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美怡情,以美导善
——美学美育课程对大学生人格境界提升的重要作用

2010-08-15 00:48张文杰
滁州学院学报 2010年4期
关键词:境界美育人格

张文杰

(滁州学院中文系,安徽滁州239000)

以美怡情,以美导善
——美学美育课程对大学生人格境界提升的重要作用

张文杰

(滁州学院中文系,安徽滁州239000)

面对市场化、商业化和就业竞争带来的压力,加上拜金主义和物欲横流的诱惑,当代大学生的人格心理和精神信仰出现了许多方面的困惑,也许审美教育和精神陶冶再次会成为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须采纳的有利途径。因为只有实现了审美对个体物质欲求的超越,才能在静观中使心灵达到与对象世界的本真状态的融合,才能进入对现实人生的审美观照,从而使大学生的心灵和境界在审美活动中得到提升和净化。

美学美育课程;大学生;物质功利;人格境界;净化

在当代大学人文教育中,美学课程和大学语文、艺术欣赏、思想政治理论课之类的其它课程一样,主要是对大学生的全面素质教育和人合格修养起着很重要的辅助作用。美育是我国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塑造年轻大学生精神世界的重要手段。美学教学可以通过对各种艺术现象的了解和探索,帮助年轻一代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途径,也是帮助他们培养健康的人格心理必不可少的手段。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美学美育教学工作仍然在实际操作中没有被重视,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比起具有实用性、操作性和功利性的理工科课程,美学美育毕竟是软科学,不可能马上创造出看得见摸得着的产品,只能作用于人的心灵情感,也不可能很快就能产生巨大的效用。然而美学美育对当代大学生的生活态度、恋爱工作、人生选择、以及与人相处等方面影响较大,也许只有通过审美教育和艺术欣赏才能引导当代大学生走向热爱生活、关爱他人、报效社会、回报祖国和亲人的最佳途径。可令人遗憾的是,据有关调查了解,在许多高校人文学科中,美学美育教育仍然属于薄弱环节,加上一些教育工作者自身意识不到位,搞“形式主义”,应付上级部门的检查;另外,整个社会也对人文教育和审美修养不怎么重视,还没有形成美学意识培养的氛围[1]61-62。因此,审美教育的这种现状和当代大学生面对市场竞争社会中的物欲膨胀、利益诱惑带来的心理困惑、精神苦恼差距较大,不能不让人为之担忧。因此树立“美育信仰”,加强美学美育教学的正确引导,以美怡情,以美引真,以美导善,培养大学生健康乐观的人生观、价值观显得任重而道远。

一、物欲横流:大学生的信仰危机不容忽视

众所周知,信仰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精神支柱和行动指南,就像西方人的宗教信仰一样对人存在的价值导向和奋斗目标起着重要的规范和引导作用。信仰是人类精神世界的理想化的状态,是一种富有生命意识的内在精神模式,它为人类的社会行为实践来确定动机和目的。然而,处于历史转型时期的当代中国,大多数年轻人(尤其是风华正茂的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恋爱观等正处于成长时期的迷茫状态,面对商品化、市场化、时尚化的浪潮和拜金拜物主义的盛行,他们难免会出现信仰危机和精神困惑,即使是遥远的未来共产主义的幸福蓝图也并不能使他们完全得到心灵安慰,也不可能让他们停止向往富裕社会和崇拜财富的梦想,加上西方工业化和全球化、商业化浪潮的推波助澜,物欲追求和财富崇拜越来越成为大多数人精神世界的主宰和人们学习工作奋斗的最终方向,一瞬间功利主义、实用主义和拜金主义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大行其道。当代年轻人对传统的价值观开始怀疑和漠视,金钱、地位和财富开始成为衡量一切行为价值的标准。在拜物主义和功利主义的诱惑下,年轻人的精神信仰出现了困惑,许多人感到对金钱和物质的欲望的抵抗和拒绝的力量越来越力不从心,这样就直接导致了人们在物质富裕和精神贫困的二元对立的选择中,心灵也日益扭曲、变态或异化,具体表现为情感的冷漠(自私而不关怀他人)、悲观厌世(虚无主义钻牛角尖,缺乏抗挫折性力量,稍有不顺就自卑,甚至自杀)、惟利是图(为了钱财六亲不认,甚至残害亲友)、道德失范(视恋爱婚姻如儿戏)、人格卑下(无所事事和追求,格调不高),甚至沦为丧失人性的冷血动物,因而要根除这种过分追求物欲和拜金主义造成的人格“异化”,还必须回到审美教育和人格心理的调整和培育上面来,也许只有通过此途径才能完善自我和实现自我优化。因为我们的日常生活是拜物的和刻板重复的,并且常常缺乏激情,只有艺术审美才充满了变化和激情,艺术充满了超越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的限制的自律性,给人以审美的愉悦,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起到了宗教净化的功用。正如西方理论家所说的那样,将艺术引入日常生活,可以改变我们和世界的关系,培养出有教养的欣赏者[2]50。在他看来,美育的根本任务便在于发展这种无利害计较的情感,审美就像人们崇拜心中美好的上帝一样纯粹和执着。

从人类生产劳动实践的发展过程来看,人们对美的追求和爱好,在生产劳动、社会生实践中,人自身变得更加灵活,更富于智慧和敏锐感,更善于发现自己周围世界的美,因此审美器官和审美感受能力日益完善和成熟。精神的东西离不开情感的维系,生命的活力和奋斗的目标也必须由情感的外在形式来体现出来,消极的情感总是让人丧失信心,看不到生存的积极意义和创造价值;而积极的情感形式可以使人振奋鼓舞,激发人们对生活开拓的强烈欲望和顽强拼搏的坚韧精神。因此,只有精神信仰和审美追求才可以赋予人类行为实践,并超越既有现实的理想品格。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审美教育的人格培养与精神信仰有许多共同之处,因为美一旦与真、善结合在一起,便直接导向超越物质功利和现实利益的终极意义,审美便成为人类通过劳动实践过程的体验来获得一种自我肯定、自我确认、自我实现的情感愉悦的手段,因此审美教育与人格境界的提升对引导当代大学生培养积极进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其热爱生命,珍惜此生,关爱自己和他人的命运疾苦,从而净化自己的内在灵魂,陶冶情感,将自己塑造成马克思所谓的“全面发展”且心灵自由的人。因为美学精神是一种和谐精神,它有助于弥合由日常生活所导致的种种分裂和矛盾。就现代日常生活的特性来看,种种对立与分裂日渐显著,诸如理性与感性的分离,前者压倒了后者;物质对精神的侵蚀,前者吞噬了后者;社会与个体的矛盾,群体与从众行为遏制了个性的自由伸展等等,从根本上讲,美学精神追求和谐,这种和谐就如同宗教信仰中对上帝崇拜的情感一样,是追求一种精神灵魂上的和谐与安慰。

二、以美怡情:用审美来平衡心理净化心灵

审美教育的目的重在培养人们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审美观,引导人们过一种值得过的理想生活,养成和谐美好的情感,提高人们对美的感受、鉴赏、创造的能力,使人的个性得到更加自由、全面的发展,从而达到真、善、美相结合的理想的人生境界。我们之所以从小学、中学到大学重视对学生的美育,目的就在于引导受教育者学会自觉地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养成乐观的人生态度,提高其生活与审美的高雅情趣,促进受教育者的心灵健康、语言文明、行为规范和身体健壮,增进他们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从而把审美教育变成素质教育。

其实,审美早在西方的古希腊时代就受到学者们的重视。柏拉图曾经对美育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理论总结和理性思考,他从建立“理想国”的政治理想出发去自觉地、有意识地对青年人进行严格管理和审美熏陶,使得他们心灵从而变得又善又美。他认为美育应该从儿童时期就开始抓起:“一个受过适当教育的儿童,对于人工作品或自然物的缺点也最敏感,因而对丑恶的东西非常反感,对优美的东西非常赞赏,感受其鼓舞,并从中索取营养,使自己的心灵成长得既善又美。”[3]108他明确地提出用艺术教育手段来塑造年轻人的人格:“这种教育就是用体操来训练身体,用音乐来熏陶心灵”。[3]70柏拉图主张用情趣健康、心灵高尚的文艺作品来教育青少年,这样会使他们不知不觉地起到浸染和熏陶的作用,心灵的提升也就逐渐培养起来:“我们不是寻找一些有本领的艺术家,把自然优美的方面描绘出来,使我们青年像住在风和日暖的地带一样,四周一切都对健康有益,天天耳濡目染于优美的作品,像从一种清幽境界呼吸一阵清风,来呼吸它们的好影响,使他们不知不觉地从小就培养起对于美的爱好,并且培养其融善于心灵的习惯吗?”。[5]68但柏拉图在肯定艺术的独特教育作用的同时,又对艺术中表现情感持否定态度,认为这种“感伤癖”和“哀怜癖”不能引导人们认识真理。到了亚里斯多德时代,才纠正了柏拉图漠视情感的看法。亚里斯多德并没有否定人的情欲,而是认为通过美育、艺术欣赏等特殊的作用,也即通过理性来对感性加以节制和净化。他看到艺术审美除了具有“无害的快感”,还是一种精神上享受和净化:“消遣是为着休息,休息当然是愉快的,因为它可以消除劳苦工作所产生的困倦。精神方面的享受是大家公认为不仅含有美的因素,而且含有愉快的因素,幸福正在于这两个因素的结合,人们都承认音乐是一种最愉快的东西,无论是否伴着歌词。”[5]41-45亚里斯多德这一思想将艺术的审美功能(精神享受和情感陶冶)与教育功能统一起来,不仅大大超越柏拉图的思想,而且为后来古罗马美学家贺拉斯“寓教于乐说”开启了先河。

在艺术审美活动中,艺术创作者和审美接受者都比较重视审美活动中的情感因素的作用,就是因为有了情感因素,作为审美主体的人才能够把握到艺术作品中的节奏性、平衡性和有机统一性的完美形式,这种形式同时又作用于人的感知、想象、理解等诸种心理功能,使它们处于极其自由和谐的状态。在这种自由的氛围中各种能力相互共存,每一种能力都得到了最大的发挥(而不是对其实行约束和压抑),但又能兼顾到整体,以不损整体的有机统一为限,这无疑对人性的成熟、发展和生命活动的激发会产生良性的引导作用和宣泄作用。因此,多欣赏艺术作品和接受审美教育,使个体在审美体验中想象和感知不断被激发,个人的意志力和人格情操也会变得日益成熟、自信和坚定,从而能乐观积极地面对任何复杂多变的现实人生,才能超越现实世界的物质诱惑带来的困扰。

三、以美导善:价值观的拨正与人格境界的提升

人是社会性和群体性的文化动物,人的成长不可能一出生出来就能具有某种明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其个人的道德修养、人格境界的养成也不是与生俱来之物,更不是单靠家庭、社会或自己单方面的培养,而是随着年龄逐渐长大,家庭、学校、社会从多方面有意识地引导他不断改变他自己对日常生活和周围世界的看法,加上个人的家庭出身、社会阅历和实践体验使他们不断调整自己的情趣、爱好、习惯和目标追求。现在大学生就业压力很大,也影响到他们在校学习中人格心理的健康发展。当然,就业谋生是任何人生存的基本需要,也是正常的生存前提,它总是以获取一定的物质生活资料来维系与满足自己生命活动的需要,当代大学生必须正确面对。一旦只是把物质功利当做人生唯一的目标去追求,个人的精神世界就会变得空虚、单调和乏味。也许只有审美活动才能将人带入一个更自由美好的境界,就像美学家马尔库塞所说的那样,因为审美发展的是一条通向主体解放的道路,解放了人的身心并使之具有了新感性[6]247。

人类的审美活动不仅是基于人的独特生命要求的一种活动,而且是最能表现人的本真性价值的一种生存活动。作为人一种基本生存方式,审美活动本质上是一种人生实践,是能够激发主体情感的感性存在方式,是一种自由的人生境界的对象化和感性彰显。古希腊的史诗教育和音乐教育与中国先秦的诗教和乐教,都可以看作是一种以艺术为手段的人格境界的培育。只有实现了审美接受者对个体物质欲求的超越,才能在静观中使其心灵达到与对象世界的本真状态的融合,才能进入对现实人生的审美观照,从而使我们的心灵境界在审美活动的过程中得到提升和净化。同时,人格境界的最高层次也必须是超功利的,惟有超功利的人格境界才能面对各种挫折,才能遇到困难愈挫愈奋,才不会悲观自卑,因为审美接受者会凭借道德的自觉自律,去无私无畏地去旅行自己的信仰。只有具备了超功利的人格境界,对善的追求才能做到不惜一切,精神世界才能变得乐观、愉快、健康,并更加坚定执着。若能做到这一点,即使在各种生活压力和种种束缚状态下去谋生创业,也会变成对奋斗过程的一种亲历和享受,使身心疲惫的应付化为一种身心愉悦的和谐创造。因此,只有通过审美教育,使受教育者修身养性,超越功利,净化灵魂,在掌握谋生的手段的同时,也塑造一种超越物质功利的精神,获得一种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崇高的人格境界。

也许美学美育课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指向对人的精神境界的塑造和健康人格心理的培养,是提高当代大学生审美素质、综合素质,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一种追求。美育不仅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手段,也是实现人类自身美化、完善人格塑造的重要途径。苏联著名的美学家卡冈曾指出:“无论哪种教育活动的形成,如果它不包括审美教育成分,就不能达到巨大的效果”。[7]197然而,我国许多大学的师生对美学、美育、艺术欣赏等课程的作用在认识上仍然不够重视,多数教师对大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方面有一定了解,并且缺乏系统的理论学习和充分理解。另外,长期以来将美育和德育总是重叠起来,并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这样也容易使得美育与德育在多方面交叉和渗透的过程中,导致教育实践对美育内容的轻视和忽略。因此,大学人文教育应当全面加强对大学生的审美教育和艺术鉴赏,将美育渗透到各种教学和各项教育实践活动中去,加强对大学学生语言、行为和精神上的审美教育与引导,引导学生主动地去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美、表现美和创造美,引导他们多参加艺术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基本的审美情感和审美经验,提高他们的审美素质和追求美、创造美的能力,从而能健康乐观地对待现实人生。

[1]冯 锐,刘兴本.对我省高校美育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本溪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12):61-62.

[2]赫 勒.日常生活[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50.

[3]柏拉图.理想国 [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108,70.

[4]柏拉图.柏拉图文艺对话录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68.

[5]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编.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41-45.

[6]周 宪.美学是什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247.

[7][苏联]卡冈.美学教程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197.

To Be Joyful and Virtuous by Esthetic Education——on the Vital Role of Aesthetic Education Curriculum to The Promotion of University Students’Personality and Regin

Zhang Wenjie
(Department of Chinese,Chuzhou University,Chuzhou 239000,China)

Facing the marketability,the commercialization and the employment competition bring,in addition mammonism and the desire for material welfare and crossflow enticement,the contemporary university student’s personality psychology and the spiritual belief had many aspect problems,perhaps the esthetic education and the spirit mould can become the advantageous way once more which the university educator must accept.Only then has esthetically realized to individual material desire surmounting,can we enable to make the mind observ calmly to go beyond the object world,and enter to the realistic life with esthetic contemplation,thus make the younger generation obtain the promotion of the mind and the regin,and the purification in the esthetic activity.

esthetics and esthetic education,university student,personality and spiritual regin,promotion

G642

:A

:1673-1794(2010)04-0008-03

张文杰(1965-),男,讲师,文艺学博士,研究领域:西方文论与美学、文艺美学与大众文化批评。

2010-06-13

猜你喜欢
境界美育人格
三重“境界” 让宣讲回味无穷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品“境界”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美育教师
论君子人格的养成
慎独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