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矛盾怎么办》评课稿

2010-08-15 00:48郭乃民
科学之友 2010年8期
关键词:王老师品德矛盾

郭乃民

(凌源市刀尔登中心小学,辽宁 凌源 122500)

品德与社会课作为小学阶段的一门综合课程,已经实施了近7年,由于大多数学校都由其他学科的教师兼带这门课程,所以对于它的研究力度及深度还不够,课堂教学现状不容乐观,非常高兴能够借助这样一次机会与各位老师共同探讨品德与社会的课堂教学。下面,本人想结合王老师的这节课,谈一谈在设计一节品德与社会课时应该注意的几点问题:

1 要准确全面地把握课程目标

王老师的这节《有了矛盾怎么办》是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它的目标应该定位在通过对生活中的经历的探究,知道同学间要宽以待人、以诚相待,初步掌握处理矛盾的简单技巧,进而指导自己与同学产生矛盾后的行为,而不仅仅是像个法官似的去判一判课本上出现的其他学生的做法是否正确,或者仅仅去积累几个解决矛盾的方法和表达友情的格言,而自己的真实情感得不到任何升华。王老师的教学活动做到了心中有目标,在组织教学时,她始终围绕“让学生学会宽以待人、以诚相待”这一中心目标,先是让学生知道同学之间有很多美好的回忆,这既是承接上一节课的内容,也是对本课做一个感情积淀,让学生知道同学间的友谊令人快乐、温暖、幸福,然后再把学生拉到来源于生活的四个特设的场景中,让学生意识到同学之间也是处处有矛盾的,要学会正视这个生活现象,通过小组反复讨论解疑释难,尤其是教师补充进的一个小故事,让学生感到一定要记住朋友的帮助而不是伤害,学生的认识得到进一步提高,情感得到再次升华。

2 要通过多种途径去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

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积累了一些社会生活经验,形成了相应的态度和能力。因此,在教学时要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学习主题,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对于这节课来说,与同学朝夕相处,发生了许多的事情,有快乐也有矛盾,可是孩子就是孩子,他们不可能像大人一样停下来反思,究竟我与同学、朋友相处的做法是否正确,我是否能做得更好。所以,作为老师怎样帮助学生提高认知,产生情感共鸣,这是在设计中应该考虑到的。我认为可以通过两个途径:一是帮助学生学会梳理自己的生活,进而让他们理性的看待生活。这节课,王老师在课前就有意识地安排学生用记录卡把与同学间的印象最深刻的故事记录下来,教会学生从两个方面梳理与同学之间的生活,一个是带给你美好回忆的事;另一个是至今不可解决的矛盾,其实这不仅是为课堂活动做铺垫,同时也是帮学生理清头绪,认识到和好朋友间相处有快乐也有烦恼,这就是真实的生活,你要理性地去面对它。老师个人又通过四个典型场景,让学生看到产生矛盾的事情还有很多,在探究研讨时帮助学生学会从不同方面去解决矛盾,丰富学生的认知和体验。另一个途径就是通过丰富学材,来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所以,王老师让班里每个学生都把自己的故事讲出来,各种各样的经历加起来就是一大笔财富,毕竟我们个人不可能都去经历,我们可以从他人身上获得体验,这样,学生的经验又积累了很多。

3 要善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要记住,活动是这门学科的课堂组织形式。不应该空口说教,也不能强加给学生。所以,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这节课,王老师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情境,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组织形式,通过两首歌曲、四个场景、一个故事、分组讨论、写友情卡、记忆卡等活动,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空间,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生活,获得对生活的真实感受,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在这节课中,我们看到了学生兴趣盎然,通过小组讨论、探究得出结论,产生了真正的情感共鸣。

总之,我认为这是一节比较成功的展示课,当然,也有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教师的不敢放手、牵制的过多;课堂语言有待锤炼;在环节的过渡与衔接上不够流畅;对学情的关注不够,不能够很好的把握课堂的生成,教学资源的利用没能够发挥到极致,另外,在评价形式上还不够完美等。

猜你喜欢
王老师品德矛盾
奇妙的旅行
再婚后出现矛盾,我该怎么办?
有趣的动物
矛盾的我
抓细微之处 促品德养成
爱的矛盾 外一首
实现乡村善治要处理好两对矛盾
难忘的“记者招待会”
品德
学雷锋·心向党·讲品德·见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