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统购统销政策推行初期出现的问题及启示

2010-08-15 00:45徐腊梅
党史文苑 2010年14期
关键词:陈云基层干部江西省

徐腊梅

(江西财经大学 江西 南昌 330013)

粮食统购统销政策始于1953年,终于1985年。它的推行达到了解决粮食供求矛盾的最初目的,同时也保持了粮价稳定,推动了工业化的进程和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然而,这一政策在推行初期(1953—1955年)出现了不少问题。为此,党中央及时采取了一些措施使问题得以解决。回顾这一历史,对我们今天高层决策仍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粮食统购统销政策推行初期出现的问题

统购统销主要是为了解决粮食供需紧张问题。1952年7月至1953年6月,全国许多地区出现了抢购粮食现象,为平抑粮价,国家只能动用库存粮40亿斤。[1]P256据陈云预计,1953年粮食收购与销售相比,可能会出现87亿斤缺口。[2]P216为解决粮食问题,中共中央于1953年10月制定了《关于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与计划供应的决议》,决定从当年12月起在全国城乡(西藏除外)推行。统购统销政策推行初期,全国各地出现了不少问题。

1.缺乏一套必要的统购统销制度和具体操作办法。统购统销是在1953年粮食供求矛盾加剧的情况下仓促实行的。因时间紧、任务重、经验缺,中央未制定全国统一的制度和办法。陈云说:“计划收购的标准和办法,要由各大区自己来规定……现在规定不出一个全国统一的、各地都适合的标准”。[3]P416《决议》也指出:计划供应与计划收购一样,是一项没有经验的新工作,一时还不可能订出一个统一完善的制度。[4]P478各地虽规定了一些办法,但因缺乏权威性或因急于完成任务并没有很好地贯彻,因而导致了一些问题。一是宣传上的偏差。江西鄱阳县一些乡干部对农民说:“把谷子放在家里,鼠吃、虫咬、发霉,损失很大,卖给国家既可以避免损失,又能支援国家建设,什么时候缺米什么时候到政府粮店去买,政府又不会赚你的钱,省得自己碾米。”[5]江西丰城县在宣传中提出“购粮要卖彻底、要清、要光”,“一户不完成,全村不供应”等口号。[6]这些宣传导致统购面过大。毛泽东提出1953年统购面为50%,而江西雩都(现于都)、大庾、鄱阳等县统购面达80—90%。[7]二是产量没有摸实。各地规定在统购统销前必须摸实产量,划清余粮户、自足户和缺粮户的界限,但全国大多数地方都未能很好执行,致使统购不足或征“过头粮”的现象同时出现。三是统购与统销脱节。余、缺和自足户未能划清,统购与统销工作没相结合,使统销限入被动,许多乡村干部最后只得按户平均分配统销数字,结果出现不该供的供了、该供的没供、迟供或少供等现象。

2.农民粮食惜售心理和私商投机套购行为较为普遍。统购统销实行后,农民只能把粮卖给国家,这不能满足他们待价高沽的要求,因此许多农民设法少报产量。据江西省1953年12月调查,统购统销工作难度大是因为农民中存在着 “今年粮价好,将来粮价还会高”的惜售思想。[8]惜售心理使农民瞒产现象很普遍,比如江西省大庾县一农民有余粮3000多斤,只报卖余粮一担;婺源县王姓副区长家有余粮6248斤,只卖1700斤。[9]由于瞒产现象普遍,这就增加了干部在粮食余、缺和自足户划分上的工作难度,也间接导致了干部的强迫命令风。统购统销实行时,国家对私营粮商给予了严格规定。“对于私营粮商,必须采取严格的管制办法,所有私营粮店,一律不许自由经营粮食。”[4]P483规定虽严,粮食投机却没杜绝,黑市不断出现。1953年11月,江西南康县萧姓私商以高出国营牌价31.1%的价格抢购黄豆16000余斤,吉安王某高于牌价盗购小麦3000余斤。[9]1954年8月,湖南浏阳县十三区唐永乡共查出投机商人贩运谷米事件17起。[10]

3.基层干部强迫命令的工作作风较为严重。统购统销政策仓促推行,由于任务繁重、经验缺乏,又没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一些地方部分干部出现强迫命令的工作作风。江苏、浙江、江西等省均出现多起干部强迫命令、非法关押打骂群众的事件。而有的干部却认为:“只要完成任务,打人骂人不要紧,最多批评一下了事”。[11]在干部强迫命令作风之下,不少农民被迫卖了口粮。农民口粮没了,而购粮前干部的承诺又未兑现,于是一些地方发生了骚动事件。广东中山县,骚乱从1954年12月13日持续至27日,15天里蔓延到4个区10余个乡,参加群众约5000人。[12]P2581955年1至5月,江西发生了26起较大的群众闹粮事件。[13]据江西省调查,很多农民认为卖粮存款没意义,于是卖粮后便把所得钱款用于购买日常用品和辅张浪费,很少用来添加生产资料,农民消极怠工现象也较普遍。[9]广东、浙江地部分地区还出现农民退租和土地抛荒现象。

4.重购轻销思想在基层干部中普遍存在。统购统销推行后,许多干部基层干部认为“征粮困难销粮容易”,普遍存在重购轻销思想。[14]这一思想使许多乡村干部在接到购粮任务后便忙于催购,没有很好地进行摸底,划分余、缺、自足户的界限,导致统购工作出现应购未购或购“过头”的情况。重购轻销思想使许多乡村干部把统购和统销分割开来,在统销工作中只是简单地把本地应销粮食数字家家户户按人口平均分配,结果导致不该供应的人购得了粮食,应该供应的人没有购得或少购了粮食。

二、制定政策解决统购统销中的问题

针对统购统销政策推行初期出现的问题,党中央及时采取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加大宣传力度使广大群众能正确了解统购统销政策。统购统销推行时,在宣传上政府主张大张旗鼓,但报纸一字不登。[1]P246宣传“由上而下,首先在党内召集一系列的会议,向各级干部和全体党员,讲通道理,然后通过他们,去向所有农民讲清道理”。[4]P468因此,农民主要通过基层干部的口头传达了解政策。而基层干部对政策的理解和接受本身也有一个过程,由于没有搞通政策或是为了完成任务,基层干部往往歪曲政策进行宣传。为了解报纸对统购统销政策宣传情况,笔者翻阅了1953年10月至1955年10月的《人民日报》《新湖南报》《湖北日报》《河南日报》和《江西日报》。笔者发现统购统销最早见报于1954年3月1日,这一天各大党报刊登了《关于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的命令》和《发布粮食市场管理暂行办法》。此后至1954年9月,报纸上有关统购统销的内容寥寥无几。直至1954年10月,报纸才加强了对统购统销的宣传,各地方党报刊登了许多有关统购统销的内容,其中不少内容回答了老百姓的疑问。此后,中央加在了通过报纸宣传政策的力度。除会议和干部口头传达以外,人们还可以通过权威报刊了解政策,有助于统购统销的贯彻实施,也有利于纠正基层干部的错误宣传以及强迫命令作风。

2.整顿统销解决粮食供应紧张问题。由于统购统销存在不少问题,1954年江淮流域又发生特大水灾,国家在非灾区多购了70亿斤粮,许多农民心有不满。1955年三四月份农村出现了“家家谈粮食,户户要统销”的供应紧张局面。华东、中南、华北地区的一些农村出现了农民排队争购粮食现象。[15]山东省3月份日销量2100万斤;广西4月份日销量927万斤;江苏省3月下旬日销量3000万斤。[16]江苏海门县对粮食供应紧张的81个乡进行了调查,查明其中只有29.6%的乡紧张现象是由于供应量不足引起的,近70%的乡是因供应混乱或地主、富农、反革命分子挑拨煽动和其他工作上的毛病造成的。[17]为缓解粮食供应紧张状况,1955年4月28日,中央发布了 《关于加紧整顿粮食统销工作的指示》。根据指示,各省市立即派出了几十万干部到农村、城市整顿统销。在整顿中,各地对要求供应户进行评议,把不该供应和可少供应的粮食削减下来;可迟供应的推迟供应;同时保持缺粮户必要的供应。全国各地经过两个多月的整顿,成功控制和压缩了不合理的粮食销量,粮食统销趋于正常。这可从3至6月全国粮食销量变化反应出来,3月93亿斤,4月96亿斤,5月84亿斤,6月64亿斤。[15]也可从一些地方粮食销量反应出来。江苏昆山县大慈乡太平村整顿统销后,供应量由16000斤减至6000斤。[17]通过在全国范围内整顿统销,突显了统销工作的重要性和艰巨性,扭转了基层干部的重购轻销思想,也加强了农民群众对统购统销政策的理解和支持。

3.推行粮食“三定”政策以完善统购统销制度。统购统销推行初期由于出现了不少问题,以致有不少人对统购统销产生怀疑和动摇。为确切了解情况,陈云于1955年1月前往江苏青浦(今上海市)进行调查。根据调查,陈云向中央建议:必须坚持统购统销政策,有缺点、有漏洞可以补充、改造,但绝不能动摇统购统销政策。随后,陈云提出粮食“三定”政策,即定产、定购、定销。1955年3月3日,中共中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试行粮食“三定”政策。8月25日,国务院发布了 《农村统购统销暂行办法》和 《市镇粮食定量供应办法》,以法令形式对“三定”政策作了详细规定。“定产”指1955年核定的粮田单位面积常年产量,自1955年起,三年不变。“定购”规定,根据每户所定产量,减去全家必须口粮、种子、饲料和应缴公粮,剩余部分由国家按80%—90%的比例购买,自1955年起,三年不变,增产不增购。“定销”是指缺粮户的不足部分由国家供应。“三定”政策打消了农民“购粮无底,增产无益”的思想顾虑,得到广大农民的拥护。有的农民说“三定”是“四定”,意思是有了定产、定购、定销,农民的心也就定下来了。[1]P274“三定”政策是统购统销在执行过程中的一大进步,随这一措施出台,统购统销进入了制度化、稳定化阶段。

三、几点启示

统购统销政策推行初期出现的问题及其解决,为我们高层决策推进工作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启示。

1.新政策推行前必须订出一套可行的制度。新政策或多或少都会给人民的生活带来影响。要使政策能很好地得以实行,就必须将影响降至最小。为此,政府就须在政策全面推行前制定出一套制度,并先试行。在试行过程中,政府可以发现问题并逐步将其完善,到正式推行时就不会出现影响全局的大问题。

2.新政策推行前必须做好宣传工作。新政策推行前应通过各种有效的方式进行宣传,使新政策的执行者和广大人民能正确地了解政策,以避免在执行过程中出现与中央精神相违背的情形和广大人民对新政策的抵触情绪。

3.新政策的实施必须兼顾人民的生活。新政策实施时,必须处理好国家和农民、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的关系,否则就会导致国家与农民关系的紧张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下降,并影响到经济建设和社会的稳定。

[1]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卷)[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

[2]陈云文选(1949—1956 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3]陈云文集(第二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

[4]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 4 卷)[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5]鄱阳县购粮和供应工作中的一些问题[R].江西省档案馆038—3—146案卷.

[6]关于丰城县统购统销工作的调查报告[R].江西省档案馆042—2—117案卷.

[7]购粮工作情况综合[R].江西省档案馆042—2—159案卷.

[8]粮食计划收购与计划供应情况简报[R].江西省档案馆115—1—019案卷.

[9]统购统销中农民群众思想动态的反映情况[R].江西省档案馆042—2—144案卷.

[10]一些非法粮商已受到法律制裁[N].新湖南报,1954-08-19.

[11]关于余干县干部统购统销以来强迫命令违法乱纪情况的综合报告[R].江西省档案馆042—2—160案卷.

[12]孔业礼:共和国经济风云中的陈云[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

[13]邵式平:江西省1955年上半年工作报告[N].江西日报,1955-08-26.

[14]东山乡粮食统销的作法[N].江西日报.1954-12-03.

[15]陈云:关于粮食的统购统销问题[N].人民日报,1955-07-22.

[16]中共中央关于加紧整顿粮食统销工作的指示[N].人民日报,1955-04-28.

[17]抓紧时机整顿农村粮食统销工作[N].人民日报,1955-05-10.

猜你喜欢
陈云基层干部江西省
模拟成真
《江西省志•审计志》顺利通过验收
有坑没萝卜,有人留不住 不能让基层干部“心不安”
考了个大的
基层干部为何“左右为难”
My plan for new term
向陈云学习锤炼“笔力”
基层干部“累”在哪里?——应当累在服务为民,而不是形式主义
一些基层干部“血不再热”
TransitivityandCharacterization:AnalysisonDickinTenderisTheN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