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应用的临床护理体会

2010-08-15 00:51
卫生职业教育 2010年6期
关键词:药性汤剂服药

何 萍

(甘肃中医学院附属医院,甘肃 兰州 730020)

中药应用的临床护理体会

何 萍

(甘肃中医学院附属医院,甘肃 兰州 730020)

中药;临床护理;体会

中药的应用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的,其有着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应用形式,充分反映了我国自然资源及历史、文化等各方面的特点。口服中药是中医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因此必须掌握用药剂量,指导患者合理饮食,做好辨证施护,以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本文对中药应用的临床护理的体会予以总结,以期与同仁共飨。

1 应用“四气”,做好辨证施护

“四气”是中药的药性,即寒、热、温、凉四种。祖国医学的精髓在于辨证施护,而中医护理的关键也是辨证施护,要求护理人员掌握好药物的性能与禁忌。其中温与热、寒与凉均有其共同性和差异性,对人体均有不同的作用和副作用。如临床上用的清热药,药性属寒凉,其功效是清热、泻火解毒,用于治疗高热等,但用药过量,则易伤阳气,损耗津液,导致脾失健运,易引起腹泻及食欲不振等。而温热药具有温阳救逆,发散风寒,健脾醒胃,散寒止痛等功效,但该类药物性热且燥,易伤阳化火,伤耗津液,如药量过大且长期服用,可出现咽痛、便秘等阴虚症状。如虚寒型泄泻患者,给予附子理中汤加减治疗,此方中有附子,用药一周后患者出现了便秘和咽喉疼痛等症状,患者认为泄泻未愈又添新疾。通过了解病情,向患者做了解释,使之了解可能是药性太燥引起,不必担心,经调整方药,症状消失。由此可见,掌握药性对临床观察病情、判断疾病的转归和预后很有帮助,否则会给患者带来不应有的痛苦。

2 应用“五味”,做好护理指导

中药的“五味”包括辛、甘、酸、苦、咸,不同的药味有不同的作用,虽方剂由单味药物组成,但汤剂的味道还是由方中的主要药物而定。临床用药常随证加减,故汤剂的味道亦随之改变。笔者在临床护理中发现患者对味道的改变十分敏感,味道的改变往往会使患者产生错觉和疑问。如有一位急性淋症患者,经辨证其证型属热淋,于是给予八正散加减,因方中苦寒之药较多,故汤剂的味道非常苦,患者服用几天后,病情好转,又给予其六味地黄汤加减,方中药味较甘甜,当患者服药时发现药味改变,以为服错了药,但护理人员立即给患者做了解释,解除了患者的顾虑,使之能够安心服药。由此说明,掌握药性、药味对临床护理工作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3 重视服药温度,做好护理

服药的温度也是中药服药过程中应注意的一项内容。服药温度一般是指服用中药汤剂的药液温度或用于服药的酒等的温度,常有热服、温服和冷服之分。热服是将刚煎好的药液趁热服下,常用于寒证或真热假寒证。温服是将煎好的汤剂或服药的水等放温后再服用,一般汤剂均采用温服。冷服是将煎好的汤剂放冷后服下,常用于热证或真寒假热证。

4 掌握用药剂量,做好服药护理

服药剂量在中药的服药过程中也是需要重视的一个问题,虽用药剂量一般由医生确定,但护理人员也应掌握和了解,以便在患者服用错误时给予及时指正。除了认真学习服药剂量外,还应做好服药护理。

(1)嘱患者服药后应注意休息,并观察其有无不良反应,尤其是服用烈性或有毒性的药物后,更要严密观察和记录。

(2)观察服药效果和反应。如服解表药后,应给患者喝些粥或热饮,以助药物发挥作用。若冬季感冒还需稍盖衣被,让其出汗。服涌吐药后要观察患者呕吐物的性质、量和呕吐次数。服泻下药后应观察患者的泻下次数,大便性质、量等。服排石汤后要观察患者二便的情况,检查有无结石排出。在患者服用逐水或剧毒药时,应事先向患者及其家属交代注意事项和可能发生的反应。服药后要观察患者是否出现腹泻、腹痛、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

(3)注意食物对药效的影响。中医历来有“药食同源”之说,这是因为药性和食性都有“四气”和“五味”。同时某些食物本身既可食用,又可当药用,如大枣、莲子、桂圆、百合、山药、赤小豆、海带、甲鱼、桑葚、黑芝麻、蜂蜜等。虽然食性和药性有共同的性味,食性与药性相顺应时,食物能增强药物的作用,但食性与药性相反时,食物便会降低药物的作用。如热证患者用寒药治疗的同时,食物应选用寒凉之品,以顺应病证和药物的药性。同样,寒证患者使用热药治疗时也应食用温热性食物,这样治疗效果才能得到提高。反之就会降低治疗效果。总之,选择正确的食物,对提高药物疗效,促进患者早日康复,是有重要作用的,必须认真掌握。此外,饮食还对中药的吸收有影响。护理人员也应对此做到心中有数,充分利用适宜的食物来提高药物疗效。

5 服药的注意事项不容忽视

首先,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对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床号,药物名称、剂量,煎药方法,给药途径,服药方法,服药时间,饮食宜忌等均应在查对准确无误后方可给药。其次,要认真按医嘱要求执行给药方法。应注意药物的配伍禁忌。再次,了解患者的过敏史,熟悉中药的不良反应。一旦发现患者出现过敏或不良反应,要及时停药并配合抢救。如附子可引起急性中毒或速发性反应,表现为头痛、烦躁不安、呼吸困难、呕吐、腹泻、心律失常、休克、体温降低等。最后,观察服药反应及治疗效果。一是观察服药后有无疗效,二是观察患者有无不良反应,三是决定之后的治疗方法。如外感表证患者,服药后周身微汗出,感觉全身轻松,则表示表邪已解除,不必再服药物。若汗出不透,患者仍有恶寒畏风之感,说明表邪未解,应再服药物。

6 给药过程,做好心理护理

中药以汤剂为主,其口感会给患者带来强烈的心理冲击,因此给药时的心理护理显得尤为重要。在具体工作中,可采取以下措施:对于患儿,要激发其表现欲,增强其依从性。通过与家长认真交谈,了解每名患儿的不同性格特点;利用讲故事、做游戏等方法,发现患儿的爱好,并根据每名患儿的心理特点分别因势利导,争取其配合,同时要对患儿进行技巧性训练,如模拟服药训练等。根据收集的资料进行分析,让较懂事、表现欲强的患儿做榜样,让其在其他患儿面前喝药,喝完后及时给予鼓励和适当的奖赏,并对家长的配合也及时给予肯定,以获得更多的支持。要注意不同药物的喂药技巧,若所服药物的苦味不重,可直接用温开水送服;如果苦味较重,则可适当加糖;如果服用的药物是散剂、片剂或丸剂,可将其研细后溶入水中(肠溶片或胶囊不用水溶),不溶于水的药物可用食糖混匀后加水调和再喂服,以免出现呛咳。中药汤剂稍凉后可减轻苦味,也可加适量冰糖、蜂蜜或浓缩糖浆后分次喂服。另外,要尊重患者需求,充分体现人性化护理,并实施相应的护理措施,以取得患者的配合。这样既使患者有效地配合了治疗,同时护理人员也得到了广大患者的赞誉。

综上所述,护理工作对中药疗效的显现是很关键的,因此临床护理应给予其充分重视。

R195

B

1671-1246(2010)06-0147-02

猜你喜欢
药性汤剂服药
传统中药制剂丸、散、汤剂的研究现状
中老年人服药切记4不要
服药禁忌
调中益气汤联合外洗汤剂治疗压疮的效果观察
口服中药汤剂常见不良反应及药学干预
警惕服药期间的饮食禁忌
白萝卜与中药同食,会解掉药性吗?
服药先分阴阳
半夏的化学成分及其药性、毒性研究进展
不同炮制和煎煮时间对大黄沉降药性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