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以来山东作家群研究述评*

2010-08-15 00:52
菏泽学院学报 2010年4期
关键词:作家群文坛齐鲁

张 晶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00)

80年代以来山东作家群研究述评*

张 晶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00)

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评论界关于山东作家群的研究可划分为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末与新世纪以来两个时期。这20多年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亮点:一是地域文化对山东作家群的影响,二是道德观念的影响和渗入,三是对新生代作家的研究,四是以其他一些新的视角看待山东作家群的创作。

山东作家群;齐鲁文化;道德原则;新生代

作为孔孟之乡,山东深厚的文化传统滋养了一代代的文人。及至20世纪80、90年代,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这块古老的大地上又孕育出了一批才华横溢的作家,他们被誉为“鲁军”,受到文坛的注目,如王润滋、张炜、莫言等人,而后又有一批更为年轻的作家们以自己脚踏实地的创作逐渐成为山东文坛新的希望。在区域文学成为研究者所关注的新的视点后,一批以“山东作家”这一群体性概念为研究对象的专著、论文也逐渐多起来,本文依照时间线索,略述一二。

一、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末对山东作家群的研究

这段时间大致包括1985至1999年这十多年。一方面,在一些当代文学史研究者的观点中,1985年被认定为文学“转折”的“标志”,一批与之前的“反思”、“伤痕”小说“在艺术形态上不同的作品已经出现”[1],在老作家沉寂的山东文坛,年轻一代的小说家正是在这百花齐放的创作潮流中慢慢成长出来,出现了一批代表性作家和作品,被评论家所关注;另一方面,小说创作中对地域文化的重视成为重要的现象,这也使得区域文化成为文学评论者研究的一个热点,他们以地域为界划分了包括“山东作家群”在内的地域性的群体,所以80年代后期开始出现对于地域群体作家研究的专著。对山东文学的研究走在了前列,这段时期重要的著作有《山东当代作家论》、《山东青年作家与齐鲁文化》、《山东新时期小说论稿》、《齐鲁文化与山东新文学》,论文主要包括《优势即局限,局限即优势——再论山东作家群的道德原则》、《关注人的命运,呼唤人民解放——山东当代文学的基本内容略论》、《山东文学坚守现实主义》、《论齐鲁小说的“好汉”精神——从区域自然地理环境对文学的影响观山东当代小说的一个侧面》、《山东新时期小说道德精神状态的衍变》、《“山东作家与齐鲁文化”研讨会综述》、《历史、现状、新的增长点——山东新时期小说创作五人谈》等。

这些论著和论文基本上围绕着齐鲁文化对山东作家的影响展开,认为山东作为儒家文化的发源地,受着“齐文化”与“鲁文化”的双重影响,这构成了山东文学的地域渊源,评论者肯定了山东作家踏实的创作态度,关注人民、关注社会、责任感强和重视道德伦理是山东作家的一贯优势,并在历代山东作家的创作中得以发扬和继承,但是这也成为山东作家裹足不前的症结所在,致使山东作家一味沉溺于传统而忽视了文学创作技法的创新,视界不够开阔,年轻作家的成长远远落后于其他省份。

二、新世纪以来对山东作家的研究

虽然进入21世纪不到10个年头,但是成名已久的作家和更为年轻的一代作家及其作品仍然受到评论界的关注,其中不乏新观点。这期间比较重要的著作有《山东文学的域外镜像》等,论文较上一时期明显增加,总体上可分为以下几类:

承接上一时期的文化道德伦理论,包括《20世纪山东作家对齐鲁文化传统的继承与再创》、《论当下语境中道德化叙事的意义——以山东作家的创作为例》、《儒家文化精神对山东新时期小说的影响》、《齐鲁作家的文化伦理立场——以莫言、张炜、尤凤伟为例》等文,论点仍然延续上一时期,认为“道德理想主义是新时期山东作家存在和继续发展的理由”[2],“与同时代其他地域或流派作家相比,沉重的道德感、责任感和使命意识成为山东作家最具标识意义的文化表征,也是构成他们的文化人格中最为醒目的烙印。”[3]他们指出山东作家关注社会的视角和表现手法总体上包括“对改革过程中旧势力对改革进程的阻碍的揭示和批判”[4]、对社会变革中道德性的审视、对改革开放中出现的社会现实问题的揭露等内容。

新生代小说家创作论在这一时期越来越受到重视,包括《山东青年作家论》、《在坚守与内敛中蔚然崛起——文学鲁军新锐小说家散论》、《齐鲁文化与鲁军新锐小说》、《论山东新生代的小说创作——兼与外省新生代比较》、《守望与奋进——新世纪山东作家创作论》等文。《山东青年作家论》主要是分析“新生代”作家的创作,认为他们的创作与前几代作家的创作并未完全隔断,他们的创作方法仍然与本土叙事手法相关,对乡村题材的关注在新生代作家身上仍然得到了继承,并且手法仍然保有“扎实”、“稳健”等特色,但是仍有一些尖利的叙事声音得到大家的关注,青年作家逐渐崛起,女作家也逐渐成长。《在坚守与内敛中蔚然崛起——文学鲁军新锐小说家散论》选取6名颇有代表性的新锐作家,从创作主体观照、客体文本风格分析、缺失与对策兼与“老鲁军”进行对比等层面展开论述,认为他们继承了山东文坛历来“素朴、沉稳、理性、内敛”[5]的文学风格,与其他省的新生代相比显示出独特的存在价值,但是在与老鲁军和其他省的新生代对比中也发现他们存在着创作格局太小、写作模式重复、创新不足等弱点,文章对他们今后的创作道路提出了一些建议。《论山东新生代的小说创作——兼与外省新生代比较》首先对“新生代”这一概念进行界定,以对比的方式对崛起于20世纪90年代社会转型期的山东新生代小说家和外省新生代作了横向比较,认为山东新生代的写作立场较为传统本分,文本风格更为内敛,关照生活是以一种“平视”的角度,肯定了他们已经取得的成绩,但是也指出了他们需要完善的地方,从而揭示了山东新生代的创作价值和存在意义。《齐鲁文化与鲁军新锐小说》从地域文化对新锐作家的影响来看待山东新锐小说家的创作,主要以细读的方式对王方晨、女路也和张继、刘玉栋的作品进行具体的文本分析,认为他们的作品都具有的共同点是“朴实,冷静,不张扬”[6],主人公对苦难和不公多是忍耐而不是反抗,这无不与齐鲁传统文化中固有的文化性格有关,同时这深厚的文化积淀也造成作家们创新不足,精彩篇章不多,社会化倾向严重,需要改进。《守望与奋进——新世纪山东作家创作论》针对新世纪以来评论界对“山东文坛怎么了”的质疑作出自己的回答,认为现在全国文坛的局面是“不是我们抛弃了文学,而是时代在抛弃我们”[7],文学本身的生存已经面临着巨大的考验,商业霸权主义和功利主义成为掌握文学环境的主导,山东文坛的衰退与全国文坛的这种颓势分不开,但是山东文坛从五四以来就有着良好的创作主体和创作成绩,其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审美创新将会是山东文坛在浮躁的时代中继续发展和创造新成绩的基石,所以希望山东作家能继续坚持自己的道路。

另外,新世纪以来对山东文学的研究出现了一些新的视角。《乡村的都市——90年代山东都市小说概论》探讨了90年代以来山东都市文学的创作状况,作者认为在传统齐鲁文化熏陶下的乡村化山东都市,仅有为数不多的几位青年作家在支撑着小说创作,他们的生活经历使得他们与外省青年作家在都市小说创作上不同,他们对都市的堕落这一现象采取的态度是“以平和沉稳的写作风貌去守望与追求永恒道德的价值”[8];此外女作家在都市小说的创作上显示了山东青年女作家的创作功力;最后以张炜、尤凤伟为例,认为他们都市题材方面的创作值得借鉴,并乐观看待山东都市小说的发展前景。《现状与问题:1990年代山东文学》、《沉郁中的跋涉与突围——主旋律与20世纪90年代的山东文学》都提出并正视山东文学发展中的一些问题,如观念陈旧、创新不足、在艺术探索上陷入“集体失明”的尴尬;前者还指出青年作家处于被遮蔽的状态,无法得到更大的发展,就此作者指出山东文坛应帮助年轻作家成长并且应该主动改变自己的形象融入全国文学潮流中,期刊和文学界应该对山东文学充满信心;后者则认为山东文坛对营造兼容并包的艺术形式应该持有开放的态度,使山东文学得到更高的提升。《现代转型视野中的新世纪山东文学书写》认为进入新世纪山东文学要实现腾飞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要实现山东文学的现代转型,具体来讲,首先要“避免四个误区,即乡土文学误区、现实主义误区、传统文化误区和道德主义误区”[9],想要避免这些误区就要把传统资源和地域资源在现代性的基础上加以转换,并且要建立在现代性、世界性的坐标之下,而不是一味地坚守而显示其“超越性”,所以山东文学现代性是文学要从传统走向现代,作家要从“文人”转向“知识分子”,在吸收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用开放的心态把文学建立在“全球性的文学资源的碰撞与整合之上。”《迁徙流变中的文化传统——境外鲁籍作家创作研究》则是从山东地域文化传统异域传播的角度,以代际分析的方式对1949年以后境外鲁籍作家中带有山东地域文化特色的文学作品进行研究,“探讨境外鲁籍作家对山东地域文化传统进行的创造性承袭,以及由此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换所产生的重大意义。”[10]《山东文学的域外镜像》则从跨文化比较文学的视角来审视山东文学创作,运用影响研究、平行研究和跨文化研究的方法为我们展示了山东文学与世界文学的联系,作者认为从整体上看山东文学与俄罗斯文学在人道主义精神、现实主义精神等方面具有相似的精神品格,具体到某一作家身上,作者以五四时期的王统照、李广田和后来的臧克家及新时期的莫言、张炜、尤凤伟、毕四海等人为例,认为他们的作品不同程度地受到国外作家创作风格的影响和启发。

综上所述,新世纪以来对山东作家的研究仍以齐鲁文化影响、道德感为主,虽然对90年代以后崛起的新生代作家的研究也逐渐增多,也有研究者关注了以往研究者未曾关注的领域,出现了一些新的研究视角,但是在山东文坛沉寂的大环境下,山东文坛新的领军人物尚未出现,评论者关注的仍然是那些久已成名的作家,新生代作家的群体力量未能如80、90年代那样引起全国文坛的瞩目,因此对山东文学的研究也逐步陷入了一个低潮期。

[1]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2]魏建.20世纪山东作家对齐鲁文化传统的继承与再创[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1,(1).

[3]杨荣.论当下语境中道德化叙事的意义——以山东作家的创作为例[J].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6,(4).

[4]刘迎秋,唐长华.儒家文化精神对山东新时期小说的影响[J].管子学刊,2007,(4).

[5]王景科,仕永波.在坚守与内敛中蔚然崛起——文学鲁军新锐小说家散论[J].山东文学,2004,(9).

[6]薛忠文.齐鲁文化与鲁军新锐小说[J].济南大学学报,2007,(2).

[7]潘先伟.守望与奋进——新世纪山东作家创作论[J].时代文学,2008,(4).

[8]刘进军.乡村的都市——90年代山东都市小说概论[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1).

[9]房伟.现代转型视野中的新世纪山东文学书写[J].文艺争鸣,2008,(1).

[10]王云芳.迁徙流变中的文化传统——境外鲁籍作家创作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08.

The Review of the Study of ShandongWriters’Group since 80s

ZHANG Jing

(College ofLiterature,HuazhongNor malUniversity,Wuhan Hubei 430000,China)

The study of Shandongwriters’group wasmade by the academia,which was divided into two phases: the middle of 80s and the end of 90s.A few study points are included in the more than 20 years’research:regional culture’s influence on the writers’group;moral conception’s influence and penetration which was studied in monographs and treatises;the study of the writers of new-born generation;a small part of study from other perspectives.

Shandong writers’group;Qilu culture;moral principles;new-born generation

book=7,ebook=196

I206.7 文献识别码:A

1673-2103(2010)04-0037-03

2010-04-09

张晶(1987-),女,陕西旬阳人,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2008级硕士生。研究方向:新时期文学。

猜你喜欢
作家群文坛齐鲁
齐鲁声音
林尊文:我的齐鲁之缘
齐鲁声音
巨大的翅膀和可能的高度——“宁夏青年作家群”的创作困扰
四川“康巴作家群”的康巴风情书写研究
文学自觉与当代文学发展趋势——从昭通作家群说开去
齐鲁书社
第三只眼看文坛
第三只眼看文坛
第三只眼看文坛