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路径选择

2010-08-15 00:50唐晓英
大庆社会科学 2010年5期
关键词:市场经济领导能力

唐晓英

(东北石油大学人文科学学院,黑龙江 大庆 163318)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路径选择

唐晓英

(东北石油大学人文科学学院,黑龙江 大庆 163318)

制约党的执政能力提高,既有历史原因、现实原因,又有体制原因。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一是要创新党的执政理念;二是要坚持科学发展观,提高党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三是要加强党应对社会风险的能力;四是要创新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

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路径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我们党要带领人民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关键是要抓好党的自身建设。进一步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是一项重要内容。

一、党的执政能力的科学内涵

执政能力就是执政党执掌国家政权的能力,更深一层说是指执政党执掌国家政权,并通过国家政权推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能力。党要执掌国家政权,就必须具备影响国家政权、建设国家政权、控制国家政权、运用国家政权和巩固国家政权的能力,充分发挥国家政权在推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党的执政能力,就是党提出和运用正确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领导制定和实施宪法和法律,采取科学的领导制度和领导方式,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经济和文化事业,有效治党治国治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本领。

2001年5月23日,江泽民同志在安徽考察工作时指出:“面对新世纪深刻变化的国际形势,面对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繁重任务,全党同志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居安思危,按照党的十五大的部署,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求,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进一步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努力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加强党政关系视阈中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这是我们党关于“执政能力”的第一次明确表述。2004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又在这个基础上对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作了进一步概括,把它正式规定为:党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党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党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党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

二、制约党的执政能力提高的原因分析

(一)历史的原因。建国后,党在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正是依靠了广泛的群众基础、深厚的阶级基础和丰富的执政资源,才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显著成绩。但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党主要是依靠了革命战争年代所形成的工作方法、体制,同时又由于当时的国际大背景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严重对立,中国同苏联结成同盟,共产党又缺乏领导经济和社会的经验,因此,在执政党建设方面也主要是模仿苏联的方式,采取了高度集权、行政命令,在经济生活中实行严格的计划经济体制,并且将经济与政治体制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不可否认,在新中国成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计划经济模式对于像我们这样一个底子薄、条件差、基础落后,又受到外部封锁的国家,集中有限的力量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具有推动作用。但是问题在于在这个基础上,我们逐渐形成了计划经济是唯一正确的社会主义模式的教条主义认识。对党的领导而言,计划经济的要害是要求党事无巨细、包揽一切,实行党政不分的一元化领导,从而形成了中央高度集权的管理体制。长期高度集权的管理体制深深地影响了党的自身建设,突出体现为党内缺乏民主,民主集中制得不到正确的贯彻,滋生了一言堂、家长制、官僚主义、个人迷信等等弊端。正是这样的一些弊端导致了党对自身执政能力建设探索的延迟,使我们党长期以来一直没有注重执政能力建设,而是更多地依靠了革命战争年代所留下来的工作传统和党所取得的丰富的执政资源,这势必影响我们党执政能力的提高。

(二)体制的原因。从体制上看,建国以后受苏联影响我国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实行严格的计划经济体制,国家在经济建设中发挥着主导作用。整个社会的资源配置主要依靠政府调拨,排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认为搞市场经济就是搞资本主义,将计划经济等同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使整个社会生产处于非良性运行状态,人为地割裂了经济发展的脉络,整个社会产品极不丰富,人民生活水平处于极低状态。与严格的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是在分配制度上实行绝对的平均主义,过度地重视公平而忽视效率,干多干少、干与不干都一样,无法调动起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人们产生了惰性。计划经济体制下,党政不分,党对执政规律的认识还不深刻不全面。

改革开放后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们党在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上出现了严重的能力不足。这一不足主要是因为我们党在建国后搞了近四十年的计划经济,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对于计划经济的特点和规律的认识和理解比较深,但是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及其特征的认识则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党没有这方面的经验。建国后,由于相当长的时间我国经济建设受左倾错误的影响,党对国内人民内部主要矛盾的错误估计,进行了相当长时间的阶级斗争,而没有把经济建设放在首位。并且长期以来实行严格的计划经济体制,忽视市场,排斥市场经济的调解,忽视价值规律的作用,导致了我们党驾驭市场经济能力上的不足。

(三)现实的原因。从现实角度看,我国当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我国的社会转型具有自己独特的特点。以分化为主要特征的社会转型,使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掩盖的诸多矛盾暴露出来。同时面对社会转型过程中所出现的社会阶层分化,新的社会阶层产生;人民内部矛盾主要以利益为主的矛盾增多、社会贫富分化严重等一系列新情况新特点,我们党的执政能力表现出了不足。计划经济体制下人民内部利益差别不大,社会矛盾也比较简单,因而,我们党在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手段上方法上也较为单一,主要是采取说服教育的方法。市场经济条件下,以利益矛盾为主的人民内部矛盾,不仅仅是靠说服教育就能解决得了的,党必须运用经济、政治、法律、民主多方面的手段才能协调好不同社会阶层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而党由于在对社会群体利益的协调、社会矛盾的处理上缺少经验,因而存在明显的能力欠缺。从国际角度看,经济全球化也给党的执政能力带来了考验。经济全球化使世界上各个国家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资本主义国家凭借着强大的经济、政治、军事和科技力量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渗透。对正在崛起的中国采取多种手段进行打压,制造中国威胁论。因此,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渗透也给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带来了挑战。

三、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路径选择

(一)创新党的执政理念。首先要确立强烈的执政意识。执政意识是一个政党执政的深层次价值取向,它要解决的是政党执政的目的和目标,回答“为谁执政”、“为什么执政”和“如何执政”的问题。坚持执政为民,将人民群众的利益始终放在第一位,是我们党处理一切问题的出发点,也是党创造力和凝聚力的源泉。党要履行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要在优先考虑并且满足大多数人的利益的同时,兼顾不同阶层和不同群众的利益。党在保证人民群众普遍享受到改革成果的同时,在政治上支持广大人民群众当家做主,满足人民群众政治参与的热情。

其次要科学定位执政功能。掌握着公共权力的执政党,承担着推动经济发展,保持社会稳定的责任。我们党已经从革命党转变为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执政党,党的主要任务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使社会更加和谐。因此,党必须努力创造和谐的执政环境,赢得人民群众对执政党合法性的认同和支持。

(二)坚持科学发展观,提高党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必须高度重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是其根本任务。离开了发展,去谈党的先进性,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一切都是空话。发展是执政能力的物质基础,党的执政能力必须放到推动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去考察。科学发展观首先是要促进发展,要促进经济的发展。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离开了经济发展,社会发展、文化发展、政治发展也就无从谈起了。

坚持科学发展观,夯实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对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而言,就是要按照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加强党领导经济工作的能力。提高我们党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的基本内涵和根本要求是要适应世界经济、科技发展趋势和我国改革发展的新形势,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和运行特点,自觉遵循客观规律,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市场机制的作用,不断提高领导经济工作的水平。我党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从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

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要始终着眼于推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这也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这正是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的价值取向。因此,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我们党这一能力的重要保证。

(三)加强党应对社会风险的能力。面对着来自国内和国外的社会风险,中国共产党要巩固自己的执政地位就必须提高应对社会风险的能力,必须做好应对各种困难和风险的准备,建立起应对国际和国内突发事件的有效的预警机制和应急机制,将各种突发事件在萌芽状态就解决好。为国内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创造一个和谐的国内外环境。首先,建立健全社会风险的预警机制;其次,建立应急处理机制,优化整合社会各种资源,在最短的时期内战胜风险;再次,建立重大事故的问责机制,“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是问责制的基本理念,其目的在于激发我们党的责任意识,更好地展开工作,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最后,制定完善的应急法律制度,为今后我国应对公共事件的发生,提供法律上的保证。

(四)创新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任何一个政党在成为执政党之后,都必须适应执政环境的变化,考虑采取何种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实现对社会和国家政权的有效领导和运作。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和建设中形成了一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并在一定的历史时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长期以来以党代政的状况,既阻碍了经济的发展,也使党的自身建设未能与时代接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首先提出了实现党的执政方式和领导方式的转变。在领导体制上,提出了党的领导主要是大政方针的领导;在执政方式上,使党组织与政权机关的职能分开,正确地处理了党与政权机关的关系,更加重视民主和法制,坚持依法治国,以德治国。执政方式的转变推动了中国政治体制的改革,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但是由于长期以来一元化领导体制的影响在广大党员干部中仍然存在,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所形成的人治的传统还没有彻底地消灭,因此,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在很大程度上还不适应党执政环境的变化,党的自身现代化还没有实现。因此必须创新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做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三者有机结合,有效地预防和减少腐败问题的产生,人民当家作主才能真正实现,党的各项方针政策才能够得到很好的贯彻执行。

〔责任编辑:李 霞〕

D05

A

1002-2341(2010)05-0021-03

2010-06-18

唐晓英(1979-),女,黑龙江大庆人,讲师,从事社会学研究。

猜你喜欢
市场经济领导能力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市场经济下工程项目的招投标管理
财政税收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市场经济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关于对市场经济的认识
2016重要领导变更
不能比领导帅
领导去哪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