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煎饼坪》中的狂欢化因素

2010-08-15 00:42上海电力学院直属外语系上海200090
名作欣赏 2010年18期
关键词:亚瑟王巴赫金狂欢节

□苗 颖(上海电力学院直属外语系,上海200090)

解读《煎饼坪》中的狂欢化因素

□苗 颖(上海电力学院直属外语系,上海200090)

斯坦贝克 煎饼坪 狂欢 巴赫金

本文通过对《煎饼坪》的分析,解读了小说中蕴含的狂欢化因素。在丹尼的房子这个“狂欢化广场”,小丑的“加冕”和“脱冕”仪式在上演,同时,丹尼及其朋友的狂欢化历险也是对亚瑟王与圆桌骑士传奇的讽刺性模拟。《煎饼坪》中狂欢化因素体现了巴赫金理论中颠覆常规的狂欢化的世界感受。

约翰·斯坦贝克是20世纪美国最著名的小说家之一。他一生中,创作的作品颇多,主题广泛。其代表作有史诗般长篇小说《愤怒的葡萄》以及中篇小说《人与鼠》等。但最初给作家带来巨大声誉和不菲收入的是发表于1935年的《煎饼坪》①。《煎饼坪》出版前曾数度被出版商拒绝,并被批评为缺少明显的主题与结构上的统一性,“仅仅为滑稽故事集”。但一经出版,该小说就荣登全美畅销书榜。斯坦贝克更是凭该小说的成功,首次实现经济上的独立,并“成为数百万人的偶像”(沃伦·弗伦其,1995:8)。

《煎饼坪》以丹尼和他的朋友为主线,描写了生活在蒙特雷的一伙派沙诺人(Paisanos)的故事。虽时间流逝,《煎饼坪》却依旧艺术魅力不减,至今仍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现有的对该作品的文学研究主要集中对作品的结构加以评论,或者是把作品归于流浪汉小说进行解读,或者是分析这伙派沙诺人的“遁世英雄”形迹。本文试另辟视角,应用巴赫金的狂欢化文学理论解读《煎饼坪》中的狂欢化因素。

文学的狂欢化出现于古希腊罗马时期,当时盛行的风雅喜剧与庄谐体文学作品充满狂欢化色彩。巴赫金在其主要著作《弗朗索瓦·拉伯雷的创作与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民间文化》与《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等中,对狂欢化文学进行了系统研究。“狂欢”起源于“狂欢节”,据塞缪尔·金瑟的研究,狂欢节在公元1000至1300年发展起来,在欧洲于14至16世纪达到鼎盛期,17、18世纪因为一些宗教的规范及国家的干预,狂欢节活动略有衰退,至19世纪,狂欢节又在一些欧洲大城市复兴起来(Samuel Kinser,1990:9)。狂欢节活动不仅历时较长,而且影响甚远。“中世纪的大城市每年狂欢节的时间长达三个月之久。狂欢节式的世界感受对人们的观察和思考所产生的影响是无法抗拒的:这种影响迫使人们仿佛摆脱自己的正式身份,从狂欢节式诙谐的角度看待世界。”(巴赫金著,白春仁、顾亚玲等译,1998:170)

在巴赫金的研究中,“狂欢”不仅局限于狂欢节的活动,而且广泛地包括各种民间狂欢行为。巴赫金描述了“正规的,常规的”生活之外的“第二生活”:一种充满了笑声的自由自在的生活,“充满了对一切神圣物的亵渎和歪曲,充满了同一切人一切事的随意不拘的交往”,“狂欢式的生活,是脱离了常轨的生活,在某些程度上是‘翻了个的生活’”(巴赫金著,白春仁、顾亚玲译,1988:184,176)。

狂欢化生活同时具有明显的乌托邦色彩,人们的行为、姿态、语言等不再受等级地位等社会常规的支配与控制,在狂欢中,暂时共享自由、平等、富足。“狂欢化世界感受还有几个特点,比如俯就,指神圣同粗俗,崇高与卑下,伟大与渺小相接近;还有粗鄙,指冒渎不敬,包括对神圣文字和箴言的摹仿讥讽等”(巴赫金著,白春仁,顾亚玲等译,1998:161-162)。本文试运用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从平等的狂欢广场,脱冕加冕的狂欢化作品情节,及对小说对亚瑟王与圆桌骑士传奇的讽刺性戏仿这三个方面对《煎饼坪》中所包含的狂欢化因素加以分析与解读。

“狂欢广场”是巴赫金狂欢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即“狂欢空间”,也就是狂欢作品中发生重要情节的场所。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狂欢空间”一般集中于广场上,广场是民众狂欢的舞台。广场“集中了一切非官方的东西,在充满官方秩序和官方意识形态的世界中仿佛享有‘治外法权’的权力,它总是为‘老百姓’所有的”(巴赫金著,白春仁、顾亚玲译,1998:39-40)。广场上的活动虽有时粗野鄙俗,却具有自由平等的精神。随后的几个世纪,广场的空间逐渐缩小,“狂欢广场”的概念得以进一步扭曲与泛化,其他一些人们欢聚的场所,如大街、小酒馆、道路、客厅等都成为广义上的“狂欢广场”。以此概念判断,《煎饼坪》中的“狂欢广场”主要是丹尼的房子。主人公丹尼退伍后,从外祖父那儿继承了两座小房子。他把其中一座象征性地“出租”给好友派仑,派仑无意付房租,为了让自己良心不受谴责,又引进另一个房客帕布洛,随后耶稣·马利亚也住了进来,三人白天不工作,坐在门廊晒太阳,晚上喝酒、唱歌、聊天。一次意外,三人“租住”的小房子毁于火灾,三人又一起住进了丹尼住的房子。反观丹尼,他始终并不真正想收房租,甚至在火灾烧毁“出租”的房子后,心想“如果房子还在,我一定会妄想收房租……现在好了,我们又可以自由自在了”①。随后,海盗,大乔等丹尼熟悉或不认识的人接二连三搬进丹尼家,把丹尼的房子变成一个“狂欢广场”。

作为“狂欢广场”这样一个特殊的时空体,其主要特点是开放性与包容性,人们可以在这里随意地往来歇息。丹尼的房子就具备这个特点,人们似乎可以随意搬进来,寻找安栖之所,丹尼从未再提房租的事,也丝毫不介意随着住客的增多,房子显得越来越狭小。他对所有来来往往的人的唯一要求是“不要睡我的床”。

主宰这个“狂欢广场”的是人们之间的自由自在、亲昵不拘、平等的交往。所有的住客,除了海盗每天卖柴有点收入外,整天没有任何正式的工作或收入。但房子里的生活大多数时间却是狂欢式的,快乐无比。众人睡觉醒来,吃饱饭,或晒晒太阳,或东游西荡。如有人碰巧设法搞到点酒,大家就一起快乐分享,喝着酒、聊着天、讲着奇闻趣事。喝醉了就倒头大睡,或互相痛快地打一架。

与蒙特雷这座城市里住着的其他人不同,丹尼和他的朋友们未受到商业化的感染,也不受美国商业利益的驱动,他们在丹尼的房子,这个“狂欢广场”中,过着一种“翻了个”的边缘人生活,一种自由平等的狂欢化生活。“狂欢广场”中,“酒”是一个中心意象。众人或买或骗或偷或借,只要一搞到点酒,就开启新一轮的狂欢。在酒作用下的狂欢氛围中,社会等级、世俗束缚统统消失了,人们的接触变得随意而亲昵,人与人的关系也颠覆资本主义商业化价值观。

在狂欢节,“加冕”和“脱冕”的仪式在狂欢广场上演。给小丑的随意加冕与脱冕是狂欢节重要的仪式之一。加冕与脱冕是合二为一的仪式,本意象征新旧的更替,却也讽刺了权势与地位的相对性。

《煎饼坪》的主人公丹尼就是一个典型的狂欢化小丑人物,在小说中被随意加冕与脱冕。丹尼在煎饼坪街上长大,无论血统还是遭遇也并不比其他孩子高明。美国对德国宣战后,丹尼因一日与朋友喝醉了酒,跑到征兵站前为美国欢呼而被征召入伍。退伍后,又因与人打架、砸碎人家的窗户而被判入狱30天。这样一个小丑似的人物,却意外地继承到两座房产。两座房产为丹尼在社会地位上加冕。“出租”一座房子的消息使丹尼霎时成了一个大人物,也变得有女人缘。丹尼生就一双罗圈腿,行为举止也像小丑,突如其来的艳福实际上是女人们对他的产业的觊觎。如,在火灾烧毁一座房子后,他跟邻居莫拉莱斯太太的暧昧关系就一下子冷了下来。

但住在丹尼房子里的朋友们仍把丹尼奉为“国王”,供给他酒与食物。但丹尼并不总满足于整日无所事事,饮酒狂欢,他的行为变得越来越荒诞滑稽,突然开始向往没有产业重压下的日子,从家里逃走,却时不时回来偷东西变卖。“这座房子的一切事物都在生丹尼的气,而丹尼却在寻欢作乐。”

朋友们为让他开心,破天荒地集体出去工作,攒钱为他举办酒会。丹尼房子里举行的酒会成为全镇人的狂欢节。人们纵情畅饮,“女人们在大笑”,人们跳舞跳得太猛了,甚至把地板都震塌了。“煎饼坪的快乐精神,失去了控制,升入空中,成了一个欢喜若狂的整体。”在全民狂欢中,丹尼也变得“又高又大,可怕极了”。他喝得大醉,叫嚷着要找名副其实的敌人,冲出房子,跌落谷底,最后身亡,丹尼终结了他狂欢的一生,狂欢中小丑丹尼的加冕与脱冕仪式也随之结束。

故事的开头,丹尼的房产使他暂时改变了地位和命运,拥有财富和爱情的美梦,与朋友在他的房子里过着平等、自由的生活,充满了狂欢节乌托邦理想色彩。但随着故事的发展,丹尼被脱冕并最终死亡的命运,却是讽刺了权势与地位的相对性。

“傻子”也是狂欢中必不可少的人物形象。《煎饼坪》中的“傻子”海盗,智力低下,靠别人的施舍为生。他热衷于把卖柴的收入积攒下来,计划买一个金烛台献给阿西西的圣方济各。因为他声称他有一只狗生病,在他祈祷时,见到了圣灵现身,随后狗就病好了。在海盗最终为教堂献上金烛台,神父大加布道时,海盗养的一群狗却冲入教堂,引起骚动,人们随之大笑,神圣的场面瞬间成为闹剧。仪式结束后,“傻子”海盗竟然记忆活跃,把神父的话,包括他讲的故事和发的议论原封不动地讲给了他的狗听,然后,据海盗观察,狗也看到了圣灵显圣。小说通过把海盗这一智力低下的傻子加冕描述为虔诚并且领悟宗教真谛的教徒,消解了权威和宗教的神圣。

狂欢化本身就有对原始酒神精神进行讽刺性模拟的成分。酒神祭的巫祝仪式,就是模拟酒神狄奥尼索斯从死亡到复活的受难过程。起初,祭品常是年迈体弱的部落首领。发展到后来,在狂欢广场上,由小丑取代了部落首领,成为祭品,民众给他加冕和脱冕,模拟了原始的祭献仪式。

“所谓讽刺性模拟是指对某一现成的确定的对象进行戏仿,以取消它的唯一性和自足性,使它相对化”(王建刚,2001:151),是巴赫金理论中的“对神圣文字和箴言的摹仿讥讽”(巴赫金著,白春仁,顾亚玲译,1998:162)。讽刺性模拟包括“模拟一定风格的语言和仿效一定格调的叙述”(夏忠宪,2000:112)。

当《煎饼坪》首次出版时,一些评论家批判该小说结构上缺乏内在的统一性。作为回应,斯坦贝克给他的经纪人写信解释:该小说以马罗莱的《亚瑟王之死》为基础和版本,在结构上与亚瑟王故事相似。故事结构开始为亚瑟王的到来,神奇般拥有一座房子,圆桌的形成,骑士的历险,最后是亚瑟王,丹尼的神奇历险。小说不仅在结构上,而且在人物塑造上,也对亚瑟王与骑士传奇进行模仿。小说再版时,斯坦贝克曾想在章节间加入美国滑稽戏中的吟唱者的角色,虽最终放弃,但加了一个序言,再次表明丹尼的房子与圆桌,丹尼的朋友与亚瑟王的骑士之间的相似性。在《煎饼坪》的狂欢化文本中,这种故事情节结构、人物塑造上的相似是“翻了个”的相似,丹尼和他朋友的故事是对亚瑟王与圆桌骑士历险传奇的讽刺性模拟。

亚瑟王与圆桌骑士的传奇故事在欧洲流传甚广,它主要以冒险、爱情和宗教为三大主题,歌颂正义、忠诚、勇敢和责任心。亚瑟王的骑士屠龙、镇妖、寻找圣杯,而丹尼的朋友整日无所事事,除了睡觉、晒太阳、喝酒、打架、谈论奇闻趣事,最大的冒险莫过于从丹尼的邻居莫拉莱斯太太家偷鸡去换酒喝,或是设法从托瑞利太太处骗酒喝。寻找圣杯也被改写为圣安德鲁节前夜,丹尼的朋友在树林中寻宝,最终只收获一块测量局的地标。为帮助弱者,缺少食物的特里西娜,丹尼的朋友到处横冲直撞,上气不接下气地去偷吃的东西。在特里西娜家堆满食物,使整个煎饼坪都散发着一股肉类屠宰加工厂的气味。丹尼与朋友的历险充满狂欢化色彩。爱情与宗教主题也被戏拟。丹尼的爱情失去传奇色彩,丹尼想追求的莫拉莱斯太太极其现实和势力;另一位情人拉米雷斯则行为放荡,妖里妖气,在不通电的房子里,推着丹尼送的吸尘器走来走去,嘴里模仿着马达的声音,只为向别人炫耀。在宗教上,所有人当中,最虔诚的、每周日必到教堂的,却是智力低下的傻子,海盗。

丹尼和他的朋友是当时社会生活的边缘人。他们自由自在,懒散放肆的生活与蒙特雷其他人的循规蹈矩,追逐名利,形成了鲜明对比。他们异于常人,“翻了个”的生活充满狂欢化色彩。斯坦贝克对他们狂欢化生活的描述体现了巴赫金理论中的狂欢化的世界感受,即颠覆常规,摆脱一切社会世俗与经济因素的束缚,暂时乐享平等与自由。

[1]Samuel Kinser.Carnival:American Style[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0.

[2]巴赫金.诗学与访谈[M].白春仁,顾亚玲等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3]巴赫金.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M].白春仁,顾亚玲译.北京:三联书店,1988.

[4]巴赫金.巴赫金全集(第5卷)[M].白春仁,顾亚玲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5]巴赫金.拉伯雷研究[M].李兆林,夏忠宪等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6]王建刚.狂欢诗学——巴赫金文学思想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1.

[7]沃伦·弗伦其.约翰·斯坦贝克[M].王义国译.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95.

[8]夏忠宪.巴赫金狂欢化诗学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9]斯坦贝克文集.《人与鼠》中短篇小说选[M].张澎智,张健,石枚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

(责任编辑:水 涓)

E-mail:shuijuanby@sina.com

苗 颖,文学硕士,上海电力学院直属外语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

① 《斯坦贝克文集《人与鼠》中短篇小说选》,张澎智、张健、石枚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版,第175页。下文有关《煎饼坪》小说引文均出自此书,不再另注。

猜你喜欢
亚瑟王巴赫金狂欢节
重新为巴赫金画像
对话与距离:《踩影游戏》的巴赫金视角解读
在与巴赫金对话的长远时间里
蔬菜狂欢节
巴赫金“表述”研究的再阐释
《亚瑟王:斗兽争霸》23分钟片段抢先放映
自爆从小喜欢亚瑟王
巴西
动物狂欢节
葡萄狂欢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