿炳(1893~1950),民间音乐家,原名华彦钧,江苏无锡东亭人。他的父亲华清和是无锡雷尊殿道士,能演奏多种民族乐器,尤甚擅长琵琶。阿炳自童年时代即随父学习音乐技艺,由于聪明好学,13岁时琵琶、二胡、笛子的演技已相当娴熟,18岁时成为公认的出类拔萃的演奏人才。他21岁时患眼疾,35岁双目失明,以致沦落街头,成为一名以卖艺为生的民间艺人。人们习惯地称他为瞎子阿炳。

他以演奏各种民间乐器为主,同时也结合时局、新闻自编自唱。抗日战争期间,他编过《汉奸的下场》等曲;抗战胜利之后,又编了“前走狼,后走虎,世上猫子吃老鼠”和“金圆券满天飞”等唱词,对黑暗统治进行揭露和讽刺。阿炳自幼打下坚实的民族器乐功底,长期受到民间音乐包括道教音乐的熏陶,加上他的音乐天赋很高,所以他能把自己一生中遭遇的种种苦难、屈辱、欢乐、希望等复杂的思想感情,通过自创、自编、自演的方式用音乐表达、倾诉出来。他的作品内涵丰富,情真意切,感人肺腑。他的演艺技巧娴熟,他自己曾对人说过能演奏200余首乐曲,可惜由于战乱以及恶劣的谋生环境,大部分已经失传了。目前保留下来的只有1950年中央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研究所记录整理下来六首乐曲。它们是二胡曲《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和琵琶曲《大浪淘沙》、《昭君出塞》、《龙船》。其中最为脍炙人口的是《二泉映月》。

《二泉映月》大约创作于40年代。关于乐曲的内容一般人都认为与描写无锡惠山“天下第二泉”的月夜景色有关。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据阿炳自己说,这支乐曲原来没有名字,而是当年录音时,经杨荫浏先生提议临时商定的,因此乐曲内容与曲名并无必然的联系。欣赏此曲时,应根据音乐本身去领略它的意境。听罢全曲,犹见其人,《二泉映月》可以说是作者身世的自我写照——一个正直、倔强的盲艺人通过乐声向人们倾诉他坎坷一生的遭遇,抒发他对生活无限的感慨和对美好未来向往之情。

《二泉映月》有一个简短的引子和尾声。主体部分由六个段落组成,即主题和它的五次变奏。这是我国民间音乐中常见的变奏体曲式结构。引子是一个下行音阶式短句:

它是那样的忧悒、悲戚,宛如一声饱含辛酸的叹息。紧接着乐曲进入第一段,音乐把我们引入到沉缅往事的情景之中。作为整首乐曲主旨的第一段由三个乐句构成。第一乐句曲调位于中低音区。音域不宽,曲调线以平稳的级进为主,稍有起伏,犹如一位盲艺人在沉思、在回忆,昔日痛苦的生活情景历历在目。

第二乐句只有两小节,它从第一乐句尾音高八度音上开始,曲调在中高音区上流动,情绪渐趋激动,抒发作者对往事不堪回首的感慨之情。××、××,感情大幅度提升,变得激越、愤懑,恰似心潮逐浪高。

此后五个段落是第一段主题的五次变奏。它通过句幅的扩充和减缩,并结合曲调音域的上升和下降,以表达音乐的渐次发展和推进。它的多次变奏不是表现互相对比的情绪,而是为了深化同一主旨,这就是:由沉思而忧伤,由忧伤而悲愤,由悲愤而怒号。

通过曲调多次的反复变奏、音区的强烈对比,力度大幅度的变化,各种因素不断积聚,终于在第五段落形成乐曲的高潮,激愤的情绪仿佛决堤的海潮汹涌澎湃,势不可挡。这是发自阿炳灵魂深处的呐喊,是对命运的控诉和反抗,乐曲最后结束在轻奏的不完全终止上,给人以意犹未尽的感受,好像作者仍在默默地诉说。

《二泉映月》由于其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流传广泛,深受群众喜爱。它不仅是二胡演奏家们的保留节目,还被音乐家们改编成小提琴独奏曲、弦乐合奏曲和民族器乐合奏曲。《二泉映月》还获得不少国际友人的喜爱。世界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听罢此曲被感动得泫然泪下。

责任编辑 李红梅

猜你喜欢
阿炳二泉映月曲调
Wake up, Bunny
张帮主
张帮主
布谷鸟
瞎子阿炳
管弦乐队构建与训练(三)——以弦乐合奏《二泉映月》的主题表现为例
眉户《百戏图》《曲调名》考论
浅谈高职高专音乐赏析课程教学设计的改革——以二胡曲《二泉映月》赏析为例
旋律叮咚响,泉流映月明
——二胡曲“二泉映月”演释[1]的多元化与一元化辨析
如泣如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