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心方能挖甘泉——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有效性指导的几点尝试

2010-08-15 00:42朱玉婷
文教资料 2010年8期
关键词:课文情感语文

朱玉婷

(常州市清潭实验小学,江苏 常州 213015)

随着课改的深入研究,我发现小学中年级朗读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现状,感觉到语文教学中朗读有效性指导的重要性,越来越认识到“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这句话的内涵。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努力提高学生感受语言的灵敏度,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将此作为语文创新教育的着力点。针对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我进行了一些尝试。

一、小学中年级朗读的现状

1.朗读的时间不够充分

在第一课时预习性的朗读时,要求学生读通课文,读准生字新词,但实际上至少有四分之一的学生课文还是读得疙疙瘩瘩,教师就“啪—啪—”鼓掌示意学生停下,马上转入下一程序,朗读成了教学中的一个过渡环节而已。

2.朗读的目的性不够明确

甲生读了乙生读,男生读了女生读,看似热热闹闹,其实读前没有要求,读中没有指导,读后也没有及时评价反馈,学生只是被教师驱赶着为读而读,年级越高,语速越快,虽力求整齐划一,但这种读没有专心、用情,而是有口无心地“念着经”。这样的朗读事倍功半,而且易导致学生做事心不在焉、缺乏目的性。

3.主动性不足

不少读得不错的学生在课堂上不愿举手读书,有的学生在众人面前读书时面红耳赤,声音放不开。

4.朗读的面窄

不管是检查性的朗读还是讲析、答问之余的所谓感情朗读,教师往往盯住几个尖子,读来读去,就是那四五个学生,大部分学生都是规规矩矩坐着当听众,这种多数学生得不到朗读练习的现状,怎能提高朗读教学的质量,又怎能落实语文教育中最基本的一分子——会读。

5.朗读指导机械匮乏

朗读教学指导方法单调、机械、生硬,常见教师在分析、理解之余来一句“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读读这部分。”或“把××语气读出来。”“谁能像他一样?”教师此类隔靴搔痒的引导将学生个性化朗读在无声无息中予以否定,更导致朗读不能容“导”、“练”于一炉,不能融理解、感悟于一体。

6.朗读的情感氛围欠缺

以《特殊的葬礼》为例,课文分析以后进行小练笔过程。

练笔完成后,当教师要求学生上台演讲自己写的追悼辞,一女生文笔很好,自信满满地朗读,可演讲过程中一脸微笑,丝毫没有惋惜和悲痛之情,而台下的学生则认为她写得好,自发地为她鼓掌;待教师分析了第一个学生的弊病后,第二个学生上台,这个孩子吸取了经验,演讲过程中将人物的情感把握得较好,可台下一些孩子却在摸着胳膊,表现出不屑的神情。

其实出现上述问题,主要是由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指导不到位。教师应该发挥学习活动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在教学中必须使学生的知识、情感和心理形成不断生成的需要,并充分预设教学目标,教会他们有效的学习方法,帮助他们充分调动感觉、联想、情感等去触摸语言材料的整体存在,化语言文字为语感,由感而知、而觉、而悟,由渐悟到顿悟,到大彻大悟,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由低级到高级,层层递进,挖掘学生巨大的认知潜能和主观能动性。

二、如何进行有效的分层朗读指导

在实际的朗读教学中,为了让学生通过朗读理解课文的词句篇章,领会文章的主旨和意味,既能受到熏陶感染,又能锻炼用语音描绘事物、表情达意的能力,从而能提高听、说和写作水平,加大语文为生活服务的力度,教师应如何进行有效地朗读指导,检阅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感情倾向、认识水平和运用程度呢?

1.备教师,坐在学生的板凳上寻找朗读难点。

教师课前需要“备读”。所谓“备读”有两层意思:一是教师自己要认真练习朗读,充分做好范读的准备。要像演员念台词一样,进入“角色”反复练习有感情朗读,这是语文教师一项很重要的基本功,也是上好一堂课的重要前提。“备读”的第二层意思就是要以读为主线,精心设计朗读训练教案。备课时联系班上学生实际“吃透教材”,譬如哪里应该停顿,哪里应该读重音,以及语感的把握,等等,都应在“备课”中反映出来或在课本上勾画圈点。

2.学技巧,扎扎实实做好朗读指导和朗读训练。

首先,教师的朗读示范和指导是学生学习朗读技巧的最佳途径。小学中年级,教师示范朗读的次数明显减少。教师要把朗读当作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步骤,学生朗读时,教师应专心地听,朗读之后,要实事求是地加以分析、总结。同时,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注意用示范朗读为学生树立朗读的标准和榜样。

另外,中年级学生已经能够对词汇的差异作简单的比较,因此,针对那些抓不准情感朗读的学生,教师可以采用一些小技巧。

(1)调换字词,进行比较朗读。针对具体课文内容中某些重点词的理解,用换近义词的方法进行比较朗读。

(2)改变句型进行比较朗读。课文中总有一些类型比较特别的句子,如感叹句、反问句、祈使句等,对这些句子改变句型进行比较朗读,既能使学生读出这些句子的特点,又有助于他们领悟到作者的情感。

3.创情景,个性理解与朗读互相依存。

苏教版小语教材中有很多情文并茂的精美文章,富有鲜明的听感,可以让学生有节奏地诵读,使形象和感情融合,产生内心视象,读出气势、韵味,乃至悟出仅凭语言分析难以真切理解的思想内容。对一些优美语言,要求学生反复朗读,一直到会背诵,体验出文中的美味,使学生充满感情。以《特殊的葬礼》为例:

首先——“找”。通过指读、齐读、默读的训练,对整篇课文进行整体感知,再通过简单、明了的提问将课文细化成片,发挥学生主体能动性,用圈画的方式找到相关的内容。

其次——“抓”。在反复朗读中,写塞特凯达斯瀑布的雄伟壮观,通过“流量最大”、“滔滔不绝”、“一泻千里”、“咆哮而下”等词把瀑布的气势描绘得栩栩如生,这里可以通过反复诵读感受、体味作者准确、精当的遣词造句。

再次——“思”。在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在感知语言文字、准确而迅速地在脑子里呈现有关表象的同时,进行必要的联想和想象。抓住的词语要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鼓励用上好词佳句,也可以联想以前所学的诗句“疑是银河落九天”,再次体会瀑布气势的磅礴。

最后——“品”。作为朗读者,学生不仅要充分把握住文字材料语词的明确含义,深刻感受文本言语形式的具体色彩,而且要准确地表达文字作品的情理,使听者在有声语言中接受到直接可感的刺激,透过文字符号间接地感受到瀑布前后不同的变化,即点到面的再次统一。再给予一些轻柔的音乐作为背景,学生在理解程度上再次朗读,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设台阶,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

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有不同的共性特点。即使是同龄儿童,其思维特点也是有差别的。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要随机应变,巧设台阶,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掌握朗读的技巧,多说、多读、多体会。

当学生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时,教师可以改变人称转述,“动情”以“晓理”。改变人称并不是一项简单的技术,它意味着叙述人的转变、视角的改变、心理角色的调整,以及节奏、语气等一系列变化。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听、说、读、写四种能力中,朗读像一股清泉,只要我们增大它的流量,又引导他流向既定目标,就能使语文学习荡起层层涟漪,焕发出无限生机。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高度重视和重新审视朗读教学的作用,不断提高师生的朗读技巧,使学生从朗读中真正感受到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从而发挥出朗读的巨大作用。

[1]吴立岗.处理好阅读教学中的几个关系.小学语文教师,月刊2005,1—2:16.

[2]于永正.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语文教学书录荟萃:559.

[3]于永正.看老师读.语文教学书录荟萃:562.

猜你喜欢
课文情感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背课文的小偷
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