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达与《共产党》月刊

2010-08-15 00:44唐贤健
湖南行政学院学报 2010年5期
关键词:无政府主义李达月刊

唐贤健

(中共湖南省委党校、湖南行政学院,湖南长沙410006)

李达与《共产党》月刊

唐贤健

(中共湖南省委党校、湖南行政学院,湖南长沙410006)

李达于1920年11月至1927年7月主编了我党第一份党刊——《共产党》月刊。他是《共产党》月刊主编的不二人选,是合格管理者,是当之无愧的主笔,为办好《共产党》月刊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李达;《共产党》月刊;贡献

李达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和早期领导人之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先驱者”。[1]从1920年11月至1921年7月,李达主编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份党刊——《共产党》月刊。他是《共产党》月刊主编的不二人选,是合格管理者,是当之无愧的主笔,为办好月刊做出了历史性贡献。

一、《共产党》月刊主编的不二人选

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不仅速度加快,而且传播的质量也在提高,先进知识分子提出了建立新型政党的任务,并付之实施。中国共产党的上海发起组仿效列宁的做法。列宁是从创办全俄秘密政治报着手建党的,他曾经指出:“创办全俄政治报应当是行动的出发点,是建立我们所希望的组织的第一个实际步骤,并且是我们使这个组织不断向深广发展的基线”。[2]于1920年11月创办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党刊——《共产党》月刊。月刊由李达担任主编。为什么李达是月刊主编的不二人选?

这是因为李达具有丰富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李达,名庭芳,字永锡,号鹤鸣。1890年10月2日诞生于湖南省永州市的一个佃农家庭。5岁开始跟父亲识字,7岁拜胡燮卿先生为师,15岁考入永州中学并获得公费待遇。1913年也就是他23岁时以优异成绩考取了湖南留日官费生。李达在日本放弃理科专业的学习,专门攻读马克思主义。系统地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他能成为《共产党》月刊主编的先决条件。

还因为李达是上海早期共产主义组织的重要成员。1920年夏,李达抱着“回国寻找同志干社会革命”的目的从日本回国。首先访问了陈独秀,谈起组织社会革命的事。陈独秀告诉李达,他和李汉俊等正准备组织共产党,并邀请李达参加。8月正式成立了上海“共产党”即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最初,发起组由陈独秀为书记。12月,陈独秀赴粤任广东省教育委员会委员长,由李汉俊代理书记。李汉俊与陈独秀意见相左,辞去代理书记。则由李达代理书记,主持处理发起组的重要事务。创办《共产党》月刊是在这个时期最重要的事情,李达亲任主编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也因为李达有一定的编辑经验。《新青年》创办于1915年,为新文化运动作出了不可替代的作用。1920年9月,《新青年》从第8卷第1号开始,改为上海发起组机关刊物。李达成为编辑之一。李达参与《新青年》的编辑,积累了杂志编辑的一些工作经验,为李达主编党的发起组秘密刊物《共产党》月刊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

二、《共产党》月刊的合格管理者

《共产党》月刊是在特定的时空下创办的,既面临正常运转,又面临扩大影响的问题,甚至还面临生存问题。作为月刊的主编,李达还必须经营和管理月刊,为其发挥作用创造必要的条件。

其一,经费的筹集。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要办好一个刊物,必须要有一定的经费。而当时的革命者“或无固定收入,或靠稿费维持,或还是学生,没有收入来源。”[3]因此,经营《共产党》月刊面临的第一个困难就是经费严重短缺,甚至因为缺少经费而导致月刊无法正常出版。“因为经费困难,《共产党》月刊出至第二期就中止了。”包惠僧回忆说“因魏金斯基回国,陈独秀赴粤,临时中央的经济来源中断,一切工作受到影响,《共产党》月刊也停了好几个月没有编印。”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是正常现象,而李达创造出巧妇无米可炊的业绩。为此,李达在开源节流两个方面作出了巨大努力。在开源方面,努力开辟月刊经费来源渠道。李达“和在商务印书馆当编辑的沈雁冰商量,大家写稿子卖给商务印书馆,以所得的稿酬充作党的经费。”包惠僧也曾说“因为经济很紧张,李达在商务印书馆当编辑,可以搞点钱。”把自己的个人收入用于办刊。在节流方面,李达用最少的钱办更多的事,通过减少用工节约支出。为了节约经费,李达“甚至一个人负担起从写稿到发行的全部工作。”另外,为了减少开支,李达把月刊编辑部设在自己家里,最先在上海老渔阳里二号,李达搬住辅德里六百二十五号后,编辑部也随着迁来,设在不到六平方米的一个亭子间里。正是这种努力,保证月刊在艰难中继续坚持,体现出李达艰苦创业精神。

其二,稿件的组织。稿件的质量是刊物的生命。为了月刊的组稿,李达呕心沥血。李达在险恶环境下组稿。当时,反动当局严禁“过激主义”言论,追查“过激党”分子,像《共产党》月刊这样的刊物自然是要受查禁的。李达冒着来自反动势力监控和迫害的危险,采取不署真名的办法来保护作者的安全和月刊的安全。为了保证月刊刊发的文章有较高质量,李达通过多种途径建立相对稳定的作者群。《共产党》月刊的“稿子主要由《新青年》社供给”,“那时候,主张《新青年》不谈政治的北京大学的教授们都不给《新青年》写稿,所以写稿的责任便落在李汉俊、陈望道、李达等人身上”,这些作者都信仰马克思主义,思想素质、文化素质都非常高,他们写的文章大都质量很高。

稿件的质量更多体现在正确的方向上。李达在组稿过程中特别重视文章的政治倾向。首先,组织了大量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文章。如《共产党同他的组织》、《共产主义是什么意思》等,通过这些文章使广大青年了解马克思主义,树立马克思主义,进一步用马克思主义指导革命活动。其次,采用了很多介绍其他共产党建党情况的文章。如《俄国共产党的历史》、《美国共产党党纲》等,这些内容详细地阐述了共产党在世界其他国家是如何建党、如何开展工作、如何发展的,为中国马克思主义者的实践工作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指导。再次,刊登了许多批判非马克思主义的文章。如《社会革命的商榷》、《无政府主义之解剖》等,这些文章使读者明白什么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理论基础。最后,编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文章。如《告中国的农民》、《告劳兵农》等,这些文章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中国的社会进行深入地分析、介绍,为读者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和实践提供指导。通过李达对稿件的组织,使《共产党》月刊上刊登的文章都是围绕传播马克思主义这个中心的,也是各地正在积极要求进一步了解马克思主义,并着手建立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广大青年所渴求需要的。

李达在为月刊组稿过程中,树起了“共产党”的旗帜,采用了大量介绍世界各国共产党建党及领导工人斗争的文章。如《俄国共产党的历史》、《英国共产党成立》、《美国共产党党纲》等文章就是如此。据初步统计,《共产党》月刊共发表文章53篇,其中有关探讨建党思想的占38篇;发表世界和国内消息短讯78篇,其中有关各国建党的现状与动向的占52篇,两项合计长短文共有131篇,与探讨建党思想有关的90篇,占2/3。这些内容告诉了读者建党的方法、建党的目的和建党后如何开展工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工作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其三,《共产党》月刊的发行。由于“是秘密发行的”,张太雷在向共产国际远东书记处的报告指出“我们还出版中文杂志《共产党》——作为中共中央的机关刊物,由于最近一个时期,中国北洋军阀的警察开始查禁这份杂志,为保守秘密,我们将该杂志不断地从一个城市迁到另一个城市出版。我们还利用了中国军阀与帝国主义者之间的矛盾,其中的一期中央机关刊物,甚至是在法租界里印刷的”。那么如何将其“秘密地分送到各地共产主义小组,供各小组成员阅读”是一件非常困难的工作。李达将“《共产党》月刊以各种方式分发各地”,如“随《新青年》赠送”,通过赠送,扩大《共产党》月刊的发行面,让更多的青年知道《共产党》月刊,了解《共产党》月刊,阅读《共产党》月刊。另外,对于远离上海的地方就通过寄送的方式将《共产党》月刊送到共产主义小组成员那里供其阅读,如“给毛泽东寄送《共产党》月刊”,然后由毛泽东在长沙向进步学生散发《共产党》月刊,“毛泽东一次就给第一师范的进步学生张文亮送去九本《月刊》,就是个有力的证明。张文亮在日记中作了这样的记载‘十二月二十七日,泽东送来《共产党》九本。’”[4]通过李达的努力,《共产党》月刊发行到全国各地,刊物的最高发行量达5000份。在北京,李大钊领导的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在《通告》中向会员和进步学生推荐这份刊物;在武汉“我们的主要读物是……《共产党》月刊”;在长沙“毛泽东同志曾将月刊作为湖南小组成员学习的材料”,并“非常重视组织进步青年学习《共产党》月刊”。

三、《共产党》月刊当之无愧的主笔

据统计,《共产党》月刊第一至六号共发表文章53篇,世界和国内消息短讯78篇,而李达个人在这个月刊上发表了《社会革命底商榷》、《无政府主义之解剖》、《第三国际党(即国际共产党)大会的缘起》和介绍国际共运建党经验的短讯、消息30篇,撰写《短言》6篇。以上累计李达共在《共产党》月刊上发表了长短文39篇,约占该刊全部文章的30%。虽然刊登在《共产党》月刊上的文章主要来自其他杂志,但是起主导作用的文章则是李达为《共产党》月刊亲自撰写的,是当之无愧的主笔。综观李达为月刊主笔的文章,大致归纳为以下内容:

首先,从正面宣传马克思主义。李达为每期《共产党》月刊撰写了一篇短言。一是宣传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学说。“要想把我们的同胞从奴隶境遇中完全救出,非由生产劳动者全体结合起来,用革命的手段打倒本国外国一切资本阶级,跟着俄国的共产党一同试验新的生产方法不可。”“我们要逃出奴隶的境遇,我们不可听议会派底欺骗,我们只有用阶级战争的手段,打倒一切资本阶级,从他们手抢夺来政权;并且用劳动专政的制度,拥护劳动者底政权,建设劳动者的国家以至于无国家,使资本阶级永远不至发生。”二是宣传国际主义。李达强调:“国际主义是社会主义必然的属性……但同时我们万万不可忘记了国际主义,因为少了他,社会主义便很难实行而且减了很重要的一个原素,使世界的和平不能实现。”三是宣传“劳动专政”思想。李达指出:“我们若决心用革命的手段打倒资本阶级,非采用权力集中的战术从事阶级争斗不可;因为必须将劳动阶级权力集中起来,才免得中资本阶级各个击破的毒计……‘劳动专政’并没有什么特别深奥的意思,只是不把政权及自由给资本阶级。”四是宣传用革命的手段改造经济制度的思想。他提出:“共产党底根本主义,是主张用革命的手段改造经济制度,换句话说,就是用共产主义的生产制度来代替资本主义的生产制度。共产主义的生产制度是怎样呢?就是主张一切生产及交换工具都归公有,不许私人把财产用做生产或交换工具来增加他的私有财产;却不是‘平均财富’这类浅陋的主张,也不是‘彼此通财’那样普通的习惯,我们不可认错了。”五是宣传党的崇高使命。他认为:“我们共产党在中国有二大使命:一是经济的使命,一是政治的使命”。经济的使命就是使中国不再采用资本制度;政治使命就是“用光明正大的态度,挺身出来,硬起铁肩,当担这改造政党、改造政治、改造中国底大责任”。李达通过《短言》来主导马克思主义知识的宣传。“由生产劳动者全体结合起来”,“采用权力集中的战术”,“用阶级战争的手段,打倒一切资本阶级……建设劳动者的国家以至于无国家”。回答了共产党将采用什么方法,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国家等基本问题,从而主导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其次,批判无政府主义。李达在以《共产党》月刊为阵地批判无政府主义的战斗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在李达撰写的六篇《短言》中就有五篇对无政府主义进行了批判,另外还专门撰写了《社会革命的商榷》和《无政府主义之解剖》来批判无政府主义。

一是集中批判了无政府主义者关于生产和分配的理论。在生产上“无政府主义则主张分散。”“主张破坏中央的权力,要将一切生产机关,委诸自由人的自由联合管理”。这样会使生产不平衡、供给与需要不能适应造成和资本主义一样的混乱;无政府主义的分配观,即“以各尽所能各取所需为原则,全不调剂各人的收入,并且也没有收入不收入那种观念”。“若用这种分配制度,社会的经济的秩序就要弄糟了。”

二是分析批判无政府主义各个流派的理论。李达批判斯体奈和蒲鲁东的无政府主义是“极端的无政府主义,又是极端的个人主义”;批判巴枯宁的无政府主义是自相矛盾的,“在理论上不能成立”;批判克鲁泡特金的无政府主义具有浓重的宗教色彩,在现实中无法实现。最后,即使“社会革命成功了,政权拿在劳动阶级手里,阶级斗争仍是要继续进行……在此时期内若有人主张把政权及自由给资本阶级,便是杀害劳动阶级,若是劳动阶级及自由给资本阶级便是劳动阶级自杀。”

三是希望一些无政府主义者认识错误,放弃无政府主义的立场,走向革命的道路。因为当时大多数的无政府主义者是由反对黑暗的军阀统治和从所谓反对强权、主张自由的愿望出发而走上了歧途的青年,所以采取这种争取他们觉悟的方针是必要的,也是正确的。李达就严格地将无政府主义与无政府主义者进行了区别,劝说无政府主义者“不要向着那不可通行的道路上前进,免得耗费有用的精神干那于革命无益的事。”

最后,介绍其他共产党相关知识。李达在《第三国际党(即国际共产党)大会的缘起》中系统地介绍了第三国际成立的背景、原因以及会议的情况,并确立了国际共产党联盟的主旨就是实行马克思的共产主义,即革命的社会主义,至于实现的手段,就是采用无产阶级专政。另外,李达还编辑了大量的“世界消息”来介绍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共产党的发展情况。据初步统计,《共产党》月刊从第一号到第六号共发表了78篇消息,而李达编辑的就达到了30篇,占整个消息的38%。李达通过这些消息介绍了世界各国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情况。

月刊先后报导了俄国、德国、英国、法国、美国、波兰、捷克、匈牙利、奥地利、意大利、日本、葡萄牙、丹麦和希腊等国的共产党建立(或正在建立)的消息及其斗争的情况。如《共产党》月刊第六号的《日本社会主义同盟》就是如此。通过《日本社会主义同盟》介绍了日本社会同盟的发起、成立大会以及第二次大会的详细情况,使读者对日本社会主义同盟有了一个非常客观地认识。另外,他也详细地介绍了国内的一些情况。如用《上海劳动界的趋势》、《上海英美烟公司工人罢工记》、《上海烟草工人会将告成立》等文来说明当时中国国内工人运动的发展情况。

李达为《共产党》月刊撰写的文章明确了“共产党”这面旗帜,系统地宣传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政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包括党的性质、指导思想、纲领、任务、组织原则、组织机构等内客;系统地批判了无政府主义、修正主义等非马克思主义思想;发表了大量世界各国建党的现状与动向的消息,是当时共产主义者学习党的知识的很重要的教材。总之,李达是《共产党》月刊当之无愧的主笔,是月刊的灵魂之所在。

“报纸不仅是集体的宣传员和集体的鼓动员,而且是集体的组织者。[5]《共产党》月刊对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李达是两者之间的桥梁建造者。其一,为建党架起了传播之桥。李达主编的《共产党》月刊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以各种发行方式传播到全国各地,把真正的马克思主义传播开来,从而使分散在各地的马克思主义者从思想上得到统一。为此,李达被毛泽东评价为“理论界的鲁迅”,赞扬《共产党》月刊“颇不愧‘旗帜鲜明’四个字”,“是一份适应建党需要,面向早期共产主义者进行理论教育的刊物”。其二,为建党架起了动员之桥。一个政党之所以有力量,就在于她具有强大的动员功能。李达通过创办《共产党》月刊,引导许多先进青年走上了革命道路。正如美国学者莫里斯·迈纳斯所评价的那样:“聚集在《新青年》周围的知识分子的重要性是很难估价的,他们的著作铸成了一代年轻学生的信仰和态度,1919年‘五四’运动后,这些学生是政治上的主力军,并成为现代中国革命的领导者。”[6]其三,为建党架起了组织之桥。李达通过《共产党》月刊批判非马克思主义如无政府主义、修正主义等剔除非马克思主义者,使各共产主义小组成员得到净化,如黄凌霜、区声白等无政府主义者就退出了党的早期组织;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的宣传使那些希望改造中国的爱国青年接受《共产党》月刊的教育,树立马克思主义思想,如黄爱、庞人铨等摆脱了无政府主义的影响,走向了马克思主义所指引的道路。这一退一进将真正树立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广大青年聚集在《共产党》月刊这面旗帜周围,从而起到了很好的组织作用。

《共产党》月刊存在的时间不长,但这丝毫不影响其历史地位。李达为创办这一刊物所作出的贡献,以及通过这一刊物为建党所作出的贡献也将与日月同辉,与天地同在。

[1]胡绳.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先驱者——纪念李达同志诞辰一百周年[N].光明日报,1990-10-28.

[2][5]列宁全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6,8.

[3]杨奎松.毛泽东与莫斯科的恩恩怨怨[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206.

[4]成寿焜.毛泽东同志曾秘密散发的是《共产党》月刊[J].湘潭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4,(3).

[6][美]莫里斯·迈斯纳.毛泽东的中国及后毛泽东的中国[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17-18.

C93

A

1009-3605(2010)05-0066-04

2010-06-10

唐贤健,男,湖南永州人,中共湖南省委党校、湖南行政学院中共党史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中共党史。

责任编辑:周育平

猜你喜欢
无政府主义李达月刊
在武汉大学拜谒李达塑像
李达与党的基础理论建设
李达:为武大建设殚精竭虑
画与理
李达与毛泽东哲学思想的体系化阐释
画与理
画与理
网络空间无政府主义思潮审视
《家》中的人道主义精神的体现
青年周恩来无政府主义思想的嬗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