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综述

2010-08-15 00:47吴宏放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 2010年2期
关键词: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特色

吴宏放

(中共攀枝花市委党校 四川攀枝花 61700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综述

吴宏放

(中共攀枝花市委党校 四川攀枝花 61700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综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成果。学术界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主题、框架结构和主要内容、基本特征、历史地位、学习实践等六个方面开展了深入研究,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和认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第一次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科学界定和理论概括。近年来,学术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开展了深入的研究,形成了一些新的认识和新的观点。

一、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

赵曜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有它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第一,国际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时代主题已从战争与革命转化为和平与发展,这种环境对我们一心一意搞建设是有利的。第二,国内情况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已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了改革开放。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世界主题由战争与革命转化为和平与发展,国内实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条件下,通过不断地总结我国和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严书翰认为,考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可以清楚地看到三大理论成果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①邓小平理论奠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深入思考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并且有针对性地回答许多重大问题,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基本问题,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供了最初的框架和最基本的内容。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提出并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加强和改进执政的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推进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③科学发展观充实和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国“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就成为我们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重大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提出并形成了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

秦刚在深入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轨迹时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一是深厚的思想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是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结果。科学社会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思想源头,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和论证方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提供了思想基础和方法论依据。二是两个历史时期的经验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总结社会主义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改革开放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借鉴;改革开放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鲜经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现实依据。这其中,也包括对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经验教训的总结和借鉴。三是不同阶段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虽然各有侧重,但又紧密联系、相互贯通,形成和发展为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第一,它们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结合中国国情、时代变化、人民实践,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得到新发展。第二,它们都立足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并以此作为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依据。第三,它们都以实现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目标。第四,它们都直接体现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价值取向。

徐崇温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思想前提,首先是搞清楚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这是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其次是怎样认识和理解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再次是怎样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本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第四是怎样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同时他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起点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不管从逻辑上还是从内容上,毛泽东思想以及毛泽东从 1956年开始的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都不包含在内。

周治滨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①奠基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虽然形成和发展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但它同时也根源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努力。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建立新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为创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奠定了根本的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二是毛泽东同志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思想,如《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来源。毛泽东同志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任务,倡导并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这是我们党创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重要的思想基础。②创立阶段。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通过对我党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发展中国家正反两个方面历史经验的总结,在拨乱反正的基础上领导党和人民进行了改革开放的探索。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奠基之作。③发展阶段。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④完善阶段。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新世纪新阶段新的实际出发,在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同时,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围绕发展这个主题,进一步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进一步坚持、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使这个理论形成更为完善的科学体系。

闫志民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点相结合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它是对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改革和超越,是对毛泽东艰辛探索的继承和发展,是对资本主义文明的开放和利用。

齐卫平认为,从改革开放 30年的历史进程来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历史逻辑,可以看出:改革开放的实践,拓展了党在社会主义认识、执政党建设认识和现代化实现方式认识的创新空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反映了改革开放循序渐进、逐渐深入和发展的历史进程。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搭建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逻辑架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主题和基本内容的展开,是与改革开放实践不断深入的历史进程相对应的。

二、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题

赵曜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有一个鲜明的主题,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个主题要求我们既要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要将其同中国的具体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体现鲜明的中国特色。它说明我们已不再一般谈论建设社会主义,而是探索在中国这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大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客观规律。

严书翰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题是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后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这是由近代中国历史状况决定的。近代中国面临两大历史性课题:一是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二是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第一个历史性课题已解决,与此相适应产生了毛泽东思想这一科学理论体系。而要解决第二个历史性课题,无疑要探索和把握在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国家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规律。我们党在探索和解决这一历史性课题过程中提出并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从而科学地回答了这个历史性的课题。

叶庆丰也认为,经济文化较落后的中国如何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所要研究和回答的主要问题。主要包括:落后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如何认识自身的根本任务,落后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如何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落后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通过什么途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落后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应当如何对待资本主义,落后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应当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问题。

秦刚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题是发展。这个主题的确定是由历史发展所决定的。近代以来,中国社会有两个大的问题需要解决:一个是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一个就是国家强盛、人民富裕。中国共产党在解决中国社会两大历史性课题的过程中,先后实现了两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了两大理论体系,这就是新民主主义、社会主义革命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革命和发展也就分别成为这两大理论体系的主题。

秦宣觉得,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一个重大的复合命题,几乎包含了自 1840年以来中国知识分子所有理论探讨的主题,不能单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题;实现中国的现代化虽然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但现代化并不能完全凸显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必然性,因而不能统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而发展是当今世界各国共同的目标,并不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特有主题。所以,我非常赞同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题。其理由:第一,它符合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所有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客观实际。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制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都是围绕这个主题的,我们积累的历史经验也体现在这一主题之下。第二,这一主题体现在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成果之中。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这些理论成果都是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展开的。这些理论成果既相互贯通又层层递进,体现了新时期以来我们党理论创新成果的科学体系、阶段性成果和发展性要求的统一。第三,这一主题体现了现阶段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共同理想,即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韩振峰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题是“科学社会主义”,具体来说也可以表述为“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这个基本问题。这一主题贯穿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始终。因此,它理所当然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题。我们党的几代领导集体都是紧紧围绕这个主题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理论和实践探索的。

三、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框架结构和主要内容

赵曜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包括如下四个不同层次的内容:第一个层次:主题和主线。主题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线即“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并以社会主义本质论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科学地回答了这个问题。第二个层次:理论基础和哲学基础。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哲学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第三个层次:核心内容和核心思想。核心内容就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核心思想是以人为本。第四个层次:基本理论和重要观点。基本理论:(1)社会主义本质理论;(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3)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5)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理论;(6)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7)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8)社会主义对外关系理论;(9)国防和军队建设理论;(10)“一国两制”和祖国和平统一的理论;(11)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理论;(12)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理论。

严书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可以从 14个方面加以概括: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和发展战略,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建设,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防和军队建设,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依靠力量,关于推进祖国统一大业,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外交和国际战略,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14个方面,不是内容的叠加,而是有内在逻辑联系的整体。它由 3个理论层面构成:一是基本内涵理论 (或称基础理论),包括第 1至第 5方面。它们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质的规定、历史方位、实现途径和根本目的等最基本的问题。二是总体布局理论 (或称实体理论),包括第 6至第 9方面。三是实现条件理论 (或称保障理论),包括第 10至第 14方面。总的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博大精深。它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基本学科,涵盖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等各个领域,指导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

周治滨认为,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由三个层次构成。第一个层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和最高层次。第二个层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由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三个代表”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三个重要理论观点构成。“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回答和解决的三个基本问题。第三个层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即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各个方面的基本理论。主要有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理论、关于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理论、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理论、关于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理论、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理论、关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和社会体制改革理论、关于社会主义发展战略和发展步骤理论、关于社会主义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理论、关于社会主义外部条件和国际战略理论、关于社会主义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理论、关于新时期军队和国防建设理论、关于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理论等等。

秦刚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三大基本问题归结起来,就是探索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中国,如何巩固、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一个主题和三大基本问题,形成了它的 14个方面内容:一是社会主义思想路线论,二是社会主义发展阶段论,三是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论,四是社会主义发展战略论,五是社会主义发展动力论,六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七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论,八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论,九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十是社会主义国防军事论,十一是社会主义和平统一论,十二是社会主义国际战略论,十三是社会主义主体力量论,十四是社会主义领导核心论。

四、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特征

包心鉴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时代性、实践性、开放性。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丰富和发展的过程,深刻地反映了改革开放 30年来时代的新变化和新发展,深刻地反映了时代发展的潮流,充满了浓郁的时代气息。第二,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的结晶。从尊重群众、尊重实践,始终把改革开放的实践经验和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作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依据,把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实践作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逻辑起点;到始终紧密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向 21世纪的新的社会实践,充分反映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再到始终适应改革发展关键阶段社会实践的新发展、新变化,深入探索和科学揭示经济社会发展与现代化建设规律等等,都无不深刻体现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鲜明实践性。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放性突出表现在:它既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又积极吸纳世界文明成果;既不断总结国内改革发展的实践经验,又积极借鉴当代世界各国发展的有益经验;既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又注重采纳思想理论界的研究成果。“实践永无止境,创新永无止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必将随着时代的前进和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郑又贤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理论性与实践性、普遍性与特殊性、传承性与创新性、科学性与人民性、时代性与民族性辩证统一这五个主要特征。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首先是以理论的形态存在,具有很强的理论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还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为基础和依据,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的,是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检验而不断发展的。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普遍性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特殊性的有机统一;体现了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共同性和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之间相异性的有机统一;体现了总体观点的一致性和具体实现的差别性的有机统一。③传承性与创新性的辩证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但继承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而且要传播并使之不断发扬光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新性表现在:一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丰富和发展。二是在原有思想基础上的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传承性和创新性是辩证统一的。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一个“科学理论体系”。它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一切从实际出发,以我国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是内涵丰富、思想深刻、系统科学的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人民性主要体现在:理论出发点,在于为人民谋福祉;理论来源,在于人民群众的实践;理论核心,是坚持以民为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科学性和人民性是辩证统一的。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时代的产物,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发展的,是以解决时代课题为主要使命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又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在内容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要不断从中华文化中汲取营养,激发创造活力;在形式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要具有中国品味、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并要努力促进其走向大众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时代性和民族性是辩证统一的。

张国宏则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辩证特性主要体现在理论性与实践性的辩证统一、真理性与价值性的辩证统一、共性与个性的辩证统一、传承性与创新性的辩证统一、稳定性与开放性的辩证统一、整体性与阶段性的辩证统一、传统性与时代性的辩证统一、反思性与前瞻性的辩证统一、主导性与多样性的辩证统一、民族性与世界性的辩证统一等十个方面。认清这一点,对于科学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还有的学者着重从某一方面来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鲜明特征。如贾松青、涂秋生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时代特征,主要体现在它所蕴含的当代价值和世界眼光上。一是体现时代要求,彰显当代价值。二是坚持开放包容,展现世界眼光。夏兴有认为,强烈而深厚的人民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鲜明特征。邓小平理论着眼于社会主义的本质,强调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着眼于保持党的先进性,强调党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科学发展观则着眼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调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从根本的意义上说,不管是对社会主义的认识,还是党的先进性的建设,都是为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五、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地位

赵曜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首先,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即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其次,它是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一个重大突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大意义就在于,它首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像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在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以后,怎样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这个理论体系在中国实践成功,对其他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再次,它是 21世纪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指针。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引下,20世纪最后 20年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大发展,21世纪必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秦宣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它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又赋予马克思主义鲜明的中国特色。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系统地回答了三大基本理论问题,第一,解决了经济文化比较落后国家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问题。第二,探索和回答了无产阶级政党在夺取政权之后应该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个基本问题。第三,探索和回答了在和平与发展时代背景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个基本问题。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下,中国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第一,30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改变了中国的面貌,改变了中国的国际形象,改变了中国人的命运。第二,中国经济已经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经济发展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第三,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还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产生深刻的影响。在世界社会主义遭受严重挫折的背景下走出了一条新路,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摆脱困境、向着健康方向发展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例。

吴克勤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留下了许多深刻的启示:第一,党的十七大第一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出了鲜明的概括,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在新时期和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方面的借鉴和指导。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功,为步入低谷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注入了活力,带来了生机,也必将产生积极的影响。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创新和发展,必将推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第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留下了许多深刻的启示:①搞社会主义必须在结合本国国情的过程中坚持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②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目标是一致的,但在实现社会主义本质和目标的过程中,重要的是把科学社会主义同本国实际相结合,而实现的模式必定是多种的,道路必定是多样的。③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要通过发展来体现优势和增强生命力。社会主义不是抽象的,长期与落后、贫困联系在一起的社会制度将不得人心并且是注定要垮台的。④搞好社会主义必须搞好执政党的建设。为能够真正有效地实现党对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改善党的领导;必须解决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加强党的自身建设。

秦刚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开创了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发展的新阶段。中国共产党人把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的革命和发展问题联系在一起,不仅找到了解决中国革命和发展问题的出路,而且创造性地形成了新民主主义、社会主义革命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生产力不发达,经济文化比较落后、农民人口占多数的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实践是一个新课题,也是一个历史性的难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系统地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以后怎样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新问题,并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出色地解决了在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如何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全面发展,加快实现现代化的问题,使社会主义制度和体制得到了逐步的完善。与此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也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使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由浅入深,对社会主义本质及其要求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把握。

六、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习实践

李君如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于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又指导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在今天,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重要的就是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此,一要继续解放思想,坚决破除一切束缚科学发展的不合时宜的观念、体制和做法;二要坚持改革开放,尤其要以转变政府职能为重点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机制,建设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相适应的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和廉洁政府;三要推动科学发展,通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到科学发展的轨道上来;四要促进社会和谐,以改善民生为重点推进社会建设,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中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包心鉴指出,作为道路层面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着重点是制度问题。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不断拓展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以社会主义民主法治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以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道路,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为理论层面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着重点是主义问题。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要坚持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当代中国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坚持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并结合新的时代要求和实践发展不断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推向前进。作为实践层面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着重点是建设问题。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就是要坚持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断提升全社会的文明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更大程度和更高层次上造福于全体人民,不断谱写人民美好生活新篇章。

严书翰认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建设,需要认真把握 3个基点。一是把三大理论成果贯通起来。二是把三大基本问题结合起来,作出系统化探讨。三是把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理论和实践联系起来。从正确的理论与成功的实践密切联系成为一体的高度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才能理解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三大理论成果,理解为什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包括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 20世纪五六十年代领导全党全国人民艰辛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成果;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同毛泽东思想都是我们党最可宝贵的政治财富和精神财富,都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都是扎根于现当代中国的科学社会主义。

中国社会科学院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撰文指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迫切需要我们增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不断夯实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一是坚持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深刻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和扎根于当代中国的科学社会主义。二是坚持继承性和发展性的统一,深刻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随着时代和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三是坚持历史性和现实性的统一,深刻把握现阶段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好途径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综上所述,学术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六个方面的研究,从总体看,取得积极而富有成效的成果,虽然对一些问题的研究还是初步的,或者说还没有完全展开,甚至还不一定成熟,但正是取得了这些研究成果,才能加深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解和把握,才能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所包涵的思想和观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一个科学的、开放的、发展的体系结构,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深化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这一理论体系还将会不断吸收新的实践经验、新的思想观点而更加成熟和完善。

[1] 赵曜.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8,(2).

[2] 严书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几个问题[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9(2).

[3] 叶庆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题[J].科学社会主义,2008(2).

[4] 包心鉴.改革开放新时期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飞跃[J].山东大学学报,2009(1).

[5] 徐崇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思想前提[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9(2).

[6] 秦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源流.中共中央党校学报[J],2009(2).

[7] 周治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及其意义[J].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2008(增刊).

[8] 齐卫平.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历史逻辑[J].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08(6).

[9] 闫志民.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思考[J].新视野,2008(5).

[10] 秦宣.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的几个问题[J].高校理论战线,2008(12).

[11] 韩振峰.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几个基本问题[J].广西社会科学,2008(3).

[12] 吴克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贡献[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8(6).

[13] 郑又贤.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主要特征的辩证思考[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12).

[14] 张国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十大辩证特性.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2009(1).

[15] 贾松青,涂秋生.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时代特征的认识[N].人民日报,2009-05-06(07).

[16] 李君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改革开放[N].人民日报 ,2008、9、22(07).

D0-0

A

1008-5955(2010)02-0019-06

2010-01-18

吴宏放(1953-),男,四川省攀枝花市委党校教授,四川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家,攀枝花市学术技术带头人。研究方向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责任编辑:周建瑜)

猜你喜欢
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特色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特色种植促增收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概论》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完美的特色党建
《文心雕龙》理论体系再认识①——兼论“依经立义”与《文心雕龙》理论体系之关系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浅谈内经气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及其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