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英汉语码转换的社会语用功能——以大学校园交际用语为例

2010-08-15 00:47
昌吉学院学报 2010年6期
关键词:语码大学校园现象

张 荔 成 杰

(1,2.昌吉学院外语系 新疆 昌吉 831100)

浅析英汉语码转换的社会语用功能
——以大学校园交际用语为例

张 荔1成 杰2

(1,2.昌吉学院外语系 新疆 昌吉 831100)

日渐推广的英语教育使得校园交际用语中的英汉语码转换现象愈加普遍,本文从社会语言学角度,应用情景型语码转换,隐喻型语码转换和标记理论分析大学校园语码转换现象及原因,通过实例进一步说明英汉语码转换的社会语用功能。

语码转换;社会语用功能;标记理论;校园交际用语

一、引言

英汉语码转换作为一种跨文化交际策略越来越多地被人们接受和使用,尤其是随着近年来国际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在双语或多语的交际环境下,选用转换语码已成为普遍现象。日常交际中的语码转换现象是丰富多彩的社会文化生活的必然结果,研究大学校园交际语中的语码转换现象将进一步深化对语码转换的社会语用功能的研究。

二、理论依据

语码转换,指在同一段谈话中使用两种或更多语言变体的现象。这些语码之间并不需要具有语音上的相似性。转换的语码可以是不同的语言、方言、或者同一语言的不同风格。转换可以是一句话内部的,也可以是句子之间的。转换的语码可以是一段话,也可以是一个词。[1]自 20世纪70年代以来,语码转换研究受到广泛的重视并得到长足发展。至今已形成几大阵营:语码转换的社会语言学研究、语码转换的语法研究、语码转换的心理语言学研究和语码转换的会话分析研究。[2]本文所采取的分析视角与社会语言学研究角度相契合,而社会语言学对语码转换的研究在于探索其形成原因以及在交际中所实现的语言之外的功能和意义,这也是我们关注其实际运用价值的来源。

(一)情景型语码转换和喻意型语码转换

Gumperz的语码转换分类,一种是情景型转换 (situationalcode-switching),指由于参与者、环境或话题的改变而引起的语码转换。另一类是喻意型语码转换 (metaphoricalcode-s witching),指说话者为改变相互的关系或说话的语气、重点而进行的转换。喻意型语码转换打破了情景与语言选择之间的规约关系,因而交际对象就需要付出更多的气力来对语码转换的用意进行推理。[3]

(二)标记模式理论

Myers-Scotton在上世纪 80年代初提出了用标记理论来探讨语码转换的社会动机。该理论将语码选择分为“有标记”(Marker)和“无标记”(Unmarked),说话人以一种内在的认知机制来对多种语码进行评估,确定出哪些是无标记的,哪些是有标记的,最后根据评估结果做出选择。Wardhaugh认为这一模式“很好地解释了我们所能观察到的大量的语码转换现象。”[4]说话者的语码选择绝不是偶然性行为或按会话顺序规则做出线性回答,而是行为者的理性行为。[5]在标记模式中,一项选择是否具有标记性取决于说话人的“权利和义务”,即,社会所建立和维持的规范或准则。符合社会规范的选择为无标记选择,反之为有标记选择。[6]因而在日常交际语码选择中,无标记语码或标记性弱的语码通常为说话人首选。如果做出有标记的选择,则提示说话人有意偏离对话双方现有的权利或义务关系,以期达到特殊目的。

三、大学校园英汉语码转换产生的原因

言语交际是日常交流的基本形式,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了高等教育,日渐丰富的文化聚集也使得大学校园成为了言语交际的“密集区”,因此出现的英汉语码转换现象也受到了普遍关注。

首先,从交际场合来看,校园内的各个场所比如教室、办公室、食堂、宿舍、小卖部等都可以发生语码转换。尤其是近年来学习英语的浪潮,在校园里随处都出现的双语海报、标识等都给语码转换创造外部条件。其次,从交际对象来看,大学生经过了高考的外语考试选拔,基本都具备一定的外语交际能力,有的甚至掌握多门外语,在老师和同学间的交流中,语码转换得以实现。最后,从交际目的来看,校园是学习的场所,英语尤其是英语口语对学习及以后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所以不少学生希望通过课后实际生活场景中的操练来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大学校园是学生最为集中、最为“常驻”的场所,这也是形成校园语码转换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

四、大学校园英汉语码转换的社会语用功能

英汉语码转换在大学校园里出现如此频繁,其社会语用功能不容忽视,笔者通过亲身体验和观察校园交际中的语码转换现象,应用实例进一步说明了校园英汉语码转换的社会语用功能。

(一)填补词汇空缺

词汇空缺指两种语言之间的词语的非对应现象,由于中西方地域,文化的差异使得英汉语言中出现一些无法等同的表达,只能用对应词汇来描述,但并不是完全的语义对等。因此为了保持原汁原味的语义效果,表达中出现了语码转换。

例 1:一同学新买笔记本电脑,请求另一同学帮忙装软件。

A:帮我装些常用的软件,什么 QQ, MSN,Facebook.

B:那 IE和Maxthon你装哪个?

A:360吧,看大家都用那个。

对话中提到的 QQ,MSN,Facebook,IE,Maxthon都是网络软件的术语,一般都使用其英文名称,在大学校园里人人几乎都拥有电脑,对于大多数的计算机相关词汇在日常交际中都会转换为英语,又如,Word,Excel,等。

除了以上科技词汇,随着对外贸易的日益增加,很多国外品牌进入国内市场,品牌名称多是沿用产品生产国的语言表达,即使有翻译也很少推广使用,这时候在交流中多使用中英文转换,例如下面的例子:

例 2:两位女同学谈论最近一次购物

A:我看上一件 VeroModa的小衫,折下来才100多。

B:那合适呀,运动系列呢?Nike,Adidas也打折?

A:全场活动呢,咱们周末去看看。(二)方便功能

在大学校园日常交际中不同专业的学生谈论起与自己专业相关的问题时会更多地使用本专业的术语以此来达到方便交流的目的。

例3:

A:赵老师的 paper写完没有?

B:还没顾得上呢,周一就要做跨文化的presentation了,正着急呢。

Paper和 presentation对于英语专业的同学来说再熟悉不过了,在对话中进行的转换使得交流方便,易于理解。又如,在当今校园英语学习热潮下,很多同学都利用网络资源练习英语听说,看美剧成为了一个很好的练习方式,下面的例子就是在同样喜欢美剧的同学间发生的,其中的两个名称 Desperate Housewife(绝望的主妇)和 The Big Bang Theory(生活大爆炸)分别是指剧集的名字,直接转化为英文说法更易交流。

例4:

A:最近 DesperateHousewife出新的一季没有?

B:我没跟那个,在看 TheBigBangTheory呢。

(三)避讳功能

在日常交际中不少话题在公开场合是不宜提及的,人们对此类话题进行交流时,通常会感到有所顾忌,这时采用语码转换能有效地达到避讳的效果,交流时可以解除一定的心理障碍,更为自然。Monica Heller也指出:“人们可以通过语码转换来说或者做他们平常不能提到的事情。”[7]

例 5:在餐厅里两位女生的对话

A:你今天还 makeup了一下嘛,眼影颜色不错哦,是不是晚上有 date啊?

B:什么 date呀,学生会有个meeting。

A:哦,那说不定去了能碰到个Mr.Right也不错嘛。

很突然的评论别人的妆容,容易让对方产生不适感,转换为英语表达使得交流集中在内容本身,避免尴尬,而 Date,Mr.Right这些属于个人感情方面的词汇,如果换成汉语中对应的语码,对于交谈双方来说,都会觉得很别扭,尤其在公众场合会有些不好意思,而转换成英语则会消除这种感觉,谈论起来很自如,表达流畅,气氛也不会受到影响。又如,

例 6:在学校周边的服装店里经常发生讨价还价时的语码转换现象。

老板:这件衣服最低120,这可是好料子。

学生A:你觉得怎么样?(望向B)

学生 B:Expensive!Ninety is ok.

学生 A:All right,Iwill begin with eighty.

(转向老板)老板,80怎么样?

当学生A询问B价格时,B转用英语说价格贵,90元可以接受,而 A接着用英语回答说要从80开始还价。两位同学对老板的出价表示不满时,碍于当面不好交流便转为用英语来商讨价格,老板听不懂英语没有办法参与对话,自然被避开了。

(四)强调功能

此类功能多出现在课堂对话中,为了表示讲话内容的重要性,教师通常会通过语码转换来强调关键词语。

例 7:学期末的最后一节课,教师在布置暑期作业。

A:The termpaper should be handed by mid-September,in other words,九月 15号是最后期限,字数 5000以上。

B:(正匆忙找本记录)老师说多少字?刚没听清。(转向 C)

C:five thousands!

B:5000?!Oh my God!

教师A在布置作业的时候使用的是英语,但当讲最后期限的时候又转用汉语表达时间和数字概念,学生B用汉语询问 C具体字数,C用 fivethousands来回答,B又转用汉语 5000?!来确认自己听到数字的正确性。对话中的英汉语转换都起到了强调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多用此类转换可以加深学生课堂印象,起到帮助记忆,达到预期教学效果的目的。

(五)幽默功能

在外语学习过程中,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一些惯用表达被二语学习者以自己的母语文化来理解了,由此产生很多亦洋亦中的表达,例如已经被广泛接受的“Long time no see”,而故意将一些英语短语表达汉化或者在汉语词汇后附加英语词形会在日常交际中产生出幽默效果。

例 8:两位同学在网上聊天,其中一位向另一位借钱。

A:干什么呢?

B:查资料 ing.

A:哦,有钱没借我点?

B:Noway,nodoor,nowindow.

A:一点都没有啊?我这着急用呢。

B:今天去取钱,银行是 people mountain, people sea,实在是 sorry。

例中A向 B借钱,B拒绝时用了 Noway,没戏,这个短语,但直接拒绝显得不友好,随后又补充 nodoor,nowindow,用这种错误的转码形式使得拒绝变得婉转,可接受。当A继续询问能否借钱时,B又用了 people mountain,people sea这样的中式英语表达来幽默的拒绝,从而避免了不借钱的尴尬。对话中还有一个表达查资料 ing将英语时态词形缀在汉字之后,使得表达生动幽默。

(六)其他功能

除了以上的语用功能外,语码转换还能产生缩短谈话双方距离,赢得对方好感的作用,例如较好关系同学间常用 darling,sweetie,beauty,sir,等称呼而非直呼汉语名字,从而区别于关系生疏的同学。

此外,很多同学为了学好英语,在平时的校内生活中尽可能多地使用英语会话,当碰到陌生词汇时自动转为汉语表达,因此英汉语码的转换也为英语口语练习提供了一定的帮助。

五、结语

本文从社会语言学的研究角度分析了大学校园内英汉语码转换现象,通过观察到的例子来说明语码转换的社会语用功能,限于调查的深度和广度,文中只列举了具有代表性的功能。对大学校园语码转换这一复杂的言语现象的多维度思考有助于对校园内复杂的语言现象做出准确合理的解释。今后的研究可以将语码转换中的语言、社会、文化、心理和认知等多种因素结合起来,使校园语码转换作为一种交际策略,尽可能多地取得较好的交际效果,避免负面影响。同时,校园英汉语码转换现象的研究带给英语教学的启示也值得我们关注。

[1]Caro lMyers-Scotton.Code s witching a sind exical of social negotiations[A].Monica Heller.Code switching[C].Moutonde Gruyter,1988.

[2]何自然,于国栋.语码转换研究述评[J].现代外语,2001,(1).

[3]Gumperz,J.J.1982.Discourse Strategies.Cambridge,NewYork,New Rochelle,Melbourne,and Sydney:CUP.

[4]Wardhaugh,R.An Introduction to Sociolinguistics[M].Oxford:Black wells,1998:109.

[5]Myers-ScottonC,Bolonya iA.Calculating speakers:code switching in arational choice model[J].Language in Society30: 1-28.

[6]朱长河.有标记的选择与意图义:标记模式的语言学理论探源[J].外语学刊,2005,(5).

[7]Monica Heller.Strategi cambiguity:code-switching in the management of conflict[A].Monica Heller.Code s witching [C].Moutonde Gruyter,1988.

H313.2

A

1671-6469(2010)06-0099-04

2010-10-20

张荔 (1982-),女,回族,新疆昌吉人,昌吉学院外语系,助教,吉林大学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二语习得,话语分析。

(责任编辑:马海燕)

猜你喜欢
语码大学校园现象
浅析大学校园热微环境
大学校园改造更新规划研究
为何用『象牙塔』比喻大学校园?
它们离“现象级”有多远
你能解释下面的现象吗
猜谜语
报章语码转换与城市休闲文化——以杭州为例
奇异现象传真
民族高校大学生语码转换现象研究
大学生口语语码转换句法形态研究——以维汉语码转换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