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育专业“术科”类课程内部问题检视与辨析

2010-08-15 00:43苗志刚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年12期
关键词:术科体育教师学科

苗志刚

(赤峰学院 体育学院,内蒙古 赤峰 024000)

体育教育专业“术科”类课程内部问题检视与辨析

苗志刚

(赤峰学院 体育学院,内蒙古 赤峰 024000)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和访谈法,对体育专业教育领域“术科”与“学科”争辩问题进行探讨与研究。指出了体育教育专业术科类课程内部存在的明显问题,分析了”术科”与“学科”划分的理论缺陷,强调应明确“术科”与“学科”的本质属性,对术科课程建设提出了建设性建议.

术科;学科;体育教育专业

1 前言

体育教育专业的专业教育特征主要表现在其专业课程体系常被分为”术科”与“学科”两类,”术科”与“学科”的比例问题也就成了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基本问题,二者关系往往成为体育学术界争议的焦点,由于对“术科”、“学科”两者的本质特性以及相互之间关系缺乏深刻的认识,”术科”与“学科”的比例虽然几经调整,却对课程改革实质目标达成的贡献十分有限.至今,在体育专业教育领域中对”术科”与“学科”的含义、关系及其二者划分的合理性仍缺少深入的研究,造成了体育专业教育领域的失误,阻碍了体育教育专业的科学化建设与发展,因此,对”术科”与“学科”这一体育教育专业课程领域的典型问题进行检视与探讨,就成为必然.

2 学科与术科的定义分析

很多体育学者出于为提高术科建设水平着想,给术科一词作了解释:“所谓术科指在体育训练中区别于各种知识性的科目——学科的各种技术性科目”.对于术科所涵盖的各运动项目而言,运动技术、运动技能是其核心概念,在体育教育专业中,以课程的形式反映出来.有人认为,学科与术科是截然对立的;也有学者认为,体育领域的学科与术科不是一组对立的概念,而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二者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所谓学科,有两层含义:一指学术的分类,指一定学科领域(如文学或物理)或一门学科的分支(如体育心理学、运动心理学);二指教学的科目,依据一定的教学理论组织起来的知识和技能的结构体系,是学校教学内容的基本单位(如武术、体操科目).由于学科的第二层含义指的就是学校教育领域的课程(科目),在论及课程问题时所说的学科即泛指所有的科目,此时的学科即等同于课程,此时的课程(科目)也等同与学科.体育教育专业论及课程问题时常说的学科实际指的第二层意义上的学科(课程).

3 “术科”与“学科”内部问题辨析

在体育教育专业中,学科与术科均被称为专业课程.既然都是课程,又为何以“学”、“术”划分?是出于分类需要、还是另有所指?就现有文献的有关表述及体育教育界流行的观点看,还是另有所指的.多年以来,大多体育学者对术科和学科都存在共识,即学科与术科是共同存在于体育教育训练中的相互对应的教学科目,前者称为知识学科,后者称为技术学科.显然,对术科和学科的划分是以是否是知识为标准来划分的,其结论是:学科是知识性的而术科是非知识性的.事实正是如此,这里所指的学科(专业理论)与术科(将体育专业教育课程一分为二,一部分是知识性的,一部分是非知识性的,而非知识性的即是术科教学(运动技术的传授和运动技能的掌握).就我国体育专业教育运动训练专业课程结构来看,运动技术内容占总的教学时数一半以上,照此看来,至少有一半以上的教学内容是非知识性的,由此可知,体育科学及高等体育院系就没有没有什么学术地位而言.众所周知,大学乃研究高深学问之所,大学生当以研究学术为天职,即便是体育专业也应如此.体育专业教育的目标是为国家培养合格的(甚至是优秀的)师资,而教师必须是有知识的知识分子,然而,以一半以上非知识课程的教育培养出来的体育人才也就难被称为高级人才,实际上,体育院系的学生(包括教师)普遍存在着重术轻学的思想,有些人的理论基础很低,知识面很窄,更谈不上如何搞好教学和科研工作.可见,这种原本以出于改革课程结构,提高专业学术地位为目的的划分,由于在划分的方法、标准上出现偏差,造成了高等体育专业教育在教学过程出现了重大漏洞,至今无法弥补,继而使原来就不太高的体育科学及体育专业教育的地位遭到了自我降低.问题的严重性是,”术科”与“学科”的划分由来已久并长期深入体育工作者之心,其消极后果之一是人们认为术科无学,并相应的导致长期以来在术科教学训练中忽略、轻视知识的传授,使术科教学走上了只重练习而轻学理的不正之轨.

4 “运动技术”译释

在术科教学中,传授运动技术、掌握运动技能应是教学关键所在,而”术科”与“学科”的划分实际上涉及到一个知识观和怎样看待运动技术和运动技能的问题.

《教育大辞典》中明确提出:“技术,是指为实现生产过程和非生产需求所必需的经验和科学的方法、手段的总和”.它可分为生产技术和非生产技术.在当今,科学中包含着技术,技术中存在着科学,二者密不可分,故有科学技术之称.我们所学的体育技术亦应如此,纵观术科教学,运动项目是其主要内容,传授技术为其主要手段,由此可见,运动技术、运动技能是术科教学的核心概念.所谓运动技术,“是指学习某一运动课题的一系列合理的身体活动方法.它是客观化的、抽象化的,又是任何人都能理解的对象”.运动技术的合理性表现在符合生物力学及运动解剖学的方法原理,运动技术实际是运动方法体系.科学的方法体系又怎能不是知识?而事实恰恰相反,在术科教学中,学生往往只是被动的、机械的学习动作技术,而不会如何去说技术,更不会传授技术,在强化练习之后,最终形成仅仅属于个体的运动技能.

运动技术作为一种方法体系,它实际上是对动作概念、规则和程序的学习和掌握过程,这些概念、规则和程序是可以被解释被陈述的.因此,对运动技术的理解和掌握过程实质上也是一种知识的学习过程,对其的掌握,也是对知识的掌握.

5 术科课程建设与发展策略

5.1 明确培养目标,打造优良师资队伍

5.1.1 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首先是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

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定位首先是教师,这就涉及到体育教师的定位问题,体育教师是做什么的?《教育大辞典》中提出:“教师必须是知识分子”.也就是说,没有知识的人不能做教师,然而,我们在体育专业教学中却常常遇到这样的现象,有相当一部分学生重动作技术操作而轻学理,以至于造成在本科教育当中只有动作技术和运动成绩的提高,而专业知识极为贫乏的现象,显然,这种教育模式完全背离了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

5.1.2 把体育教师塑造成传播体育文化的知识分子

教师是教育培养人的主导因素,做为高等院校的体育教育专业教师更是如此,锻造术科学术队伍,提高术科师资队伍的教学研究能力和科研能力是一改过去不合理体育教学方式的关键,只有调动和激发术科教师改革的动力和参与意识,才能使体育教育专业的办学目标向着合理的方向发展.为此,必须加强体育院系术科队伍的建设,努力提高术科教师素质以适应改革发展的需要.具体而言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体育教师应该注意自己的社会形象,把自己看作是传播体育文化的文化人,应尽可能的向文人、艺人的角色去接近,因为体育是一种文化.在平时要加强术科教师的继续教育,术科教师应通过自学、在职进修、脱产培训等多种渠道和形式,不断学习、接受、更新拓宽本专业健身教育的理论、手段和方法,加强专业知识及相关学科知识的学习,不断扩大知识面,并向理论研究方面发展,努力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二是加强对中小学体育教学实践的深入了解与研究,传统的术科教学内容与中小学本身缺乏有效的联系,而术科教师在学术研究上也偏向各个项目的内部体系,缺乏对中小学有关教学内容的研究,有些术科教师是对中小学体育教学的被动适应,一大部分术科教师则在本专业项目在中小学的开展情况、教学方法运用上以及项目发展动态并不了解甚至知之甚少,这样就很难去思考如何去培养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能力,更谈不上如何引领中小学体育教学改革了.因此,加强术科教师队伍建设,使术科教学走向正规化迫在眉睫.

5.2 转变观念,重视”术科”与“学科”的整体性

5.2.1 运动技术与体育理论知识不相游离

运动技术是一种方法体系,其本身也属于知识范畴,是一种程序性知识、操作性知识或身体认知.顾渊彦教授认为:“运动技术是人在从事运动项目为中心的身体练习过程中,在自体内部之间和自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关系中通过综合体验所获得的身体认知.”此观点表明:体育领域的”术科”与“学科”不是一组对立的概念,而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二者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5.2.2 纠正”术科”与“学科”教学中的偏差

在高等教育体育课程改革中,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中的”术科”与“学科”比例虽然几经变化,但在培养目标的达成上却没有太多进展,两者划分的不合理性已渗透于体育科学研究领域,改革的新思想、新理念仍然受传统理念的束缚,而只有统一认识,勇于创新,才能无愧于时代赋予每一个体育人的重任,使体育教学真正走向科学化的轨道.目前,尽管学术界在对术科的认识水平上有了很大进步,但仍存在着分歧.对术科和学科建设的建议很多,在这里可归结为以下几点:①课程目标适应于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从课程目标上来看,体育院系学生通过各术科的学习并没有获得相应的项目教学能力.术科教学的目的并非培养运动员,而是让学生理解运动技术,而后学会教技术,但体育师范院校只教给学生技术,很少或根本没有教学生怎样教技术.我们应该把运动的认知体验、良好的价值观念、运动文化等理解认识作为文化素养,作为方法,作为一种价值体系.而把学技术作为一种方法去掌握.②更新观念,转变术科课程的教学模式.长期以来,在体育学界中一直有一种错误的认识:即将运动项目的技能水平等同于运动项目的教学水平,将体育院系的术科教学等同于体育运动训练.一些运动成绩好的运动员常常被体育院系破格录用,一些名牌学校的用人条件还明文要求被录用教师必须是运动成绩的佼佼者.体育教师是传播体育文化的教育者,而招聘单位以运动技能的水平来衡量体育教师的教学水平无疑是一种误识,这已经表明体育教师的运动技能水平等于其教学水平.术科课程必须实现教学模式的转变,由“运动训练模式”转向“教学体验模式”.首先着眼于教学能力的培养,以学习体育手段与方法为主线,使术科健身教育与运动技能教学有机结合.③整合术科内容,重新构建教材体系.术科教学项目多、范围广,体育院系应根据培养目标和对现代术科必修教材进行分析研究、比较选择,把各术科教学中身体锻炼的手段与方法、增强体质的原理、原则充实到教材中来,使教材充分体现先进性、科学性、时代性和实用性.例如,将主要课程相关和共同的教学训练的方法、原理及竞赛知识提取出来,形成有关的课程如:“运动竞赛的组织与编排”、“裁判学”、“运动技能教学与训练”、“运动竞赛方法、原理”等课程,避免了各自单独开设时相互间的低水平重复.

6 结语

“术科”与“学科”的划分源自体育专业教育领域.从高等院校体育专业课程变革的历史及现状看,”术科”与“学科”问题仍是当前以及今后改革的基本问题,对术科课程存在的内部问题还有待于广大体育学者们做出进一步的审视与探讨,实施有效的改革以顺应体育教师教育发展的时代潮流.

〔1〕曲宗湖,顾渊彦.体育教师教育课程改革[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

〔2〕王健.体育专业课程的发展及改革[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曲宗湖,杨文轩.学校体育教学探索[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G 807

A

1673-260X(2010)12-0087-02

猜你喜欢
术科体育教师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民族地区准体育教师术科能力下降原因分析与对策研究
“超学科”来啦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体育教师如何上好室内课
体育院系术科教师教学反思能力评价研究—以辽宁省为例
体育教师要重视“听、说、读、写”
2011年广东省普通高考体育术科统考顺利结束
由“小学兼课体育教师”引发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