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灵运玄言赋的独特个性

2010-08-15 00:42霍贵高姜剑云河北大学文学院河北保定071002
名作欣赏 2010年12期
关键词:散文化谢灵运山居

□霍贵高 姜剑云(河北大学文学院 河北 保定 071002)

汉代辞赋家扬雄说:“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诗人之赋丽以则’者,谓古诗之作,以发情止义为美。即《自序》所谓‘法度所存,贤人君子诗赋之正也’,故其丽也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者,谓今赋之作,以形容过度为美。即《自序》云‘必推类而言,闳侈衍,使人不能加也’,故其丽也以淫。”以此标准衡量谢灵运之赋,既非诗人之赋,又非辞人之赋。他的赋少丽辞而多玄言,不可谓“丽”;不合儒家讽谏之义,不可谓“则”;所有十四篇赋中,十二篇为短制,不可谓“淫”。谢灵运虽然赋作较少,但篇篇独具个性。或有序、或无序、或有注、或无注、或长篇、或短制、或叙事、或写景、或说理,随意抒写,体式多变,缺少法度。

一、少丽辞而多玄言

历代诗评家评谢灵运之诗,有的认为具有“奇”的特征。沈约说:“颜、谢并起,乃各擅奇,休、鲍后出,咸亦标世。”《隋书》说:“宋、齐之世,下逮梁初,灵运高致之奇,延年错综之美,谢玄晖之藻丽,沈休文之富溢,辉焕斌蔚,辞义可观。”但也有诗评家认为谢诗具有“丽”的特征。明代王世贞说:“余始读谢灵运诗,初甚不能入,既入而渐爱之,以至于不能释手。其体虽或近俳,而其意有似合掌者。然至丽之极,而反若平淡,琢磨之极,而更似天然,则非馀子所可及也。”不过,笔者以为,谢诗用典太多、雕刻太甚,只有少数句子称得上“丽”,不能以此作为谢诗的主要特征。从时代背景来看,“自建武暨乎义熙,历载将百,虽缀响联辞,波属云委,莫不寄言上德,托意玄珠,遒丽之辞,无闻焉尔”。谢灵运恰好生活在晋宋之际,在晋三十五年,在宋十四年。他生活的时代正是诗运转关时期,老庄并未告退,玄气犹未尽革,华美诗风尚在萌芽时期,受此影响,谢诗丽辞尚少,玄言犹存。

作为一种文体,赋在韵律方面是逊于诗的。刘向说:“不歌而诵谓之赋。”(《汉书·艺文志》)赋不能歌唱,只能诵读,在韵律方面不如诗歌,在句式上更加散文化一些。这在赋产生之初就与诗有了这样的区别。到了谢灵运,其赋作就更加散文化了。他在《山居赋序》中说:“今所赋既非京都宫观游猎声色之盛,而叙山野草木水石谷稼之事,才乏昔人,心放俗外,咏于文则可勉而就之,求丽,邈以远矣。”他说“才乏昔人”,固然是自谦的话,但说“求丽,邈以远矣”则是事实情况。其赋现存十四篇,很多句子具有散文化的倾向。大部分句子不是体貌写物,做形象的描绘,而是下笔必典,蕴含玄理。如:

嗟夫,卞赏珍于连城,孙别骏于千里。彼珍骏以贻爱,此陋容其敢拟。(《伤己赋》)

谢子卧疾山顶,览古人遗书,与其意合。悠然而笑曰:夫道可重,故物为轻;理宜存,故事斯忘。(《山居赋》)

于天唯舍唯用。其见也则如游龙,其潜也则如隐凤。(《逸民赋》)

第一则《伤己赋》中的句子,用了两个典故。一个是卞和献玉之典,一个是伯乐识马之典。谢灵运借此说明庐陵王刘义真对自己的赏识、器重。第二则《山居赋》中的句子,是纯散文化的句式,阐说“重道轻物”的玄理。第三则描绘了谢灵运心目中的理想人格,用了《周易》中的典故,阐明了自然之道包含进取与退隐的道理。《周易·乾卦》九二位爻辞说:“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九四位爻辞说:“或跃在渊,无咎。”谢灵运使用这个典故意在说明:君子有时需要出仕济世,有所作为;有时需要避世归隐,进德修业。

谢灵运赋中的典故与玄理很多,不烦多举例证,但是,这并不说明谢赋中没有清丽的句子,只是很少而已。以下两处山水描写意境优美,文采斐然。

于是卜居千仞,左右穷悬。幽庭虚绝,荒帐成烟。水纵横以触石,日参差于云中。飞英明于对溜,积氤氲而为峰。(《入道至人赋》)

第一处描写了“入道至人”居住的地方,语言清丽,简练传神,描绘了一幅人间仙境图。第二处描写了“领表”的磅礴、奇险,有形有声,读之如临其境。

综上可见,谢灵运的赋作以玄言为主,语言有散文化倾向,只有少数句子符合“丽”的标准。

二、不合儒家讽谏之义

儒家注重文学的“讽谏”作用。《毛诗序》说:“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刘勰认为作赋的根本目的在于“风轨”与“劝戒”。他在《文心雕龙》中说:“文虽新而有质,色虽糅而有本,此立赋之大体也。然逐末之俦,蔑弃其本,虽读千赋,愈惑体要。遂使繁华损枝,膏腴害骨,无贵风轨,莫益劝戒,此扬子所以追悔于雕虫,贻诮于雾者也。”然而,自赋产生之初,似乎就没有达到这一标准。在“别诗之原始,命赋之厥初”,赋的特点就是“遂客主以首引,极声貌以穷文”⑥。赋的展开常常由主客对话引起,然后极力描摹事物的声音状貌、追求文采。到了西汉,赋的写作初衷虽然意在讽谏,但最终的结果还是“劝百讽一”。东汉班固也提出赋的功能是“润色鸿业”。东汉至魏晋,抒情小赋逐渐发展,以抒发一己之情怀为主,更是远离了所谓的“风轨”、“劝诫”。至谢灵运,赋的写作更是没有特定的目的,主旨随时势、兴趣而变化。《撰征赋》“写集闻见”,目的是“托此不朽”;《归途赋》写归途之景,悟归隐之道;《伤己赋》抒自伤身世之情;《山居赋》乃山居闲暇所作,“抱疾就闲,顺从性情,敢率所乐,而以作赋”(《山居赋序》);《逸民赋》写心目中理想人格的出处行藏之道;《入道至人赋》写得道的至人居住的地方及其心灵达到的境界;《罗浮山赋》有感于客之梦而阐发玄理;《孝感赋》写忆家乡、思亲人之情。这些赋就像人各一面,互不雷同。谢灵运在生活中讲究“顺从性情”,导致赋的创作主要抒发一己之情感,张扬一己之性情,传达一己之理念。然而,离“讽谏”的要求却越来越远了。

三、少长篇,多短制,不可谓“淫”

“辞人之赋丽以淫”。“淫”在这里意为“过分”,指赋的过分铺排、形容过度。在谢灵运所有十四篇赋中,《撰征赋》与《山居赋》篇幅较长。《撰征赋》虽然篇幅较长,但它叙写晋室过江之后至刘裕北征之间的历史遗迹与事实。因为铺叙的史实、人物、遗迹较多,所以占用了较长的篇幅,并非把一个事物反复铺排、过分渲染。《山居赋》则称得上铺排过分。其中描绘了谢灵运归隐之地的自然景物、劳动生产、创作、交往以及听讲、放生等佛事活动。对于自然景物、山间物产铺叙甚详,是模仿汉大赋的体制。不过,仅一篇《山居赋》不能代表整个谢灵运赋的特色。

除以上两篇以外,其它诸篇写景简练传神、抒情含蓄蕴藉、说理简要警策。写景之处正如上文所举的例子,《入道至人赋》与《领表赋》,以极其简练传神的语言,分别描绘了得道者居住的“人间仙境”和南方山岭的荒茫、阔大、奇崛。其次,善于寓情于典故之中。他在《孝感赋》中写道:“孟积雪而抽笋,王斫冰以脍鲜。荑叶于枯木,起春波于寒川。”运用了孟宗孝母、王祥卧冰的典故,暗含作者对故乡、对亲人深深的眷念之情。第三,说理简要警策。《逸民赋》开篇说:“于天唯舍唯用。”好像一篇论说文,开篇“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文赋》)下文围绕这一主旨展开。《入道至人赋》在描绘了居住之地的清静秀美以后,写道:“推天地于一物,横四海于寸心。”点明老庄“齐物”之理。

此外,谢灵运作赋有继承也有发展。从文体的功用方面看,他的《撰征赋》不能说不是在“润色鸿业”;从艺术形式上看,他的《山居赋》之铺排不亚于汉大赋。此可谓对前人的继承。他的创新之处在于:赋这种文体本来就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形式比较自由,而谢灵运把这种自由发展到了极致。其中最主要的自由是表达方式的自由。赋者,铺也。本来以叙述、描写为主。但谢灵运却把这种文体用于敷写玄理,抒发一己之情怀。或把叙事、议论、抒情、描写这些表达方式随机组合,根据表达的需要随时变化。

综上可知,谢灵运的赋“不丽”、“不则”、“不淫”,既非诗人之赋,又非辞人之赋,是一种独具时代与作者个性的玄言赋。

注:文中所引谢灵运作品均参看李运富编注的《谢灵运集》,岳麓书社,1999年版。

[1] 汪荣宝.法言义疏(诸子集成本)[M].北京:中华书局,1987.

[2] (梁)萧子显.南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2(908).

[3] (唐)魏征等.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3(1090).

[4](明)王世贞.读书后(卷三)(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 (梁)沈约.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1778).

[6](梁)刘勰著,周振甫注.文心雕龙注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猜你喜欢
散文化谢灵运山居
山居图
谢灵运:我的人设崩了
山居秋暝
格律诗词中散文化句式小议
山居图
谢灵运堪称职场反面典型第一人
论汪曾祺小说中的散文化
浅谈消息写作中文学化手法的运用
醉心余映潮“散文化”艺术课堂
谢灵运山水诗的玄言尾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