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文化交流

2010-08-15 00:42杨雪梅
戏剧之家 2010年11期
关键词:文化交流民族交流

□杨雪梅

试论文化交流

□杨雪梅

文化是社会学和人类学的一个基本概念。文化一词,在西方原为耕作、培养、教育、发展、尊重的意思,后来英国文化人类学家泰勒在其著作《原始文化》一书中,把文化解释为:“文化就其广泛的人种学而言,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获得才能与习惯。”文化这个词,在中国很早就有了。《周礼》记载:“观乎人文已化成天下。”讲的是文志教化的意思。1922年12月,梁启超在什么是文化一文中指出:“文化者,人类新能所开释出来之有价值的共业也。”这之后,关于文化的定义也日渐丰富。尽管从不同角度考虑有不同的说法,但文化终归是人积极展开的生命活动及其方式和成果的类化物。文化作为一个结构、机制及其现象都很复杂的事物,可以用不同的方法、从不同侧面进行观察和研究,本文则试图从文化交流的角度,对文化现象做一个粗浅的探索。

文化是个谜,恩格斯曾经引述费尔巴哈的话说:“人是人、文化、历史的产物。”人类和文化的开端,在于语词之中。文化,这个使人成其为人的东西,是依托于语言的发育才真正的诞生出来的,在其长期栖息、繁育、劳作的大地上生长和发展起来的,它必须受到它赖以生存的环境的制约,因此人类形成了千差万别的文化现象。马克思说:“不同的共同体,在其周围的大自然中找到不同的生产资料。所以它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生产品是不同的。”这些形形色色的文化生态现象,让人眼花缭乱。

文化又是一种社会现象,是社会实践的产物。因为文化的对象即自然、社会、人自身都是社会性地出现在人的认识和实践中,都受到社会的规定,因此文化形成了社会格局。文化受到社会的规定,还在于任何一种文化创造,都只能是社会的集体意识和个人意识的有机结合,是社会创造于自我创造的动态互渗,因而也是前定的文化积累于后发的文化生产的具体统一。因而文化创造与文化生活也不是一种单纯的个人行为,它是社会创造于个人创造的规定。

文化传播是社会文化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现象,人类文化历史的统一性,世界文化的相关性以及民族文化的完整性,决定着社会文化因素处在永恒的运动中,不断改变自己的物理空间和社会空间中的地位。因此,各民族之间,在文化方面存在着相互交流、借鉴的可能性。

我国自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不仅国内各民族之间,各地区之间的相互交往日益增多,而且各行各业的人们以及世界各民族、各种文化习俗的人民的交流也日益频繁。密切的跨文化交流成为当今世界的一个重要特征,越来越多的人们生活、工作、学习在不同文化的人群之中。

不同文化的彼此交流,对一个人的个性和属性的发展,对一个国家文化发展都会产生影响。交流本身受到文化的影响。文化交流有多种表现形式,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看,有种族之间的交流、民族之间的交流、国际间的交流,同一文化中不同的亚文化间的交流等。从政治学的角度看,文化交流主要表现在个人层次、组织层次、国家层次这三种主要环境下。交流不仅有不同的意图,而且可以有不同的进行方式,如:自我中心型、控制对方型和平等对话型。

在当今的信息社会,跨越国际的交流,已由过去的涓涓溪流变成了汹涌的大潮。交流形式开始表现更多的人际交流和组织交流,它们因交流工具的发展而更加频繁,后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现代的传播形式,表现更多的是利用大众传播媒介的交流。通过大众传播媒介的国际传播的内容可分为三大类:国际新闻、大众文化、经济科技信息。国际文化交流和国际传播已成为各国实施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的重要手段。80年代以来传播技术有了新的进展,计算机技术的突飞猛进,是传统的大众传播媒介发生了巨大变革,产生了新的传媒,如:电子报刊、电子信箱等。通信方面有了卫星通信、光纤通信、移动通信,还出现了信息存储新技术——光盘技术。这些变化使国际信息交流费用下降,大众传播延伸到地球的每一个角落,双向交流增加,大众传播结构间的竞争加剧,国际传播的个人化增强。

世界各民族的文化都有精华,它们是人类的共同宝贵财富。面对世界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趋势,文化交流也出现了被发达国家所垄断的现象,为了民族和国家的利益,也为了全人类的利益,发展中国家应该采取措施来维护本国文化,维护世界文化的多元化。这包括行政手段、法律手段、经济手段、文化评论手段、技术手段等多种措施。发展中国家的携手合作,建立双边的、多边的和地区性信息交换组织,成为国际信息交流新秩序的一个重要措施。

我们应该认真分析和认识文化交流的这些功效,使其更好地为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

责任编辑 李红梅

猜你喜欢
文化交流民族交流
两岸赏石文化交流线上展览
以“春风化雨”的文化交流,加强两国“心通意和”
如此交流,太暖!
我们的民族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充满期待的中韩文化交流年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多元民族
文化交流
“交流”等5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