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汉族民间舞的跑旱船

2010-08-15 00:42付智佳
戏剧之家 2010年11期
关键词:书生小姐动作

□付智佳

论汉族民间舞的跑旱船

□付智佳

旱船在我国民间有着悠久的历史,起源于渔民的劳动。民间传说是为纪念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而传下来的。传统的跑旱船一般由两人表演:一人扮渔夫,一人扮渔妇。船用竹、木扎框,外饰以艳丽绸布,套系在女舞者的腰间如坐船状,更有的做假腿于船面,与舞者身体相配合,如盘坐船上。另一人手持船桨作划船状。两人合舞,模拟船行水面的种种动作,边歌边舞,一般多表现劳动和爱情情节。以前仅有单船舞和双船舞两种形式,现在出现四船以上的集体船舞,规模宏大,场面壮观,旱船往来穿梭,彩绸飘舞,令人目不暇接。

旱船一般多在春节、元宵节演出。各地的旱船名称虽有所不同,但表现形式基本大同小异。民间的旱船扎得非常美丽,有的在船上装置了许多灯火,夜晚在场院、街头演出时,闪闪的灯光,配上五色缤纷的彩帛,随着船儿飘荡,虽是严冬,却使人感到春意盎然。

旱船的演出一般是单船(一人坐一船),演员有一个坐船女、一个撑船老汉,也有数人撑船的,分别称之为“头道篙”“二道篙”。每个演员都要装扮一定角色,如《打鱼杀家》中的萧恩父女,《白蛇传》中的白蛇、青蛇、许仙、船夫、丫环等,演出时按各人所扮角色,演出各种情节。旱船舞演出的主要形式有:跑场子、摆画面、亮把子。模仿船在水中行驶的基本动作有:起锚、开船、拨水、波浪行、卧船、翻身、跨船、下篙等。坐船女的基本动作有:跑步、碎台步、蹲步、搓步、慢步等。坐船女的表演需要有较高的艺术手段,既要和撑船人密切配合,又表演女子的各种修饰动作,而且还要操纵船身,模仿船在水中行驶的各种形态。头道篙、二道篙等人的动作有:旋风飞脚、翻跟头、单叉、双叉、爬虎、跑步、搓步、摇桨、撑篙、起放锚等。演员武把式要好,才能演得精彩。旱船舞在比较固定的场地演出时,往往还要根据扮演的戏目,像唱戏一般进行演唱。

例如:流传在贵州省赤水市中区官渡镇、长沙镇、元厚镇等地的汉族民间舞蹈——“旱船舞”,已成为当地人们欢度春节和其他重大喜庆节日的一种特殊的、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民俗活动形式。当地民间传说:跳旱船舞兴起于唐朝。唐太宗时期,国泰民安,每年春节天子都要与万民同乐,百官无不同欢。某年正月初五,有位丞相的千金小姐与丫环私自步出府宅,混杂在百姓之中观赏华灯,偶然瞥见一位漂亮的书生。小姐一见钟情,但当时想搭话又不敢言语,想追又不敢迈步,回家后闷闷不乐。第二天又唤丫环陪她出去,从东门找到西门,从北门找到南门,再不见书生的踪影。接连几天情形依旧。小姐心情沉重,丫环更是着急。虽说春节万民同乐,但陪着小姐沿街找书生她是要担风险的。为不露痕迹,她出了个主意,请匠人扎一个纱灯,头尾成船形,中间像轿子,让小姐藏在其中,外人看不见她,她却能清楚窥见路人。她们就采取这个办法,放心地满街寻找,终于在元宵佳期找到了那位她所倾慕的书生。丞相把书生招为女婿,有情人终成眷属。

为纪念这段传奇式的姻缘,第二个元宵节,小姐请匠人扎了一个更精致漂亮的船灯,自己坐其中,由公子领着家丁人等,扮成艄公、水手上街观灯玩耍。岂知满街的人把船灯也当成花灯观赏,有的更随之起舞,使节日更加增辉添彩。就这样年复一年,人们仿效着扎起船灯,跳起“旱船舞”,相沿成习。所以,跳旱船舞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坐船的角色总要挑选一位最漂亮的小姐来扮演。

总之,旱船舞发展至今,已形成一种较规范的群舞,是深受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舞蹈。

责任编辑 付慧君

猜你喜欢
书生小姐动作
因为一首诗,记住一个人 你说“百无一用是书生”,却又“为谁风露立中宵”
缺牙小姐
“等一下”小姐
动作描写要具体
为什么总是书生遇女妖?
人皮
人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