择偶标准与婚姻要素
——《傲慢与偏见》解读

2010-08-15 00:42张慧婷焦作大学外国语学院河南焦作454000
名作欣赏 2010年18期
关键词:奥斯丁达西傲慢与偏见

□张慧婷(焦作大学外国语学院, 河南 焦作454000)

择偶标准与婚姻要素
——《傲慢与偏见》解读

□张慧婷(焦作大学外国语学院, 河南 焦作454000)

傲慢与偏见 择偶标准 婚姻 爱情

《傲慢与偏见》是英国著名作家简·奥斯丁的代表作,她以女性独有的细腻的笔触描写了她那个时代的爱情及婚姻,诠释了人们的择偶动机和择偶标准,以及形成婚姻的多个要素。

简·奥斯丁(JaneAusten),1775年12月生于英国汉普郡的史蒂文顿,她并不算是一位长寿的作家,也算不上是位多产的作家,《傲慢与偏见》是她最早完成的作品,1805年她父亲去世后,简·奥斯汀才再度认真提笔,重写《最初的印象》,改名叫《傲慢与偏见》,于1813年1月出版。

在小说中作者描写了18世纪英国的乡村,这里居住一群骑马的绅士和穿长裙的小姐。故事就发生在他们中间。这本书诙谐有趣,妙趣横生,带有一股轻喜剧的味道。它主要写了小乡绅班纳特有五个待字闺中的千金,故事的女主人公伊丽莎白排行老二,上有姐姐简,下有三个妹妹玛丽、凯蒂和莉迪亚。姐妹五人生活单调而平静。新来的邻居宾利是个有钱的单身汉,他立即成了人们追猎的目标。在一次舞会上,宾利对班纳特家的大女儿简一见钟情,故事因此展开。在结识了镇上班纳特家的这“五朵金花”之后,一段美丽而饱含“傲慢与偏见”的爱情故事就发生了。傲慢的富豪子弟达西在短暂的交往中深深地爱上了美丽的伊丽莎白,并且不顾门第和财富的差距,勇敢地向她求婚,却遭到无情的拒绝。伊丽莎白对他有误会和偏见。因为达西的傲慢实际上是地位差异的反映,只要存在这种傲慢,他与伊丽莎白之间就不可能有理想的婚姻。但经过了一段时间之后,伊丽莎白发现并亲眼看到了同样善良的达西的为人处世和一系列的改变。特别是看到他改变了过去那种骄傲自负的神态,伊丽莎白对他的误会和偏见也逐渐消失,最终成就了一段美好的姻缘。

作品通过班纳特几个女儿的婚姻经历为基点,以伊丽莎白与达西的感情经历为情节主线,展示了18世纪中后期英国社会贵族阶层的婚姻状况。从某种程度上,也探讨了婚姻的内涵,因此此书也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

人们的择偶标准既要遵循婚姻的自然属性,又不得不受婚姻社会属性的影响。人们在选择婚姻伴侣时不可能只有单一的动机,而是几种动机同时存在,只是侧重点不同罢了。16世纪至18世纪英国上层阶层的择偶标准一直没有多大的变化,注重婚姻的物质基础,强调门当户对,但是并不否认爱和感情是婚姻的前提。而这种侧重点的差异表现出来便是人们择偶标准的差异。

1.可爱理智的伊丽莎白的择偶标准:两情相悦的真挚爱情

伊丽莎白在班纳特家中排行老二,她不但聪明伶俐,活泼可爱,还有着丰富的个性和内涵。伊丽莎白认识到了当时社会上以财富和社会地位来谈婚论嫁的风气,自己最好的朋友的婚姻也不是建立在爱情的基础之上,但她并没有迷失自己,而是选择继续勇敢地追寻自己的爱情。正是伊丽莎白不凡的谈吐和高贵的情操吸引了达西,让达西对她渐生爱意。这也体现出英国的传统的择偶观念:在美貌和财富之外,注重性格和美德。

伊丽莎白和达西给人的感觉是郎才女貌,天造地设。但两个人在性格上都有弱点。伊丽莎白是一位中产阶级的小姐,受过中等教育,但同贵族阶级相比家庭地位还是低下,亲友又都是没有教养的人,常常在公共场合出丑,使她自惭形秽,这样的环境就为她性格中的偏见奠定了基础;而达西性格偏内向,不喜欢和陌生人说话,再加上他出身豪门,拥有巨额财富,难免会给人以傲慢的印象。两人刚开始接触时,对彼此的印象都不好,但随着接触的增多,渐渐地伊丽莎白的美丽和可爱,尤其是她机灵的头脑和诙谐深深吸引了达西,尽管他觉得伊丽莎白出身不算高贵,看不起她的家庭并认定自己向伊丽莎白求婚,已经是降低了要求,所以他认为身份低微而又缺少金钱财富的伊丽莎白一定会欣喜若狂地接受。但是伊丽莎白断然拒绝了他的求婚,还毫不留情地指责他的傲慢无礼。

伊丽莎白最终与达西结成美满的婚姻,是她对改过的达西产生了真挚的爱情,而不是达西早就拥有的金钱和地位。其实在这个时候,即使达西没有万贯家财,伊丽莎白还是会嫁给达西。伊丽莎白的择偶标准很明确,她要选择她所爱的人,同时也是爱她的人。她要将婚姻建立在爱情的基础上,其他的因素,比如社会地位、金钱和财富在她眼里都是不重要的。

2.现实聪明的夏洛蒂的择偶标准:社会地位和谋生手段

在《傲慢与偏见》中,金钱和爱情婚姻往往是形影不离,难分难舍的。小说里人们谈婚论嫁时总少不了金钱的影子,而阐述金钱对于婚姻的选择,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柯林斯牧师和夏洛特·卢卡斯的结合。

夏洛特·卢卡斯是《傲慢与偏见》里最现实的一位女子,是她最先看出达西对伊丽莎白有意,并且向伊丽莎白表达她对简和宾利感情发展的担忧。夏洛特的聪明伶俐令人印象深刻,可更让人感叹的是她对自己婚姻选择的那份精明。她清楚地认识到了当时英国社会中上层阶级婚姻的普遍本质:物质因素是18世纪至19世纪英国社会婚姻生活的重要因素。贵族的婚姻很大程度上要服从家庭的利益,他们非常注重婚姻所带来的经济利益。对于许多处于经济困难的贵族来说,尤其如此。因而,属于破落贵族家庭的夏洛特没有多少可观的嫁妆,也无法攀高求贵,被迫嫁给柯林斯实际也是一种无奈的选择。法律规定,女性不拥有财产继承权,家庭生活被认为是最适合妇女的天地。妇女要生存,要获得生活上的保障和“财政保证”,婚姻是捷径也是唯一的途径。这就导致了当时的婚姻不仅仅是作为爱情的归宿,还会是“谋生”的手段。

夏洛特是非常聪明的。她早就看出了柯林斯先生既不通情达理,又不讨人喜欢,同他相处实在令人厌烦,而且他对她的爱是“镜花水月”。但是她还是选择了他做丈夫,因为夏洛特选择的这种婚姻,总归是女人最适意的保险箱,或者说是一个长期饭票,能确保她不挨冻受饥,也不用担心丈夫变心,至于婚姻幸福与否则就要放到次要位置了。这就是夏洛特和柯林斯的婚姻,很显然成就这段婚姻的关键因素就是金钱。这样的一种靠金钱财富维持的婚姻虽然并不完美,但也是一种婚姻。

3.轻浮放荡的莉迪亚的择偶标准:性的吸引和虚荣心的满足

在《傲慢与偏见》中,如果要选出一桩最荒诞且最不被看好的婚姻,无疑就是莉迪亚和威克姆的婚姻了。读者甚至没有看到两人是如何交往的,就听到了他们私奔的消息。两个人之间很难说有什么爱情,即使勉强有,也只能算是“肉欲之爱”产生的盲目激情。简·奥斯丁对他们的婚姻持一种批判的态度,莉迪亚的轻浮、鲁莽和无知即使在小说的结尾也没有改变,威克姆的狡诈、野心和肤浅也使我们感到厌恶。

作者在小说中没有对这一婚姻进行过多的描述,但读者不难看出,理智、感情与道德可以说是婚姻精神层面上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而这对婚姻不具备其中的任何一项,他们婚姻的失败早已注定。长期以来,西方人有这样的观念,婚姻是为了爱情寻求伴侣,还有的是为了性的和谐,避免孤独。莉迪亚习惯沉醉在男人的追捧中,而且一向用情不专,“只要受到人家的勾引,对谁都会上钩”。她对人的好恶,选择男人的标准,只是看对方的脸蛋漂不漂亮。当有漂亮的男人出现时,她的注意力马上就会集中过去。至于自己是不是爱上对方,她一点也不在乎,更不会在乎对方是否真的爱她。这种以性爱为基础的带有鲜明个人性的婚姻是缺乏稳定性的。

现代社会中人们追求美好婚姻的要求没有改变,《傲慢与偏见》中诠释的择偶标准和婚姻观念也没有完全脱离我们的实际,还带来某种启示。在面对婚姻爱情的时候,人们需要有自己的选择,做出自己的判断。这也许是奥斯丁通过《傲慢与偏见》为我们留下的永恒的话题吧。

[1]简·奥斯汀.傲慢与偏见[M].孙致礼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0:1.

[2]杨 琴.评简·奥斯丁在《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观[J].扬州职业大学学报,2004:(2).

[3]管先恒.《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面面观[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4]陈佳.《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观[J].辽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增刊).

(责任编辑:吕晓东)

E-mail:lvxiaodong8181@163.com

张慧婷,文学硕士,焦作大学外国语学院教师。

猜你喜欢
奥斯丁达西傲慢与偏见
一分钱也没少
简·奥斯丁:别样的“文化研究”
傲慢与偏见
钱包风波
简·奥斯丁:似朋友,似陌生人
可怜又可悲的女人
An Analysis of Mr. Bennet in Pride and Prejudice
“搬砖工”奥斯丁:超越C罗源于下班后的2万米
Pride and Prejudice《傲慢与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